【秦腔知識】秦腔道白 咬字吐詞/如珠落盤!

2020-12-20 騰訊網

秦腔的「念」,通稱道白、說白,又叫白口。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表演手段。它與唱共同組成戲曲的語言文學部分,稱為語言藝術。它的基本內容前已做過說明,這裡集中從表演技巧方面來了解它的藝術特色。

(一)咬字吐詞,如珠落盤

秦腔的念,很注重自己的咬字吐詞,要求字字珠璣,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鏗鏘有聲。這一方面是因為關中的地方語音多濁音,咬字很重,另一方面是作為戲曲的語言,要求字音清晰響亮,能一律送入觀眾的耳鼓。這樣就要求道白的念,咬字吐詞必須清晰,不可黏連。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它也是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環節。它不是將普通生活語言直接用於舞臺,而是用經過藝術加工或提煉的語言,表現出既具生活語言特點,又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音樂性,能夠通暢朗誦,同唱腔協調和統一的語言。咬字注重開口、闔口,輕重有序,準確清晰;吐詞同樣講究音律的和諧,變化之中有序,規整中富於變化。還強調字詞的動作性,即有態、有姿,有情、有事,切忌無用的字詞進入念白。秦腔的念所以要求「如珠落盤」,是要求做到一字一板,乾脆利落,落地有聲;四聲(陰、陽、上、去)錯落有致,平仄有序。戲曲藝人基本功的訓練,咬字吐詞幾乎是最起碼的要求。

(二)抑揚頓挫,鏗鏘有力

作為戲曲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法,念往往比之唱有更大的難度,這一方面是它求音律而無定譜,求聲調和諧而無定規;另一方面是因為它主要的功能是要表敘,必須讓觀眾能夠清楚地了解到戲曲的具體內容,或完成無法用唱表現的一些事件或過程,以產生「曲白相生」「相輔相成」的效果。這樣,不管是人物對家世生平及字、號、籍裡的自報家門,還是「定場白」「下場詩」,都必須準確地作出交待,避免平鋪直敘。就是那些極簡短的插白、對白或背白的念,也應該一字一板,明白無誤,尤其強調它們的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力度」成為念的關鍵要求。在內心獨白與對白中,更要求這種「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像翻核桃倒棗,通暢流利,一氣呵成。所以觀眾把戲曲的這種念稱做「嘴上的功夫」。秦腔中的大段大段的道白比之其他地方戲要多,字數常達百餘字甚至數百字,還有些以說白為主的「白口戲」,這方面的要求更嚴。這樣「鏗鏘有力」才能使觀眾聽得清楚,聽得明白,聽得有趣,推動劇情的發展,顯示人物的個性特點,理順他們的思想脈絡,體現他們的情感變化,往往也能增強劇目的戲劇性。一些「板歌」或「駢白」,人稱「練子嘴」,道理也在這裡。《闖宮》中梅伯的「死諫」,《遊龜山》裡田雲山大堂上對盧林無理的批駁,《截江》《長坂坡》和《轅門射戟》中對馬的讚頌,無不顯示出念的功力以及唱腔無法表現的藝術效果。

總之,秦腔是十分重視念的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有如古代曲論所說:「賓白之學,首務鏗鏘,一句聱牙,俾聽者耳中生棘,數言清亮,使觀者倦處生神。」「賓白之中,則字字鏗鏘,人人樂聽,有金聲落地之評。」

(三)不是韻語,卻有韻味

秦腔念白,大體上有兩種,一是韻白,一是散白。二者都要求「不是韻語,卻有韻味」。這種韻味,要全靠念來實現並完成。有如王驥德所說:「雖不是曲,卻要美聽。」它不僅需要演員念時注意字句的長短平仄,情意的婉轉和音調的鏗鏘,還要注意道白的聲調、韻律。韻律就是轍韻的規律,尤其是內在的規律,陝西地方語言的十四轍、韻之所以成為演員基本功訓練的首要任務,原因就在這裡。作為戲曲審美主體的觀眾,之所以經常強調秦腔應有的秦韻、秦味,原因也在這裡。

秦腔所要求的韻味,在唱腔上容易體現,可是在念白中卻有相當大的難度,這是因為唱詞本身就有相當普遍的押韻,特別是那七字、十字上下句格局中的上句末一字要求用仄,下句末一字必定用平;這種平仄間用又相對仗,自然給它的韻味內擴外散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天地。而「白」,除韻白外的散白(即自然白),不僅在戲曲中很多場合下都必須採用,而且還有銜接唱或雙向過渡的作用。秦腔中,除巧妙地運用「叫板」這種手法外,就是必須通過演員的念白自然表現出來。這裡也就自然實現了「曲白」的相生與相輔相成。所以念總是把這種散白內化為一種有韻律、韻味的散文詩,這種內化的散文詩再進一步由它的韻對外擴散為一種有韻的味道。這就成了人們說的「韻味」,用秦地語言的念白自然是秦韻、秦味了!這就像在宣紙上作畫,以秦語作墨,潑塗於宣紙之上,墨汁隨紙的紋路逐步向外擴散,自然見出韻味一樣。

秦腔的念白,之所以注重「嘴勁」「口勁」,就因為它要求念得「重、大、響」,這樣,才能把不是韻語的「白」念出韻味。

(圖/文 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版權歸原創)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相關焦點

  • 淺析秦腔音樂藝術個性
    如秦腔的「江湖二十四本」:《春秋筆》《八義圖》《回荊州》等;同州梆子的「八大本」:《趙氏孤兒》《鴛鴦被》《和氏璧》等;西府秦腔的,--十四大本」:《蛟龍駒》《劈牮山》《少華山》等;另外還有取材於神話故事的佛道戲:《黃河陣》《判官磨鏡》《鍾馗嫁妹》等。
  • 秦腔老故事‖馬鴻逵與秦腔
    馬鴻逵戎裝照元秦 馬鴻逵愛好秦腔,在解放前是眾所周知的。他不惜一切代價籌辦了覺民學社,請了數十位西安秦腔界的老演員當教練,如康振中、蓆子才、劉彥奎、李長清、王庚寅等;招收了當地及平涼等地的年輕娃當學徒,如李振民、楊覺民、趙守中、龔乃中等,後來都成了覺民學社的主要演員。馬鴻逵為了籠絡住這批學生,給學員每人娶了一個媳婦,舉行了集體結婚儀式。新郎學員身著長袍馬褂,雙雙對對排成長隊,樂隊開道,吹吹打打穿過大街鬧市。
  • 環肥燕瘦 · 郭丹:秦腔與崑劇
    說是迷戀,其實我真正能看懂的不超過五個劇種,而真正喜歡的,就只有秦腔和崑劇了。秦腔小的時候並不喜歡秦腔,總覺得是之粗豪,是一群老男人們扯著嗓子乾嚎。並開腔唱道:「正在後帳演兵法,忽聽爹爹喚聲咱。參見爹爹!」楊繼業手顫不已:奴才!你看金沙灘哪有好酒好宴,分明是胡兒擺下一座殺人戰場。為父以在營門提兵調將,你個奴才竟敢大膽應父一聲啊?楊大郎道:哎呀爹爹!慢說是殺人戰場,就是龍潭虎穴孩兒也敢闖。楊繼業:兒呀你不怕死?
  • 《中國秦腔文化叢書》項目簡介
    該叢書不僅是史學家、戲劇家、文化學者研究秦腔文化的秦腔知識智庫全書,還是一部供秦腔藝術工作者、秦腔藝術愛好者和廣大讀者了解、認識秦腔藝術形態和秦腔文化內涵的大型通俗讀本。《中國秦腔文化叢書》共20本,目前已出版的有14本,包括《秦腔音樂》《秦腔傳統經典劇目選》《秦腔流播》《戲曲表演美學》《秦腔劇作家》《秦腔表演藝術家》《中國西北「梅花獎」演員》《百年易俗社》《秦腔學府—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舞臺美術》《秦腔習俗》《陝西地方劇種》《阿宮腔—最後的玉蘭花》《品評秦腔》等,另外的六本《秦腔與傳媒》《秦腔百年》《秦腔走進校園》《秦腔戲班》《論京劇聲腔源於陝西
  • 秦腔演員的表演行當
    秦腔《三滴血》雕塑秦腔早期的文獻記載比較有限,能查到的秦腔興盛時期,大約就是清朝乾隆年間,魏長生曾在京城掀起一股秦腔熱。到了清代末年,西北各地的秦腔戲班多如牛毛。「四柱」即二道演員:鬚生、花臉、小生、醜。「八柱」是在「四柱」的基礎上增加武生、武旦、老旦、把把花臉。「四梁八柱」包括四生、四旦、三淨、一醜。
  • 甘肅秦腔臉譜流派
    董志塬派有代表性的臉譜如《取洛陽》的馬武,《鴻門宴》的項羽,《搬晉王》的李克用,《李密投唐》的李密,《下河東》的歐陽芳,《大香山》的彌陀佛、《鍘美案》的包拯,《花線帶》的方臘和《斬黃袍》的趙匡胤等。隴南派——即甘肅南路秦腔臉譜。流行在甘肅隴南天水、西和、禮縣、成縣、武都、徽縣等地。
  • 難忘家鄉戲 眷戀是秦腔
    每次表演前,我肯定會給大家介紹一下秦腔的由來和特點:「秦腔是戲曲的開源鼻祖,它的特點是慷慨激昂,蒼勁悲壯……」如數家珍般地來個前言,緊接著再把所演唱片段的唱詞給朋友用普通話朗誦和講解一番,然後,我打開手機裡的秦腔伴奏件,隨著過門(伴奏),便深入到角色之中……如同置身於古代的一個歡樂祥和農家小戶。
  • 國家一級演員韓利霞主演秦腔《慈母淚》享譽大西北
    在韓利霞的演唱中,時不時也能看到「背影戲」和「側影戲」,這是一個表演藝術家肢體語言的生動呈現,刻畫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在舞臺藝術中參悟「雕塑情態」之道!韓利霞在舞臺上用戲曲「講故事」的方法,一步一步與觀眾對話,不知不覺走進觀眾心裡,主客體之間產生共鳴。然後她又回到舞臺,讓觀眾留心回味舞臺中的情景,有一種藝術力量叫「秦腔效應」,貴在舞臺上下之間能以「秦腔感化」!
  • 一段秦腔,一場夜色 | 傳統文化在西安
    很幸運在我們住的酒店不遠處發現一家尚友秦腔茶樓,工作人員說基本每天都會有演出,開場前提前買票就行。此前我們只在電視上看過秦腔,沒有現場感受過,這次學習到了很多知識。秦腔臉譜和京劇臉譜、川劇臉譜並成為中國三大臉譜系統。真的太喜歡演員們的妝容了,非常精緻,特別是近距離觀看的時候,眉毛眼睛一舉一動都盡收眼底。
  • 《秦腔》之後,從此故鄉變他鄉
    《秦腔》是賈平凹長篇小說中的一部,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這是對賈平凹文學成就的最高肯定。《秦腔》是賈平凹寫自己的家鄉,為自己的家鄉立碑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用自己的筆留下家鄉記憶的著作,飽含著他對家鄉的戀戀不捨和對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殷殷深情和拳拳之心浸透在《秦腔》的字裡行間。
  • 帶著秦腔從西安出發
    這場「千年古都·常來長安」雲說戲——秦腔活動將於近日開始,分別在巴基斯坦、哥本哈根(丹麥)、明斯克(白俄羅斯)的三家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隆重上線。秦腔作為此次活動的主線,將採用經典曲目、秦腔表演融合遺蹟勝景、秦腔妝容演化彩妝時尚、秦腔絕技展現城市精神等多種表演方式。
  • 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北最古老的戲劇,陝西秦腔一篇建議收藏
    因為棗木梆子被用作打擊樂器,又被稱為「梆子腔」,因為梆子節時發出「陳十一」的聲音,俗稱「梆子」李晴袁迢《雨村戲》雲:「民間傳說千點綴百秋收藏,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子為板,嶽秦應該,但也慢,俗稱梆子腔,蜀稱隨機戲。「隨機戲」這個詞在中國戲曲的聲腔裡有很多含義。過去,崑曲等高音以外的歌劇被稱為「隨機炸彈」,京劇也被稱為「隨機炸彈」。一些歌劇也以隨機炸彈命名,如溫州和河北。
  • 唯秦腔與美食不可辜負
    一路追劇,被吸引的除故事本身揭示的人性本真與西安城的生活況味,更有那不時響起的秦腔與琳琅滿目的陝西美食。「三千萬老陝高唱秦腔,一碗油潑麵喜氣洋洋」!是呀,裝臺人日子再難,還有秦腔與美食慰藉。《裝臺》中的秦腔與陝西美食貫穿了劇情始終。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戲之一,起於西周、成熟於秦,被譽為「梆子」聲腔的鼻祖。
  • 《裝臺》雖已結局,秦腔秦韻猶在!
    蟲鳴鳥叫,睡眼朦朧的清晨從古樸城牆下的一曲秦腔開始。 這一段劇情中就穿插了一場秦腔傳統劇《回荊州》,戲臺上正在演出的場次便是《張飛闖帳》。 不論是隨口就出的熟稔唱詞還是對秦腔的不斷發揚,劇中處處體現人們對秦腔的熱愛。
  • 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貟宗翰昨離世
    本報訊(記者肖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秦腔研究會副會長貟宗翰昨日下午因病離世,享年75歲。貟宗翰是陝西鹹陽人,生於1940年。他自幼酷愛秦腔,12歲就進入西安三意社學員班學戲,師承秦腔名角張朝鑑、李天堂、李慶增等。
  • 戲曲 秦腔唱腔音樂
    3、唱句夾白在[二六板]唱腔中,根據劇情需要,可在句子中間加進道白後繼續接唱。如《三堂會審》中蘇三唱段裡加旁白後又繼續接唱。4、傷寒調二六板傷寒調是演員在較低音區演唱的唱腔旋律、用來表現劇中人物病態或處在昏睡夢驚時的情緒。
  • 【戲曲人】秦腔板胡:米春勝
    米春勝米春勝,國家一級琴師,就職於西安秦腔劇院,具有深厚的傳統戲曲演奏功底,給秦腔的眾多名家伴奏。先後主奏過幾十部本戲,如《雙明珠》《鍘美案》《揚排鳳》《白蛇傳》《金沙灘》《周仁回府》《生死牌》《玉嬋淚》《揚門女將》《遊西湖》《鄭瑛嬌》《八件衣》等等。
  • 中國秦腔「四大名旦」:柳萍、李梅、李娟、齊愛雲!
    由陝西電視臺發起,西北地區數十家核心媒體共同打造、鼎力推出的「中國秦腔四大名旦」於2005年2月23日晚在西安市新城劇院誕生。寧夏銀川市秦腔劇團柳萍、陝西戲劇研究院李梅、李娟、西安市五一劇團齊愛雲榮膺中國秦腔「四大名旦」。
  • 「視點」定西,秦腔成長的地方
    甘派秦腔《潞安州》取材於《說嶽全傳》,講述了北宋潞安州節度使陸登滿門忠烈、英勇抗金的故事。該劇歷史悠久,在清代就有演出,是甘派秦腔的代表性劇目,劇中人物功架優美,展示了甘派秦腔「三桿子」「三勾子」等絕活。近年來,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故去,該劇面臨著人走戲亡的窘況。戲劇理論家王正強認為,定西市把這部劇搶救性挖掘傳承下來,是非常了不起的。
  • 甘肅文化|甘肅秦腔臉譜三大流派(組圖)
    甘肅秦腔臉譜名重一時,經數代名伶精心研創和發揚光大,至20世紀初,甘肅秦腔界不僅形成獨具特色的成套譜式體系,還形成以蘭州耿忠義、隴南李炳南、隴東暢金山為代表的甘肅秦腔中路、南路、東路三大臉譜流派。耿忠義天生一副額大、顴高、面頰瘦長的顏面,他的臉譜注重額、顴的刻畫,如他扮演的黃飛虎,紅整臉,刀眉大眼,腦門上細描火焰印堂紋,顴骨眼梢細描火焰表情紋;他飾演的李靖和三教主,額上細描為不同的五彩霞光,眼梢亦細描出不同的火焰表情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