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退臺灣前,派哪位心腹主政臺灣?他是黃埔系二號人物

2020-12-18 歷史小蛀蟲

1948年末,解放戰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場戰爭已經打了3個年頭,解放軍的力量在不斷強大,而國民黨卻有一種日暮途窮之勢。如今長江防線危在旦夕,蔣介石比誰都清楚,他的前途渺茫,應該早做脫身準備。於是他以退為進,準備暫時隱退,將爛攤子交給代總統李宗仁。還有一點,他準備經營臺灣,以備不時之需。至於主政臺灣的最佳人選,蔣介石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心腹親信陳誠。於是陳誠打頭陣,以休養為名,行主政臺灣之實。但後來發生一件事,讓蔣介石對陳誠頗有猜疑。

解放戰爭

蔣介石以黃埔起家,許多黃埔系的將領都會稱他一聲「校長」。在眾多黃埔系將領中,蔣介石最信任的人無疑是陳誠了,他是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陳誠,字辭修,1898年出生於浙江麗水青田。1919年,考入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1920年加入國民黨。其實在一開始,陳誠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黃埔軍校剛成立時,陳誠追隨教練部副主任的鄧演達來到黃埔軍校,任教育副官。在黃埔軍校時,陳誠與蔣介石並無深交。

蔣介石

1925年2月的棉湖之役中,陳誠擔任炮兵第1營第1連連長,陳炯明叛軍攻勢強大,蔣介石親自上陣指揮。陳誠作為連長,也親自操炮,三炮全部命中敵軍陣地。也正是這一戰,陳誠才真正受到蔣介石的青睞。1927年寧漢分流,一直提攜陳誠的鄧演達站在了蔣介石的對立面,而陳誠卻選擇了蔣介石。至此之後, 陳誠和蔣介石的命運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陳誠也受到了牽連,被何應欽免去要職。

陳誠與夫人

後來蔣介石復出,陳誠也鹹魚翻身,升任總司令部警衛司令兼任第1集團軍炮兵司令。朝裡有人好做官,更何況陳誠的靠山是一朝之主。後來陳誠一路高升,最後被授予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軍銜,擔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等要職。在眾多黃埔系師生中,何應欽是名義上的二號人物,但他位高權不重。而陳誠不一樣,他歷來擔任國民黨軍中要職,屬於實權人物,是真正意義上的二號人物。

國民黨軍隊

解放戰爭中,陳誠以參謀總長兼東北行轅主任身份丟失東北後,南京、上海一帶的東北籍官員就要求「殺陳誠謝天下」。為了平息眾怒,蔣介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讓陳誠辭去參謀總長的職務去臺灣休養,一方面穩定軍心,另一方面為自己的後路做打算。蔣介石下野之前,發布了一道命令,任命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讓他總攬臺灣的軍政大權。

蔣介石與蔣經國

1949年1月18日,蔣介石正式下野,回奉化溪口遙控,並下令修建定海機場,準備萬不得已從定海飛往臺灣。陳誠主政臺灣之後,美國並不希望將來臺灣由蔣介石把控,他們希望將臺灣作為自己在東亞的一座「永不沉沒的航母」。於是美國政府利誘陳誠,許以每年2500萬美元的援助,並承諾幫助臺灣發展「自立自給」的經濟,但蔣介石需以政治避難的身份來臺。陳誠眼饞美國的經濟援助,於是他隱晦地接受了美國的條件。

陳誠等高級軍官合影

蔣介石聽聞之後,對陳誠產生了猜疑之心。上海失守後,蔣介石不敢直飛臺灣,而是帶了蔣經國由上海到定海。1949年5月17日,蔣介石曾致電陳誠,說明他要飛臺的意圖,但陳誠24小時內未給答覆,這使得蔣介石的猜疑之心加重。雖然蔣介石知道陳誠不太可能背叛自己,但多事之秋應該多留一個心眼。於是蔣介石從孫立人的勢力範圍登陸臺灣,而未事先告知陳誠。其實以陳誠的心性,不可能背叛蔣介石,他與美國只是虛與委蛇罷了。

參考書籍《解放戰爭》、《蔣介石傳·1950-1975》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的「八大金剛」,7人敗退臺灣,1人留大陸,他們結局如何?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前,身邊有很多忠心耿耿的追隨者,從黃埔軍校開始就和他共事的八位虎將稱為「八大金剛」,他們在蔣介石身邊出謀劃策,南徵北戰,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成就了蔣介石。「八大金剛」之首何應欽,1987年去世,終年97歲。
  • 蔣介石身邊「八大金剛」,7人敗退臺灣一人留大陸,後來過得怎樣
    儘管妻子不能生育,只收養了一個女兒,但他也不離不棄。國民黨敗退臺灣後,何應欽也去了臺灣,後來遠離政治,一直活到了97歲高齡。第二位是陳誠,他是8人中對蔣介石最忠誠的一位。他的忠心,曾讓蔣介石十分感動。陳誠娶了蔣介石的乾女兒為第二任妻子,作為蔣介石的幹女婿,在國軍中掌握絕對的權力。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蔣介石受二戰時期德國軍事思想影響較深,他曾經效仿德國的情報組織「褐衫黨」創辦了復興社。蔣介石創辦的復興社有嚴格要求,骨幹全是自己的黃埔嫡系。在復興社早期,蔣介石指定了復興社的十三位骨幹,這十三位骨幹又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1932年,復興社正式成立,此後中國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一系列戰事。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沒有回臺北而是去了這個地方,原因太荒唐
    大家都知道1949年,蔣介石因無力反抗共產黨軍隊而不得不敗退臺灣。按理來說,蔣介石應該直接去往臺北,但是他的專機先是停在了距離臺灣不遠的澎湖,到臺灣後也是直接去了高雄,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曾擴情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主動留在大陸,他的結局如何?
    十三太保中有一人名叫曾擴情,他因為年齡最大又被稱為「大太保」。曾擴情不僅資歷老,而且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不過,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曾擴情卻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選擇主動留在大陸。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主動留在大陸的曾擴情的最終結局。曾擴情出生於1894年,四川威遠人,黃埔一期學生。
  • 「八大金剛」陳繼承,1950年被蔣介石召回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1924年,蔣介石成為黃埔軍校校長,自此之後,他把出身黃埔系的將領視為自己的嫡系。在軍閥混戰中,蔣介石身邊有八位出自黃埔嫡系的將領,這八人深得蔣介石信任,也被稱為蔣介石的「八大金剛」。「八大金剛」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例如何應欽、陳誠、錢大鈞等人。他們的個人行為都對當時中國的政局產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說「八大金剛」中名氣最小的一個人,當然他也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只不過他的光芒被「八大金剛」的其他人所掩蓋,這個人就是「八大金剛」中排行最末的陳繼承。陳繼承出生於1893年,他是江蘇靖江人。
  • 蔣介石的八大金剛,7個去臺灣1個留大陸,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
    蔣介石作為民國梟雄人物,他的成功也源自於他的能力,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身邊有能人好成事。蔣介石在創辦黃埔軍校後,身邊人才濟濟,在北伐和東徵戰役中,蔣介石之所以能取勝,他手下很多將領出力頗多,其中就包括他的八大金剛。蔣介石的八大金剛和五虎上將都是起家人才,五虎將在上一期中已經介紹了,本期來介紹一下八大金剛,他們分別是誰?
  • 蔣介石「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一人為何留在大陸?
    在這期間,有5個人深得蔣介石的信任,他們在軍閥混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被人們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蔣介石率殘部逃至臺灣,曾經的「五虎上將」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敗退臺灣
    按理說他應該在經濟領域發光發熱,為什麼又和蔣介石摻和在一起了呢?原來抗日戰結束之後,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蔣介石認為國民黨軍已足夠強大,便想發動內戰消滅中共。美國總統杜魯門眼看中國有可能陷入內戰,這要一發動戰爭美國的在華利益肯定會受到影響,便急忙派遣馬歇爾出使中國調停糾紛。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他在大陸的祖屋、祖墳怎麼樣了?
    1949年,蔣介石在親人墓前作最後告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十分篤信祖先的墳墓能影響子孫的興衰。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極為掛念家鄉的祖墳。50年代中期,在兩岸通信幾乎中斷的年代,不少傳言說蔣家的故居和祖墳已遭剷平,蔣介石寢食難安。後來,中共中央專門通過曹聚仁先生致信蔣介石,在信中,中共中央向蔣介石強調,「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
  •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在日記中寫道,三人是他失敗的罪魁禍首
    1949年12月,蔣介石率領殘部,倉皇逃到了臺灣。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後,開始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不過,蔣介石不是從自身,以及國民黨統治去找原因,而是將責任推到三人身上,認為是這三人導致了國民黨的失敗。蔣介石曾在日記中寫道:他敗走臺灣,這三個人才是罪魁禍首。那麼,這三人究竟是誰呢?竟會遭到蔣介石如此痛恨。
  • 關麟徵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他定居香港後結局如何?
    1924年,關志道得到了一個名叫吳麟徵的人的保舉信,因為吳麟徵不想去廣東考試,所以關志道就把名字改成了關麟徵,參加了黃埔軍校的入學考試。關麟徵出生於1905年,是陝西鄠縣人。1924年,關麟徵冒名進入黃埔一期,正式開啟了軍旅生涯。關麟徵情商極高,在黃埔軍校時期已經嶄露頭角。當時作為校長的蔣介石特別喜歡自律的學生,他對學生睡懶覺深惡痛絕。
  • 國軍敗退後,這2位國軍高級將領沒去臺灣,最終選擇回到祖國
    在解放戰爭後期,隨著國軍部隊敗退臺灣,很多國軍將領都跟隨著去了臺灣,但是在逃亡的過程中依舊有著很多的將領看清了老蔣的面目,所以選擇定居香港或者去到其他的國家,當然還有著一些國軍將領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選擇 回到了大陸,在新中國的建設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今天我們講述的這兩位國軍高級將領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
  • 蔣介石擁有三大戰神,可他為何還是兵敗臺灣
    蔣介石集團中有不少軍事人才,孫立人、薛嶽、白崇禧都是頂級軍事家,他們是蔣介石三大戰神,可為何他依舊敗退臺灣?孫立人是一位能文擅武的將軍,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又到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他這種留美系在國軍中並不多見,回國後擔任稅警總團老大,後來被蔣介石看重稅警總團改編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師,孫立人任命師長。
  • 蔣介石讓他當黃埔軍校校長,他卻扔下全校師生,一個人逃到了臺灣
    黃埔軍校在大陸期間,一共有過3任校長,第一任校長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蔣介石,第二任校長是關麟徵,1947年正式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1949年卸任。關麟徵是個聰明人,選擇在1949年卸任,不想替蔣介石背黑鍋。
  • 蔣介石說自己敗退臺灣,主要都是因為一個人早死,實在可笑!
    抗戰勝利之後,中國人民渴望獲得和平,但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頭蔣介石,因為手上兵力多,妄圖通過武力來達到自己獨裁統治的目的,當時的蔣介石勢力如日中天,據有關資料顯示,他的兵力是當時共共產黨武裝力量的3倍,更是遠超中國近代史上任何一支軍閥的力量,如果只這樣看的話,蔣介石確實有實力做到這些
  • 蔣介石八大金剛有著怎樣的結局?
    蔣介石八大金剛有著怎樣的結局?眾所周知,在蔣介石的軍政中對黃埔系情有獨鍾,但在蔣介石的心裡,黃埔軍校的學生還在其次,他最器重的則是黃埔的八位教官,他們都是誰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何應欽八大金剛之領軍人物何應欽,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敬之,貴州省興義人,早年留學日本,敗退臺灣後,何應欽受到了蔣介石的冷落,從此退出官場,致力於民間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公務活動就是出席剪彩、主持婚禮等等。1987年10月21日,何應欽壽終正寢,享年97歲。
  • 「八大金剛」之首的何應欽,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過得怎麼樣?
    黃埔軍校的成立可以說是何應欽人生中的轉折點,因為他與蔣介石是舊識,並且何應欽從事的也是軍事教育,因此蔣介石主動邀請何應欽,讓他幫助自己籌辦黃埔軍校。1924年,黃埔軍校正式成立,何應欽任黃埔軍校副總教官,少將軍銜,之後開始了平步青雲的軍旅生涯。
  • 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的國軍將領命運如何?大多晚景悽涼
    1949年12月10日下午2時,蔣介石帶著蔣經國,乘坐專機「美齡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倉惶逃往臺灣。從那以後,直到1975年病逝於臺灣,蔣介石這輩子再沒踏上過大陸的土地。在1949年前後,跟隨蔣介石前去臺灣的,還有眾多的國民黨將領。比如何應欽、白崇禧、胡宗南、閻錫山、熊式輝、劉峙、薛嶽、周至柔、餘漢謀、湯恩伯等人。
  • 國軍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結束了,動蕩的時局同時也分割了大陸和臺灣。蔣介石敗退臺灣的同時,他也帶走了很多的同胞。今天主要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蔣介石手下的空軍總司令,此人名叫周至柔,想必大家也都很好奇,周至柔最終的結局如何?周至柔是浙江臨海人,年少時期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他是由自己母親一手拉拔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