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末,解放戰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場戰爭已經打了3個年頭,解放軍的力量在不斷強大,而國民黨卻有一種日暮途窮之勢。如今長江防線危在旦夕,蔣介石比誰都清楚,他的前途渺茫,應該早做脫身準備。於是他以退為進,準備暫時隱退,將爛攤子交給代總統李宗仁。還有一點,他準備經營臺灣,以備不時之需。至於主政臺灣的最佳人選,蔣介石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心腹親信陳誠。於是陳誠打頭陣,以休養為名,行主政臺灣之實。但後來發生一件事,讓蔣介石對陳誠頗有猜疑。
蔣介石以黃埔起家,許多黃埔系的將領都會稱他一聲「校長」。在眾多黃埔系將領中,蔣介石最信任的人無疑是陳誠了,他是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陳誠,字辭修,1898年出生於浙江麗水青田。1919年,考入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1920年加入國民黨。其實在一開始,陳誠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黃埔軍校剛成立時,陳誠追隨教練部副主任的鄧演達來到黃埔軍校,任教育副官。在黃埔軍校時,陳誠與蔣介石並無深交。
1925年2月的棉湖之役中,陳誠擔任炮兵第1營第1連連長,陳炯明叛軍攻勢強大,蔣介石親自上陣指揮。陳誠作為連長,也親自操炮,三炮全部命中敵軍陣地。也正是這一戰,陳誠才真正受到蔣介石的青睞。1927年寧漢分流,一直提攜陳誠的鄧演達站在了蔣介石的對立面,而陳誠卻選擇了蔣介石。至此之後, 陳誠和蔣介石的命運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陳誠也受到了牽連,被何應欽免去要職。
後來蔣介石復出,陳誠也鹹魚翻身,升任總司令部警衛司令兼任第1集團軍炮兵司令。朝裡有人好做官,更何況陳誠的靠山是一朝之主。後來陳誠一路高升,最後被授予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軍銜,擔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等要職。在眾多黃埔系師生中,何應欽是名義上的二號人物,但他位高權不重。而陳誠不一樣,他歷來擔任國民黨軍中要職,屬於實權人物,是真正意義上的二號人物。
解放戰爭中,陳誠以參謀總長兼東北行轅主任身份丟失東北後,南京、上海一帶的東北籍官員就要求「殺陳誠謝天下」。為了平息眾怒,蔣介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讓陳誠辭去參謀總長的職務去臺灣休養,一方面穩定軍心,另一方面為自己的後路做打算。蔣介石下野之前,發布了一道命令,任命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讓他總攬臺灣的軍政大權。
1949年1月18日,蔣介石正式下野,回奉化溪口遙控,並下令修建定海機場,準備萬不得已從定海飛往臺灣。陳誠主政臺灣之後,美國並不希望將來臺灣由蔣介石把控,他們希望將臺灣作為自己在東亞的一座「永不沉沒的航母」。於是美國政府利誘陳誠,許以每年2500萬美元的援助,並承諾幫助臺灣發展「自立自給」的經濟,但蔣介石需以政治避難的身份來臺。陳誠眼饞美國的經濟援助,於是他隱晦地接受了美國的條件。
蔣介石聽聞之後,對陳誠產生了猜疑之心。上海失守後,蔣介石不敢直飛臺灣,而是帶了蔣經國由上海到定海。1949年5月17日,蔣介石曾致電陳誠,說明他要飛臺的意圖,但陳誠24小時內未給答覆,這使得蔣介石的猜疑之心加重。雖然蔣介石知道陳誠不太可能背叛自己,但多事之秋應該多留一個心眼。於是蔣介石從孫立人的勢力範圍登陸臺灣,而未事先告知陳誠。其實以陳誠的心性,不可能背叛蔣介石,他與美國只是虛與委蛇罷了。
參考書籍《解放戰爭》、《蔣介石傳·1950-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