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老祖宗說透了親戚之間利益關係

2020-12-16 文學漫談

俗語在農村很流行,很多有智慧的俗語,都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因為說到人們的心坎上,給人以啟發,實用性很強,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應用。人的一生最親的當然是自己的父母,再就是一奶同胞的手足之情。老祖宗告誡人們,即使是最親的人,也要在錢財上分清楚。

農村有句俗話:「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就是前人們總結出來兄弟姊妹之間的相處之道。意思是兄弟再親,最好也不要在經濟上不清不楚的,比如一起做生意、投資等。利益「牽扯」太深了;姐妹成家後,各過各的日子,不要過於頻繁的走動,要儘量少走動。按理說兄弟姐妹,都是關係很近的人,為什麼不能共財?又為何要少往來呢?這裡的利害關係都有哪些呢?

(一)兄弟不共財

人們常說:「誰有都不如自己有,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親兄弟姐妹,一旦成家,就顧著自己的小日子,有困難能幫一把就不錯了。老話說「親兄弟、明算帳」,相互之間的錢財來往要分清楚,幫是幫,借是借,不能稀裡糊塗的。兄弟之間一起投資做生意也不在少數,如果一開始就不分彼此,誰想花錢就拿,時間長了就會有矛盾,有多少親兄弟因為錢財反目成仇的。要知道人性的弱點,面對財富能經受住考驗的人不多,親兄弟也是如此。

自古就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之說,哪有幾個聖人不愛財呢?君子也是「見錢眼開」的,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會做違背道德的事情。即便是親兄弟之間,你看平時說不太在意錢,涉及到大的利益牽扯,比如分家產時,感覺分配不公平,往往鬧得不愉快。還有兄弟之間共同投資做生意,一開始認為親兄弟不分彼此,可是錢掙得多了,出力多的就想多得點錢。「生意好做,夥計難和」,親兄弟也不例外,最後鬧得親兄弟都生分了。

古代歷史上,皇宮內為了爭皇位,親兄弟相殘故事也是見怪不怪。三國時期曹丕繼承皇位後,為了和兄弟「不共財」,要置兄弟曹植於死地。曹植寫「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化解了一場手足相殘。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兄弟兩個,他們共財皇位,都想爭「天下共主」,最後手足相殘。兄弟之間如果沒有財富、權位上的糾葛,就不會出現互相爭鬥失去親情的問題。

兄弟之情彌足珍貴,「黃金有價情義無價」,親兄弟最好不一起投資經營生意,避免因「共財」發生矛盾,影響親情,沒錢可以再賺,要是兄弟情分都沒了,用多少錢都買不回來了。

(二)姐妹少往來

這句話有點讓人費解,姐妹情深,按照常理應該多來往才對,怎麼反而要少來往呢?在古代的風俗和現在不同,有「嫁女別同村」之說,農村現在也延續這個風俗。姐妹一旦結婚出嫁,就不是一個人了,生活中除娘家親人外,還有姐夫妹夫,婆家人等。作為姊妹,就不能像以前那麼隨便了。

親姐妹互相照應是好事,可是女人事多,沒結婚怎麼說話都行,結婚以後,就不能互相參與對方家庭的事情了。比如夫妻吵架,姐妹當然是怪罪姐夫或妹夫了,介入別人家的事情,就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所以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畢竟都以嫁為人婦,家醜不可外揚,夫妻之間的事情,姐妹更不應該插手,自己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別惹事端。

少來往不是說就不來往,有個大事小情,還要互相關照著,畢竟是親姐妹。只是凡事都要有個分寸,姐夫和妹夫都是外姓人,說話要顧著點面子,姐妹之間的事情,也不要和男人說。如果姐妹同嫁一個村,就會經常見面,到一起張家長李家短的,容易招惹我是非。

這句俗語的下半句雖然有些片面,但仔細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老祖宗根據以往的經驗總結,告誡姐妹之間來往不要太頻繁,更不要借入對方的生活,避免產生誤會,傷害了姐妹的情意就得不償失了。

俗語「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說出了兄弟姐妹親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及相處之道,在任何時候,親情都是最可貴的。

相關焦點

  • 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啥意思?老一輩的話有道理嗎?
    李志永國畫九魚圖《連年有餘》作品選自:聚藝上品現代人大都出門在外,很少聽到這些俗話,本期就給大家帶來一句關於兄弟姐妹之間如何才能和睦相處,不撕破臉皮的一句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談錢傷感情,兄弟之間,不涉及金錢利益,平時都會客客氣氣,一旦有了金錢和利益上的往來,現實版人性的弱點就會上演,因為人都有私心的。越親近的人,越不要有金錢的往來,生意的往來,因為這樣很容易產生利益糾紛,一旦撕破臉皮,有可能會達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要記住兄弟成家之後,就形成了兩個家庭,這時候還存在一個複雜的妯娌關係。
  • 「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道出了親戚間相處的難處,引起共鳴
    在工作中,我們要跟客戶、同事、領導打好關係。在生活中,也要跟家人、朋友相處恰當,都考驗著我們為人處世的情商。尤其在跟親戚相處時,更加要懂得避忌,老一輩常勸告我們:「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這句話看似很不近乎人情,但是細讀之下,卻字字有理,確實如此。它道出了親戚間相處的難處,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矛盾,造成家庭不和。
  • 古語說「酒不護賢,色不護病」,下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的人生四戒
    民間有一句俗語:「人貪四樣,一生白忙」,這四樣就是酒色財氣,時人曰: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氣不護命」。 這四句經典的勸世俗語,說透了人生,如果能參透其中的深意,想必就會明白,這是老祖宗的人生四戒,也是老祖宗的肺腑之言。
  • 兄弟姐妹之間,多大的仇恨能斷絕關係?
    現在要說的是老二(哥哥)和老三(妹妹)之間的矛盾糾紛。那一年,他們家的父親被檢查出來患了肺癌晚期,預計要治療的費用大概是30萬左右。而農民很多都是沒有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的,這位父親只得寄託於自己的兒女身上,特別是讀過大學的老三,他苦苦哀求老三能幫籌錢給予治療。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啥意思?一生至少明白一個
    《百年孤獨》中說:人生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在人生這條路上,沒有重來這一說,想要規避風險,不走彎路,只能參考前人的經驗。老祖宗們經過一番磕磕碰碰之後,都會為後人積累下來寶貴的生活經驗。而這些經驗,往往就會流傳在老人的口中,再傳給我們,這就是俗語。誠然,老祖宗的話無法與時俱進,但是其中的一些道理,至今仍然非常適用。比如說「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
  • 俗語「牛屎不是糞」上一句你知道嗎?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
    有這樣一句俗語「牛屎不是糞」是何意?上一句你知道嗎?知道後很震驚,居然是我們的親戚「姨夫不是親」,這句鮮為人知。一個是牛糞,一個是姨夫,看起來風牛馬不相及,怎麼就扯到一塊了呢?這先從另一句俗語說起,即「人有三親,還有三不親」。所謂「人有三親三不親」,是指親戚關係之間的親疏遠近。
  • 兄弟姐妹間忌諱做四件事,關係再好也要慎重,很容易鬧掰
    在現實生活中,兄弟姐妹鬧掰的案例不在少數,尤其是因為經濟糾紛、人情糾紛、贍養糾紛、遺產糾紛等問題產生矛盾的有很多,儘管大家之間存在著血緣關係,是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親情,可是一旦涉及到如下四件事,關係就會變味。
  • 俗語:財不走急,富不去偏,說的啥?老祖宗總結的生財之道
    俗語:財不走急,富不去偏,說的啥?因此,也有著這樣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這件事古往今來都為人們所重視,而今天所介紹的這句俗語財不走急,富不去偏,老祖宗總結的生財之道,如果你渴望財富的話,不如與在下一起去探討一番吧。
  • 俗語:「金憑火煉方知色,與人交財便知心」,說的是什麼意思
    (文/江梳留影)「金憑火煉方知色,與人交財便知心」,一個關於交友的俗語。意思同樣通俗易懂,說的是金子要經過火的熔煉才知道成色如何,與人經過利益的考驗才知道對方是否為知心朋友。這一期就討論下為什麼會這麼說。
  •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走親戚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動,小時候最盼望著和長輩一起去走親戚,不僅意味著能吃到許多好吃的,而且還能見到好多同齡的兄弟姐妹,可以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親戚關係是很看重的,其中主要分兩種親戚關係:堂親和表親。
  • 老祖宗的告誡:鄰居三不比,親戚三不交
    對於怎樣和人交往,老祖宗給出了他們的忠告:鄰居三不比,親戚三不交。當我們參透這句話其中的奧秘,一定會受益匪淺。不比錢財不要總想著打探領居家有多少錢,不要想著人家家裡有幾套房等,天天覺得人家比自己家有錢,這樣只會讓自己活得不開心。錢不是萬能的,而且領居家的錢和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又何必去比較而自尋煩惱。
  • 「親戚遠了香,鄰裡之間高打牆」這句老話究竟啥意思
    還有一句俗語,叫做「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和「親戚遠了香,鄰裡之間高打牆」這句話相輔相成。「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是說接濟一個人,一定要在他最需要的時候,而且是要把這種接濟僅僅停留在「救急」的尺度上,只是幫他臨時度過難關,這樣他會感激這種幫助,記住幫助過他的人的恩德,把幫助過他的人當做恩人,此為「鬥米養恩」。
  • 遠親不如近鄰,你知道「鄰居兩不要,親戚三不交」,是指什麼?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大的小俗語,但都包含了老祖宗的人生智慧,比如這句「鄰居兩不要,親戚三不交」,這其中就蘊含了人與人交往的大智慧,這些老話往往對為人處世起著重要的作用,那麼這句話怎麼理解呢?鄰居兩不要,通俗意思我們都知道,就是兩種不要的鄰居,人們都說「遠水解不了近渴,遠親不如近鄰,鄰居之間相互來往,彼此幫助 ,沒事聊聊天,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有兩種親戚要遠離。
  • 老人常說「女大不中留」,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字字都很現實
    我們的出生伴隨著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最親近就是父母、兄弟姐妹,然後就是和父母息息相關的親戚朋友們,而在錯綜複雜的人際交往中,我們老祖宗流傳下很多俗語,這些俗語雖然都是簡單易懂的大白話,但是背後卻有很多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就來看幾句可能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俗語。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把人物的性格研究總結的非常透徹,並留下了眾多的生活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定義了不同的生活方向和事業方向,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句俗語,便是老祖宗多觀察,多體會而出的經驗之語。
  • 俗語:表壯不如裡壯,妻若賢夫免災,老祖宗的忠告
    俗語:表壯不如裡壯,妻若賢夫免災,老祖宗的忠告,常記心中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這些歷史文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一筆無可替代的財富了。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表面強大比不上內心強大,妻子賢惠能使丈夫少遭災禍。這是《紅樓夢》中鳳姐向賈珍的妻子-尤氏撒潑時說的一句話,諷刺尤氏不賢良、沒有能耐,管不住她自個的丈夫。現在人們賦予了這句話新的內涵:賢惠的妻子能及時提醒、規勸、幫助丈夫,讓丈夫少犯錯誤。
  • 農村俗語:財不走急,富不去偏,下句同樣經典,老祖宗的生意經
    俗語:財不走急,富不去偏,下句同樣經典,老祖宗的生意經小編前段時間跟一個朋友聊天,聊到了「一個月究竟要賺多少錢,才能感覺到快樂?」目前在現代社會中,金錢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因素,是生活之中無法忽略的一點。有些人認為金錢買不來快樂,也有人說金錢是他的優勢,但他卻是一個大家都無法迴避的問題。有些人可以可以的去無視它,有些人卻十分的崇拜金錢。其實無論是哪一種,他們都擺脫不了與金錢的聯繫,他們都會產生消費,都要去用自己的勞動去換取金錢。 中國現在的發展飛快,人們對於金錢的需要也變得越來越大。很多人都有一個發財的夢,他們想要通過很少的努力和付出,卻換取大量的金錢。
  • 俗語:財不吝不聚,不殺窮人不富,老祖宗一句話道破現實
    說起我國的俗語,總會覺得大有學問。作為我國文化中一種獨特的表達形式,俗語讓我們在表達道理時更加有趣。有的俗語光是看字面就知道它的意思,有的俗語則要鑽研一番才看得出,但是不管怎樣,裡面所蘊含的道理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討論俗語「財不吝不聚,不殺窮人不富」中所蘊含的道理,老祖宗一句話道破了現實。
  • 俗語說:「財不走急,富不去偏」,下句由來已久,老祖宗經驗之談
    俗語說:「財不走急,富不去偏」,下句由來已久,老祖宗經驗之談有道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世界上的多數人還是物質的,賺錢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主旋律。有一說一,錢的確是個好東西,有很多難辦的事情通過錢都能變得更容易,不過賺錢也得注意方法,走對了方向很重要,就像那句俗語說的,「財不走急,富不去偏」,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嗎?所謂的「財不走急」道理很簡單,有句老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後半句更經典,說透為人處世之道
    幾千年來,古人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許多充滿智慧的俗語,雖然時代不斷發展,科技日新月異,但有些道理亙古不變,不少俗語依舊經典無比,深刻領悟其中含義,能夠少走一些彎路。比如這樣一句俗語:「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殊不知,它後面還有半句話,說透為人處世之道,即「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分別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