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距與火控,戰列艦齊射的關鍵,雷達賦予戰列艦的炮擊更為精準

2021-01-07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自1903年義大利人在戰列艦的火炮布局設計中提出「全重型火炮」概念後,美、英、日開始了該作戰理念的探索,最終以英國率先造出無畏艦為節點,海軍軍艦開始走向大炮巨艦的時代。而在19世紀末到20年代初,海軍軍工科技的迅速發展,火炮的製造技術得到了質的提升,火炮的口徑越來越大、炮管越來長,射程也就越來越遠。而無畏艦的出現正是為遠程射擊而設計的一款軍艦,而對於遠距離炮擊和近程炮擊不同,遠程炮擊需要觀測炮彈的落點以修正設計參數,所以火控裝置和測距裝備成為海軍戰列艦參與遠程炮擊的關鍵。

如果你像要打中別人,首先就得先看到別人,而為了更好地看到20公裡外的目標就需要更高的位置和更大的測距儀。而為了更好地觀察炮彈的落點,就需要軍艦的火炮一起射擊,不然雜亂無章的射擊會使得觀測會更加困難。所以就需要一起開炮,讓炮彈一起落下方便觀測。而這時就需要火控臺來統一各個測距平臺的數據,以進行更為精確的測算,而英國在火控方面的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中最早的火控臺就是德雷爾火控臺,在搭配德梅裡克計算器的使用來進行本艦的航行、速度、距離等目標參數的變化,為炮臺提供準確的數據。

德雷爾火控臺

而無畏艦使用同一口徑、倍徑的炮管的好處就是可以共用射擊火控臺提供的射擊參數,而前無畏艦那樣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口徑的火炮,就需要更多的觀瞄設備。像1905年的對馬海戰中日本和俄軍是從7公裡開始對戰,而在日德蘭海戰中是開始從15公裡外開始對戰,而在日俄海戰中日本一開始也是採用齊射,但是在近距離混戰的時候各炮位都是各自混戰。而在日德蘭海戰中,由於距離太遠,所只能通過齊射來修正彈道,以提高射擊精度。

一般完成跨射之後就會進行全齊射

但是所謂的齊射其實並不完全是所有火炮一起射擊,因為這種大口徑火炮在射擊時會產生巨大的炮口暴風,如果全部一起發射的話強烈的炮口風暴會使得炮彈的散布非常大,將嚴重影響精度,所以各炮之間一般都會有著一定的時間差來射擊,也就是延時射擊,以減緩炮口風帶來的不利影響 。其實戰列艦的射擊分類有很多種,可分為齊射、全齊射、半齊射、部分齊射、連續射、全舷射等等。只要有2門以上的火炮同時射擊就算是齊射,而這兩門炮可以是同一個炮塔裡的也可以是不同炮塔裡的,而分這麼多就是為了減少炮口風暴的影響提高精度。

大和級戰列艦在全齊射時在35公裡的距離上彈著遠近散布為800~1000米,半齊射時為500~600米

我們平常認知中軍艦的火炮向一側全部射擊其實是全齊射,這往往是完成前期的火控校射之後才進行的全部齊射覆蓋目標。在發現目標的時候會採用部分齊射的方式進行目標的校射,如果是雙聯裝炮塔的話一般都會左右分開交替射擊,而全部雙聯裝的炮塔中有一半的火炮進行交替射擊的話就是所謂的半齊射。根據英國皇家海軍的在一戰前的校射經驗,炮彈修正的射擊方式是採用「階梯射擊」方式,就是先打出近彈,之後逐步增加射程,每次增加約200米的射程,他們認為在第3、4組甚至是第5、6組後命中目標才是現實的計劃。而美國則認為一旦採用陀螺儀穩定系統後,艦炮就應該能艦炮極限射程(34公裡)首輪炮擊中命中目標,感覺這美國人有點飄啊。

由於戰列艦在進行炮擊的時候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去進行測距,所以雙方基本上都是進行勻速前進,不會進行機動躲避。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全艦上下齊心協力,在顛簸的海洋環境中完成目標的跟蹤、測距、瞄準、射擊、反饋、修正等工作,而這些操作需要炮術指揮官、觀測員、火控計算人員、炮手、測距人員等擁有極高的戰術素養和長時間的訓練配合,在進行一輪又一輪重複的工作。而到了二戰隨著更為先進的火控雷達的出現,在測距精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使得在夜戰真正成為可能。

相比日系戰列艦那種依靠長基線的測距儀(可理解為大號的望遠鏡)觀測,歐洲那邊已經裝備了更為先進的火控雷達,雖然測距儀在二戰時期仍然是白天最主要的測距工具,但是真正讓戰列艦能在夜戰中發揮作戰能力的就是火控雷達。其中在大西洋海戰中,皇家海軍的約克公爵號戰列艦圍剿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就是在北極圈的極夜環境中完成的,雙方都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用雷達完成作戰任務。當然也不能否認測距儀在夜戰中的作用,畢竟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霧島號戰列艦也同樣在夜戰中將美軍南達科他號戰列艦一頓胖揍。

相關焦點

  • 戰列艦的最後對決:7艘一戰老式戰列艦,406毫米艦炮齊射
    【話說軍世】說到戰列艦之間的對決,不論是日德蘭海戰還是黑夜中的鐵底灣上,華盛頓號一打三,相比較於航母艦載機的漫天轟炸,戰列艦巨大的艦炮齊射對決,重視更動人心魄,不過戰列艦的最後對決,並不是那些二戰中最強大戰列艦之間的決戰,反而是一些老式戰列艦完成的。
  • 24公裡跨射:人類史上最遠的戰列艦炮擊,然而真相卻是這樣
    義大利4艘輕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對陣英國5艘輕巡洋艦,義大利艦隊的火力越來越精準,而英國輕巡洋艦的彈著卻顯得分散。義大利加裡波第號輕巡洋艦命中了英國海王星號輕巡洋艦艦尾一彈,導致該艦的水上飛機和彈射器被炸毀。巡洋艦的戰鬥持續了15分鐘,英國人戰後也聲稱命中義大利巡洋艦一彈,但未獲證實。15點23分,義大利戰列艦和重巡洋艦轉向切入英國厭戰號戰列艦的航線,準備進入戰列艦決戰。
  • 如果超級戰艦大和參加瓜島夜戰,能否一舉擊沉美軍兩艘戰列艦?
    雖然"大和"號的主炮威力十足,但炮彈再強也要命中爆炸才有效果,能否轟沉"南達科他"號還要看命中率,這就要看火控水平了。當時,美軍新型戰列艦已經裝備了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而日軍戰列艦依然採用傳統的光學觀瞄方式,在夜間利用探照燈照射目標實施射擊,即便最新的"大和"號在1942年時也沒有雷達設備,日軍到戰爭後期也未能掌握雷達火控技術。"
  • 風急浪大、霧濃夜黑,戰列艦主炮如何命中數十千米外的目標?
    試射、部分齊射、精密射等都屬於慢射。快射相當於陸炮的效力射,在掌握了敵方速度、方向變化率,經試射修正後形成跨射後,以快速火力摧毀敵方。此時戰列艦火力全開,成噸的鋼鐵向敵人砸去。齊射、全齊射、全舷射等都屬於快射。二、射擊流程。1、偵察。
  • 大和號戰列艦的裝甲防禦有多強?美軍戰列艦抵近射擊後結果是這樣
    美國海軍同時期的戰列艦有與「大和」號同年服役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以及1942年服役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這兩級戰列艦均裝備了406毫米三聯裝主炮。 反過來,美國海軍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與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垂直裝甲分別是324毫米與329毫米,水平裝甲分別是140毫米與146毫米,從理論來說,「大和」號的460毫米主炮在30千米的射擊距離下能夠輕鬆貫穿這兩級戰列艦的裝甲。 雖說如此,「大和」號並未與美國海軍的戰列艦有過炮戰。
  • 華盛頓號揚名瓜島海戰,夜戰的終結者,在雷達的幫助下擊沉霧島號
    而美國海軍則缺乏夜戰的訓練,不過好在有探測雷達的幫助以及在混戰當中絕地反擊,其中就以第二次瓜島海戰中衝進日本艦隊的拉菲號驅逐艦,用127毫米艦炮掃射日本比叡號戰列艦。而也正是因為對海搜索雷達的出現,美國海軍才開始在夜戰中不斷扭轉戰局。
  • 人類史上最大戰列艦大和號,不用航母可以單挑同時代任何戰艦麼?
    但是,日本戰列艦部隊與美國戰列艦部隊之間只有4~5節的速度差,並不足以帶來很大的優勢。在高海況情況下,航速30節的戰列艦編隊與航速27節的戰列艦編隊相比,其速度優勢並不十分明顯。再有,同是在高海況狀態下,像大和級這樣的戰列艦,其穩定性顯然優於為追求高速而艦型細長的「衣阿華」級,因此命中率也會優於對方。
  • 一代梟雄「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謝幕
    裝甲防護:俾斯麥級是二戰時代建成戰列艦中裝甲比重最大的戰列艦,繼承一戰打不贏就跑的原則,既然數量不佔優勢,那麼必須在質量上碾壓對手,在不含炮塔旋轉部分的裝甲總重量就達到了標準排水量的41.85%;側裝甲防護長度最大的戰列艦,主裝甲堡側壁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全部的幹舷高度。
  • 超級戰列艦大和號:我曾經也想炮擊瓜島,撕碎一切美軍戰列艦
    日本海軍給出的答案是趁夜派出戰列艦駛進機場附近,用大口徑艦炮進行持續數十分鐘的射擊,夷平美軍的飛機、燃料和彈藥,讓機場跑道千瘡百孔無法使用。此時距離太平洋戰爭開戰已過去了10個月,然而,日本海軍的戰列艦還沒有用它的主炮向美軍的戰列艦打過一炮,僅有作為南雲機動部隊的警戒隊隨行前往印度洋的"比睿"和"霧島"號為了處理半死不活的盟軍驅逐艦開了那麼幾炮。
  • 遠程「狙擊」:戰列艦對決的超遠炮擊
    【話說戰史】超遠炮擊:超級戰列艦射程有多大作為火炮戰艦的集大成製作,戰列艦在軍艦的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曾經作為艦隊決戰的核心,利炮厚甲是其的生存之本,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基本都達到了其發展頂峰,那麼戰列艦射程有多大呢?
  • 衣阿華級戰列艦:我才是終極戰列艦之王,奈何只有跑龍套的命
    在收到這一情報之後,美國海軍自然不甘落後,也計劃製造4.5萬噸級的新型高速戰列艦與之對抗。那就是從1943年陸續服役的衣阿華級的4艘戰列艦:"衣阿華"、"新澤西"、"密蘇裡"和"威斯康星"號。雖然之後還計劃了蒙大拿級戰列艦,但僅停留在計劃階段,實際上,衣阿華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退役的戰列艦。
  • 比核航母還要大,這艘戰列艦滿載排水量47000噸,只可惜生不逢時
    於是"黎塞留"級戰列艦在5個候選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法蘭西裝甲最厚、火力最強、噸位最大,也是最後一級戰列艦。二、 高性能加持"黎塞留"是一位法國紅衣主教,職責相當於首相。他在任期間輔佐路易十三,為"太陽王"路易十四的興盛奠定了不可忽視的基礎。他是法國專制制度的奠基人,也是偉大的改革家、外交家,被西方譽為現代外交學之父。
  •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英德日德蘭大海戰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很好理解,在沒有火控雷達,只能夠依靠光學器材進行目視校射的時代,戰列艦上的大口徑艦炮雖然威力巨大,但是要擊中高速機動中的敵方戰列艦,除了靠水兵的技術達達尼爾戰役中在炮擊陸地的英國戰列艦協約國海軍戰列艦部隊在達達尼爾戰役中之所以損失如此之大,原因是為了保證對陸火力支援的效果,戰列艦要儘量靠近海岸,並且不能夠進行劇烈機動。
  • 海戰史上唯一的案例,被戰列艦發射的魚雷擊中,俾斯麥號的黑歷史
    而說到魚雷,大家可能最先是驅逐艦或者是潛艇,在諸多遊戲中不少人都敢駕駛著千噸級的驅逐艦在遊戲中馳騁大洋,近身貼戰打煙撒魚雷,往往一輪齊射就能帶走一艘戰列艦。但無論是驅逐艦還是潛艇,都是小型軍艦,都不是海軍主戰力量的代表,但你曾想過這戰列艦也攜帶魚雷,並且也有戰列艦對戰列艦發射魚雷且命中的紀錄嗎。
  • 美國沒有製造出來的超級巨艦,蒙大拿級戰列艦
    蒙大拿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大戰期間計劃建造,但是卻從未實際建造的一艘戰列艦,同時它也是美國海軍設計的最後一級戰列艦。蒙大拿級戰列艦原本是美國為抗衡日本秘密建造的新型戰列艦。由於二戰的各種因素的影響有最終沒有建成。
  • 美軍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圖)
    美國海軍南達科它級戰列艦  ——麻薩諸塞號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1939年始建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美國海軍目前為止倒數第二級戰列艦(衣阿華級的前一級)。這一級戰列艦在太平洋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美國二戰期間戰列艦兵力的中堅。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是在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基礎上改進而成,共造4艘。
  • 為了登高望遠,美艦造了個大「鳥籠」,日艦卻搭了「違章建築」
    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蒸汽動力開始用在軍艦上,見風使舵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桅杆的主要功能逐漸退化,卻依然保留了「瞭望」的附屬功能在帆船桅杆頂端用望遠鏡觀察遠方的水手時至近代,隨著採用彈道性能一致主炮的「無畏艦」問世,其艦炮齊射對戰列艦的作戰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 以「無畏」之名,引領時代的偉大戰艦——「無畏」號戰列艦
    交戰中完成有效測距有賴於密集實施多輪齊射,而無畏艦的一輪齊射意味著將3.85噸(4.24短噸)的高爆彈藥打到15千米(8海裡)外的目標區域。19世紀的最後20年間,大英帝國享有無可爭議的海上霸權。前所未有的理念與創造銜次而至,其速度之快,以至於1艘新戰艦還未下水便已宣告落伍。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於是日本海軍就在1932年裡開始設計新銳戰列艦,打算造一艘佔據絕對質量優勢的戰列艦來抵消美國海軍的數量優勢。其最終成果就是在1937年開始建造的新銳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而在戰列艦至關重要的主炮上,大和級戰列艦也是一等一的強大,配備了令人生畏的460毫米口徑45倍徑艦炮,以三聯裝炮塔的方式在艦身上布置了三座炮塔,共計九門主炮。這門火炮的實力相當恐怖,單發炮彈的重量達1.5噸,炮彈的裝藥量就為330千克。在機械揚彈機的幫助下,三座主炮塔可以在兩分鐘內打出三次齊射。
  • 巨炮轟垮飛彈,海灣戰爭戰列艦炮轟薩達姆:打垮伊拉克岸防飛彈
    在二戰,沒有戰列艦護航,航母基本上都不敢出門,戰列艦提供了強大的防空火力,夜戰能力,在高海況惡劣氣候條件下戰鬥力,同時,還有登陸作戰的對岸炮擊能力。終結戰列艦的,也不是航母。在太平洋戰場沒有爆發戰列艦決戰的原因是,在二戰,戰列艦依然是海軍的核心主力,航母是前衛打手,戰列艦的地位並沒有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