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部與內蒙交接,過去可以說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分界地帶。
北魏時期,拓跋鮮卑一族統治北方,不斷漢化,促成多民族交融。
正是有了北魏一朝的奠基,才有了後來包羅萬容、蔚為壯觀的「盛唐氣象」。
然而,既是邊界地帶,戰事自然必不可少。三國時期,曹操曾讓匈奴進入山西與當地人雜居,這也就有了後來的五胡亂華。
而後的遼宋對峙,明清交兵,晉北無疑都是邊防重地,演繹了無數的烽煙四起,家國血淚。
這其中,雁門關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這是唐代詩人李賀《雁門太守行》中的詩句。殘陽如血,凝土為紫,可見歷來雁門戰事之慘烈。
而武俠迷們對這個地方更是不會陌生。兒時電視中播放的《天龍八部》,讓我第一次對這個地方有了深刻的印象。
遼軍教頭蕭遠山回家探親之際,被中原武林人士狙殺,妻子慘死。蕭遠山悲憤跳崖,不忍連帶兒子,便將手中嬰孩拋上山來,此後,這個嬰孩被中原武林撫養長大,成為丐幫話事人——喬峰。
喬峰後來自知身世真相——原為遼人之後,實名蕭峰。遇到阿朱後,蕭峰心結大解,相約塞外牧羊,卻不想錯手殺死自己最心愛的人。
而後,宋遼兩國戰事頻起,蕭峰為中原武林難以見容,國讎家恨集於一體。逼退壓境的百萬遼軍後,一代英雄跳崖自盡。
雁門關,成為蕭峰悲情一生的起點和終點。「塞上牛羊空許約」一章,至今讀來讓人唏噓不已。
雁門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它的地理位置緣何如此重要?
雁門關山高峰峻,大雁亦不可直行飛過,需在此地盤桓幾圈方可通行,因此得名「雁門關」。
在晉北, 恆山山脈東西綿延,將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分峙南北。而雁門關處在相對低緩的地勢,自然成為北方遊牧民族進攻中原的必經之路,也就成為歷來北方王朝邊防扼守的重要關隘。
所謂「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實言非虛。
就憑其「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的地位,雁門若失,則太原無險可守,三晉不保,則中原危矣。
歷史上,發生在雁門關的戰事達上千次,可見其地位之重要性。
在雁門關的南門處,一塊「歷史名人碑」鐫刻盡了千百年來和這塊土地發生過故事的王侯將相、名流俊賢。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在雁門大破匈奴十萬鐵騎。而今的「靖邊祠」便是紀念李牧的赫赫戰功。
而今,鎮邊祠成為展示李牧、薛仁貴、楊家將等西周至明朝2000多年守關名將的念館。
秦朝時,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關出擊匈奴,收復河套,把匈奴趕到了陰山以北。
西漢時,匈奴來犯,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徵,追擊至雁門關外被困,史稱「白登之圍」,從此,和親成為維護邊境安寧的一種重要手段,王昭君等五位公主都曾從雁門關出塞。
漢武帝時,飛將軍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大將多次出雁門關北擊匈奴,青史留名。
唐初,無敵將軍薛仁貴鎮守邊境,大退契丹。唐末,後晉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從此,雁門一地成了兩國分界,也成了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對峙的前沿陣地。
因此,到了北宋,就有了楊家將鎮守三關、一門忠烈的故事。可惜到了終了,仍是徽欽二帝於此被擄,北宋滅亡的結局。
清末,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亦是從雁門關狼狽出走。
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第120師也曾於此大破日寇車隊,切斷敵人的南北運輸線。
多少爭戰俱往矣,多少血淚凝霜河,多少忠魂葬厚土,多少歷史化長煙。
遙望雁門關,山高不可攀。
鳥飛青嶂低,人在白雲間。
虎豹千群壯,貔貅萬灶閒。
中原如此險,保障獨慚顏。
【地理位置】
山西省朔州山陰和忻州代縣邊界處
【開放時間】
夏日:8:00-19:30
冬日:8:00-18:00
【景點級別】
國家AAAAA級景區
【門票價格】
9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