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內,「月宮一號」的艙門緩緩打開,4名志願者依次走出「月宮」,宣告著「月宮一號」內進行的為期365+5天的、世界上時間最長的「月宮365」實驗獲得圓滿成功。
「月宮365」實驗是不可取代的
「『月宮365』實驗,實現了閉合度和生物多樣性更高的『人-植物-動物-微生物』四生物鏈環人工閉合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循環運轉,且保持了人員身心健康。這對於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生存無疑是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一大步。」「月宮一號」總設計師、「月宮365」實驗首席科學家劉紅教授在儀式上報告了實驗情況,介紹了取得的主要成果。
當天,在回答媒體採訪時,劉紅透露,下一步會花更多的精力在空間搭載的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實驗裝置研製上。
「我們會做很多個裝置,一部分在地面上,另一部分還會搭建到空間站,如將裝置搭建到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這樣可以通過天地對比,獲得矯正參數,由此可以給月球、火星基地設計生命保障系統。」劉紅將目光掃向一名20、30歲左右的記者說,「不遠的將來,也許你60、70歲的時候有機會去月球度假。」
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提供的資料顯示,「月宮365」實驗於2017年5月10日開始,至2018年5月15日出艙,共歷時370天,是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實驗。
「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在儀式上致辭。他談到,離開地球,首先必須解決人類在地球外的長期生存問題,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就是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自治生存的關鍵技術。「月宮365」實驗是不可取代的,它對於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生存無疑是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
為模擬「意外」,
推遲5天出艙
上述資料還提到,實驗志願者共有8名,分為2個乘員組,設置3班。1組值第一班,持續時間60天;2組值第二班,持續時間200天,已打破此前由俄羅斯創造的同類系統中最長駐留180天的世界紀錄;1組再值第三班,持續時間105天。此次實驗,在艙內志願者事先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故意」模擬了突發狀況,將出艙時間在原定計劃的基礎上延遲了5天,意在觀察志願者心理狀態。
對此,劉紅解釋,延遲出艙的情況在現實中可能會遇到,比如因為氣候問題,技術故障,飛船無法按時返回,因而模擬「意外情況」很有必要。
雖然在「月宮」裡「多加了5天班」,走出艙門的艦長劉慧依然精神飽滿。她動情地說:「過去的三百多個日夜轉瞬即逝,系統啟動似乎還是昨日之事,轉眼已平穩運行了一年有餘。這歸功於艙內外所有月宮人的共同努力。」如今任務完成,她驕傲而自豪。
2017年7月9日進艙,2018年1月26日出艙的2組的艦長劉光輝也在當天現場見證了實驗成功的關鍵時刻。他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一年多的時間裡,最難忘的就是今天(5月15日)。5月15日、7月9日和1月26日將成為他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三個日子。
「中國能夠完成這樣的事情,(我感到)很光榮。在劉紅教授的帶領下,我們能完成這樣的事情挺不容易。」劉光輝說從2009年上本科以來,將近十年的時間都在跟隨劉紅教授從事「月宮」相關領域的研究。他清晰地記著建艙時候的煎熬——看著劉紅教授為實驗廢寢忘食,為籌措資金、攻關技術,尋找一塊合適建艙的空地而奔波。
劉光輝感慨:「她的毅力很值得學習。」而劉慧也在發言中講到,在入艙前一晚,一位記者問她:「是什麼使你有這樣的勇氣接受這樣一個長期密閉實驗的任務?我當時幾乎是好不猶豫的說:是劉紅教授十年磨一劍的堅持和我們每一位月宮人的『月宮夢』。」劉慧說,今日雖然出艙了,但是任務還沒有完成。
「接下來要將所獲得的實驗樣品和數據,形成報告、論文或專利,為『月宮365實驗』畫上圓滿的句號,將我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的發展推向世界領先的舞臺,為實現航天強國夢助力。」劉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