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宮365」實驗成功,總設計師:將來人類或可到月球度假

2021-02-08 澎湃新聞

5月15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內,「月宮一號」的艙門緩緩打開,4名志願者依次走出「月宮」,宣告著「月宮一號」內進行的為期365+5天的、世界上時間最長的「月宮365」實驗獲得圓滿成功。

「月宮365」實驗是不可取代的

「『月宮365』實驗,實現了閉合度和生物多樣性更高的『人-植物-動物-微生物』四生物鏈環人工閉合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循環運轉,且保持了人員身心健康。這對於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生存無疑是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一大步。」「月宮一號」總設計師、「月宮365」實驗首席科學家劉紅教授在儀式上報告了實驗情況,介紹了取得的主要成果。

當天,在回答媒體採訪時,劉紅透露,下一步會花更多的精力在空間搭載的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實驗裝置研製上。

「我們會做很多個裝置,一部分在地面上,另一部分還會搭建到空間站,如將裝置搭建到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這樣可以通過天地對比,獲得矯正參數,由此可以給月球、火星基地設計生命保障系統。」劉紅將目光掃向一名20、30歲左右的記者說,「不遠的將來,也許你60、70歲的時候有機會去月球度假。」

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提供的資料顯示,「月宮365」實驗於2017年5月10日開始,至2018年5月15日出艙,共歷時370天,是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實驗。

「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在儀式上致辭。他談到,離開地球,首先必須解決人類在地球外的長期生存問題,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就是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自治生存的關鍵技術。「月宮365」實驗是不可取代的,它對於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生存無疑是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

為模擬「意外」,

推遲5天出艙

上述資料還提到,實驗志願者共有8名,分為2個乘員組,設置3班。1組值第一班,持續時間60天;2組值第二班,持續時間200天,已打破此前由俄羅斯創造的同類系統中最長駐留180天的世界紀錄;1組再值第三班,持續時間105天。此次實驗,在艙內志願者事先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故意」模擬了突發狀況,將出艙時間在原定計劃的基礎上延遲了5天,意在觀察志願者心理狀態。

對此,劉紅解釋,延遲出艙的情況在現實中可能會遇到,比如因為氣候問題,技術故障,飛船無法按時返回,因而模擬「意外情況」很有必要。

雖然在「月宮」裡「多加了5天班」,走出艙門的艦長劉慧依然精神飽滿。她動情地說:「過去的三百多個日夜轉瞬即逝,系統啟動似乎還是昨日之事,轉眼已平穩運行了一年有餘。這歸功於艙內外所有月宮人的共同努力。」如今任務完成,她驕傲而自豪。

2017年7月9日進艙,2018年1月26日出艙的2組的艦長劉光輝也在當天現場見證了實驗成功的關鍵時刻。他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一年多的時間裡,最難忘的就是今天(5月15日)。5月15日、7月9日和1月26日將成為他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三個日子。

「中國能夠完成這樣的事情,(我感到)很光榮。在劉紅教授的帶領下,我們能完成這樣的事情挺不容易。」劉光輝說從2009年上本科以來,將近十年的時間都在跟隨劉紅教授從事「月宮」相關領域的研究。他清晰地記著建艙時候的煎熬——看著劉紅教授為實驗廢寢忘食,為籌措資金、攻關技術,尋找一塊合適建艙的空地而奔波。

劉光輝感慨:「她的毅力很值得學習。」而劉慧也在發言中講到,在入艙前一晚,一位記者問她:「是什麼使你有這樣的勇氣接受這樣一個長期密閉實驗的任務?我當時幾乎是好不猶豫的說:是劉紅教授十年磨一劍的堅持和我們每一位月宮人的『月宮夢』。」劉慧說,今日雖然出艙了,但是任務還沒有完成。

「接下來要將所獲得的實驗樣品和數據,形成報告、論文或專利,為『月宮365實驗』畫上圓滿的句號,將我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的發展推向世界領先的舞臺,為實現航天強國夢助力。」劉慧表示。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時間最長「月宮365」實驗圓滿成功!揭秘植物艙II的植物照明...
    世界上時間最長「月宮365」實驗圓滿成功!實驗獲得圓滿成功,再次刷新了人類密閉生存的世界紀錄。  照明系統為實驗的完成提供了光源支撐,帶來的效益保障了「月宮365」實驗中30種作物的正常生長所需的光源,為保障4人370天的生存所需蔬菜、水果和糧食做出了貢獻。
  • 「月宮一號」開放參觀 電子郵件可預約
    由於「月宮365」實驗(自2017年5月10日至2018年5月10日)正在進行中,為不幹擾實驗的正常進行,因此僅允許預約成功的參觀人員進場。「月宮一號」基於生態系統原理將生物技術與工程控制技術有機結合,構建由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如氧氣、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統內循環再生,為人類提供類似地球生態環境的生命保障。據報導,目前仍正在進行的「月宮365」實驗於2017年5月10日開始,將於2018年5月10日結束。
  • 這幾個年輕人住進北京最高端「學區房」 將衝擊人類生存紀錄
    先不暢想了,詳細解釋一下究竟什麼是「月宮一號」——  「月宮一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立的空間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閉合生態系統地基綜合實驗裝置。基於生態系統原理將生物技術與工程控制技術有機結合,構建由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如氧氣、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統內循環再生,為人類提供類似地球生態環境的生命保障。
  • 北航附小學生進「月宮」種菜
    本報記者 鄧偉攝本報訊(記者 李祺瑤)攜帶月球樣品的嫦娥五號返回器踏上「回家」路,而在北京的中小學裡,也有人在同步「探月」——北航附小的「小小月宮」中,同學們通過培植蔬菜、將固體廢物轉化為肥料、飼養黃粉蟲等,模擬人類在月球及外太空的生存情況,開展探索實驗。
  • 98%、100%:「月宮一號」這些數字有意思—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 李江濤)15日上午,隨著4位志願者走出「月宮一號」實驗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365」實驗成功結束,再次刷新了北航人此前創造的人類密閉生存世界紀錄。   這次實驗「牛」在哪裡?最後4名志願者為何延遲5天出艙?他們的「月宮」生活如何?
  • 人類在荒蕪的月球上種出第一顆植物嫩芽,為月球基地提供基礎
    1月15日,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團隊發布消息稱,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中,棉花種子成功發芽。這標誌著嫦娥四號完成了人類在月面進行的首次生物實驗。月球上發芽的棉花種子 圖片來自國際在線微信公眾號嫦娥四號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由重慶大學牽頭。
  • 這所學校的同學們跟嫦娥五號一樣,去「月宮」挖土了!
    這是北航附小的同學們在「小小月宮」裡將植物的根、黃葉等廢棄物放入固廢轉換器,使其轉化為肥料,為「挖土」種植做準備! 啥是「小小月宮」?那可大有來頭!它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教授領銜設計開發,北航附小教師實施開發應用,作為全國首個建立在小學校內的月宮基地,開展勞動與科普相結合的教育,模擬外太空生存的探索實驗!
  • 月球上存在新能源?科學家統計或將支持人類使用萬年,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很多科學家認為,月球會成為地球的「護衛」非常巧合,並且月球從遠古時代至今,都在不斷地因為種種原因「離開」地球的懷抱。不少古人流傳的典籍記載了月亮上的「建築」——月宮、月桂樹等,其實是因為月亮在千年以前距離地球非常近,月球表面的溝壑、山脈被世人們錯認,這才有了後世人熟知的浪漫傳說。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未來可在月球3D列印、蓋房子、打磚
    2020年12月17日 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接受新華社專訪表示,未來可以在月球上開展蓋房子、打磚、3D列印等工作。△新華社圖: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新華社記者:嫦娥五號已經回來了,中國探月工程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 中國人何時登上月球?天舟一號總設計師揭秘
    中國人什麼時候可以登陸月球?人類定居火星還要多久?普通人可以去太空旅行嗎?霍金的地球滅絕預言會成真嗎?花了那麼多錢搞載人航天,究竟有什麼價值? 本周央視財經《對話》「我是總師」系列節目邀請航天科技集團天舟一號飛船總設計師白明生做客演播室,為你解答腦洞問題,為你揭開飛船面紗。
  • 首次月面生物實驗:如何在月球上開出人類第一朵花
    嫦娥四號科普載荷實驗生長箱。  受訪者供圖  第二看臺  在月球表面開出第一朵花,人類移居月球也許不是夢。由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重慶大學牽頭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將作為嫦娥四號的「乘客」之一,於2018年登陸月球表面,進行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屆時將向全球進行直播。  僅重3公斤的「乾坤」罐  「月面微型生態圈」是一個由特殊鋁合金材料製成的圓柱形「罐子」,高18釐米,直徑16釐米,淨容積約0.8升,總重量3公斤。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2030年之前,我們將在月球南極建設科研站...
    12月17日 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帶您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未來
  • 將在月球南極建科研站!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披露下一步計劃
    12月17日,嫦娥五號已成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實現了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帶您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未來記者: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收官之戰。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長徵五號發射升空 來源:央視新聞正直播這次「嫦娥」可不止是去往月球繞一圈,探探路拍些照片回來,這次她要做的是到月球上「挖土」,並將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帶回國,可以稱得上是無人版的「阿波羅登月」。與此相比,「嫦娥五號」的裝備可算是目前「嫦娥界頂配」。從2013年轉入初樣研製階段,到2014年探路兵發射升空,我國對「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布局和努力遠不止十年。二、 「嫦娥五號」任務幾大關鍵難點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無人月球探測」階段分為「繞、落、回」三步走,目前繞月和落月任務已經在前幾個月球探測器的出色表現中圓滿完成。
  • 嫦娥攬月|上千次試驗,高科技圓38萬公裡「月宮之吻」
    12月6日,經過多天的飛行,嫦娥五號軌反組合體終於迎來了帶著月球「特產」(月球樣品)的上升器,實現我國首次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在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諸多看點之中,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無疑是最大的亮點之一。
  • 月球有望成為第八大洲,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人類穿什麼衣服
    作為地球的唯一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在上個世紀就已經被造訪很多次了.也正是因為多次造訪,人類才能對月球有著比其他天體更深的了解認知.自從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後,聯合國就宣布月球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需要聯合開發利用月球資源.月面上的真空環境,充足的太陽能以及礦產資源對人類充滿著誘惑.
  • 6科學家圓頂屋中封閉生活365天 完成"火星"實驗
    圓頂屋中封閉生活365天 完成火星之旅模擬實驗   在一個直徑11米、高6米的圓頂屋中封閉生活365天,是什麼感覺?恐怕只有28日剛完成火星之旅模擬實驗的6名科學家才清楚箇中滋味。去年8月28日,這個由三男三女組成的團隊進入位於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北坡的「密封艙」,開始執行美國歷史上耗時最長的一次火星模擬任務,為人類未來太空旅行和火星生活做準備。
  • 嫦娥五號奔向月球!時隔44年人類再去月球「挖土」「星特寫」
    今日凌晨4時30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開啟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此行,它的目標是採集約2公斤月球樣品並送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