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河蟹養殖而言,決定全年高產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 一殼二殼保成活,三殼四殼保產量」。很顯然,河蟹要拼高產降損失,就要從第一個考驗開始。從放苗之日起,我們就必須對河蟹進行科學管理,尤其是蟹苗放塘後一二次脫殼,則直接關係到前期河蟹的成活率,對於養殖戶來說至關重要!
對於河蟹的脫殼,一般在每年的3月下旬到清明節前後是河蟹的一殼脫殼期,由於一二殼期間仍處於春季,天氣仍然不穩定,加之前期的池塘缺乏必要的藻類和營養元素。這就導致每年在河蟹一殼和二殼成活率普遍偏低的現象。具體原因如下:
1、天氣不穩定,降雨頻繁,溫度較低
河蟹的脫殼自南向北時間在推移,這表明了河蟹的脫殼和水體的溫度有關,而水體的溫度直接的影響就是天氣的狀況。尤其是春季降雨頻繁,河蟹處於脫殼期的池塘,遇到降溫降雨天時脫殼會中止,待天氣轉晴氣溫上升後重新開始,但此時會明顯出現脫殼緩慢的情況。處於脫殼期或剛脫殼不久的河蟹,甲殼尚未完全硬化的蟹苗,極易受到降溫降雨帶來的應激,出現死亡。
2、水質環境差,水體毒素含量高
由於春季氣溫低,肥水有一定難度,很多池塘的肥水工作都沒做好,水體缺乏藻類,氨氮、亞硝酸鹽以及有機質等毒素含量較高,直接威脅蟹苗的成活率。加上陰雨天氣助攻,藻類死亡,此時又不能及時補肥培藻培菌,水體穩定性差,易出現水白濁、水體渾濁。導致蟹苗慢性或急性中毒,出現上草、上岸多,脫殼不遂,同時苗活力很差。
3、河蟹攝入營養不足,體質差
河蟹的營養儲存是決定河蟹能否正常生長和正常脫殼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早期的池塘往往缺乏河蟹脫殼生長的必需元素,在降溫降雨天時又減少投料或不餵料,
而河蟹在脫殼時會消耗大量的營養和體力,一旦缺乏必要的營養元素,蟹苗營養積累少,苗體質差,脫殼時易出現脫殼不遂,甚至死亡。
一二殼期間影響河蟹成活率的因素這麼多,針對以上幾點原因,在脫殼期做好這幾件事,河蟹成活率有保證!
1、保持水位,減少應激
前期適當地加高水位有助於河蟹池塘水體溫度的保持,同時受早晚溫差的影響也小。通常在早期水位至少設置在80公分左右,深水位能夠減少水體的變化和外界對於河蟹造成的應激反應,同時也能為蟹苗提供隱居的場所。
2、早期肥水,補藻補菌
早期將水體肥起來能有效地減少亞硝酸鹽、氨氮等物質的毒素影響,藻類一旦生長起來能夠有效地緩解因為毒素帶來河蟹苗種成活率低的情況。在養殖前期,水草長勢受限,因此需要定期追肥,適時補藻補菌,保持水體適度肥度。可使用肥水膏、 EM菌、芽孢桿菌等微生態製劑,分解池塘的大分子有機質,促進轉化為能夠被藻類吸收利用的小分子有機質,有利於藻類的生長。
3、保證營養,提高體質
一殼、二殼階段蟹苗攝食量少,但對營養需求很高,充足的營養積累能有效保障脫殼成活率高、翻倍大。飼料選擇方面,需投餵40~42蛋白的優質飼料,有效保證營養供給。
同時肝胰腺是河蟹重要的營養儲存和免疫調節器官,當河蟹出現肝胰腺損傷時,也會出現河蟹營養儲存不足、不愛吃料、脫殼不遂、掉腳等異常情況。脫殼前期應內服龍昌膽汁酸、微生態製劑、多種維生素拌料投喂,保護河蟹肝胰腺,肝胰腺健康為河蟹脫殼儲存足夠能量,同時誘食開胃助消化,促進河蟹食慾大開,攝食增加。脫殼期拌料潑灑甲酸鈣(活力多),有助於河蟹脫殼,預防脫殼不遂。降溫降雨前後及時外潑VC、葡萄糖抗應激,有效提高河蟹脫殼期成活率。
河蟹一二殼階段關係到河蟹養殖的成活率,但養殖前期影響脫殼的因素又很多,因此想要拼高產降損失,科學的管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