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不在薩爾滸之役,清興也不在山海關,忽視了日本起的作用

2020-12-11 靜心匠道

明朝滅亡清朝興起,對這段歷史,每一位愛好歷史愛好者都有自己的解讀。到底明朝為什麼滅亡,薩爾滸戰役失敗論,小冰河期論,瘟疫論,崇禎太傻論,東林黨人賣國論,少不了罵明朝晚期土豪的腐敗。但是以上種種都是其中的原因,在盤根錯節的東亞歷史中,明亡清興鼎革時期,我們忽視了一個東亞國家的動向,就是日本。

日本對推動明亡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

在明朝的時候,日本的倭寇問題一直騷擾著大明。雖然戚繼光等人,抗倭寇的成功,但明朝的海盜問題,最後並沒有很好的解決。與日本還有關係的,就是幫助朝鮮對抗日本的大戰,此戰雖然明朝大勝,將剛統一的日本軍隊打了一頓,但是也間接的讓其他人看到了明朝的衰退。

而這個人,就是清朝建立者努爾哈赤,他在參與明朝和日本,在朝鮮的戰爭期間敏感地發現,明朝的外強中乾,由此,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野心,但是當時的努爾哈赤野心再大,也最多是獨立出來而已,沒想到自己會去取代強大的明朝。

由此我產生了很多疑問,是什麼推動了清朝最後代替了明朝呢?

某天,終於在天涯上看到一個帖子,用很新的角度,寫了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正好對應我產生的疑惑,明亡清興多少事。

書中由努爾哈赤童年開始寫,作者以第一人稱角度,去對努爾哈赤做了鋪墊。童年的痛苦,讓小小的他開始有了復仇的欲望,接下來,他利用了李成梁的勢力,讓自己得到了統一建州女真的機會。而當明朝發現問題嚴重性的時候,已經是難以收拾局面了。

而書中的歷史,在畫風一轉,將我帶到了被忽視的日本,由於日在戰國時代,開始硝煙四起,而作者由於,豐臣秀吉的流浪生涯,織田信長時代下的豐臣秀吉,織田內亂,臣秀吉統一日本,侵略朝鮮的準備工作,朝鮮國土的淪陷,第一次入朝作戰,中日議和,第二次入朝作戰。

徐徐地展現了一幕中日對決的畫面,讓我讀到了那個時代的金戈鐵馬,也看到了明朝的衰敗。

而最後的高潮,就是作者寫到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這次明朝主力的葬送,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了明朝對清朝失去了控制力。

其中的細節動人,很多的故事分享,特別不是論文體和記敘文的寫法,語言非常幽默,讀起來一點也不累,偶爾看幾章不會覺得太累,讓人比較容易產生認同感。確實比乾巴巴讀歷史強了很多。但是第一冊就此開始收尾。讓人覺得意猶未盡。

相關焦點

  • 熊廷弼,兩敗努爾哈赤,為何卻註定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
    《明季北略》中對此做出了詳細記載:河東士民謂遼必亡,紛紛奪門而逃也;文武官謂遼必亡,各私備馬為走計也;河西謂遼必亡,且留自備而不肯轉晌也;通國謂遼必亡,不欲發軍器火藥而恐再有寇資也;大小各衙門謂遼必亡,恐敵遂至京師而晝夜搬家眷以移也。
  • 被蒙古人尊為「太師」的杜松,為何會在薩爾滸全軍覆沒?
    其中最精銳的左翼中路軍杜松部,表現更是迷之自信,連鎖拿努爾哈赤等人的幾十副枷鎖囚車都提前備好。行軍路上的豪言更震天響:「吾必生致之,勿令諸將分功也」——努爾哈赤咱們抓定了,可別叫別人搶了去。 而作為左翼中路軍主將的山海關總兵杜松,那更是自信到爆棚,出徵後就狂飆突進,朝著努爾哈赤的要地界凡城猛衝。
  • 薩爾滸大敗這黑鍋要怎麼分?萬曆百分之三十,楊鎬百分之四十
    所謂君王死社稷,就是末代皇帝崇禎,在國破已成定局之時,並沒有選擇倉皇出逃,而是以負責任的態度登上梅山自縊,這個做法雖不可取,卻值得我們尊敬。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對明亡頗為惋惜,對明亡的原因更是津津樂道。
  • 薩爾滸之戰:是壓倒明朝的稻草,是努爾哈赤轉守為攻的轉折點
    薩爾滸之戰使得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王朝走向了滅亡,漢族人的統治在此終結,薩爾滸之戰是發生在明朝萬曆四十七年的二月到三月間,此次戰役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朝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也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 一代帝王努爾哈赤,風景名勝薩爾滸
    薩爾滸風景區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是一個免費開放的自然景區,總面積268平方公頃,有藥香園,秋水長亭,攬月亭,煙雨樓,主峰王杲山,附近有遼寧最大的大夥房水庫,風景區原名大夥房水庫風景區,1982年改為薩爾滸風景區,薩爾滸在滿語中的意思是木廚,意為此山森林茂密,取之不盡。進入風景區不遠是藥香園,這裡種了許多藥用植物,還有中國古代醫學家的塑像。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②對於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王崇武曾作《讀〈明史·朝鮮傳〉》,以《李朝實錄》補訂其誤。③李光濤指出清官修《明史》「潦亂無據者有之,湊合成篇者亦有之,總而言之,有甚多史事正如朝鮮所云『不據事直書』而已」,④因此他用朝鮮史料,辨正《明史》與日本史書的錯誤。
  • 如果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順利進入山海關嗎?
    1618年,為其父獻計獻策並親臨戰陣,打贏和明朝的第一次大戰-撫順之戰。1619年,薩爾滸大戰中皇太極轉戰各路,為後金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1625年,皇太極和阿巴泰率精騎5000打跑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1626年,皇太極即汗位。
  • 古代山海關真的有那麼重要?
    兩漢時疆域早已經過了幽燕,深入遼東,魏晉南北朝動亂,這個地區割據獨立,北朝統一北方後,長城也失去了防禦作用,到了隋唐,特別是唐代,其疆域和軍事制度,也並不用依靠長城防線,兩宋時,漢人失去了燕雲,就更加不可能在此建立防線了。所以說,山海關的重要性,只體現在明朝,明朝在連接京畿與遼東地區的重要門戶,即山海關地區,打造了九邊體系中防禦東北方向的山海關軍事防禦體系。
  • 薩爾滸之戰,完美的驗證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合則生、分則死
    對於當時尚屬局域性、部落性的後金政權而言,薩爾滸之戰的勝利,一舉改變了其和明王朝之間的臣屬關係、戰爭主動權和其在遼東地區的主導性地位,在絕對性壯大後金政權的基礎上,為清朝的建立、為清朝揮師入關建立統一中原地區的大一統王朝奠定了絕對基礎。
  • 為什麼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會敗得那麼慘
    可以說,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與女真的戰略轉折點, 至此以後,明朝轉入戰略防守,而女真進入戰略主動。主動權的喪失徹底讓大明整個遼東全面撤退。在公元1619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在楊鎬為主帥帶領下。
  • 山海關是清軍入關的唯一途徑?
    之時,耳聞目睹著大明王朝在關外的地盤越打越少,軍隊越打越弱,這吳三桂心裡也不免犯嘀咕。在明亡清興的歷史拐點上,吳三桂當時是遼東總兵,駐防寧遠,崇禎帝為了讓他拱衛京師讓他率兵入關,並且提升為平西伯。吳三桂大軍到了山海關時,這大明王朝的氣數似乎就要盡了。李自成大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煤山殉國。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 從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清軍入山海關,12幅地圖快速看明朝
    明朝只好重修長城進行防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全長6000多公裡,對防禦北方遊牧勢力侵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過,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慘重,明朝的虛弱畢現,開始走下坡路。從遠的來說,日後建州女真的崛起,取代明朝,未必不可以說是在土木堡之變埋下了禍根。
  • 為何日本學者認為「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你怎麼看
    一直以來關於中國的歷史,一直有「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說法!我們都知道提出這個論據的是日本的學者,崖山,是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小皇帝,跳海自盡的地方!崖山海之戰,南宋十萬軍民蹈海殉國,此戰之悲壯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背後有怎樣的陰謀?
    一、「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證基礎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理論基礎是基於宋朝和明朝兩個漢人王朝被草原民族所滅亡的事實。首先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其次說明亡之後無華夏。明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其被滿清滅亡之後,國家進入到滿人統治的時代。由於其剃髮留辮、「易服令」等政策的實施,使得漢人傳統又一次遭到破壞,另一方面滿清在近代懦弱無能的沉淪表現更被視為喪失了華夏文明的風骨。故而「明亡之後無華夏」之說由此而來。
  • 日本學者:「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而有日本學者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言論,崖山是我國廣東省的一處,這裡曾經經歷了崖山海戰,崖山是宋朝最後的倔強,不過這場戰爭最終以蒙古人獲勝告終,本是一場遵循歷史的朝代更迭,為什麼會被日本人說成「崖山之後無中華」?
  • 花園科普:你不知道的日本園林「役木」
    著於江戶時代後期的《築山庭造傳·後篇》中,記述了自古代園林中就出現了「役木」。所謂「役木」,正如其字面表達的意思一樣,是承擔某種作用的樹木,一般被種植在園林中重要的位置,或凸顯景物情趣,或與其他景物相協調,或陪襯其他景物。
  • 從「美帝亡我之心不死」談起
    甚至對鄧老爺子多有微詞;有兩位土豪先生更有意思:雖然他們的孩子早早送到美利堅去了,然而一談到美帝小日本卻咬牙切齒義憤填膺……經過一番探討後他們得出三個共識:一、美國不但挑唆小日本、菲律賓、越南與中國爭奪南海諸島,還暗中拉攏印度等周邊國家與中國為敵,真正「亡我之心不死!」二、如果毛主席在世,美帝和小日本肯定不敢這樣囂張;三、中國現在強大了,絕不能對美帝小日本有絲毫讓讓步。
  • 天下第一關——河北.山海關
    山海關古稱於山海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14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是山海關長城的中心城池,呈不規則的梯形西北和西南轉角處呈圓弧形的周長,有4727米,層高有14米厚度有七米,東牆為長城的主線,莞城的東西南北各建有四座城門東門是鎮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