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精舍:多少樓臺煙雨中

2021-02-28 杭州歷史建築

走過西湖博覽會博物館,遊人更少,不遠處一片白牆黑瓦映入眼帘,肅靜雅致與熱鬧的西湖倒也相得益彰。走到近前,那高高的白牆中間豎著一道緊閉的黑漆小門,上有青石作額,鐫刻「菩提精舍」四字。而在白牆的西側也豎有一道界碑「菩提精舍界」。一看這名字,便知這處宅子與那伽藍有著幾分淵源。

· 點擊圖片進入全景導覽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歷來有云:晴西湖不若雨西湖。何時見到雨西湖的概率最大?恐怕就是梅雨季節。而如何描繪雨西湖最勝?當首推杜牧的《江南春》。作為東南佛國的杭州,最能演繹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朦朧與空靈。

在淅淅瀝瀝的梅雨中,漫步在杭州風景第一街——北山路,最能感受那一步繁華,一步靜謐,如同體驗遊走在城市邊緣的地如夢似幻。因為下雨,遊人不似晴天那般的熙熙攘攘,而過往的車輛也不再排起長龍,如湖中的小舟一樣輕輕掠過,唯有偶爾濺起「譁譁」的小水花提醒你依然身處現代。

走過西湖博覽會博物館,遊人更少,不遠處一片白牆黑瓦映入眼帘,肅靜雅致與熱鬧的西湖倒也相得益彰。走到近前,那高高的白牆中間豎著一道緊閉的黑漆小門,上有青石作額,鐫刻「菩提精舍」四字。而在白牆的西側也豎有一道界碑「菩提精舍界」。一看這名字,便知這處宅子與那伽藍有著幾分淵源。

據說在民國十五年,有一位名叫傅裕齋的居士,來杭訪友,夜時聽聞眾僧念佛聲,猶如醍醐灌頂,遂與丁甘仁、倪大椿、譚步韶、嚴子良、孫良臣、傅裕經、傅庭芳、沈晉鏞、金益如、林雙泉、陳載峰、莊海濤、李述初、吳祖昌、譚子臨、譚石卿、譚海秋、譚竹馨、羅稚雲、謝崇華、田玉樹、傅夢弼、譚肇貴共24位商人,一道籌集款項,於杭州西湖北山路一依山臨湖的雅致之所,購地二畝六分七釐,建造了名曰「菩提精舍」的念佛禮誦之所。這一行為,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眾籌概念」。

其中丁甘仁乃當年滬上名醫,1917年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任校長;1919年創辦上海女子中醫專門學校,任校長;1920年創辦上海國醫學會,任首任會長。丁甘仁中年已馳名海內,晚年精神矍鑠,診務十分繁忙,但他仍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他平時教導認真,授徒嚴格,深獲學生與病人的尊敬和愛戴。當年,孫中山先生曾以大總統的名義贈以「博施濟眾」金字匾額,懸於上海舊白克路人和裡診所大廳,以示表揚。

由此可見,這24人皆為當時滬浙商界的精英。那麼問題就來了,這24位當時的商界名流,為什麼要集資籌建菩提精舍呢?也許有一個地方能給我們提供答案。走進菩提精舍,進門就是一橫狹天井,天井後面就是大殿,原本這橫狹的天井還讓人覺得有點侷促,但在這麼一個雨天倒反而覺得方便不少。進入大殿,有5排各8根青石柱子,共40根,屋架上的牛腿、檁、枋、椽支撐起整個大殿,上鋪本瓦。細看青石地面,中間有一塊漢白玉石龍形石雕,保存完好。大殿右側牆上嵌有石碑一塊,上書「創建菩提精舍緣起碑記」,字跡清晰可見,保存完好。而這塊碑就是上述問題的正式答卷。

碑文一開始並沒有提到菩提精舍與他的建造者,而是先大肆宣揚了一番「即得蒙佛慈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也」「以其為了生脫死之捷徑,超凡入聖之妙法故也」等佛法的神通玄妙。緊接著又筆鋒一轉,認為「近來世道人心,愈趨愈下」,並由此引出了傅裕齋發心的始末:「傅裕齋居士,宿植德本,性行淳和,以職任商業,未知佛法。去歲訪友至杭,夜宿常寂光蘭若,聞眾僧念佛聲,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慶快之忱,非言可喻。因茲觸動宿根,即欲與同志,隨分隨力修持此法。」而這裡提到的常寂光蘭若,即杭州吳山的常寂光寺。說到這個寺院,又不得不提起杭州佛教史上的一位名人——弘一法師。《弘一大師永懷錄•傳一》中,記載了一段弘一法師在常寂光寺閉關期間,出關護法的事跡:「民國十六年春,杭州政局初變,青年用事,銳氣甚盛,已唱『滅佛』之議,欲毀其像,收其宇,勒令僧尼相配。是時上人適卓錫於吳山常寂光寺,倩堵申甫轉邀青年主政之劇烈者若干人,往寺會談,一言微中,默化潛移;先是上人預書佛號若干紙,備贈應約而來之人,乃來人未及所約之數,而紙數適符,若前知者。其最激烈之某君,出而言曰:『時方嚴寒,何來浹背之汗耶!』因此,滅佛之議遂寢。」

這段記錄中弘一法師在吳山常寂光寺中未僕先知的神跡雖不足信,但這一往事給碑中前文「近來世道人心,愈趨愈下」做了最好的註腳。而當時之所以出現「政局初變,青年用事」的局面,大概離不開北伐這個當時最大的背景。可以想見當時社會的動蕩與混亂,使得當時以傅裕齋、丁甘仁等為代表的民族工商業者內心感到了空前的緊張與迷惘,於是這些商人集資建造菩提精舍以求心理安慰,恐怕這才是菩提精舍建立的真正原因。這情形,和如今有錢人喜歡出資建寺廟,有異曲同工之處。

碑中還詳細描繪了菩提精舍建成時的景象:「其基地二畝六分七釐,共為兩進。前為大殿,五間,中供西方三聖,旁供十八羅漢,以作念佛禮誦之所。後閣五間三層,上層三間,中供三聖尊像,旁供二十四人祖先牌位……兩旁及中層,分裝房間,以作諸人靜修之所。下為客廳,旁作養心堂,以備高人傑士暫時憩息。」

而碑文中最值得玩味的是眾人為菩提精舍定下了「約法五章」:

「其宗旨大綱有五。一,本精舍,原為社友各有職業,不能常住專修,因禮請真心辦道之戒僧七位,常年修持,每日二時課誦,三時念佛,以為諸社友乘暇來此修持之嚮導。衣單食用,通歸社友攤任。這第一條說得明白:這24位生意人都很忙,這精修的事情平時只能請七位和尚來代勞,而且等24人有空來的時候,這七位僧人還能作為導師進行輔導。至於導師的衣食住行費用嘛,就要24人一起承擔了。換句話說,這些商界精英為這個菩提精舍公司定下了經營內容與股本分配的方案。

「二,本精舍,乃二十四人公同建立,公同經管,將來繼管之權,每人只傳一房,須擇其性質與佛法相應者,其餘子孫,概不過問,以免支派蕃衍,無處安居,及人各異見,或致紛爭耳。」第二條涉及了股份繼承權的問題,規定了各人股份只能被單一繼承人繼承,以免出現繼承人過多,導致難以管理的局面。

「三,本精舍,原為自修而設,與寺廟性質各別,不得應酬社外人經懺佛事,即逢年節,亦不任人燒香,唯社友或有祈禱,或有追薦,則無所礙。」第三條規定了菩提精舍的經營範圍——即會員制,非股東會員,概不接待,這倒是與如今的某些高級會所不謀而合。

「四,本精舍,以專修淨業清淨持戒為主旨,葷酒不許入門,凡下棋打牌,以及與佛法相違之事,一概禁止,凡諸社友,各宜自勉。五,本精舍,原為社友靜修而設,其居住日期,隨己心意,唯不得攜帶女眷,及小孩等,設或家眷欲來瞻禮,固無不可,但須節日便去,決不許女眷住宿,以期無妨清修……」第四、第五兩條則規定了菩提精舍運營的紅線——酒肉、娛樂、女色,按照如今的說法就是要維護公司的形象。

這五條可謂菩提精舍與一般宗教場所的根本區別所在:私營、私密、可繼承。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24人的一個合資宗教公司。從這裡也可看出,這24人雖欲皈依佛門、往生極樂,但在骨子裡依然擺脫不了自己的商人本色。即使是在念佛修行上,依然是以經營的理念來施行的。而佛教恰恰又最看重初心,唯有不忘初心,方得正果,這恐怕也是24人雖然出資供養,但最終也未得正果的根本原因吧。

穿過大殿,後面也是一橫狹天井,迎面是一堵空鬥磚牆,正中有一西式門樓,通往後院的走馬轉角樓。

後院是一幢合院式的花園別墅,入門即為青石板鋪設的大天井,大門門樓兩側有兩根愛奧尼克立柱,上方有大幅西式浮雕。天井庭院四周,圍以相互連通的頗為寬大的內迴廊,而且樓層上下均為這種走馬迴廊形式。

樓屋為兩層三開間加屋頂平臺,另有左右多開間廂房和附屬用房多間。全樓共有28個房間,約600多平方米。樓後有左右兩座精緻花園。樓頂上方為一迴廊形大陽臺,四周用石欄杆圍繞,可遠眺湖山近觀花木,視線極佳。

在這片迷濛的梅雨中,整個西湖顯得越發的綽約多姿。整幢建築精雕細琢,木雕門窗、石膏線腳、水磨地面、瓶狀欄杆,格局布置兩廂對稱,上下統一,中西合璧,堪稱精品。

世事變遷無常,菩提精舍後經多次轉賣,曾分別是信誼藥廠、康元制罐廠的產業和機關宿舍。如今,經過修繕保護加固、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完善,菩提精舍作為杭州黨史館已經正式對外開放。這一片湖山靈秀之地,也不再私密,重新敞開大門,迎接普羅大眾,這倒是與佛門廣大之義不謀而合。

(完)

自6月1日徵稿活動啟動之後,我們收到了多位平臺用戶的投稿。在此,小編代表杭州歷史建築微信公眾平臺,感謝投稿人——王美嶺(微信暱稱:一縷餘光)的第五篇美文,也歡迎大家繼續關注和投稿,具體投稿信息可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更多。

文中涉及的各項內容系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如有爭議、歡迎討論指正。

點擊圖片查看「有獎徵稿啟事」詳情

END

文章由王美嶺投稿並授權發布

杭州歷史建築微信平臺編輯整理

相關焦點

  • 《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時光荏苒,青春不再,有多少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只能在回憶裡去尋找。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寫出了多少人的感慨啊,既無奈,又不甘。接下來,我們就到這詩句中去尋找心中的答案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這首詩,是由唐代詩人杜牧所寫的。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的"大杜「,在晚唐成就頗高,因而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杜牧的詩以寫景抒情的見長,這首《江南春》可稱得上是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
  • 沈蕩,多少樓臺煙雨中
    沈蕩永寧禪寺  攝影 彭前鋒(下同)沈蕩,多少樓臺煙雨中
  • 清涼寨多少樓臺煙雨中,不畏浮雲遮望眼
    此時四月天,明媚溢彩的晴天當然讓人賞心悅目,但在煙雨中看景也能難得一樂,更是風情萬種,多少樓臺煙雨中。目睹這煙雨,宛如是行人的淚,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依舊在奔跑。就象這風景,朗日賞光固然很開心,但天氣卻沒有永遠的晴天,在風雨中兼程,也何嘗不是人生中一種難得的體驗嗎?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賞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注釋:啼:叫。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酒旗:酒帘,高懸在酒店外的標幟。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的總稱。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 懷舊、煙雨、古寺、空境、禪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輕裘緩帶,寬袍大袖的魏晉名士向我們款款走來,竹林七賢正暢談老莊之道,會稽山陰之蘭亭有多少名士正在流觴曲水,吟詩作賦。我最喜歡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古寺,青燈,煙雨,朦朧,這些詩歌中蘊含的流風遺韻,可謂是讓我的懷舊之情到達頂峰。
  • 多少樓臺煙雨中,夢幻的江南,藏著無盡的歷史教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這個詩題,揭示了一個源遠流長的文學主題:多少人愛寫江南,多少人愛寫江南的春天呀!杜牧是唐朝人,再往前,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有一個文人叫丘遲,寫過一封《與陳伯之書》,就是寫信給朋友。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詩中透露出深深的隱憂
    前言有人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跟當時的當權者又有多大的關係?這兩句是晚唐詩人杜牧《江南春》裡的詩句,作者在描繪江南美麗春色的同時,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故事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真樓臺還是假樓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兩句有兩層意思,第一是指眼前景,煙雨之中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不少寺廟裡的樓臺。
  • 南朝四百八十詩,多少樓臺煙雨中,嘉興南湖湖心煙雨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煙雨樓的名字從這裡來的。嘉興的煙雨樓建於五代末期,最初是在南湖湖邊。越王第四個兒子,中吳節度使,把廣陵縣王田原料臺鑄在深湖邊,遺留冰鶴。這是一個玩耍和觀看的地方,後來被摧毀了。明代嘉靖時期,嘉興知府趙灜大興興修河道水利,挖出的土堆積在湖中央,久而久之,成為一個小島。第二年,人們仿照以前的舊樣子,在島上建了一個新的亭子。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極其有名的一首七言絕句,寫盡了江南春色的迷人,明媚時的春光,煙雨時的蒙蒙,令人心旌搖蕩。村莊傍著水,城郭依著山,酒旗迎風招展,秀麗的景致中,處處顯出春日的勃勃生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四百八十」並非確指,而是形容數量之多。南朝時皇帝和官僚大都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五百餘所。詩人說,你看吶,昔日這裡到處都是香菸繚繞的深邃的寺廟,而今那無數的亭臺樓閣卻都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鑑賞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譯文】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裡鶯啼,誰人聽得?千裡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裡,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裡,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裡,千裡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到底何意?古代文人們有爭議
    猶記得筆者首次聽到「情深深雨濛濛,多少樓臺煙雨中,記得當初你儂我儂,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那種驚豔,當時還在想寫這歌詞的人太牛了,這裡面的一些歌詞比我當時知道的為數不多的古詩詞還經典,這也太有才了吧。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這句詩,到底諷刺了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的江南和白居易的江南,是不一樣的。你看白居易,他說「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一句重點在「憶」,是他舊曾諳的江南美景,而杜牧的江南更具體,有鶯啼、有山水、有寺廟、有樓臺。
  • 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諷刺佞佛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此詩的前兩句是描寫千裡錦繡江南一片鶯鳴宛轉、桃紅柳綠、水環山繞、春風駘蕩、酒旗招展的繁麗景象,後兩句是描繪煙雨迷濛之中的南朝遺留下來的佛寺群落。《江南春》本來是寫景的詩,因為加了「南朝」二字就增添了悠遠、滄桑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概數,言佛寺之眾多,「多少樓臺」更是懷古之唱嘆語氣,激起了讀者對歷史的感慨與遐思。歷來有研究者認為此詩是借古抒懷、諷刺佞佛之作。
  • 多少樓臺煙雨中—讀《空谷足音》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發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逐漸地調整與借鑑,經歷了從排斥到接納的多次往復,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文化,最終形成了中華文明特色的佛教,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思想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 「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江南春》是寫景還是另有深意?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杜牧的《江南春》,大家耳熟能詳,那麼它僅僅是寫景,還是另有深意?我認為,這首詩既是寫景詩,也另有深意。總的來說,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借景抒懷。「千裡」是作者在想像,運用誇張的手法,突出江南春色之深之廣……其二有靜有動,綠葉紅花、水村山郭為靜景,高聲啼唱的黃鶯、風中飄動的酒旗為動景。動靜結合,風景優美生動。江南的美景如詩如畫,前兩句描寫,也正是為後面抒情做鋪墊,從而重點突出下面兩句。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首詩將江南的美景盡收眼底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來到江南,到處是鶯歌燕舞,花紅柳綠,一派春天繁華的景象,並且這景象綿延數千裡,讓詩人流連忘返,應接不暇。忽然小雨下起,樓臺掩映在雨中,忽隱忽現,寺廟出沒在雨裡,朦朧迷離。這樣的畫面和色調,使得這幅「江南春」景圖變得豐富多彩。南朝是一個佛教盛行的朝代,但是正是杜牧的小詩讓南朝的寺廟聞名於古今。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2月18日 汀毅讀詩《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譯文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鑑賞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裡鶯啼,誰人聽得?千裡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裡,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裡,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裡,千裡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
  • 千裡鶯啼綠映紅,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嫋嫋升起,隔江千萬裡。端坐湖心朦煙雨,勝過霧裡山寺行。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品讀《江南春》,煙雨中的樓臺寺院未必有佛,佛在心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煙雨朦朧中,青山隱隱,綠水迢迢,山間有城,水邊有村,最醒目的便是高聳的酒旗在風中飄揚。不僅如此,詩人還展開了想像,千裡江南,不知道還有多少的亭臺樓閣和眼前的水村山郭一樣,沉浸在細雨中,那邊又會有怎樣的風景,詩人看不到,我們也讀不到,但我們可以和詩人一起遐想,想像那曾經的寺院在細雨中的景色。
  • 杜郎與金陵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既是寫實,也是懷古。「南朝」二字指的是南北朝時期梁朝侍佛誤國,借古諷今。杜牧所在的晚唐時期,國力已經衰微,然而統治者卻篤行佛教,廣建佛寺,似有重蹈南朝覆轍之勢。短短十四個字,藝術造詣卻非常高,不是三四樓那麼高,簡直可以比肩紫峰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