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發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逐漸地調整與借鑑,經歷了從排斥到接納的多次往復,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文化,最終形成了中華文明特色的佛教,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思想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佛教契合、融化、完善、發展過程中,寺廟的作用是完全不能忽略的。作為佛教文化的主要傳播地,中國的寺廟建築在世界上也是最有特色的。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吟唱。在這首享有盛譽的《江南春》中,杜牧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廣闊的畫面為我們描繪了江南春天的豐富多彩。然而,如今「四百八十寺」哪裡可以覓得?
手裡這本孔學堂新出版的《空谷足音》記述了作者多年來尋訪國內外的六十二處寺院。尋訪以半遊記半散文的形式,介紹了尋訪過程和參觀寺廟的感受。文字生動流暢,文中處處有禪意,讀來讓人體會到其中深邃優美的意境,令人生出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
全書分為問情、尋道、明心、見性四個部分,主要描寫寺院建築。雖然沒有四百八十寺,但是作者尋訪的這些寺廟,既有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高大佛寺,也有青磚碧瓦、綠苔滿牆的小廟;既有「大隱隱於市」的著名廟宇,也有掩映於山野不為人知的寺廟;既有大德高僧坐而論道的佛學聖地,也有能當頭棒喝的普通禪師修行的清淨之地。無論有名,還是無名,在作者的筆下,都是令人值得流連欣賞的。
寺廟不僅是佛教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最能展現寺廟文化的是容納於其中的人。文字中或者講述尋訪高僧大德在世間的行跡,進而將高深複雜的佛理具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或者講述普通信眾(包括作者自己)在人間的疾苦和悲歡離合,將一切諸法都在塵世中鋪陳開來。不過,作者的文字如清泉一般的徐徐呈現,充滿了思舊懷遠、歸隱、深含禪意的詩情。
中國漢傳佛教寺廟均是中式建築風格,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作者的寫作也深刻領悟到了中國寺廟建築的特點,有意將寺廟的內外空間模糊化,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寫作之中。書中每一篇都沒有刻意地使用大量篇幅的對寺廟建築的宏麗進行描述,對寺廟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對建築的描寫融入到了對寺廟中的人、情、禪意的描述之中,使建築自然而然地成為寺廟文化的一部分,讓讀者感覺自然隨意。然而,正是這種表達方式,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讓讀者沉下心來,領會書中每個寺廟的文化、特色,換個視角審視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