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淼 通訊員 尹賽南 徐方才報導
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近年來,安徽太和縣大新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促進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依託產業扶持帶動,創新發展路徑,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凝聚推動合力。鎮黨委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全鎮重點工作,成立由鎮黨委書記任組長、班子成員為副組長、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單位的領工作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分管農業的負責人擔任辦公室主任。鎮黨委主要負責同志通過定期召開會議討論研究、帶隊調研、定期調度等方式,堅持親自部署、親自把關、親自督查。同時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確保工作力量充足、運行機制健全。
統一思想共識。針對部分村個別幹部面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感到束手無策的情況,鎮黨委堅持思想先行、觀念先轉,先從態度上表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決心和態度,要求各村黨組織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中佔據領導核心地位,把講政治貫穿於工作全過程。同時,協助各村查找資源、開拓思路、研討對策,幫助幹部克服畏難情緒,摒棄「等、靠、要」思想,樹立起而行之、奮楫爭先的新觀念,增強真抓實幹、埋頭苦幹的責任意識,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方面敢於實踐、敢於創新、敢於超越。
優化資源統籌。鎮黨委統領全局,加強對資金、土地、金融、項目等方面的資源統籌管理,加大對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的資金扶持力度,全面優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環境。同時選優配強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吸納有經營頭腦、有致富本領,群眾威望高、品行好、肯吃苦的「鄉賢」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任職,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強化因地制宜。鎮黨委緊緊圍繞農業產業振興總體布局來謀劃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以各村為單位、以產業為核心,立足各村地域特色、資源優勢,逐村量身定製農村集體經濟專項發展規劃,堅持一村一對策、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點,防止資源浪費和同質化現象出現。
如今,通過流轉土地,張路口村、董廟村香椿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累計建成面積達1000多畝的香椿產業園,先後形成新集村「太和一寶」、廣縉「玉皇貢椿」等香椿深加工品牌;總投資60餘萬元的新集村冷庫,建成後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餘萬元;廣縉村因是清朝兩廣總督徐廣縉的故裡而得名,人文氣息濃厚,隨著廣縉小寨中心村的順利驗收和廣縉文化館的建成,隨之而來的商機正在不斷匯聚;張樓、花園兩個貧困村依託光伏發電,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以上;花園村通過水麵租賃方式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餘萬元。
成果給人信心,使命催人奮進。作為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總舵手,鎮黨委將繼續不講條件、不打折扣地貫徹落實上級部署,迎難而上,開拓進取,為持續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質的飛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