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
隈研吾與藝術家Geoff Nees合作,在2020年12月19日開幕的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簡稱NGV)三年展上創造了一個「立體拼圖」般的木質臨時結構——植物館。該木質結構回應了韓國藝術家李禹煥於2017年創作畫作《對話》。
植物館木質結構呈現出畫廊規模的半圓形拱門亭的形式,如同一個感官通道,邀請到訪者進入其間,開啟探索旅程,人們通過它可以觀察並思考藝術家的畫作,亦可體驗木材的本質。植物館無任何金屬支撐,按照日式木質建築傳統製成,像拼圖一般的立體結構,亦是隈研吾常會採用的有機形狀。
隈研吾作品「植物館」,木質結構的開口正對韓國藝術家畫作
「我認為有機和彎曲的形態更有助於將建築和自然界連接及融合。」隈研吾說道,「另一方面,我的許多裝置都採取將較小元素組裝在一起,形成較大結構的方式。」
建造用木材都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植物園,有的是曾經被砍伐下來的,有的是被移植走的,甚至許多木材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就已經存在。隈研吾將搜集到的木材按顏色分類進行展示,創造出一種由深到淺的漸變圖案,人們在館內的不同區域會領略到不一樣的光感和色彩。
NGV三年展於2017年首辦,在2020年年末舉行的第二屆三年展上,共有100餘位來自30個國家的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參展。展覽涉及人工智慧、可持續、生態與多樣性等議題。(整理/錢雪兒)
美國|建築師愛德華·馬茲裡亞愛德華·馬茲裡亞
據archdaily報導,近日,建築師和活動家愛德華·馬茲裡亞(Edward Mazria,FAIA)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頒發的2021年金獎。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首次頒發於1907年,表彰「由美國建築師學會董事會認可的,對建築理論和實踐產生持久影響的重要工作」。正如評委會指出的那樣,馬茲裡亞(Mazria)因其在應對氣候危機和激勵行業採取行動方面所做的工作而得到認可。
愛德華·馬茲裡亞建築作品
馬茲裡亞生於1941年,在其職業生涯中,一直致力於敦促建築師遠離化石燃料,他在20世紀90年代幫助創立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環境委員會(COTE)。在2002年,他的公司開始以「建築2030」的名義進行無償工作。幾年後,它成為一個成熟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改變氣候變化的進程。馬茲裡亞在基於場所的設計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他曾在秘魯的和平隊工作,並曾在2007年金獎獲得者Edward Larrabee Barnes的辦公室工作。
馬茲裡亞是開創性的《被動式太陽能》一書的作者,他曾在新墨西哥州和俄勒岡大學從事教學工作。他因一系列標誌性的被動式太陽能建築而聞名於世,包括斯託克布蘭德住宅、印第安藝術和文化博物館以及喬治亞-奧基夫的莊園,Sol y Sambra。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築環境專家之一,馬茲裡亞以倡導碳積極的未來而聞名於世。(整理/錢雪兒)
上海|畫家丁紹光年過八旬的畫家丁紹光近日做客上海「克勒門」憶往事談創作。
丁紹光與上海的緣分要從上海大劇院1998年落成說起,那幅巨作《藝術女神》就在正殿的門口,遠遠看就像一枚印章一樣,震撼著每個看客的心靈——這是丁紹光在他美國花了26天創作的作品。2010年,丁紹光又送給了上海另一份禮物,那便是上海文化廣場前的玻璃壁畫《生命之源》。沙龍現場,丁紹光從創作這兩幅作品的心路歷程說起,向我們分享了他自己心中的藝術史觀,而他也用這段珍貴的記憶為我們的城市畫下了長久的和諧與美好。
丁紹光(左)做客上海「克勒門」
這十多年,丁紹光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他退出了所有的活動,賣了比弗利山莊的大宅子,於是各種傳說又紛紛流傳,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十多年他又在做些什麼呢?丁紹光在現場介紹他的近作《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這可以說是丁紹光近年創作的兩幅自畫像。
丁紹光作品《八千裡路雲和月》
回憶往事,丁紹光在沙龍上說他給自己的青少年時期打分最高,那是一段純粹的、主動的學習的時間。羅曼羅蘭、列夫託爾斯泰、巴爾扎克……他幾乎讀遍了所有能看到的世界名著,通過文學體驗到了許多人的悲歡離合。憑著天賦和努力,丁紹光很快成為這個小組的尖子學生,所有人都對他進入中央美院充滿信心。
但當年考大學的時候,丁紹光卻做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選擇:中央工藝美院。丁紹光現場回憶說他去工藝美院就是為了張光宇。因為年紀輕輕的丁紹光已經開始反思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在畫室裡學的全是學院派的東西,而當他看到電影,看到攝影等技術呈現的時候,認為畫家的很多功能都會慢慢被替代,如何體現畫家的創造性,畫家可不可以走另一條路,成為他思考的問題。正在那時他看到了繪畫大師張光宇的《水滸傳》,那108個人物絕不是寫實繪畫所能達到的,那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藝術表現手法上的多樣都讓丁紹光著迷,於是他立下了一個志願:張光宇在哪兒,我就去哪兒。
丁紹光說在工藝美院的那段日子是廢寢忘食的五年,是真正如饑似渴地學、畫,那五年沒有睡過被子,所有的被面和床單都用來畫畫了。那段日子學到的色彩與線條,構成了他人生的底色和坐標。(宗和)
斯洛維尼亞 | 盧布爾雅那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茲登卡·巴多維納茨茲登卡·巴多維納茨
據ARTFORUM中文網報導,自1993年起擔任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的茲登卡·巴多維納茨(Zdenka Badovinac)被斯洛維尼亞新右翼政府強行撤職。該消息於11月公布,12月24日生效,反映出2020年3月成立的新政府試圖推行更加保守和民族主義的文化傾向。
巴多維納茨因積極發展該地區最著名、或許也是最進步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而廣為人知。在巴多維納茨的領導下,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立了首個戰後東歐先鋒藝術的機構收藏,並舉辦了多場開創性展覽。巴多維納茨去年12月剛被授予伊戈爾·扎貝爾獎,以表彰她對「東歐和全球藝術史的傑出貢獻」。她曾擔任威尼斯雙年展斯洛維尼亞館委任策展人以及聖保羅雙年展的奧地利館委任策展人。她也曾擔任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收藏國際委員會的董事會成員和主席。
一封發表於11月17日的致斯洛維尼亞文化部長瓦斯科·斯莫尼蒂(Vasko Simoniti)的公開信已獲得超過一千人的聯署,譴責政府解僱茲登卡·巴多維納茨和馬特夫茲·塞利克(Matevz Celik),後者擔任建築設計博物館館長已經數十年。此外,公開信還譴責政府限制藝術自由,指出「文化領域已經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而文化部的決定進一步加劇了該影響,威脅到當代文化、文化遺產、專業性以及決策機構和文化機構的自主權。」(整理/畹町)
中國北京 | 美術教育家趙允安趙允安
2020年12月28日,藝術家、美術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原附中校長趙允安先生,於7時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該消息由中央美院附中發布。
趙允安,女,1931年4月生於浙江蘭溪,195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科,1953年就讀大學期間即協助丁井文先生等人參與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籌辦工作,是附中創辦的重要參與人,曾任附中教務主任、副校長,1983年-1989年間任附中校長。在任期間提出了附中培養「青蘋果」的人才培養理念,強調中等美術人才應具有廣博的綜合素養,為該校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79年受文化部教育司委託起草《全國中等藝術學校美術專業教學方案 (草案)》。1982年參加中等師範學校美術教 材審定工作,並在《美術研究》和《藝術教育》等雜誌發表有關中等美術教育的文章。油畫作品有《桃》、《紅蘋果》、《池塘》等。(文/畹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