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操刀設計的巨型博物館,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將進行試運營。在隈研吾的設計中,他總是用材料把在地環境和項目的使用者連接起來。
在紐約,79歲的燈光藝術大師基斯·索尼爾近日辭世,他以光雕塑以及運用霓虹燈管創作而聞名。在伊拉克巴格達,一位德國策展人遭到劫持,後被伊政府軍解救。在上海,60歲的書法家宣家鑫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展覽,展出120餘幅書法作品。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日本所澤市 | 建築師隈研吾
操刀新博物館:花崗巖石片的多面體與書架劇場
建築師隈研吾
近日,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操刀設計的巨型博物館——角川武藏野博物館(Kadokawa Culture Museum)將於日本埼玉縣所澤市揭幕。作為大型規劃項目所澤櫻花城(Tokorozawa Sakura Town)的一部分,該博物館將容納一座書店,一個室內展館等功能。
角川武藏野博物館
隈研吾向來熱衷於使用各式材料來塑造建築風貌,此次角川武藏野博物館由2萬片花崗巖石片,砌成一個不規則多面體。陽光灑落時的光影交錯、與一旁水池的相互映照,使建築呈現變化多端的樣貌,看起來是動態而非靜態的。在內部的五層樓中,一層有1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未來將舉行自然、科學、藝術、時尚、環境、社會等各種主題的展覽。二層將容納餐廳與商店,三層將完全用於展示動漫。建築的四五層構成了具有話題性的空間「書架劇場」,八米高的書架指向天花板,可容納近5萬本書。
角川武藏野博物館的外觀與內部以木結構為主的「書架劇場」讓人聯想到同樣由隈研吾設計的英國鄧迪V&A博物館,多層橫向的混凝土外牆賦予建築以一種原始的美。在隈研吾的設計中,他總是用材料把在地環境和項目的使用者連接了起來。在他的建築概念裡,材料的紋理構造和原始狀態,都可以通過展示和使用來增添每座建築的實用價值。隈研吾堅信作為基本組成的材料能在設計階段給建築帶來改變。
8月1日,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將進行試運營。建築的一二層樓將舉行隈研吾及其事務所的設計作品展,博物館的其他部分將於11月6日開幕。(文/錢雪兒)
美國紐約 | 燈光藝術大師基斯·索尼爾
79歲辭世,迪亞藝術基金會將為其舉辦回顧展
基斯·索尼爾(1941-2020)
近日,美國燈光藝術家、後極簡主義者基斯·索尼爾(Keith Sonnier)去世,享年79歲。基斯·索尼爾以光雕塑以及運用霓虹燈管在「空間中繪畫」的革新裝置出名。位於紐約的迪亞藝術基金會(Dia Art Foundation)即將為其舉辦展覽。
迪亞藝術基金會近來收藏了五件來自索尼爾的重要早期作品,計劃於2022年春展出。「展覽將聚集索尼爾從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重要作品,」迪亞藝術基金會官網介紹道。
索尼爾1941年生於路易斯安那州馬木市。他父親的五金店和母親的花店使他在早期便接觸到了材料的廣袤宇宙,他對於一切日常、裝飾或是工業的材料都毫無偏見。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索尼爾在蓬勃發展的紐約藝術界嶄露頭角。他利用非傳統的貧窮藝術風格的材料,如植毛、綢緞和竹子等進行實驗,從而成為了著名的後極簡主義雕塑家。1968年,索尼爾的作品出現在一場卡斯特裡畫廊的重要展覽中,參展藝術家還包括博伊斯(Joseph Beuys)、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等。
索尼爾對於霓虹的運用尤其精湛。「我們創作的藝術就是對傳統藝術觀念的蔑視,」這位藝術家曾說。「我們所使用的材料原先不被認為是藝術材料。我有意地選擇它們,以激發出某些心理感受。」(文/錢雪兒)
伊拉克巴格達 | 德國策展人赫拉·梅維斯
遭劫持3天後被解救,2012年起致力於培育當地青年藝術家
赫拉·梅維斯 圖源: #freedom_for_hella/Twitter
據《The Art Newspaper》報導,7月20日,德國策展人赫拉·梅維斯(Hella Mewis)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遭到身份不明武裝分子劫持。7月24日,梅維斯被伊拉克政府軍成功解救。
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伊拉克安全官員稱,梅維斯20日在巴格達街頭騎自行車時被兩輛汽車尾隨,其中一輛車內的人將她劫持。梅維斯獲救後,被伊拉克官方送往德國大使館,目前健康狀況良好。
赫拉·梅維斯來自德國柏林,2012年起住在巴格達,她參與建立了當地的獨立藝術家團體Tarkib,並與歌德學院展開合作。梅維斯與文化機構Bait Tarkib合作,共同培養年輕的伊拉克藝術家。在Bait Tarkib的網站上這樣寫道:「為巴格達青年和女性提供一個安全的港灣,讓他們通過展覽、活動、培訓和工作坊自由地表達。」
另據法新社報導,伊拉克近來發生多起外國人遭綁架事件。今年新年前夕,兩名法國記者和三名非政府組織工作人員分別遭綁架,前兩人3天後獲釋,後三人2個月後才獲釋。暫不清楚是誰或哪個組織實施了綁架。(文/畹町)
中國上海 |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宣家鑫
120餘幅書法作品呈現書法求索之路
宣家鑫
120餘幅涵蓋真、草、篆、隸、行五體的書法作品7月25日起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對外展出,這也是60歲的書法家宣家鑫對自己書法創作的一次總結與重新開啟。
宣家鑫是國家一級美術師、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收藏協會副會長、中國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書畫鑑定委員。
宣家鑫1961年生於上海,自幼喜愛書法篆刻,其篆刻早年學習漢印、古璽,青年取法吳昌碩渾厚古樸的風格,中年得益於來楚生蒼茫率真的印風,形成了獨特的風貌。尤其是他的隸書,在漢碑的基礎上,兼參秦漢簡和碑版文字,又融合了清人鄭谷口、伊秉綬、金農、陳曼生、何紹基的意境。宣家鑫篆刻早年學習漢印、古璽,青年取法吳昌碩渾厚古樸的風格,中年得益於來楚生蒼茫率真的印風,形成了獨特的風貌。
宣家鑫此前曾接受採訪時曾說:「兒時喜歡書法和我的父親有很大關係,可以說,在我父親的影響下,奠定了我一生的方向。我父親認為字如其人。他從古籍書店買來一批書法拓本,讓我學習古人的書法。古人所謂暢神達性,是暢自己之神,達自己之性。我們所以學習傳統,無非是把它作為達到藝術彼岸的橋梁,讓傳統為我創作所用,絕不是相反,讓傳統束縛我的創作。」
宣家鑫書作
年輕時的宣家鑫曾做過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一名字模設計師,對漢字的形體結構從而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他也曾與眾多書畫篆刻名家面對面交流學習的經歷。上世紀90年代初,宣家鑫參與編撰《中華名人書齋大觀》,先後採訪了當時諸多一流名家,包括朱屺瞻、謝稚柳、王個簃、唐雲、程十髮、劉旦宅等,他說:「當年與這些老師們交流、學習創作,書藝上有了更多的靈感和思考。我的書法成就得益於很多人的幫助。我曾報名到滬東工人文化宮學習書法,在那裡接觸了任政、胡問遂、趙冷月等書法大家。趙冷月先生和我關係最為接近,也是給我最多幫助的先生。」
宣家鑫還常常以慈善的方式助推書法傳承。例如,他曾捐資創立「上海青少年書法藝術獎」,也曾在安徽蚌埠固鎮縣捐贈開辦「宣家鑫希望藝術學校」,並在這所學校開設書法特色課程。據悉,此次展覽由劉海粟美術館、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上海市收藏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展覽中心主辦。(文/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