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沂發現北辛文化環壕聚落,系新石器時代遺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靜據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8月10日消息,該院自2019年11月底至2020年8月初對山東沂南縣裡宏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北辛文化遺存,並清理出北辛文化小型環壕一段。據裡宏遺址領隊朱超介紹說,本次發掘清理各時期灰坑98個、溝狀遺蹟14條、墓葬2座、房址7座、長條形坑20個、灶2個、水井1口以及柱洞若干,時代自北辛文化開始,經龍山、嶽石、商、周等幾個時期,持續至魏晉。朱超表示, 「此次清理的小型環壕根據弧度測算,環壕內面積約4000平方米。壕溝剖面非常規整,形似倒三角形。」
-
臨沂發現北辛文化環壕聚落
發掘區全景「我們此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發現是北辛文化遺存和其中的一處小型環壕。」朱超表示。據悉,北辛文化是分布於黃河下遊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最早發現於江蘇淮安青蓮崗,考古界曾定名為青蓮崗文化,後因該文化以滕州市官橋鎮北辛遺址最為典型,遂重新定名為北辛文化。
-
神木龍山文化時期環壕聚落遺址
神木龍山文化時期環壕聚落遺址 索引號:6108210014/-2013-000119
-
農耕星火系列:八十壋環壕聚落
史前時期城的防禦功能主要體現在聚落周圍的壕溝和城牆上。與八十壋遺址年代相同的內蒙敖漢興隆窪遺址是一座環有圍壕的聚落,由於沒有牆而被當作「環壕聚落」,距今約6500年的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和西安半坡遺址也是有壕無牆的聚落,而八十壋遺址則是既有壕又有牆的遺址,因此,一些人認為其應歸入城。
-
陝西關中地區首次發現仰韶晚期環壕聚落
陝西關中地區首次發現仰韶晚期環壕聚落 2019-01-08 20:51: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郭澤華
-
2012六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江蘇發現國內最早的環壕聚落
今天,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京公布(按時代早晚順序):江蘇泗洪縣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新疆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山東沂水縣紀王崮春秋墓、河北鄴城遺址東魏北齊佛寺遺蹟和佛教造像埋藏坑、貴州遵義市海龍囤遺址。
-
江西金谿縣井上村環壕遺址考古調查簡報
該項工作是國家文物局重點項目 「江西撫河流域先秦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的年度項目,本年度主要以撫河中遊的金溪、資溪、東鄉、臨川四縣區為調查對象,經過近4個月的調查,先後調查遺址二百餘處,其中金谿縣發現先秦時期遺址104處。對撫河流域先秦時期聚落形態認識取得了重要突破,為建立撫河流域先秦考古文化序列、聚落結構演進等課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本文將對新發現的金谿縣井上村環壕遺址的調查情況簡報如下。
-
江蘇泗洪發現8000年前古村落 "村民"住圓形窩棚
17日,來自省內及北京、山東、上海、浙江、安徽、河南、陝西、山西等地30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和學者在實地察看遺址現場和出土的器物後,對泗洪順山集考古成果進行了多方位的論證,專家們認為,泗洪縣梅花鎮境內發現的距今8000年的順山集遺址,是分布於淮河下遊地區時代較早的古文化遺址之一,是目前江蘇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江蘇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也是全國同一時期、規模最大的環壕聚落之一。
-
迄今所知東亞大陸最早的環壕聚落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是公認的上山文化專家。他的微信名很特別,橋頭遠望,望的就是「世界之最」——東亞大陸最早的環壕聚落。橋頭是村名,也是東亞大陸最早的環壕聚落遺址所在,位於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橋頭遺址是義烏最早、也是唯一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浙江省發現的早期18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屬上山文化中晚期。
-
內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圖)
該遺址堆積深厚,平均深度達8米,個別探方內文化層相互疊壓達20餘層。由於文化層多由房址的廢棄堆積和使用堆積構成,因此其分布範圍均不大,整個工地未見同一的文化層。考古勘探和發掘的結果表明,二道井子遺址由圍繞城址四周的環壕、城牆及城內建築遺蹟三部分構成,環壕與城牆是最為龐大而重要的防禦設施,環壕平面大體呈環狀橢圓形,南北長約190米、寬約140米。
-
山東臨沂地區(琅琊、沂州)管氏文化遺產一覽
5、 沂南北寨漢墓博物館,位於山東沂南城西汶河東岸北寨村,現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曾出土刻有管叔形象的漢畫石像,為已知最早的管叔畫像。其中榜題管叔的管字為草字頭(菅),與山東嘉祥的漢代武氏祠中管仲形象榜題的管字是同樣的寫法。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海岱及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彭頭山文化時期的聚落概貌是什麼樣?聚落內部結構和特徵呢?
導語:彭頭山文化時期的聚落概貌是什麼樣?聚落內部結構和特徵呢?大約距今9000年至7400年,在遭水流域和沉水中下遊地區發現了彭頭山文化。主要發掘遺址有:澧縣彭頭山、八十壋、嶽陽墳山堡等。另外,在文物調查中發現屬於彭頭山文化的還有遭縣的李家崗、劉家灣、肖家店、黃麻崗、胡家墳塔、曹家灣和臨遭的金雞崗等遺址。同一時期湘江流域有黃家園類型遺存,沉水中上遊有高廟文化早期遺存。聚落分布從彭頭山文化時期聚落遺址的分布來看,遺址基本上都分布於河流交錯的古河階地,平均海拔比現在高,系河流衝積平原或山地與河谷相間的臺地上,即進入地質第四紀更新世形成的網紋紅土階地。
-
江西吉泰盆地發現一處史前環壕遺址
星辰在線12月3日訊 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新華社南昌11月30日電(記者袁慧晶、李嘉盈)日前,江西文物工作者與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學者在江西省吉水縣烏江鎮發現一處史前環壕遺址——盆形地遺址,將江西吉泰盆地的人類活動歷史推前至距今5000年左右。
-
...紹地區廣富林文化時段序列, 寧波慈城發現一處延續五千餘年聚落
東門村遺址航拍照17日,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了解到,寧波慈城東門村發現一處延續五千年的聚落。專家表示,本次發掘的東門村遺址出土廣富林文化遺存較為豐富,填補了寧紹地區文化序列上這一時段的空白。據悉,廣富林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末期的的一支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地區,目前江、浙、滬已發掘的廣富林文化遺址不到十處。
-
走進黃河流域,探索史前聚落的萌芽痕跡,了解聚落的演變情況
在龍山時期的涼城老虎山遺址,還發現有用自然石塊交錯壘砌的石城。從聚落形態來看,石城的發現將這地區聚落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峰,在某些史前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甚或沒有出現。三是以關中區為代表的黃河中遊地區。這一地區史前文化極為發達,資料的積累也較多,文化譜系也較為清晰。
-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各個文化時代的石器類型
大家好,我是黃秀美,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或稱青蓮崗文化。這是蘇北和魯中魯南地區年代較早的新石器遺存。這一文化發現的年代較早,但確定為北辛文化之名,則是近年的事。1951年,在江蘇淮安縣青蓮崗,首先發現一處以紅陶為主,兼有大量彩陶的文化遺存,之後又陸續在沂縣花廳村,連雲港市二澗村,以及南京北陰陽營、吳縣等地發現與青蓮崗遺存有某些相似特徵的文化遺存。因此,50年代末就有人把大江南北發現的帶有彩陶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青蓮崗文化。
-
山東發現保存完整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存
新華社濟南5月23日電(記者孫曉輝)記者日前從山東省文物局獲悉,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成的考古隊通過對山東滕州西孟莊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了保存較為完整、結構較為清晰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存。 通過發掘得知,西孟莊遺址是一處結構較為完整的龍山聚落單元,共發現圍牆基槽2道、房址15座、灰坑21個、墓葬1座以及窪地1片,除若干灰坑為龍山文化中期,其餘時代均屬龍山文化早期。聚落內建造有一道圍牆將內部居址區與外圍窪地分開,內部居址區房址疊壓打破關係較多,應為多次利用反覆建築而成。
-
新疆人文:揭秘伊犁鞏乃斯河谷發現大型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2016年8月10日,央廣網消息報導:絲綢之路·新疆天山道樞紐路網日前實地綜合考察活動進入新源段考察,當天,考察組發現了3000年前的早期遊牧部族用的環壕聚落,這也是西天山地區規模最大的環壕聚落遺址。報導內容摘要為:此次也是考古專家們首次在西天山區域發現成系列、成數量體系、成規模的環壕,這也見證了伊犁河谷的草原文化淵源。巫新華表示:「可以把整個伊犁河谷的草原文化一下推到了距今3500年左右。」由此可見,這兩次新聞報導的發現並不是同一個遺址,但卻同在新源縣境內,相同的是都屬於青銅時期的遺址。
-
五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有力推動夏文化和早期中國研究
禹會村龍山文化北城垣內壕溝「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的城垣進行了解剖發掘,揭示了北、東城垣的堆築過程,以及城垣內、外壕溝的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東介紹,城垣內外壕溝出土的陶器標本均屬於龍山文化早中期,測年範圍為距今4400年-4100年之間。北城牆現存長度約300米,東城牆現存長度約600米,西、南城牆已被淮河衝毀,以往發現的「祭祀臺基」應是東城牆的一部分。根據已發現的城垣走向,復原城址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