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客家江氏入閩始祖源流

2022-01-27 江姓宗親

 點上面「江姓宗親」免費關注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江;請點擊上面「江姓宗親」關注,擁抱中華江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江氏文化,共建繁榮江氏,傳播江氏正能量。


上杭江氏,濟陽郡,顓頊帝六世孫伯益之後。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得舜器重,讓他管理畜牧業,成績卓著,賜姓贏。江氏本姓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江氏始太祖元仲,又名恩成,系伯益幼子,任夏朝大理卿(主掌刑名之官),盡忠守職,獲帝恩典,世襲封爵於江,以當時河南、湖北交界的正陽(今河南省正陽縣)一帶為食邑,是為江氏傳代始祖。

傳至元仲第31世孫濟,號雄略,因佐周武王伐紂有功,爵封東京,周成王十五年庚子(公元前1101年),以子男之田,賜南郡地(今湖北省江陵縣)百裡,濟的食邑在正陽,以此建立江國,以後江姓就源於此。江國的都邑在今正陽縣城東南35公裡的大林鄉塗店(有江國城遺址,屬文保單位)。

周朝時,江國地處淮河流域,又不與周王朝室同源,被當作「淮夷」看待。加上河水經常泛濫,淹沒大片領土,常受水患的困擾,因此沒能強盛起來。在春秋戰國列強爭霸時,江國民弱國小,受一些大國的操縱,特別是江國南部的強鄰楚國經常對江國領土虎視眈眈。至公元前623年,楚國派息公子朱率師圍江,江國無力抵抗,滅亡。此後,江國淪為楚國的一個城邑,國人大部分東移、北遷,為不忘故國,。便以國名「江」為氏。

江姓得姓後,元仲第47世孫江貞在江國被楚所滅後,帶領一支族人北遷濟水流域,後來,朝廷在那裡設置了濟陽郡(今山東濟陽),他們落籍為民,稱「濟陽江氏」;另外,還有一支江姓人沿淮河東遷,到達今河南淮陽一帶,留居下來,稱「淮陽江氏」,郡望稱「淮陽郡」。至宋朝時,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子6人,並讓他們各姓一姓。其中第二子翁處恭分得「江」姓,他及子孫都改姓江。由於這支翁姓人被一分為六,有「六桂聯芳」之意,翁處恭及其子孫又被稱為江姓「六桂堂」。據現存各種族譜所載,上杭江氏為「濟陽江氏」,屬「濟陽郡」。

元仲第104世孫江墒,因兵亂避至江西都昌林塘開基,成為江姓的江西始遷之祖。

江氏入閩最初始於西晉及唐朝中期,因避亂由中原沿江、浙遷入閩北,贛東及福州、漳州等地。其次是因唐末黃巢起義由江西遷入閩西的寧化、汀州等地。江禮之祖野一偕二弟野二就是在此間遷入當時的寧化。江禮之子九郎、十郎、六郎及五郎之孫八郎等衍布清流、連城、長汀、寧化等地,三郎、四郎、小八部衍在永安、明溪等地。

再次是南宋從江西都昌避亂入閩的萬裡、萬載、萬頃三兄弟(雅稱三古)之子侄,由萬載公攜遷入閩。三古屬元仲第110世孫,江墒第6世孫。據族譜所載,上杭江氏屬由江萬載攜遷入閩的江萬頃一脈。江萬頃及妣錢九娘成為客家入閩始祖。

據上杭現有和周邊縣市的族譜所載,上杭江氏一世祖為江曄,是元仲第109世孫,裔孫稱其為八郎公,字文明,號偉齋,生於南宋淳熙三年(1176),因子(萬裡)貴,死後追封為周國公。曄公,習儒學,經明行修,設館授徒,從學者甚眾,譜雲其「戶履堂滿,經其指授,多所成達」(《江氏宗譜》曄公條),門生稱「韋齋先生」。宋理宗在位時,曄授奏名進士,初任全州教授,後歷陝州宜都尉、撫州金谿縣尉、江南東路提舉常平司轉江南西路提舉茶鹽公事、大事司帥參等職。為官數十載, 以「潔廉匡敏」著稱。妣陳氏(《上杭譜》還載有張氏、劉氏),封鎮國夫人。考妣葬於江西饒州都昌七都靈芝山。上杭城關原江氏家廟尊為一世祖。《都昌譜》載:曄公與陳氏生五子:萬九、萬裡、萬項、萬金、萬合。《上杭譜》載: 曄公生三子:長萬裡、次萬載、三萬頃。

長子萬裡,字子遠,號古心,殿試進士及第,官拜左丞相,參知政事兼樞密院使。據部分江氏族譜載,也被裔孫尊稱為客家江氏二世祖。南宋末他力主保宋抗元,與賈似道為首的投降派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他說:「大勢不可支,餘雖不在位,當與國為存亡。」元兵破饒州後,他便投在自己府第後圃早已鑿好的題日「止水」的池中殉國。在江萬裡的感召下,他的手下人和身邊的兒子都相繼投池殉國,共計百餘人,積屍如壘。國破家亡,一門忠烈,被後人讚譽為民族英雄。據《江萬裡研究》所載,其弟子民族英雄文天祥稱讚萬裡:「先生進而廟堂,退而江湖,德於其人,如出一日,傳所謂生死肉骨之情也。」「某半生出門下,幸甚。」「盛德大業,如山如河。」「尚論公之平生,有報國之大節。」「文章若雷霆河漢,玉色金聲;言行質天地鬼神,丹心白髮。」後朝廷追封三代,祖瑛,封惠國公;父曄,封周國公;萬裡封益國公,諡「文忠」。

萬裡終年78歲,墓葬都昌縣石沙灣,妣白氏,生三子:長鎬、次鑄、三鏜。後裔分遷江西饒州、永新、廣信、撫州,廣東潮汕、五華、梅州及雲南,福建廈門、龍海、漳州、安溪一帶。

次子萬載,字子九,號古山,官封錦衣衛指揮使。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2月,為保南宋王朝攜子侄、弟媳、侄媳隨附馬都尉等奉益王昰、廣王昺、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走溫州。3月奉益王昰航海入閩之福州,11月益王昰即帝位。昰帝遇難後,偕子侄隱居廈門同安湯板裡,妣馬氏,生二子:長鑰、次鉦,後裔遷福建漳州、南靖、平和等地及廣東惠州、河源一帶。閩粵贛部分江氏族譜也稱江萬載為客家江氏二世祖。

三子萬頃,字子玉,號古崖,生於宋嘉定元年(1208)十月初十日辰時,官至南宋戶部尚書,客家江氏裔孫稱為十二郎,在上杭城關原「江氏家廟」神位牌上尊二世祖,被廣大江氏裔孫尊為客家入閩始祖。據康熙十三年《江氏大成宗譜》卷一「古崖先生塘中記」,《江西通志•江萬頃傳》及宋尚書萬頃團山墓碑記等載:「先君子盡得父兄之學,以易預江右漕闈首選,補將仕郎,謁選迪功郎,監紹興錢清鹽場成考,調淞江制司屯田郎官。……除司農寺丞,拜卿,牧清江,有善譽之裒。出提舉福建市舶,覃恩朝清郎,所謂金山珠海,天子南、庫,涅磨緇磷,上意簡知,訓辭:『允籍不貪之寶,復還即去珠。』先君子清節愈勵,奏免和買,禁職吏饕,壓揮案之向金,卻呈祥之象齒。未兒,兼江西倉,知吉州,劍南州、御史大夫,戶部尚書等職,糶教化,清狂嶽,平賦稅,流聲天朝。」「內寬外明,政教備舉,以興學為第一義,嘗增置字田,以助廩餼。

所至以循廉稱。」「廩給庫以便民莊,以賑民之,餘儲尚殷,以代民賦。」「講行荒政,乞人鄰壤,奏減和糶,米價不昂,全活者眾。」「行隴畝,與田夫群野老爾汝問勞。」宋恭德祜元年乙亥(1275),元兵破饒州,萬頃偕子鐸(十八郎)冒險難自都昌赴饒州兄萬裡住所,饒州失守,俱被元兵所執,寧死不屈,罵賊肢解而死。父子葬於江西廈江廟後團山。這些事實記述了萬頃公為國為民奮頭不息、勤政廉政、尊師重教、愛惜民眾、英勇壯烈的一生,深值廣大裔孫和後人垂範敬仰。

為紀念江萬裡、萬頃兄弟及其子江鎬、江鐸兄弟為南宋王朝盡忠殉職,在江西省都昌縣建有「濟忠祠」原名「雙忠祠」,且該祠幾立幾廢,並立有碑記。祠內正面楹聯:「兄宰相,弟尚書,雙壁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義,一門忠孝世間稀。」又聯:「烈士無雙雙烈士,忠臣不二二忠臣。」以資紀念和教育後人。

萬頃妣錢九娘,生五子:十八郎(鐸)、念二郎(錆)、念三郎(銅)、念、四郎、念五郎。公死後,夫人錢九娘,偕長子十八郎(鐸)之媳丘十六娘及其四子、孫、侄隨夫兄萬載奉二王航海入閩,後遷居汀州寧化石壁村。宋祥興元年(1278)萬頃長媳丘十六娘率九子及弟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等,由寧化石壁村遷上杭縣廬豐鄉三坪村定居。

萬頃五子:十八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上杭城關「江氏家廟」尊為三世祖。遷居上杭三坪後,發展情況分述如下:

長子江鐸,即十八郎,字國禹,號雙峰,妣邱十六娘,宋將士郎,隨父在饒州一同被元兵肢解而死。生九子:長子四六郎,妣張四娘,合葬三坪糞箕窩,其後裔繁衍於上杭廬豐、舊縣、城關、太拔、溪口等地。次子百八郎,妣周氏,從上杭三坪遷永定高頭,後繁衍臺灣、香港、澳門、美國、緬甸、印尼、菲律賓等地。三子五三郎,妣劉氏,葬三坪金鬥巖,裔孫除繁衍上杭舊縣、茶地、泮境、廬豐等地外,遷江西、福建永定、福安等地。四子百三郎,妣餘氏,從上杭三坪外遷廣西開基繁衍各地。五子五十郎,妣何六娘,葬茶地大燮筠竹坡,屬蛇形蛇子地,裔孫分遷上杭城關、橫崗、太古和舊縣、廣東興寧等地。六子百九郎,妣黃三娘,從上杭三坪遷居漳州南靖;七子百十郎,妣何七娘,從上杭三坪遷廣東大埔湖寮;八子百十一郎,妣胡九娘,從上杭三坪遷居廣東饒平;九子百十三郎,妣蔡四娘,從上杭三坪遷居漳州漳浦、平和等地,現任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先生屬此系裔孫。

次子錡,貫稱念二郎,妣薜六娘,從上杭三坪遷永定仙師務義坪浙灘開基,公妣合葬於池溪湖坑口,地形如貓兒洗面,生子:三六郎、三七郎。裔孫分遷永定務義坪、廣東產坑、洪山五坑、蕉嶺、五華、梅縣、紫金、湖南瀏陽、萍鄉、醴陵及東南亞等地。

三子銅,貫稱念三郎,妣張五娘、林七娘。從上杭三坪遷廣東大埔黨坪開基。後銅與林七娘再遷芹菜洋。生子百一郎,留居黨坪;百二郎遷芹菜洋開基。裔孫分遷花窗等地。

四子念四郎,不詳。

五子念五郎,妣李二娘,生子規復一郎,從上杭三坪先遷往廣東梅縣鸕鷀坑開基,後分遷梅縣扶貴江、丙村等地。江八郎裔孫及外遷各地裔孫,為了紀念上祖及開展宗親聯誼工作,於1356年在上杭縣城南門碼頭左上畔(今江濱廣場江邊外)建「江氏家廟」一座,佔地2600M2,五十年代中期被改作縣印刷廠,後拆遷。

在祖地上杭三坪現還存有宗祠一座,始建於元至正丁未年,距今有600多年之久。改革開放20多年來,每年都有許多外遷裔孫到該祠祭祖。特別是2003年3月上杭江氏裔孫在城關成立了「江萬頃文化研究會」以來,加強了對外宗親的聯誼工作,外遷永定高頭、務義坪、湖坑,廣東蕉嶺、梅縣、五華、紫金、大埔、東莞、河源,江西於都、遂川、萍鄉,湖南瀏陽、醴陵,福建寧德福安、南靖、平和等地的裔孫分別組織規模浩大的祭祖隊伍來上杭參加春分祭祖活動,還捐款鋪設水泥路面和整治祠堂周圍環境等。

據初步估計,江萬頃後裔繁衍達五省十九市(縣),人口近百萬,移居海外近10萬。據永定譜載,永定江氏移居臺灣後現有人口近萬人。

江萬頃裔孫開基上杭後歷代外遷,現分居世界各地,知名人士不乏其人,如現任國民黨副主席、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香港原永靖同鄉會會長江兆雲及其子江全孚;美國北加州福建客屬會會長江立三;澳門客屬總會副會長江金銅;緬甸福建同鄉會會長江清亮;印尼雅加達永定互助會會長江震球等。

來源;江姓氏宗親會

相關焦點

  • 上杭古氏(姓)源流,上杭古姓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安鄉馬祖灘
    於是,周 太王古公亶父便成為我國古姓的始祖。古氏發祥於山西代州,北魏吏部尚書古弼為古氏系祖。其後, 唐代有古雲應,在憲宗元和五年(810)以明經薦任江西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舉族南遷,先遷贛南,後定居南雄珠璣沙水村。據 《梅縣客家姓氏源流考〉載「凡贛、閩、粵、桂、滇、瓊、湘、川等古氏後裔,均以雲應為始祖。」
  • 【尋根】福建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新館將對觀眾全面開放
    張金川 攝圖為客家姓氏源流展廳。 張金川 攝圖為客家姓氏源流展廳。 張金川 攝中新網上杭2015年12月3日電 (張金川 池威)於11月6日開館的福建省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新館,即將對觀眾全面開放。客家族譜博物館是上杭縣客家緣文化中心的核心建築,總建築面積35079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5億元,於2011年動工新建。客家族譜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為一體,是客家人主要的家族史料收藏單位,是全國唯一的收藏客家族譜的專題博物館。
  • 義門客家陳氏源流史
    義門客家的源流與客家源流一脈相承,完全一致。根據全國各地族譜記載,義門客家汀州莊陳魁公「五山」支脈後裔地域分布及繁衍發展可概括為:一、「紮根閩西南」:閩西永定、上杭、長汀、武平、新羅、寧化、沙縣、建寧,閩南漳州市區、南靖、平和、漳浦、詔安等地;二、「播遷南中國」:華南、華東、華中、西南諸省;三、「發跡百越地」: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
  • 【客家文化】客家人的遷徙與三明
    因此,嘉應州城的黃氏奉黃僚為始祖。宋端宗時(1176-1278年),中憲大夫張衍的七世孫張淑芳為參軍校尉,移居潮州竹蒿山下。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鄧志齋從寧化石壁經長汀、上杭而入廣東鬆口,為入粵之始祖;其六世孫鄧均遷興寧開基,分遷梅州等地。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寧化劉氏劉祥的第十五世孫劉開七出任潮州都統制,自寧化遷徙至廣東潮州,後又遷居梅州。
  • 嚴氏入閩歷史淵源
    其後代子孫以諡為姓,這就是莊姓源流。史載,東漢時,因避諱漢明帝劉莊,命天下莊姓改為嚴姓,奉嚴忌為始祖。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嚴姓始有從福建、廣東渡海入臺,雍正和乾隆年間,入臺者數量漸增,多居臺北、苗慄、南投、嘉義等地。史載,嚴氏最早入閩於西漢武帝初。中大夫嚴助受命平定東甌之亂,後任會稽郡太守,轄江蘇的長江以南東部、浙江大部、福建全省。其家族後裔逐漸播遷浙江、福建各地。
  • 鶴山客家李氏源流——李氏文化
    客家史話    各姓族譜都有一個通病——千方百計地追認歷史上的同姓名人顯貴為本族祖先,這樣必然掩蓋了事實,抹殺了很多珍貴的資料,也造成後人研究的障礙。各地李氏均說是唐室後裔,本系李氏(李火德一系)也是這樣。唐宗室至本系始祖李火德的世系,不但載入相關的《李氏族譜》,而且也詳細載入福建《上杭縣誌》。
  •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鴻溪江氏源流概述
    鴻溪江氏,發源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是臺灣海峽兩岸的世家望族之一,後裔主要蕃衍於閩、臺、粵、桂、贛、湘以及南洋等地。歷史上,鴻溪江氏人才濟濟,為國家和民族輸送了諸多優秀人才。鴻溪江氏,即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也稱海內外江千五公系,或世界江肇元千五郎公家族,是海內外江肇元千五郎公全體後裔的總稱,簡稱鴻江,以鴻雁為家族圖騰。元朝中期,鴻溪江氏開基始祖江肇元千五郎公,把在福建漳州平和縣新安裡發祥地的母親河稱為鴻江。其子孫後裔以鴻江為榮,並把原居住的土堡,稱為鴻江寨,後人簡稱江寨或鴻江。
  • 江夏黃氏各派入閩始祖
    做為中原士族南移入閩四大姓之一的黃氏,其起初入閩,繼而人潮的遷徙始祖就不可能是一人一支,而是一開始就呈現出枝繁複雜、異彩紛呈的局面
  • 【各地範氏族譜及源流】從範仲淹家族遷徙史看客家民系的形成
    因此,客家的一條線環繞了世界。」①近年來,客家學研究成果表明,客家先民多因戰亂、災荒或官職升調等原因而舉家南遷,定居閩、粵、贛諸省,以後又再播衍各地。此外,還有因子孫昌熾而鼓勵後代向外拓展,創家立業,繁衍播遷的。因此,到今天研究時,多從族譜出發,探尋客家姓氏淵源。從這些淵源探究中,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客家先民遷徙的大體經過。
  • 《守望探索》作品選登②從館藏族譜文獻看客家李氏淵源與遷徙
    李氏入閩,始自唐初。唐高祖李淵的第20子李元祥封於閩越,後裔居南安一帶;唐總章二年(669)隨陳政入閩平亂的唐朝開國元勳李靖之孫李伯瑤一脈,其子十三人後分居福建各地。李杞、李輔入閩,裔居泉州一脈;唐廣明元年(880)李誨任福建觀察使,傳裔於古田、閩侯、閩清、長樂各地,從連江傳到漳州一脈;唐哀帝天祐四年(907),朱溫逼哀帝李柷禪位,封李柷為濟陽王,遷曹州。
  • 融宮殿建築和客家民居於一爐,國家級文物,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位於福建上杭稔田鎮官田村,該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後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多銀兩,歷時四年建成的,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北海客家的源流及分布研究
    一、北海客家源流探析    合浦「俗有四民」,這「四民」即是明代王士性《廣志繹》中所記的:「廉州中國窮處,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戶,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二曰東人,雜處鄉村,解閩語,業耕種;三曰俚人,深居遠村,不解漢語,惟耕墾為活
  • 濟陽堂江氏族譜
    (夷陵區政協委員江文梅提供資料) 江氏三修譜序 古有宗子法,所以上治祖禰下聯支庶,人治之大者也。後世若漢輯宗統會唐輯世家源流,宋歐蘇各定譜式,體例固殊焉,總不離於古者。近是今歲餘館黎氏宗祠,江君價甫出其所修譜牒相屬為序,餘按江氏宗譜,一修於乾隆庚戌,再修於鹹豐已未,調查不厭其祥,記載悉軌於正。
  • 汀州:陳氏四大始祖概況
    汀州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有"客家大本營"和"客家首府"之稱。悠久的歷史給汀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汀州的陳姓,主要有四大脈派始祖,他們分別是:陳劍、陳雍、陳魁、陳群。陳劍:唐汀州首任刺史。
  • 李氏入閩
    春秋時,亡國的越人避難入閩,與閩族融合而稱之為「閩越」人。西晉「永嘉之亂」, 中州板蕩,衣冠入閩者八姓。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原地區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第一次大融合!唐時,武后篡唐、「安史之亂」、「黃巢起義」,以及後梁代唐和王審知入閩等諸多歷史事件,中原漢人大量南流,其中入閩者更不計其數。
  • 浙江平陽蕭江莊裡宗親至潘氏入閩始祖文化園謁拜先祖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重陽節即至,懷著對潘氏入閩始祖的敬仰,浙江省平陽縣蕭江莊裡潘氏文化研究會一行160多人,分乘三部大巴,風塵撲撲駛入福建泉州潘氏入閩始祖昭德將軍文化園,受到潘氏文化園建管會主任潘金福、泉州潘氏文化研究會會長潘天津、副會長潘統西、潘駸義、秘書長潘文國、顧問潘毅力、潘文忠以及泉州會辦公室主任潘少華
  • 縣長帶你遊龍巖之上杭篇:成功從古田開始,勝利從這裡啟航
    龍巖地處中國福建西部,現轄新羅、永定兩區,上杭、武平、長汀、連城四縣及漳平市。2019年初,在龍巖市委五屆八次全會上提出了「五基地六產業七景區」產業發展布局,將全市的旅遊工作圍繞「紅色、生態、客家」三大文化主題,突出「一縣一特色」,重點打造「七景區」。本期,我們就帶大家走進:上杭。
  • 客家人和閩南人是閩越人還是漢人後裔?
    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發四路大軍入閩,橫海將軍韓說的水軍首先進佔東冶,被餘善「劫守」到閩北前線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謀殺死餘善,降於漢軍。漢武帝以「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終為後世患」為由,下令將閩越民眾全部遷往江淮間安置。
  • 客家建築藝術——賀州客家圍屋
    白花村江氏客家圍屋樟木林葉姓客家圍屋賀州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分支眾多,形成三十七個族群,每個族群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
  • 客家劉氏總祠:汀州劉氏家廟
    而早在2009年,劉氏家廟就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被認定為頗具特色的「長汀客家宗祠建築」。劉氏家廟有何特色能榮膺金字牌匾,它又有哪些光輝的歷史?近日,記者一行在劉氏家廟理事會會長劉銘榮的帶領下走訪了汀州劉氏家廟。  汀州劉氏家廟位於長汀龍首山狀元峰下,坐北朝南,乾山兼子,地形酷似龍頭,即劉氏族譜上記載的「龍首獻珠」形,乃江南極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