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末,都陸續放假了吧?
從今天起,《咖門》春節特別節目準時上線。接下來幾天,將奉上2019年精華內容集錦。
先從別人家的店開始,看看那些賺錢的咖啡館,都有哪些秘籍?
一個15平咖啡外賣小店的反瑞幸阻擊戰
仰望咖啡,一個開在長沙的15㎡社區小店,原本歲月靜好地做著自己的小生意。
然而開店3個月後,離它100米遠,來了家70多㎡的瑞幸,就開在對面,使其日營業額直接從1000降到200元。苦熬五個月後,老闆決定反擊。
15平的仰望咖啡
小店VS大連鎖,反擊戰怎麼打?這位老闆總結出一套兵法:
產品:發揮小店靈活優勢,提升創意;
會員:對抗瑞幸補貼,降低充值門檻;
運營:升級外賣包裝,突出小店溫情;
營銷:巧用外賣平臺推廣,積極蹭熱點。
學習星巴克,在三線小城開連鎖
很多人對咖啡行業的印象,簡單粗暴地分為2種:數得過來的大連鎖,和數不過來的獨立小店。
但總有一些老闆不甘於「歲月靜好」,想做品牌,蘇湧是其中一位。他在三線小城一口氣開了7家店,成了當地第一個連鎖咖啡品牌。
這位星巴克前員工借鑑星巴克的一整套模式,樹立品牌意識,和星巴克學服務、學運營,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夥伴服務、運營體系。
從產品到空間,一直在找到自己
藏在胡同裡的網紅咖啡館,如何把選址劣勢變優勢?
我們常說,「7賠2平1賺」是咖啡行業現狀;
我們還說,選址對一家咖啡館而言,決定了80% 的盈利因素。
但在北京,有個叫「大小」的咖啡品牌藏在胡同裡,把「不好找」、「人少」的選址劣勢變優勢,3年開4家店,還都盈利。
沒有人流的選址,如何把人吸引過來?老闆做了這些事:
把門店融為胡同文化一部分;
在18平米內「販賣空間」;
在門店做展覽,吸引同調性客戶;
策劃酷的活動,吸引酷的靈魂。
把空間讓出來,把人吸引過來
巧妙規避掉好位置、高房租、強競爭力的激烈環境;選擇和本身調性更符合的位置低成本試錯,通過營銷、設計將人引進來,更長久地延續一家店的生命力。
還想了解更多,看這篇:我3年在胡同裡開火4家咖啡館。
在北京1年開3家賺錢的咖啡館
這兩年,在Manner咖啡的帶動下,10平左右的外帶型小店,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FLYKOI COFFEE,這家開在帝都高端寫字樓的小店。本以為咖啡優質客戶密集,產品和運營過硬,又有Manner做參考,生意不會太難做。但現實很骨感。
FLYKOI COFFEE三裡屯SOHO店,圖片來自搜狐
彼時正是瑞幸瘋狂補貼、風生水起之時,重新分析市場後,老闆遊鴻達想到了一套新打法:學習瑞幸,用瑞幸的打法開闢出小店的生存之道。
優惠大:帶好友來,免費得一杯;
社交屬性強:推社群,建「流量池」;
新零售模式:自建小程序,在線點,到店取;
客單價高:售賣烘焙豆,提升客單價;
重品牌勢能:區域內密集開店,提升品牌勢能;
10㎡小店,日銷350杯,每月淨賺8萬塊
南京明瓦廊一家名叫「么逗咖啡」的店,面積僅有10平米,只能外帶或外賣。卻能做到日出杯300~350,月營業額20萬。
么逗咖啡門店外景,圖片來自大眾點評
這家店是怎麼做到的?老闆和我透露了他的「武功秘籍」:
六脈神劍:拋開形式,把咖啡館當奶茶店開;
一陽指:用出品穩定,俘獲大眾;
降龍十八掌:搞好會員體系,招招制敵;
凌波微步:外賣要快,保證客戶體驗;
小無相功:緊跟市場趨勢,創新產品;
你也想做精品低價的外帶店?學學老闆的秘籍:
三線小城,咖啡外賣上線一周賣150+杯
上面說了阻擊瑞幸、參考瑞幸,確實這一年,開小店的老闆和瑞幸可以說是相愛相殺。最後說個直接用了瑞幸模式的。
瑞幸的思路,就是把店開小,做外賣。有個小店就是這樣,在沒有瑞幸咖啡的三四線城市,一開業就瞄準外賣,一周在線上賣了150+杯。放在咖啡行業,這是個能拿得出手的成績。具體是怎麼做的:
價格:直接對標本地低價,攪亂熟人圈子;
性價比:用折扣打價格戰,靠包裝造價值感;
選址:選址中心城區中間地段,直擊目標客群;
儀式感:外賣附贈卡片進行流量轉化。
精緻的分別打包形式,體現價值感
梳理完會發現,只要用心經營,開咖啡館並不是都難賺錢。
當然,以上只是採訪案例,不代表市場共性,任何類型的門店都會有好的壞的結果。
我們將不斷挖掘做得好與不好的案例,記得來年還繼續看咖門,看別人家經驗,漲姿勢呦!
咖門第二本書來了——《拜託了!請開一家賺錢的飲品店》,這本書主要圍繞開店方法展開,匯聚了我們新近500天對行業的觀察和思考,乾貨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