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7月7日,藏在「盧溝橋事變」背後的驚人細節

2020-12-24 騰訊網

1937年7月7日夜,駐紮在北平盧溝橋的日本軍逕自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稱有一名日軍士兵於演習時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隨後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史稱盧溝橋事變或「七七事變」。

據新華社報導,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7日向記者展示了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包括《支那事變戰史(前編)》《通州戰跡概要》《北平附近治安狀況》等。

這裡面的資料,揭露了日軍發起「盧溝橋事變」的一些隱秘細節……

縱觀上下幾千年,決定歷史進程的,往往是大人物,但小人物同樣能在某個微妙而要緊的關頭,為歷史進程按下加速鍵。

日本軍國主義者在華北地區堆下的火藥,就是被一名小人物點燃了引線。

一木清直,陸軍步兵少佐,華北駐屯軍豐臺駐屯隊隊長,他就是盧溝橋事變的始作俑者。

1937年7月7日晚,一木清直的部隊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演習,其中一名士兵志村菊次郎在拉肚子解手之後,因為不熟悉地形而與大部隊失散。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日軍發現士兵「失蹤」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的駐地宛平城進行搜查,被中國守軍言辭拒絕,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峙爭執後,一木清直突然佔領宛平城東部的高地沙崗,向中國守軍發起了進攻。

但實際上,早在日軍提出搜城的要求並與中國守軍爆發爭執後不久,志村菊次郎就已經歸隊。

1938年6月30日,在東京《朝日新聞》採訪一木清直的文章中,報導了事情的真相:

「當時接到報告,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經回來了,沒有異狀。但是,我的想法是聯隊長讓我就此事和中國方面進行交涉,如果就這樣算了,也許會讓他們產生——只要敢真槍實彈地對付日本軍隊,就可以讓日本退縮的概念吧。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對日本來說是一件很遺憾,丟臉的事情。所以,我方決定攻下沙崗後再進行交涉……」

一木清直更是囂張地宣稱,是他「為帝國強盛的進程打響了信號槍」。

為了防止事情敗露,日本軍方強令志村菊次郎退伍,被遣返回日本。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志村菊次郎再一次被應徵入伍,前往緬甸戰場。

報應來了:1944年10月,志村死於中國遠徵軍孫立人部隊的槍下。

而一木清直的報應來得更快更慘。

1942年8月20日,太平戰場洋上的瓜島戰役打響

一木清直率領910名先頭士兵登陸瓜島,盲目自大、貪功冒進的一木清直不等後援部隊的到達就選擇孤軍深入迎戰美軍,進入密林中後才發現,日軍被1.1萬最精銳的海軍陸戰隊包了餃子。

一天不到的時間,910名士兵被全殲,一木清直在被擊斃前選擇了切腹自盡。

唯一遺憾的是,中國人民沒有在國內戰場上手刃這個沾滿國人鮮血的劊子手。

有大量史料和物品證明,盧溝橋事變是日本早有預謀、蓄意製造的。其中,日本繪製的軍事地圖更是揭露了事變的真相。

重慶市北碚區檔案局公開的史料為「七七事變」提供了新的佐證。

北碚區檔案局公布的一張日軍繪製的盧溝橋地區形勢地圖,記錄了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盧溝橋附近地區的地理狀況、交通幹線、中日軍隊部署以及日軍演習區域。地圖上顯示日軍佔領了盧溝橋地區大部分範圍,還在永定河岸邊設有射擊場。這張圖顯示出日軍在軍事演習時肆意擴大範圍,甚至將中國軍隊駐地劃入演習區域,逼近盧溝橋戰略重地,從三個方向對盧溝橋形成包抄夾擊的態勢,無底線向中國軍隊挑釁。

日軍繪製的盧溝橋地區形勢地圖。(資料圖)

另外,一張名為「東亞形勢圖」的地圖,因詳細標註了中國軍用機場具體位置、重點防禦地帶等信息,而被認為是「日本早已為侵華做好了準備」的證據。

東亞形勢圖解(資料圖)

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1937年1月1日編制的這張地圖,詳細標註了中國各省份礦產資源、物產,例如四川標註物產大熊貓,各國大使館位置,共產黨、國民黨兵力分布、數量、武器裝備,還標註了重點防禦地帶、交通幹線、重要跨境軍需聯絡線等。

圖上特別註明了共產黨兵力分布狀況,如陝甘寧根據地有軍隊20萬,大別山脈、武夷山脈、甘肅六盤山脈以及四川、甘肅、寧夏交界。地帶都標註有共產黨軍隊在活動。該地圖還清楚地標註了蘇聯軍隊在緊靠中國邊境地區的軍事部署和裝備情況,而且將蘇聯駐軍地域和中共活動地帶用鮮豔的淡紅色標記。

實際上,在事變之前,日本就從國內派出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秘密潛入中國廣大地區,編制地形圖,調查各地資源物產,秘密收集國共兩軍兵力配置及部署,刺探中國軍事情報,為全面侵華做了大量準備。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永懷先烈,銘記歷史

相關焦點

  •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29軍戰士守衛在盧溝橋下       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為了緩和危機,繼續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日本帝國主義者製造了盧溝橋事變,向中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爭。       盧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從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軍幾乎每天都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7月7日,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當晚8點鐘,日寇突然向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自衛,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
  • 7月7日 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
    >1746年7月7日 義大利天文學家朱塞普·皮亞齊出生 1906年7月7日 周學熙創辦啟新洋灰公司 1927年7月7日
  • 國民黨軍官回憶1937年盧溝橋事變
    1994年3月,95歲的張壽齡在上海錄製口述實錄77年前,震耳欲聾的槍炮聲擊破了盧溝曉月的寧靜,此後三個星期內,日本侵略者在和談再和談中拖延時間,終於全面發動進攻,中國抗日戰爭自此全面爆發77年後,還有多少親歷者能夠見證當年那段歷史?7月6日,報社獨家獲得一份抗戰老兵口述實錄。講述人張壽齡最高軍銜為國民黨陸軍中將,七七事變爆發時任國民黨第29軍(即在盧溝橋事變中迎敵的軍隊)軍事訓練團教育長。這份錄製於1994年、長達35分鐘的訪談視頻,是關於七七事變發生前後國民黨守軍高層策略、部署以及戰役細節的重要史料。
  •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1937年7月7日:大日本帝國陸軍藉口士兵失蹤而炮轟盧溝橋,隨後向駐守在北平市附近宛平城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這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二戰日軍一共死了多少人?在中國一共死了多少人?聽薩沙說一說吧。
  • 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1937年7月7日 烽火之日
    80年前的7月7日,悶熱之中,暗流湧動。1937年7月7日的白天並沒什麼「事變」,衝突在夜晚發生,真正的戰鬥則發生在7月8日凌晨,整個「七七事變」,則從7月7日夜一直延續到7月28日,事態層層升級,背後則是日本侵略者吞併華北乃至滅亡中國的無限野心。
  •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
  •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七七事變歷史回顧 祭奠...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宛平城外盧溝橋悍然發動「七七事變」,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拉開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83年過去了,今日中國,早已不是往日中國,但歷史不可忘記!祭奠先烈,勿忘國恥,吾輩自強!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時間過去了83年,烽煙已經遠去,歷史永在人心——之所以銘記和紀念,是對抵抗外敵入侵的流血犧牲者的緬懷,是牢記和平的來之不易,也是告誡世人受侵略的歷史不容重演。
  • 盧溝橋事變後的南京:戰地拍攝紀錄片《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圖為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在北平盧溝橋挑起了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戰爭。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抗議浪潮。社會各界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高漲,掀起了空前的抗日救亡熱潮。當時作為首都的南京,就是當時中國的縮影。
  • 7月7日:盧溝橋事變 柯南道爾逝世
    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 歷史上的今天(7月7日)1854年7月7日,德國物理學家歐姆逝世,終年67歲。他發現了著名的歐姆定律,說明流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勢差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 盧溝橋事變真實老照片:不可被忘卻的歷史,圖6日軍踏上盧溝橋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說一名士兵失蹤,想要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我軍第29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圖:日軍正在集結軍隊,準備對盧溝橋發起進攻。
  • 1937年 「七七」盧溝橋事變
    7月7日 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郊盧溝橋附近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隨後,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史稱「七七」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
  • 老照片, 1937年七七事變血戰盧溝橋的中國軍隊
    圖為駐守北平宛平城的29軍將士奔赴盧溝橋抵抗日寇。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現北京)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是一座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當時屬河北省宛平縣,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
  • 二次世界大戰全程紀錄 1937·7: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華北日軍居然藉口一名士兵走失,要搜城,悍然發動七七事變 。 1937年7月7日,歷史定格在這一天,這天是所有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 厚顏無恥 日本宣稱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是偶然事件?
    至今人們一提起盧溝橋事變都心有籲籲奄,它是中國長達八年痛苦的開始,且,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密謀已久這是人們不變的認識,但是近來,有日本方面的學者認為,盧溝橋事變只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何為偶然呢?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為盧溝橋事變開道九一八事變之後一直到1936年上半年,作為日本準備全面侵華戰爭的重要戰略性步驟,廣田內閣決定加強日本中國駐屯軍,擴大其編制,提高其地位,司令官由少將軍銜升格為中將軍銜,且由天皇直接任命的「親補職」。
  • 盧溝橋事變,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如何描述?網友:還是中國的客觀
    盧溝橋事變,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如何描述?網友:還是中國的客觀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爆發於1937年7月7日,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開始。對於這樣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中日臺三方的教科書自然都不會繞過去,但是三方對於這同一事件的描述卻是迥異的。
  • 1937年7月7日,本來非常寧靜的夏夜,被奇怪的槍響打破了
    1937年7月7日,本來非常寧靜的夏夜,被奇怪的槍響打破了 公元1937年7月7日的夜晚,古都北平附近,「完全無風,天空晴朗沒有月亮」,本來這可以是非常寧靜的一個夏夜,卻偏偏被幾聲奇怪的槍響給打破了……
  • 挑起盧溝橋事變的侵華日軍是誰?最後的命運如何?
    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我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1937年日本侵略者謊稱兩名士兵失蹤,挑起了盧溝橋事變。當時挑起盧溝橋事變的日軍將領一共有四人,分別是森田徹、一木清直、田代皖一郎、牟田口廉也。1937年5月,田代皖一郎所屬的第一聯隊在盧溝橋附近舉行軍事演習,從白天到黑夜,演習漸漸由虛彈轉為實彈。企圖尋找機會挑起事端,製造藉口發動戰爭。7月7日夜,住豐臺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尋,遭到中國守軍的嚴詞拒絕。7月8日凌晨田代皖一郎下達了進攻命令,日軍猛攻盧溝橋,宛平縣城。
  • 盧溝橋事變後,八路軍遊擊隊行軍設防,同日軍鬥爭的歷史老照片
    本組老照片是月,美聯社駐北平記者霍爾多·漢森拍攝。主要反映了盧溝橋事變後,日寇侵入我國,任命了一批漢奸走狗,強迫商戶懸掛的日本國旗。八路軍遊擊隊同日軍作戰行軍設防抗日的歷史瞬間。圖為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中華全民族的抗戰爆發。
  • 挑起盧溝橋事變日軍官最終下場能讓國人吐血
    本文摘自:中新網,作者:佚名,原題為:《盧溝橋事變挑起者在緬指揮作戰失利受到同僚責難》  1937年7月7日,時任日本駐中國華北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的牟田口廉也檢閱了在盧溝橋進行「演習」的日軍。當晚,日軍藉口一個士兵「失蹤」(此人名叫志村菊次郎,因腹瀉暫時離隊,不久即歸隊),要求進入宛平城進行「搜查」,被宛平城守城官兵拒絕。
  • 當年九·一八事變的主謀,為何在1937年,反對日軍全面侵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事變發生後,圍繞對事變的處理方針,日本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分歧,出現了所謂「擴大派」和「不擴大派」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