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京劇旦角的尾音

2020-12-19 荷露團珠

梅蘭芳演《貴妃醉酒》

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都是相通的,文章講起承轉合,繪畫構圖亦是如此,書法也是如此。比如楷書的橫畫,入鋒、行筆、回鋒。其實,我們如果即學習書法,又學習京劇的演唱,你就會發現,其實京劇的唱腔也是這樣的。

梅派藝術的主旨與中國儒家思想是相攜相融的。梅先生的唱更是如同書法中的楷書筆畫一樣,比較接近於趙體的自然天成,優雅大氣。每字如此,每句亦是。他的落音如同楷書的頓筆回鋒一樣,有放有收,但絕不刻意和做作。

對於京劇旦角的行腔落音,各大流派唱法不同,處理方法也很不同。梅派唱腔「中和大氣」,在尾音的唱法上怎樣體現呢?我覺得首先要自然,不能讓人家覺的尾音生硬,象另加上去的一樣,並且要大氣。個人體會「悠揚」是它應該體現的感覺。梅派的尾音收尾要「悠揚頓下」,如同楷書的收筆,不能重了,重就拙了;笨了,也不能輕了,輕就漂了;浮了。尾音的腔不能長了,長了就把腔攪了;也不能短了,短了如同沒有收尾,有始無終。

「恰到好處」是很難做到,但就是這個標準,我們學習者也要以這個標準去修正和要求自己。梅派好象初學入門簡單,可他的尺寸非常嚴密,差一點也不是那麼回事。姜先生說:「梅派唱是『官中腔,私房唱』。」說得很中肯。

那麼我們再說說程派的尾音。程的尾音是有力度的頓下,如同楷書中顏真卿的橫畫收尾,我們講程派的尾音,其實,程派對收音是有好多說法和講究的,不能死板的認為是固定下來的那樣的方式。並且,大的收音,以及尾音怎麼樣處理,程派全部都有獨到之處和很多細節上的說道。

程硯秋演《三擊掌》

程硯秋先生有一段講解唱段的珍貴錄音,他在講解時特別強調收音的重要性,他說:「有人唱我這個腔吧,主要的是什麼呢,主要就是在最後,這個腔完了之後,那個氣呀還要拖著它,好像那個氣不讓它掉下來,因為你前邊哪,好像唱了很多了,繞了好多的彎啊,結果是最後那一點是最要緊的,那個地方你要託不住它,這個氣呀,好像不充實了,好像這個後音尾音塌下來了,唱我這腔就不好了(沒唱好的意思)」。這個講話程先生強調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演唱時候收音的原則,那就是,唱到尾部氣息要充足,收音要到位,並且有力度,音不能掉下來,可見尾音的收法,在唱腔所佔的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我們談論梅程兩位大師唱腔的收音,尾音,他們的收音尾音如同他們的唱腔一樣各具特點,如春蘭秋菊,爭奇鬥豔,各具風採。

梅程的東西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梅講「平和中庸」象儒家,程講「陰陽相悖,統一和諧」象道家;那麼另外一位旦角大師,張君秋先生的唱就如同行書,收尾音的時候,往往不特別強調,也有很輕的頓一下的,有些學張派的人像砍砸一樣的收音,是沒有理解和學習好張先生的唱腔藝術。他的唱起伏靈動,很像行書的寫法,尾音的收音行腔方式也和其他大家都不同,別具個人特色。

張君秋演《龍鳳呈祥

相關焦點

  • 關於京劇旦角行當裡你不曾了解到的那些規則
    在京劇裡面,京劇行當又稱為角色,它主要可分為生、旦、淨、末、醜,這五個大行當。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五大行當中旦角。旦角它指的是戲曲中的女性形象,一般可分為花旦、武旦、老旦、刀馬旦、青衣、花衫等類別。在京劇旦角裡面有著名的四大流派分別是梅派、荀派、程派、尚派。
  • 《中華戲曲之京劇旦角》明信片泰州首發 掃二維碼聽京劇名家原唱
    本報訊 10月22日是梅蘭芳誕生122周年,中國郵政在泰州發行《中華戲曲之京劇旦角》國版郵資明信片一套,所用郵資圖是首次全國發行、面值80分。這也是中國郵政首次發行的宣卡、有聲、以獨立郵資呈現的、限量版戲曲人物畫明信片,全國限量發行100萬套、每套8枚。
  • 京劇旦角介紹之尚小雲先生
    後來他隨京劇藝人李春福學習老生。尚小雲先生七歲時,經李春福先生推薦,尚德泉終於入三樂科班(1913年李際良掌三樂,更名正樂)學戲,隨趙春瑞習武生,藝名尚三錫,後因體弱,改花臉、旦角。老師唐竹亭看三錫酷似孫怡雲,為其改藝名為尚小雲。科班是很苦的,尚小雲身上傷痕累累。一次,唐老師用戒尺將他的肚子打傷,尚小雲被送往醫院搶救。
  • 淺談:歌舞伎與京劇比較研究
    比如,把歷史劇、音樂劇和西洋的作曲技術融合在一起,還吸收了中國京劇藝術來進行創作。京劇是形成於北京的戲曲,也是流行於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五十五年,享譽江南的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乾隆帝八旬萬壽祝壽。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著名的還有四喜、春臺、和春,與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乾隆末年,一批漢劇演員也陸續進京。
  • 《國色天香》開播德雲社專場 郭麒麟獻唱京劇
      郭麒麟(右)登臺獻唱京劇。   已陪同天津衛視《國色天香》走過兩季的郭德綱,今晚21:10將帶攜德雲社眾弟子前來助陣,開啟德雲社助演專場。老郭黃金搭檔于謙也來到節目現場坐鎮嘉賓評委席。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不僅有燒餅、張雲雷、「京劇神童」陶陽等德雲社知名小將助演,郭德綱愛子郭麒麟更是驚喜登場,京劇首秀豔驚四座。
  • 一妝一發皆是藝術 陌陌直播間揭秘京劇國粹「後臺之美」
    本場直播裡,京劇演員在後臺帶領網友走進國粹藝術背後的精彩,揭秘京劇人物的妝容是如何「煉成」的。  除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京劇演員還有一個必備的技能——自己上妝、勾臉譜。客串主播的京劇人劉振、果菁介紹,京劇行當裡,演員通常都是自己兼任化妝師,因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面部特質。「出門5分鐘,化妝2小時」,不管是哪個角色,京劇演員化妝時間至少是一個半小時以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 京劇和藏戲如何熔為一爐?
    大屏木【京劇和藏戲如何熔為一爐?】11月25日,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藝術中心的舞臺上,進藏途中的文成公主在夢境裡與李世民、松贊幹布相見,一場跨越時空的三重唱贏得臺下叫好不斷。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
  • 一妝一發皆是藝術,陌陌直播間揭秘京劇國粹「後臺之美」
    本場直播裡,京劇演員在後臺帶領網友走進國粹藝術背後的精彩,揭秘京劇人物的妝容是如何「煉成」的。  除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京劇演員還有一個必備的技能——自己上妝、勾臉譜。客串主播的京劇人劉振、果菁介紹,京劇行當裡,演員通常都是自己兼任化妝師,因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面部特質。「出門5分鐘,化妝2小時」,不管是哪個角色,京劇演員化妝時間至少是一個半小時以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 京劇男旦的由來及行當
    旦,是京劇中女性角色的總稱,以前指的是男扮女裝的演員。因為在中國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男女演員是不能同臺表演的,因此旦角一般均由年輕男子經過訓練後反串登臺表演。
  • 京劇是如何成為我國第一劇種的?其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
    北京作為中國近幾個世紀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孕育了大量京味文化傳統,而京劇便是其中之一。 京劇作為現在中國流傳度最廣的傳統戲劇形式,其誕生的時間其實相對短暫。京劇這一稱謂第一次出現,要追溯到1876年出版的《申報》。
  • 淺談:有關於月琴與京劇藝術
    中華民族戲曲藝術寶庫中,京劇是歌、舞、劇有機結合的綜合藝術。所謂戲曲就是以歌演故事,京劇屬皮黃系統,在我國戲曲藝術歷史長河中,京劇藝術雖興起較晚,只有短短二百年歷史,但因為它博採眾長、相互融化吸收。京劇藝術的前身秦腔、漢調、徽調等戲曲,都源於人類勞動而產生的歌藝術,沿「詩、詞、曲」的路線發展隋唐時代已形成中國早期戲劇——歌舞與參軍戲。北宋「諸宮調」發展到南宋「雜劇」的出現是唐代戲曲雛形的進一步發展,明代各地方戲曲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京劇藝術以徽劇、漢劇作為基礎而興起。
  • 110部經典京劇大師合集都在這裡,看一百遍也不夠!
    110部經典京劇大師合集都在這裡,看一百遍也不夠!>奇襲白虎團 蘆蕩火種 沙家浜 女起解 戲曲人生 京劇唱腔
  • 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
  • 《進京城》揭秘京劇起源曝終極海報 "福娃之父"韓美林題字 電影...
    時光網訊   由胡玫導演,富大龍、馬伊琍、馬敬涵、姚安濂、國家一級演員焦晃主演,王子文特別出演的揭秘三百年京劇起源的歷史傳奇電影《進京城》,今日曝光終極海報。  作為首部揭秘三百年京劇起源的國產電影,《進京城》以京劇發展史上的著名事件「徽班進京」為故事藍本,講述清代乾隆年間,揚州春臺班進京為皇帝祝壽的前後,發生在宮廷皇城與曲藝梨園間的恩怨糾葛,並由此揭開了國粹京劇300年前的源起史詩。  現身海報的四位主演中,富大龍反串旦角的造型側顏過目難忘。
  • 畹華美韻,爭羨東風——一代京劇大師的梨園人生
    梅蘭芳是一位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他的誕生推動了世界表演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將中國傳統京劇帶向了世界,彰顯東方之美盡顯華韻流長。可這樣一位京劇大師他的生前身後是怎樣的人,他的藝術之路幾何?有如此的京劇背景,可梅蘭芳學習京劇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因為梅蘭芳早年眼睛無神,京劇演員最重要的就是要眼有神,其次要嗓子好,可當時梅蘭芳這兩樣都沒有。很多梨園世家都說梅蘭芳不是學戲的料,用行話講叫「祖師爺不賞飯吃」。
  • 烏魯木齊成人京劇培訓是如何招生的
    成人京劇《夜奔》的林衝走邊累,《蜈蚣嶺》的武松走邊吃功夫。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結束後,於虎坊橋富連成社舉行慶祝大會,並於當晚在鮮魚口內華樂戲院舉行加冕典禮,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別姬》。這一時期,旦角的崛起,形成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之勢。秦腔京劇化妝培訓機構哪家強。經徐小香改動後,變為小生陸文龍為主,王佐在劇中為輔。
  • 《鬢邊不是海棠紅》開播測評|還原國粹風貌,解讀京劇文化精髓
    京劇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之一,選擇以京劇為藝術內核的《鬢邊》進行改編、製作,足見愛奇藝對中國文化和軟實力的自信。幸運的是,《鬢邊》的拍攝也得到了京劇院及中國京劇界的支持,90歲高齡的著名京劇泰鬥畢谷雲,擔任了《鬢邊》的戲曲顧問,除了親自指導尹正的動作,還讓親傳乾旦弟子尹俊、牟元笛作為戲曲指導全程跟組,正因為這樣,價值官記者在第一集就相信了尹正的「名伶」角色,因為無論是「雲手」、」蘭花指」、「臺步」的表演都接近專業演員的表演,除了尹正自己的苦練,愛奇藝在製作中對京劇藝術的尊重與苛求,功不可沒。
  • 《鬢邊不是海棠紅》:聚焦京劇 弘揚國粹
    「京劇的誕生」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    京劇分「生、旦、淨、醜」四大行當。所謂行當,是演員扮演角色的大體分類,是對生活中某些具有共同特徵的人物的典型化區別。
  • 影視傳承京劇文化圈粉年輕人
    近日,一部聚焦京劇藝術、講述梨園傳奇的劇集《鬢邊不是海棠紅》熱播,成為當下影視作品傳承京劇文化的有益探索。有網友評論道,「只以為流行歌曲好聽,殊不知京劇戲曲原來這麼讓人上頭。這樣的劇能讓年輕人發現京劇之美,使京劇有傳下去的機會。」被譽為「國粹」的京劇,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 淺談京劇唱念中的「四聲」問題
    那麼對於我們學習,研究和演唱戲曲的人來說,若想使我們的唱念達到好的水平,最佳狀態,首先就要求我們對京劇,以及中國語言中的四聲問題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我們不光要知道尖團字,上口字,還需要知道湖廣音和中州韻。那麼字音的四聲更應該是我們需要掌握的課題。掌握四聲有什麼用呢,他的作用是使演唱者出口之字,不會出現倒字,口音等毛病,繼而影響唱腔的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