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遠視角,動態場景。
香爐指香爐峰。
紫煙:光的折射現象形成 。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幾近童叟皆知,讀來朗朗上口。個人覺得每每吟誦之時就仿若身在其中。
在你眼目所望之處,一邊香爐峰紫煙繚繞,一邊瀑布則飛騰而下,一瀉千尺。濺起的水花四處飛散,猶如銀河下落,好不壯觀,美不勝收。動態場景,引人入勝。
我們再來看看徐凝的《廬山瀑布》
廬山瀑布 (唐)徐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中景,離瀑布半遠不遠,採取平視的視角。
仞:古時七尺或八尺叫做一仞。
很多人對這首詩還是持肯定態度的。「賽不得,賽不得!」——白居易就曾說「比不得呀,比不得。」
「長如白練飛,界破青山色」。水山相映,動靜結合,氣勢磅礴。較李白各有千秋,此謂「環肥燕瘦各有態」。
戲徐凝瀑布詩 蘇軾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蘇軾在宋神宗期間變法受誹謗後,逛廬山,住僧舍。僧人為他備硯做詩。不知這哥們當時是什麼心情,提筆即戲諷徐凝,導致徐凝的《廬山瀑布》幾無人可知。
殊不知徐凝當年可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怎能容他人信口雌黃。
於是有如下王安石回復如下:
王安石
界破青山無俗氣,子瞻何事逞專橫。
只緣方寸多俗物,信口雌黃貶徐凝。
變法時,一個是守舊派的蘇軾和一個是革新派的王安石,兩人打個嘴仗,顯然這也說明不了什麼。
但是鑑於蘇東坡的聲望,還是幾乎葬送了徐凝的《廬山瀑布》,後人幾乎鮮有耳聞。
更有和事佬劉基題詩如下:
舟抵南康望廬山 劉基
船頭春山重回首,世上虛名一杯酒。
李白雄豪妙絕詩,同與徐凝傳不朽。
今人也有人說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純粹的說理,而沒有形象的描繪,當在徐凝之下。
個人覺得如果僅拿這一首來對比的話,確實有些生硬,恐怕也有失一定的公允。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大概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