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未來真的要膨脹成紅巨星了!地球該怎麼辦?

2020-12-14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儘管看上去太陽仍然有50億年壽命,但留給地球的時間卻不多了......

這是太陽的未來的走向,在它生命周期的後半程,太陽將從萬物生長的依靠成為摧毀太陽系的罪魁禍首!太陽將親手將其子民推向死亡的深淵!這是為何?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在主序星階段它安分守己發光發熱,慷慨的將光和熱無償的給予每一個天體!但在其氫元素消耗殆盡後的氦元素燃燒階段,其更高的核心反應溫度和更為劇烈的過程,會讓太陽的外層氣殼逐漸膨脹而形成巨大的紅巨星,而隨著氦元素燃燒的進程,未來太陽最終將膨脹到地球軌道以外......

不過無需擔心地球會落入太陽的懷抱,因為隨著太陽密度降低,地球將會逃離到更遠的軌道,但地球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其超高溫將會烤焦地球!而水星和金星的命運卻有些難料!水星將有非常大的可能性落入太陽的魔掌!

可能它將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落入太陽.....

這是地球在35億年後的結局,這個溫度下,地球已經不會再有生命存在!也許木星和土星的衛星將成為新的去處!不過未來也許會有更好的去處,因為到了紅巨星階段的太陽,剩下的壽命就不多了,而且極度不穩定,這對要求很高的生命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未來面臨白矮星時代,這個極高亮度卻沒有足夠熱量的充其量也只是夜空中一顆耀眼的星星而已,如果您想像不出,那麼冥王星的世界就是未來地球的結局!除了尋找更為合適的聚居地之外,沒有更好的選擇,而距離地球4.22光年的比鄰星這顆超長壽命的紅矮星則是很好的選擇!倒過來了哦,人類將殖民三體恆星........

《流浪地球》的現實版?將地球用龐大數量的發動機推離軌道,在太陽成為紅巨星之前逃離太陽系?似乎這是一個現實的選擇!但問題有點棘手,因為數十億年後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都不知道是哪個了哈,是不是我們現在準備這個方案為時尚早?

手頭只有8萬年恆星距離的數據,再久就不太好說了哈.....

當然這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說僅僅是腦洞而已,不過在未來數十億年後,說不定就成真了呢!

相關焦點

  • 紅巨星周圍的「熱點」可能會揭示太陽的命運
    那麼留個言說說,並點個讚吧 ( ^^* )天文學家已經捕捉到一個老化的紅色巨星表面的驚人新觀點,揭示了未來可能為我們自己的太陽所持有的新的線索。 被稱為W Hydrae的恆星位於距離320光年遠的水蛇Hydra中。W Hydrae與地球的太陽具有相同的質量,但接近其生命的盡頭,已經膨脹成一個巨大的尺寸 - 其直徑是地球圍繞太陽軌道的兩倍。
  • 構成地球生命以及地球的各種元素來自於紅巨星
    我們的地球也是由這些原行星盤形成的,原行星盤是從恆星死亡後形成的剩餘分子雲中合併而成。在這個吸積盤中存在著行星形成和潛在生命所必需的基本元素。他們的模型表明,儘管我們太陽系中的一切都是由星塵產生的,但有一種恆星對地球的貢獻最大:紅巨星,或稱漸近巨枝(AGB)恆星。這些恆星的質量範圍與我們太陽的質量範圍相同,當它們耗盡氫時會膨脹成紅巨星。我們自己的太陽將在大約40或50億年後走向死亡。作為最終狀態的一部分,這些恆星在所謂的s過程中合成元素。
  • 太陽為什麼會變成紅巨星,它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專家給出猜想
    科學家認為太陽在死亡之前,體積會不斷的膨脹,膨脹到非常大的體型,被稱為是紅巨星,我們知道恆星的燃燒是內部核聚變的燃燒,當恆星的內核開始收縮的時候,會導致外層的部分元素進入內核,由於內核的溫度非常高,這個時候的氫元素燃燒會加劇,產生比主序星階段更大的能量,結果就是輻射增加了,恆星出現了膨脹,這個時候的恆星流體靜力平衡逐漸的失衡,輻射膨脹的壓力逐漸戰勝了引力,恆星體積越來越大
  • 太陽氦閃、木星風暴漩渦,《流浪地球》裡的科學真相
    太陽將會在大約五十億年後變成一顆紅巨星,這是很多人都了解的天文常識。假如人類活到那一天,該如何逃離地球被吞噬的命運呢?   大劉的《流浪地球》將太陽變為紅巨星的出現時間設定在了近未來。
  • 《流浪地球》那些燒腦的專業的詞語,我們真的會成為流浪地球嗎?
    這陣子大家都被《流浪地球》那震撼的場面和國產科幻的題材吸引了注意力,雖然從恆星的演化情況來,人類遇到太陽成為紅巨星是50億年以後的事情了,如果人類文明能存在到那個時候,發展出來的科技水平已經遠遠不是一顆紅巨星能吞噬得了的,不過這篇硬科幻題材影視確實讓人們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水平刮目相看
  • 太陽的後裔劉慈欣:流浪地球最終到達三體人所在星系
    劉慈欣的不少小說都是沿著「出現危機-解決危機」的線索推進的,總要面臨這個問題:危機來臨時,人類(或某個時空範圍內的人)該怎麼辦。 在《流浪地球》這類太陽災變引發危機的小說裡,太陽是危機的來源,上述問題可以化為「太陽災變了,人類(或某個時空範圍內的人)該怎麼辦」;而在另一些太陽有著特殊作用的小說裡,「危機來臨時,人類(或某個時空範圍內的人)該怎麼辦」依舊成立,太陽則產生了子分支「唉呀媽呀太陽可好咧,可讓外星人惦記上了」和「太陽也能用來解決危機」。
  • 太陽有壽命嗎?地球上的生命還能維持多久?
    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地球、太陽、太陽系、宇宙全部都是有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分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缺一不可。當太陽的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地球就面臨著毀滅的命運。距離這一天的到來還有多久呢?太陽的生命終結了,地球的命運將會是如何呢?
  • 體積是太陽100億倍,地球1.3億億倍!宇宙最大恆星有多大?
    太陽其實就已經很大了,它給地球提供了光和熱,1.5億千米以外的地球都能感到熱浪滾滾!太陽的直徑大約在140萬千米左右,它的體積能裝下130萬個地球,儘管在銀河系中太陽屬於那10%以內比較大的一類恆星,但它在最大恆星的排行榜上,那是要名落孫山了!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大年初一,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各大影院,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期收穫票房冠軍。電影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不遠未來的故事:太陽急劇老化,隨時都有可能進入到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也將因此被吞噬。
  • 太陽未來會變成黑洞嗎?地球也會被吸進去嗎
    太陽未來會變成黑洞嗎?地球也會被吸進去嗎很多人喜歡談論黑洞,也有人聽說黑洞是恆星死亡的結局,於是就很關心:太陽未來會變成黑洞嗎?地球也會被吸進去嗎?不用擔心,地球不會被吸進去的,科學家說:因為太陽根本就不會變成黑洞。
  • 地球上的水,在太陽不停的烘烤下,會不會最後烤沒了?
    這是一個問題,水不是在地球一直就有的麼?其實科學家對於水的來歷還是挺糊塗的,主要有幾個說法,比如來自太陽,因為太陽的核聚變後會產生大量的能量輻射,而太陽表面存在大量被電離的質子,這些質子被光輻射帶動地球,和氧結合,就成了水!為什麼質子和氧結合就能變成水?因為一顆質子捕獲一個電子後就是氫原子。但問題是氧又是從哪來的呢?
  • 太陽或只剩50億年,木星在太陽系中質量最大,會是第2個太陽嗎?
    人類在地球上安穩的生存,離不開太陽和月球的運轉。1969年人類第1次登上月球,如今航天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人類始終無法靠近太陽。這是因為太陽有著巨大的能量,太陽活動為人類提供了充足的陽光和溫度,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太陽。
  • 太陽的形成與演化(組圖)
    當太陽中心區域氫融合反應產生的能量傳到表面時,大部份以可見光的形式輻射到太空。  在五十憶年前剛形成的太陽並不穩定,體積縮脹不定。收縮的重力遭到熱膨脹壓力的阻擋,有時熱膨脹力揚頭,超過了重力,恆星大氣因此膨脹。但是一膨脹,溫度就跟著下降。膨脹過頭,導致溫度過低,使熱膨脹壓力擋不住重力,則恆星大氣開始收縮。
  • 地球並不安全?青海落下隕石,未來若真有大型天體撞過來該怎麼辦
    據相關數據統計,地球每年都可能出現50萬個以上的火球,但如此大的火球,在近年來還是少見的。從中國地震網臺發布的記錄來看,火球被發現於18時許,落地於7時許,從持續時間上判斷,該地外天體原先的尺寸不小,可能和2013年發生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地區的流星尺寸相當。
  • 太陽「死亡」時是什麼景象?科學家900光年外找到答案
    如果要問對於生命來說世界上什麼東西最重要,相信除了賴以生存的地球之外,就數太陽發出的光和熱最重要。但是就像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一樣,雖然高出了無數個數量級,太陽作為一顆恆星依然也會面臨死亡。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實際上也就是太陽未來會面臨的事情:內部氫元素完全耗盡,恆星核心開始坍塌,失去「外殼」的星體在坍塌的過程中會釋放出極高的溫度和極大的壓強,產生的氦核聚變強度也要遠高於之前的氫核聚變。
  • 離地球毀滅還有多少年,人類即將毀滅?
    外來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在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殃及地球。本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煉絕,由白轉橙再變紅,最後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到了本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 太陽宛如一粒塵埃-太陽,恆星,宇宙 ——快...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它能裝下130萬個地球,要知道有超過70億人居住在地球上。因而,太陽的個頭非常龐大,超乎我們的想像。然而,與宇宙中的眾多其他類型恆星和天體相比,太陽又是微不足道的。當然,我們的太陽並非個頭最小的恆星(這個頭銜屬於紅矮星),但它絕對遠非最大的恆星。那麼,恆星究竟能有多大?
  • 體積是地球1.3億億倍!宇宙最大的恆星,究竟達到什麼程度?
    最初,人們認為太陽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隨著對宇宙形體的研究深入,人們才知道宇宙還存在著比太陽質量更大的行星。用肉眼從地球上看,太陽其實比行星大多了,但其實許多行星尺寸都比太陽要大,如織女星、參宿星等。這些形體在體積上往往是太陽的幾十倍或幾百倍。而一個太陽就已經是130萬個地球,以此可見地球在宇宙中的嬌小。
  • 太陽氫元素用盡將會滅亡,科學家:給太陽續命會適得其反
    生活離不開太陽,而太陽就是一個大火球,太陽的燃燒靠的就是以氫元素為基礎的氫核驟變,雖然太陽上的氫元素有很多,但並不是無窮無盡的,這些氫元素終究會有用完的那一天,當這些氫元素被用完的時候,太陽就會朝著紅巨星演變,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太陽已經進階生命的尾聲了,因為太陽的紅巨星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 地球「不受待見」?科學研究表明,太陽與月球都在遠離地球!
    地球「不受待見」?科學研究表明,太陽與月球都在遠離地球!現在整個太陽系的環境都趨於穩定,星球和星球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一個平衡的環境,如果有意外的到來,很容易就被打破,在所有的星球當中,對地球來說最為重要的應該就是太陽和月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