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由此可見《白紓舞》舞服主要特點,一是質料輕薄、色澤潔白。白濘,濘麻織品,是一種經過漂練、 質地輕柔的服裝面料,最先出產於吳地。白濘舞衣潔白而飄逸,被稱為舞蹈「麗服」, 襯託著舞人輕盈的動態,表現出清新、柔美和飄逸的藝術格調。古詩有不少有關《白濘舞》舞服與舞姿的描寫,晉《白濘》:「輕軀徐起何洋洋」,「 仙仙徐動何盈盈」,宋劉鑠《白紓舞》詞:「體如輕風動流波」張率《白綜辭》:「 妙聲屢唱體輕飛,流津染面散芳菲」,等等。舞者身穿「輕羅霧」舞衣,體態輕盈而優美。表演時「流津染面」,說明舞蹈的「體輕飛」是不易得,需要一定的技巧 和力量。
《白濘舞》進人宮廷以後,經常在宮廷夜宴中表演,服飾越趨奢華。潔白的舞服配以翡翠腰帶,珍珠軟靴和玉瑤、釵環等首飾,成為更加豔麗而富有特色的舞蹈服飾。舞服在紅燭焰暖的灼爍照耀之中,變化出似雲霞、如明月、像流水的柔和色調,珍珠、翡舉和玉釵煥發出燦爛的光亮。《白濘舞》舞服的第二個特點是袍服曳地,舞者手中配有同樣質料的長舞巾。《宋書。樂志》:「白紋舞辭有巾、袍之……曳地袍服,不僅體現了舞人修長的形體線條,而且起舞時,袍裙遮蓋雙腳,形成「似留又行」、「似推若止」的飄逸動態,既是疾行的「趨步」,也是「舞女趁節體自輕」的抒情形態。
舞袍的飄蕩和舞巾的拂撣交相成趣,營造出一種空靈、 飄逸和抒情的意境,配合舞者「躡珠履,步瓊筵,輕身起舞紅燭前,芳姿豔態妖且妍,回眸轉袖暗催弦」 的豐富表情,表現出優美、風雅、纖弱的情調。《白濘舞》由民間進人宮廷後,服飾以及環境布置極盡奢華,其趣味風尚充斥著豪門貴族的綺靡色彩,體現了那一時代宮廷的審美風貌。《白濘舞》舞衣為舞蹈所營造的獨特的形式美感,給觀賞者以強烈的審美感受。這符合當時門閥士族們的種種聯想:哀傷、忍思、纏綿和脫塵離世、飛天成也表達出他們講究脫俗的風度神貌,「不是外在的、有限的、表面的功業、活動,而是具有無限可能潛在性的精神、格調、風貌。「《白濘舞》的審美格調體現了這--時期貴族士大夫們的理想追求。
天上人間輝映的羽衣《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最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有著濃烈的《婆羅門》佛曲和道調交融的宗教色彩,《霓裳羽衣舞》就是根據此曲所編。舞蹈和服飾自然體現出樂曲的構想和意境。舞蹈展示了佛曲的空際迴蕩,仙子在瑤臺曼舞的神仙境界,創造了一個亦實亦虛、似遠又近,天上人間交相輝映的幻想世界。《霓裳羽衣舞》的服飾、舞姿表現的是美麗的仙女形象,因此象徵仙女的「羽衣」一孔雀翠衣, 成為舞者的特定裝束。這是《霓裳羽衣舞》的服飾特點之一。
在唐代不同的時期中,《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形式並不是固定的,有獨舞、雙人舞,也有大型群舞。舞者服飾雖略有不同,但「羽衣」裝束卻是共同的。開元至天寶年間,為慶祝唐明皇生日表演《霓裳羽衣舞》,宮妓們「梳九騎仙髻,衣孔雀翠衣,佩長寶瓔珞」。唐宣宗時年,宮中曾用幾百名宮女表演《霓裳曲》,舞者手拿幡節,穿羽服,飾以珠翠,飄飄然有如飛翔雲端的鶴鳥。宋王讜《唐語林》:「有《霓裳曲》者,率皆執幡節,披羽服,飄然有翔雲飛鶴之勢。」《霓裳羽衣舞》的舞衣,不僅表現出道教「羽化升天」的理想寄託,而且反映了唐人崇尚華美雍容、瑰麗輝煌的審美情趣。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詩日:「案前舞者顏如玉,不同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形容舞人身穿著絢麗的霞披,舞裙有如淡彩色的虹霓,全身飾以瓔珞,冠飾是極華麗的「步搖冠」模樣。鄭喁《津陽門詩序》云:宮妓梳九騎仙督,衣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為霓裳羽衣之類。曲終,珠翠可掃。白居易詩:「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憾玉何鏗錚。」舞人應樂聲,足踏繁節,撼身動臂,襟飄帶繞,致使珠玉相振,鏗鏘有聲。可以想像在大型表演中,舞者「跳珠撼玉」的激烈動作,使裝飾的環佩瓔珞不斷跳躍震動,發出清翠的響聲,以至撒落滿地的情境。
《霓裳羽衣舞》服飾與音樂、舞蹈動作的有機結合,創造出一種縹緲、虛幻的神仙幻境。「磬 簫箏笛遞相摻,擊壓彈吹聲邐迤。」正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描述的那樣:「 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椐時雲欲生。煙娥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尊綠,王母揮袂別飛瓊。」輕盈妙曼猶如「飄然回雪」的舞韻,柔婉婀娜「小垂手」的舞態,使舞人衣裙如白雲飄忽,形成似仙女在天宮漫遊的優美的舞蹈意境。無怪傑出詩人白居易讚嘆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營造氛圍一心理創造的虛像舞蹈藝術的氛圍是人為創造的,可以通過舞蹈服飾、舞蹈音樂和舞者人體動作以及舞臺背景等來營造,其中通過舞服來營造舞蹈氛圍是一種重要手段。氛圍,是欣賞者從舞蹈中「感受到一種氣韻」,「是經過欣貫者心理創造的一種虛像」。要引起欣賞者的這種虛像,就要對欣賞者的感官、心理進行刺激,舞服的色彩、款式以及數量,就具備了這種刺激作用。一般來說,舞服對營造氛圍都有重大的作用,這裡只說幾種最典型的例子。
威懾鬼魅的氣勢上文已經說到,古代的舞不都是為了娛樂,如巫舞之類並不是柔美而歡娛的,特別是驅疫、闢邪的舞,有時是一種以惡驅惡的手段, 必然要營造使鬼魅都懼怕的氛圍,如《儺舞》就是這種類型。《儺舞》最初是周代王室「命有司」所舉行的祭禮舞蹈,是歲終除夕驅鬼逐疫的一種巫術儀式。儀式由方相氏執掌,表演時,方相氏、十二「獸神」和百二十「很子」,個個裝扮成兇惡的「瘟神」。由於此種儀式源於先秦巫術文化,具有較為封閉的特點,因此「瘟神」長期保持著一種固定的模式。唐代民間,儺儀則演變為另一種系統,其中的鬼神多為人形,以鍾馗、白澤和五道將軍等「人物神」 為主。據資料分析,《儺 舞》服飾的主要特點,一為假面假形。 《周禮。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讎,以索室驅疫。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文明的輪迴,中國服飾文化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