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舞服的裝飾特點

2020-12-12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由此可見《白紓舞》舞服主要特點,一是質料輕薄、色澤潔白。白濘,濘麻織品,是一種經過漂練、 質地輕柔的服裝面料,最先出產於吳地。白濘舞衣潔白而飄逸,被稱為舞蹈「麗服」, 襯託著舞人輕盈的動態,表現出清新、柔美和飄逸的藝術格調。古詩有不少有關《白濘舞》舞服與舞姿的描寫,晉《白濘》:「輕軀徐起何洋洋」,「 仙仙徐動何盈盈」,宋劉鑠《白紓舞》詞:「體如輕風動流波」張率《白綜辭》:「 妙聲屢唱體輕飛,流津染面散芳菲」,等等。舞者身穿「輕羅霧」舞衣,體態輕盈而優美。表演時「流津染面」,說明舞蹈的「體輕飛」是不易得,需要一定的技巧 和力量。

宋劉鑠《白紓舞》

《白濘舞》進人宮廷以後,經常在宮廷夜宴中表演,服飾越趨奢華。潔白的舞服配以翡翠腰帶,珍珠軟靴和玉瑤、釵環等首飾,成為更加豔麗而富有特色的舞蹈服飾。舞服在紅燭焰暖的灼爍照耀之中,變化出似雲霞、如明月、像流水的柔和色調,珍珠、翡舉和玉釵煥發出燦爛的光亮。《白濘舞》舞服的第二個特點是袍服曳地,舞者手中配有同樣質料的長舞巾。《宋書。樂志》:「白紋舞辭有巾、袍之……曳地袍服,不僅體現了舞人修長的形體線條,而且起舞時,袍裙遮蓋雙腳,形成「似留又行」、「似推若止」的飄逸動態,既是疾行的「趨步」,也是「舞女趁節體自輕」的抒情形態。

《白濘舞》

舞袍的飄蕩和舞巾的拂撣交相成趣,營造出一種空靈、 飄逸和抒情的意境,配合舞者「躡珠履,步瓊筵,輕身起舞紅燭前,芳姿豔態妖且妍,回眸轉袖暗催弦」 的豐富表情,表現出優美、風雅、纖弱的情調。《白濘舞》由民間進人宮廷後,服飾以及環境布置極盡奢華,其趣味風尚充斥著豪門貴族的綺靡色彩,體現了那一時代宮廷的審美風貌。《白濘舞》舞衣為舞蹈所營造的獨特的形式美感,給觀賞者以強烈的審美感受。這符合當時門閥士族們的種種聯想:哀傷、忍思、纏綿和脫塵離世、飛天成也表達出他們講究脫俗的風度神貌,「不是外在的、有限的、表面的功業、活動,而是具有無限可能潛在性的精神、格調、風貌。「《白濘舞》的審美格調體現了這--時期貴族士大夫們的理想追求。

舞袍

天上人間輝映的羽衣《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最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有著濃烈的《婆羅門》佛曲和道調交融的宗教色彩,《霓裳羽衣舞》就是根據此曲所編。舞蹈和服飾自然體現出樂曲的構想和意境。舞蹈展示了佛曲的空際迴蕩,仙子在瑤臺曼舞的神仙境界,創造了一個亦實亦虛、似遠又近,天上人間交相輝映的幻想世界。《霓裳羽衣舞》的服飾、舞姿表現的是美麗的仙女形象,因此象徵仙女的「羽衣」一孔雀翠衣, 成為舞者的特定裝束。這是《霓裳羽衣舞》的服飾特點之一。

在唐代不同的時期中,《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形式並不是固定的,有獨舞、雙人舞,也有大型群舞。舞者服飾雖略有不同,但「羽衣」裝束卻是共同的。開元至天寶年間,為慶祝唐明皇生日表演《霓裳羽衣舞》,宮妓們「梳九騎仙髻,衣孔雀翠衣,佩長寶瓔珞」。唐宣宗時年,宮中曾用幾百名宮女表演《霓裳曲》,舞者手拿幡節,穿羽服,飾以珠翠,飄飄然有如飛翔雲端的鶴鳥。宋王讜《唐語林》:「有《霓裳曲》者,率皆執幡節,披羽服,飄然有翔雲飛鶴之勢。《霓裳羽衣舞》的舞衣,不僅表現出道教「羽化升天」的理想寄託,而且反映了唐人崇尚華美雍容、瑰麗輝煌的審美情趣。

《霓裳羽衣舞》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詩日:「案前舞者顏如玉,不同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形容舞人身穿著絢麗的霞披,舞裙有如淡彩色的虹霓,全身飾以瓔珞,冠飾是極華麗的「步搖冠」模樣。鄭喁《津陽門詩序》云:宮妓梳九騎仙督,衣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為霓裳羽衣之類。曲終,珠翠可掃。白居易詩:「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憾玉何鏗錚。」舞人應樂聲,足踏繁節,撼身動臂,襟飄帶繞,致使珠玉相振,鏗鏘有聲。可以想像在大型表演中,舞者「跳珠撼玉」的激烈動作,使裝飾的環佩瓔珞不斷跳躍震動,發出清翠的響聲,以至撒落滿地的情境。

《霓裳羽衣舞》服飾與音樂、舞蹈動作的有機結合,創造出一種縹緲、虛幻的神仙幻境。「磬 簫箏笛遞相摻,擊壓彈吹聲邐迤。」正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描述的那樣:「 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椐時雲欲生。煙娥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尊綠,王母揮袂別飛瓊。」輕盈妙曼猶如「飄然回雪」的舞韻,柔婉婀娜「小垂手」的舞態,使舞人衣裙如白雲飄忽,形成似仙女在天宮漫遊的優美的舞蹈意境。無怪傑出詩人白居易讚嘆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營造氛圍一心理創造的虛像舞蹈藝術的氛圍是人為創造的,可以通過舞蹈服飾、舞蹈音樂和舞者人體動作以及舞臺背景等來營造,其中通過舞服來營造舞蹈氛圍是一種重要手段。氛圍,是欣賞者從舞蹈中「感受到一種氣韻」,「是經過欣貫者心理創造的一種虛像」。要引起欣賞者的這種虛像,就要對欣賞者的感官、心理進行刺激,舞服的色彩、款式以及數量,就具備了這種刺激作用。一般來說,舞服對營造氛圍都有重大的作用,這裡只說幾種最典型的例子。

《儺舞》

威懾鬼魅的氣勢上文已經說到,古代的舞不都是為了娛樂,如巫舞之類並不是柔美而歡娛的,特別是驅疫、闢邪的舞,有時是一種以惡驅惡的手段, 必然要營造使鬼魅都懼怕的氛圍,如《儺舞》就是這種類型。《儺舞》最初是周代王室「命有司」所舉行的祭禮舞蹈,是歲終除夕驅鬼逐疫的一種巫術儀式。儀式由方相氏執掌,表演時,方相氏、十二「獸神」和百二十「很子」,個個裝扮成兇惡的「瘟神」。由於此種儀式源於先秦巫術文化,具有較為封閉的特點,因此「瘟神」長期保持著一種固定的模式。唐代民間,儺儀則演變為另一種系統,其中的鬼神多為人形,以鍾馗、白澤和五道將軍等「人物神」 為主。據資料分析,《儺 舞》服飾的主要特點,一為假面假形。 《周禮。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讎,以索室驅疫。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文明的輪迴,中國服飾文化的歷程》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現階段隨著工業化生產的深入發展,人們為了滿足現代化需求,傳統文化開始被遺棄,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在社會化進程中,已經改變了它們的生產方式,它已具有了現代或時代的印跡,其原本原汁原味的傳統性已漸漸消失,與傳統服飾效果大相逕庭。像現在已經很少採用傳統手工來製作少數民族服飾,常常使用的是機器批量生產的刺繡花邊、繡片,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精美銀片裝飾也變為粗製濫造的批量產品。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研究中可以看到,服飾的包纏式造型運用非常普遍,但相對傳統漢服的包纏式形式,少數民族服飾對包纏式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實用性改良。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向來就不斷相互影響和融合,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圓領斜襟類服裝在中國傳統漢族服飾中也常被運用。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其中的「明」,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圖像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此後,人們對器物和服飾的裝飾意識日益增強。《韓非子十過》曾批評這種奢華的風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銀質服飾裝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具有聽覺藝術感受的設計理念,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那些垂綴在服飾上的銀飾除了帶來動感之美外,也帶來了聽覺之美。在我們對服飾的認識中,常常以布料、絲線等軟質材料為主要構成,這是服飾構成的慣例,因為服裝的柔軟對應著肌膚的柔弱,常常將之稱為「軟雕塑」,這種「軟雕塑」正說明了服飾材料的特點。但現今的設計在不斷打破常規,設計者鼓勵材料的創新,尋找更特別的材質來表現服裝,同時材料的創新又常常與工藝結合,什麼樣的工藝對應什麼樣的材料運用。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內涵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炫富」 、「顯美」的裝飾文化形式,「炫富」的裝飾文化服飾的作用,除了防護禦寒外雲南少數民族就是這樣一個觀念, 他們除了在服飾上追求財富的「炫富」之美外,還常常追求多方位綜合裝飾之美,其特點就是在服飾上進行極致的裝飾,通過各種裝飾效果來「顯美",雖然有些形式讓人不可思議,但是我們能夠體會到這樣的「美」正是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的體現。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的變遷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然而它卻還強烈地反映著民族的心理素質,保持著獨特的文化特點,作為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服飾出現。但是,由於苗族與其他各兄弟民族長期的、密切的交往,這種互相交往、共同生活,就不能不在服飾上表現出來,使得部分地區的苗族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苗族是生息繁衍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服飾色彩絢麗、紋飾形象生動、款式豐富、工藝精湛,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者都被苗族服飾所吸引,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現代科學越發展,其學科分支就越細。服裝結構學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偏向自然科學的獨立學科,為現代服裝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特點首先是具有一種自然本真的氣質,從之前的分析可知,任何一個時期的藝術文化思潮都蘊含著從自然而來的源頭跡象,或為利用自然,或為融合自然,或為超越自然,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據有關專家考查,苗族服飾上形態多樣的龍形象,主要描述了三種意象:農業意象、生殖意象、祖靈意象。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在藝術設計範疇中指物體之間因為具有共同運用規律特點而形成的美的效果,強調整體上的美。對比與統一相互依存,這樣的美存在於萬事萬物中,和中國傳統陰陽觀相切合。萬事萬物存在陰陽,也就存在對比,對比的事物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須要統一,這又正反映出萬事萬物的關聯性。從整體上看,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裝的結構款式相對簡單,它與其圖案、色彩的複雜裝飾性形成對比。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既然挖掘元素可以從範疇以外的地方去獲取,那麼特別的元素也可以不一定與服飾相關,它可以是某種生活用具,也可以是一種工藝技術,或許是一種語言文字,凡是能促進服飾設計運用,或與民族文化相關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被運用。其實提煉元素就是對元素的一個再整理過程,總結規律以此得到能代表服飾特點的元素,同時也是在全面深人對服飾探索後而獲得的讓人們意想不到或不曾注意的元素。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服飾的形式以及服飾美學思想的變化並不像皇冠易主那樣迅速,而是需要一個與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時間過程。男子以金銀、玳瑁等貴重物品對帽冠的裝飾上,更表現在婦女那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髮髻頭飾上,以及在長能拖地、寬能遮陰的大袖袍衫上都有形象的反映。宋太祖在製作冕服時簡樸務實的舉動,對宋代的服飾審美傾向起到榜樣性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就有記載,早在3 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植物、動物和礦物來進行布料染色,如樹皮、樹根、葉、果、花卉、硃砂、石青、墨魚汁等,在周朝就設有專門管理服飾染色的官員,稱為「染人」。中國傳統「五色」常常從藍草、茜草、梔子、五倍子等植物中得出,而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整體底色則常常以藍色、黑色、白色為主。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