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的古城羅馬,猶如一本立體的歷史書,從上古至今,有著說不完的典故和講不完的故事。
今天小燕就要帶大家去看看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物:萬神廟。
羅馬萬神廟鳥瞰圖
萬神廟正立面
萬神廟,又叫萬神殿,潘提翁神殿。羅馬人喜歡把諸神集中起來供奉,在一所神廟裡同時設幾個聖殿。萬神廟就是一座供奉諸神的廟宇,它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
萬神廟最初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該廟由屋大維(Augustus)的女婿阿格裡帕(Agrippa)為了慶祝屋大維戰勝安東尼和埃及豔后而建造的。
屋大維全名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Gaius Octavius Augustus),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屋大維是愷撒的甥外孫,公元前44年被愷撒指定為第一繼承人並收為養子。公元前43年,愷撒被刺後登上政治舞臺。公元14年8月,在他去世後,羅馬元老院決定將他列入「神」的行列。並且將8月稱為「奧古斯都」月,這也是歐洲語言中8月的來源。
阿格裡帕是古羅馬政治家、將軍、地理學家、屋大維的軍政大臣、女婿和助手。他利用他的建築學知識之優勢當選為營造官,他的任職期因其對羅馬城市容的重大改善而聞名:修復與建造輸水道、擴大與清理大下水道、建築公共浴室與廊柱以及規劃花園。屋大維曾讚譽「他得到這座磚城,留給我們一座大理石城。」以此感謝阿格裡帕所做的偉大貢獻。
但是這座最初的廟宇在公元69年12月19日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us)下令重建。
哈德良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它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皇帝,在所有的羅馬皇帝中他是最有文化修養的一位,在文學、藝術、數學和天文等領域都造詣頗深。身為羅馬皇帝,他倡導人文主義,並且非常熱愛古希臘文化。
公元609年,拜佔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變身為教堂的萬神廟也因此逃過了中世紀的劫難。
萬神廟今天還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它不僅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結晶,更是建築史上重要的裡程碑。
當時我去參觀萬神廟的時候是免費入內的,最近聽說要開始收門票了,主要是因為義大利多年以來一直背負著古蹟修復的的巨大壓力,所以收門票也可以理解吧。
萬神廟的建築結構非常簡潔明了,由兩部分組成:古希臘風格的門廊和羅馬風格的圓形主建築。
萬神廟正立面和平面
【古希臘風格的門廊】
我們先來看看萬神廟門廊的幾個看點:
1. 柱廊
門廊的正面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共有16根柱子,正面有8根,全部為科林斯柱式。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柱子高達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徑有1.43米。
前文說過萬神廟曾被大火焚毀,阿格裡帕最初設計的萬神廟是柱廊式的,雖然建築被毀,但是卻留下了16根石柱。
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建築。哈德良皇帝把原建築中的16根柱子用在了門廊上,這種由柱子組成的門廊建築形式屬於傳統的希臘廟宇樣式。
可以說,哈德良皇帝利用阿格裡帕的設計圖樣建造了他自己的萬神廟,因為他加上了圓頂和希臘式圓柱門廊,而這時的萬神廟也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樣子。
據說,這些石柱全部由採自埃及的整塊花崗巖雕成。我想想這光運輸就得費好大勁,這些石柱得先從超過100km的埃及採石場沿著尼羅河在尼羅河雨季時用小船運送,再換船穿過地中海到達羅馬港口,由此可見當時羅馬帝國的龐大實力和財力啊!
2.三角形簷牆及上面的題字
柱廊上面是三角形的簷牆,上面刻著:「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
的字樣,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裡帕建造此廟」。
哈德良皇帝雖然重建了萬神廟,但是他還是沿用了阿格裡帕建造於他第三任執政官期內的萬神廟的碑銘題字,這句話也被認為是哈德良對前任者的一個致敬。
不過,這段文字也引起了一些誤會,人們誤以為柱廊是阿格裡帕時期遺留下來的,直到1892年人們才發現柱廊所有的磚頭印記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證實整幢建築其實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
3.門廊的天花板
這是門廊的天花板結構,這裡原來是有青銅板裝飾的。失去了青銅板的天花板,全無了往日的金碧輝煌的氣派,只能看到一根根的檁條。
那麼,萬神廟的青銅板上哪裡去了呢?
16世紀中葉,當教廷準備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時,教皇烏爾班八世將萬神廟門廊天花板上重達45萬斤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華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
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華蓋
聖天使城堡
這位烏爾班八世還對萬神廟做了一件更為過分的事:為了仿造其它中世紀時期的教堂,他下令在萬神廟門廊兩側建了兩座鐘塔。
Jakob Alt 1836年畫的萬神廟,展示了雙鐘塔
這些作為都引起了羅馬人的不滿,拉丁諺語「巴波裡沒做的事,巴貝裡尼做了」(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由此而來。「巴波裡」(barbari)就是拉丁語中「野蠻人」的意思,而巴貝裡尼(Barberini)則是這位烏爾班八世的姓氏。不過,這兩座鐘塔最終在1883年被拆除。
【羅馬風格的圓形主建築】
穿過前面的矩形門廊,我們就來到了圓形大廳堂,這是萬神廟的精華所在,有好多你難以想像的奇蹟。同樣,小燕也給大家總結了幾個看點:
1. 八個大型拱璧
整個萬神廟的神殿由8個巨大的拱璧支柱承載,其中一個為主入口,正對著主入口的是大祭壇。其它6個設成壁龕,是安放各位神明的地方。
儘管牆體內部設置了壁龕,影響了牆體的支撐能力,但牆壁四周的8組巨大墩柱(厚達6.2米)同時起著重要的承重作用,以保證上部大穹頂的安全穩固。同時,又能對其內部進行精美的壁龕裝飾。
2. 大型穹頂
主殿的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米開朗基羅曾稱讚其為「天使的設計」。
這麼大的穹頂是如何建造的呢?
萬神廟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的人們能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蹟。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麼大的一個穹頂,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
人們後來得知,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巖等多種骨料。然後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巖。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
3. 穹頂內的凹格
大穹頂內的格構天花是萬神廟獨特的特點之一。為了減輕穹頂的承重,由混凝土澆築而成的頂面進行了分段處理,並在每個層格的中間加砌磚帶,以防止混凝土外流。
我們可以看到穹頂是由一個個凹形的花紋方格子組成,一共有五層凹格,每排28個。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託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
4. 圓形大洞
穹頂的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和排煙。這個洞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點,陽光由此而入,就如同太陽一樣普照大殿。
18世紀萬神廟的內部,由Giovanni Paolo Panini繪製
你知道頂部的圓洞有什麼寓意麼?
穹頂象徵著浩瀚的天宇,圓頂上的洞孔則象徵著人與上天的聯繫。神明可由此降入廟內,而下面的教徒們虔誠的祈禱也能從這裡自由地直升上天庭。
還有人認為這是對太陽神崇拜的作品。通過圓洞「請」來羅馬世界最重要的神——太陽進入萬神廟。它的一項主要功能就是將太陽與羅馬帝國聯繫在一起,鞏固羅馬皇帝的神授權力。
近來有些科學家認為,擁有2000年歷史的羅馬萬神廟實際上是一個巨型日晷,在冬季月份,陽光只能照亮圓頂。但在春分或秋分的正午,陽光卻可以穿過大洞,照射到地板上。4月21日這一天,陽光可完全照亮入口,而這天正是羅馬建城紀念日。在如此重大的節日中,羅馬皇帝會在這裡沐浴在神聖的陽光中。
5. 室內排雨水
既然萬神廟穹頂的大洞有8.9米大,而且也沒有玻璃遮擋,那麼下雨天會不會進雨水呢?沒錯,下雨天雨水是會落下來的哦。
那整個大殿怎麼排水呢?大殿中央的地面上,可以看到一些排列規則的排水孔,下雨時,從穹頂大洞落入的雨水,就從這裡排走。
事實上,只有在雨非常大和密的時候雨滴才會落進來,大部分時候其實並沒有很多水會進到殿內。主要原因是:本就不大的毛毛細雨被風卷裹著拂過穹頂洞口,剛想落入穹頂,就被室內上升的熱氣流吹得不知道東西,縱然水汽落入到室內,在熱空氣的紊流中這些水汽還沒來得及落在人的身上就被曝露的穹頂內壁吸附了去又或者隨著風壓又被帶出了屋頂。
6. 室內高度與圓頂直徑相同
萬神廟的室內高度與圓頂直徑相同,都是43.3米,這有什麼特殊的用意呢?
這個問題很深奧,是力學和數學計算的問題。近來有人研究證明,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這種中穹頂頂部的矢高和直徑一樣,均是43.3米,使得內部空間非常完整緊湊。這樣,萬神殿的剖面恰好可以容得下一個整圓,而它的內部牆面兩層分割也接近於黃金分割,因此它常被作為通過幾何形式達到構圖和諧的古代實例。
可以說,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藝術的結晶,對西方建築史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它作為古羅馬的標誌性建築,代表了古羅馬人的哲學思想和神學觀念,更顯示出此時建築結構和施工技術上的進步。
【小燕視點】
萬神廟對後世的建築有哪些影響呢?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同時也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之一。
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被應用在許許多多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築物上。比較明顯受其影響的如:
法國巴黎的先賢祠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圓形大廳
我們中國也有明顯受其影響的建築如:
北京清華大學大禮堂
南京東南大學大禮堂
由此可見,萬神廟的建築形象和建築理念對後世的建築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感謝大家瀏覽,我是小燕,我們下次再見。
喜歡的朋友可以掃下面的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