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天下第一大穹頂,是古羅馬最偉大的建築,這就是萬神廟

2020-12-11 漫行漫記

萬神廟是古羅馬最偉大的建築,有人認為他甚至超越了希臘的帕特農神廟,是所有古典建築中最為最經典的。

說實話,在萬神廟廣場上第一眼看到他時,覺得他有些名不符實。萬神廟的圓頂外表面最初是鋪著鑄銅瓦的,門廊的山花雕也是銅的。這些銅飾後來被羅馬教皇烏爾班8世下令拿去用在了其他新建的教堂上。即使這些銅飾品還在,萬神廟給你的第一印象還是這樣。

但是當你走進萬神廟裡面時就會震驚了,你會認為近2000年的古羅馬人創造的偉大奇蹟是無與倫比的。這是一個直徑43米,高度也是43米的圓形空間,有十幾層樓高的室內空間跨度這麼大,運用現代建築施工技術和材料來修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早在128年,就建成了。

萬神廟的大穹頂,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氣柱圓頂,在義大利這個多地震的國家,在經歷過無數次地震和千百年風雨後,他依然完好無損。

在萬神廟大廳中央仰頭看穹頂中央,那是一個直徑9米的露天大圓洞,陽光從那裡湧進大廳,大廳的牆壁上沒有窗戶,穹頂大洞是唯一的光源。在穹項開洞可以突出神來自天的意境。萬神廟的穹頂是一個完整的半圓球形,象徵感非常強烈,猶如蒼穹,一大束投射進大廳的陽光,預示著光明來自神靈,神在古羅馬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羅馬人在共和時期,行民主制度的時候,決定重大事項時也是要請神最後拍板的。他們在決策前要舉行祭祀儀式,請神表態,在古羅馬祭司是地位很高的幹部,由於他負責與神對話,相當於神與世俗領導班子之間的聯絡員,因此就佔據了影響決策的制高點。地位最高的祭司與國家領導人平起平坐,有時候乾脆就是由國家領導人兼任,例如凱撒、奧古斯都和後來的羅馬皇帝都兼任大祭司。

羅馬人崇拜的神很多,接觸並喜歡上希臘文化後,他們的成就與希臘的神對應起來了,主神朱皮特就是希臘的主神宙斯,愛情和美麗女神維納斯,就相當於希臘的女神阿芙洛狄特。

敬仰一個神還是一群神是社會制度的投影,羅馬帝國建立後,共和制退出舞臺,實行集體領導的元老院,由實行獨裁的皇帝代替。眾神信仰也變成個人崇拜,眾神讓位給一個神,萬神廟是泛神崇拜的頂峰,也是泛神主義的終止。最後羅馬帝國把基督教奉為國教,在公元610年改成了基督教堂。

大穹頂是萬神廟最成功之處。拱圈和穹頂是東方人發明的,最初在亞述和巴比倫出現,後來傳到希臘,但早期人們並沒有認為這是一種藝術形式,他們只把它作為結構手段,穹項也是這樣的,多用於墓穴和地下室中。後來穹頂用在了大門上,進一步用在了凱旋門上,人們認為穹頂可以見人了,可以作為視覺藝術語言了,人們才發現穹頂和拱圈結構所具有的邏輯美。

拱圈和穹頂雖然有多年的實踐基礎,但是在萬神廟之前,人類建的最大的穹頂也不過十幾米,從來沒有建43米的穹頂的經驗,好在當時的皇帝哈德良是歷史上最喜好建築的皇帝,他也是一位喜歡革新與創造的皇帝,更是一個大膽的皇帝。

他鼓勵建築師創新,皇帝的支持極大地提高了建築師的勇氣。他們敢為天下先,造出了天下第一大穹頂,羅馬人在建築上有兩項最偉大的貢獻,一項是結構方面建造了大穹頂,讓人們認識到了拱圈與穹頂結構的優越性。

另一個是發明了早期的混凝土,羅馬人在公元前三世紀就開始使用混凝土,到了羅馬帝國大搞城市建設時,已經用了幾百年,羅馬混凝土的發明帶動了建築革命,由此可以實現更複雜的建築造型,縮短工期、節省人力、降低成本,可以更方便的建造穹頂了。

相關焦點

  • 羅馬萬神廟——古羅馬時期最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
    萬神廟又譯萬神殿、潘提翁神殿,位於今義大利羅馬,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羅馬時期最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        公元609年拜佔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
  • 古羅馬建築藝術賞析——壯麗輝煌的萬神廟與角鬥場
    與古希臘建築相比,古羅馬建築無論是體量還是內部空間都有超大的尺度。古羅馬人利用混凝土技術和拱券結構,創造出了拱頂與圓頂結構,構建出更大的空間結構,萬神廟、鬥獸場、公共浴場、巴西利卡等大型建築無不具有磅礴的氣勢和震撼的效果。同時,古羅馬人在繼承古希臘三柱式的基礎上,發展了新的柱式和柱式組合,合稱古羅馬五柱式。拱券結構與柱式結合起來,創造出了券柱式這一新的建築形式。
  • No12:義大利羅馬萬神廟(Pantheon)——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之一
    它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皇帝,在所有的羅馬皇帝中他是最有文化修養的一位,在文學、藝術、數學和天文等領域都造詣頗深。身為羅馬皇帝,他倡導人文主義,並且非常熱愛古希臘文化。 公元609年,拜佔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變身為教堂的萬神廟也因此逃過了中世紀的劫難。
  • 羅馬人的創舉——萬神廟
    ,有人認為它甚至超越了希臘的帕特農神廟,是所有古典建築中最經典的篇章。無論在義大利還是放眼全球,萬神廟都是建築領域裡中都是舉足輕重的重要部分,在建築史上亦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布魯內萊斯基就是參考萬神殿建造的穹頂;還有那不勒斯的保羅聖芳濟教堂也是仿造萬神殿建造的。 古諺語戲說,到羅馬不看萬神殿,他來時是頭蠢驢,去時還是頭蠢驢。
  • 建築 | 古代世界穹頂工程的巔峰:為何義大利人喜歡從萬神廟頂撒花瓣?
    皇帝當建築師這件事情,我們要稍微有所保留,我更願意認為他是這個工程的主持人。實際上,像萬神廟如此難於建造的建築,一定是全羅馬最傑出的工匠共同工作的產物。 萬神廟,很多人容易去羅馬旅遊了一圈都沒找著它,然後就沒去。 從外頭看,一個普通的圓筒,上面有一個穹頂,前頭有一個灰色花崗石版的希臘神廟——在眾多羅馬的大型建築當中,這太不厲害了。
  • 紅色穹頂的佛羅倫斯大教堂,為什麼是建築史上的又一個偉大奇蹟
    雄心勃勃的佛羅倫斯人,要決心去做超過比薩以及其他城市的最偉大的大教堂。大教堂於1296年開始興建,但在1375年建成前半部分的時候,他們準備建一個直徑42.2米的八角形大穹頂,如何建這麼大的穹頂,卻把他們給難住了。
  • 研究稱羅馬萬神廟或是日晷 陽光影響建築構造
    羅馬萬神廟或是日晷羅馬萬神廟或是日晷  東方網8月2日消息:據外媒1日報導,羅馬萬神廟頂部有一直徑30英尺的大洞,幾個世紀以來,這個洞的用途一直讓人甚為困擾。不過最近歷史學家提出一個全新觀點:萬神廟或許是一個巨大的日晷,當光線照亮入口時,古羅馬皇帝就在此刻進入廟中舉行儀式。  在兩千年前,這個洞是神殿唯一的採光點。研究者發現,只有在春秋分之間,光線才能射入大廳內部,而4月21日恰恰是羅馬的建城日。皇帝會在吉時進入神殿沐浴陽光,祈求神明保佑。
  • E-Art | 羅馬 * 柱式建築、穹頂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帕特農神廟】 。例如在龐貝這座著名的古羅馬城市中有三座神廟,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築,它們依然保持了古希臘建築最明顯的柱式結構。  1.羅馬自身藝術特點——            古羅馬人的藝術特色就是宏大且實用,這明顯地集中在建築上,如私人住宅、神廟、鬥獸場、巨大的公共浴池等,水平已經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巔峰。     2.
  • 古羅馬人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世界上最殘酷的角鬥場
    之前就有給大家介紹過羅馬獨特的建築,羅馬人的劇院是獨特的,角鬥場是羅馬獨特的存在,今天就和大家接受一下羅馬的角鬥場。古羅馬第二名最偉大的建築在羅馬帝國所有的「競技場」中,最有名的就是「大鬥獸場」了。表演臺下有80多間地窯樣的小屋子,用來關押參與格鬥的猛獸和角鬥士。就建築的整體而言,大鬥獸場的建築難度比萬神廟要小。因為它雖然規模巨大,但畢竟只是堵環形的高牆再在中間加上一層層座位,沒有像建築萬神廟時那巨大的穹頂所需要的技術上的創新以及極高的難度。
  • 古羅馬建築的藝術特點
    對於大面積的建築外表和臺階,建築者開始使用一種砂粒和灰漿混合物,以後逐漸演變成為混凝土,這種混凝土在羅馬的建築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羅馬的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這種「繼承」不僅是從時間先後來說的,而且是從建築藝術的根本風格來說的。這種根本風格的內容就是人的意識與人的尺度。
  • 義大利文藝建築發展:從古羅馬建築奇蹟的萬神廟,質的轉變
    佛羅倫斯大教堂的新建築已是百年來一直縈迴於市民心中的「世紀工程」。早在13世紀末,建築大師阿諾爾夫·迪坎比奧的設計基本奠定了大教堂新建築的形式:一座有主廳、側廳和橫廳而呈十字形地基圖案的建築,規模浩大,氣魄宏偉,可謂舉世無匹。
  • 古羅馬建築技術的提升:混凝土的運用和拱券技術的成熟
    例如,在多層建築中,底層的用凝灰巖作骨料,二層的用灰華石,上層則用火山噴發時產生的玻璃質多孔浮石,因此建築越往下越結實,越往上則越輕。羅馬城裡的大角鬥場和萬神廟的牆體就是按這樣的配料建造的。古羅馬宏偉壯麗的城市和建築,工程量之大簡直難以想像,靠的就是工程技術的這個大革新。如果像古希臘人那樣,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砌築,那是無論如何做不到的。澆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頂用木板做模板,牆體則用磚、石做模板,而且事後並不拆掉,所以牆體很厚。最原始的一種澆注法,是在混凝土牆體內外兩面先壘一層大石塊,這些石塊之間還是要形成結構關係的,然後在其間澆混凝土。例如羅馬城裡的大角鬥場。
  • 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之一:羅馬萬神廟
    羅馬萬神廟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萬神廟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
  • 羅馬 | 月光下的萬神廟
    若不是拿著旅行手冊和地圖,專門來尋找她,我們恐怕也要錯過了這座羅馬建築史,乃至整個西方建築史上最為重要、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古羅馬建築代表——萬神廟(Pantheon)。因為羅馬當地人有諺語說,「一個人來羅馬如果沒看萬神廟,來的時候是一蠢驢,走的時候還是一蠢驢。」這個詛咒可比「到西安沒看兵馬俑,等於沒來西安;到北京沒去故宮,等於白來北京」的調侃惡毒的多。經過兩扇青銅大門,瞬間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可能用擊中這個詞更準確些,反正我渾身顫了一下。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 萬神殿:偉大的設計理念,永恆的藝術瑰寶,崇高建築後的羅馬帝國
    萬神殿大門公元609年,這座古老的建築被改為了天主教堂,天主教的多具聖骸被存放於其中,並更名為聖瑪利亞教堂。這一個難得的契機使得萬神殿並沒有同其他的古羅馬建築一般被視為異教建築而剷除,之後的歲月裡,它才得以被完整地保留在更迭不休的歷史歲月中。
  • 萬神殿偉大的設計理念,永恆的藝術瑰寶,崇高建築後的羅馬帝國
    這一個難得的契機使得萬神殿並沒有同其他的古羅馬建築一般被視為異教建築而剷除,之後的歲月裡,它才得以被完整地保留在更迭不休的歷史歲月中。1929年,在義大利王國與天主教聖座籤訂的《拉特朗條約》中,萬神殿被定位為義大利國立教堂,依舊保留著其神聖地位。
  • 古羅馬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教堂建築?它們的特點有哪些?
    ▲巴西利卡式建築穹頂技術在古羅馬已經很成熟,但是包括直徑很大的萬神廟在內,半球形的穹頂一周圈都由牆垣支承,它只能架在圓形平面之上。因為所有的重量最後都支承在柱墩上,不需要連續的厚牆,因此大大小小穹頂和拱頂下的空間都是開放的。它們流轉貫通,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主次分明,由中央大穹頂統率全體。
  • 古羅馬建築
    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
  • 中外歷史通覽:古羅馬建築與雕刻,羅馬大鬥獸場,泰特斯凱旋門
    就建築方面來說,他們已掌握了拱洞的建築法。所謂「拱洞建築法」,就是用石頭砌成一個半圓形的洞,如義大利佩羅吉亞城的城門,就是伊特拉斯坎人古代建築的遺蹟。古羅馬人在公元前226年統一義大利半島之後,便與古希臘文化有了正式的接觸,而古羅馬人在藝術上向古希臘人學得最多的就是建築。古羅馬建築的一個特點,就是建築物帶有穹頂。
  • 古羅馬時期代表建築建築特點概述,帶你走進建築的美學殿堂
    連小說家狄更斯也在1846年寫道:「這是人們可以想像的最具震撼力的、最莊嚴的、最隆重的、最恢宏的、最崇高的形象,又是最令人悲痛的形象。在它血腥的年代,這個大角鬥場巨大的、充滿了強勁生命力的形象沒有感動過任何人,現在成了廢墟,它卻能感動每一個看到它的人。感謝上帝,它成了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