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神廟是古羅馬最偉大的建築,有人認為他甚至超越了希臘的帕特農神廟,是所有古典建築中最為最經典的。
說實話,在萬神廟廣場上第一眼看到他時,覺得他有些名不符實。萬神廟的圓頂外表面最初是鋪著鑄銅瓦的,門廊的山花雕也是銅的。這些銅飾後來被羅馬教皇烏爾班8世下令拿去用在了其他新建的教堂上。即使這些銅飾品還在,萬神廟給你的第一印象還是這樣。
但是當你走進萬神廟裡面時就會震驚了,你會認為近2000年的古羅馬人創造的偉大奇蹟是無與倫比的。這是一個直徑43米,高度也是43米的圓形空間,有十幾層樓高的室內空間跨度這麼大,運用現代建築施工技術和材料來修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早在128年,就建成了。
萬神廟的大穹頂,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氣柱圓頂,在義大利這個多地震的國家,在經歷過無數次地震和千百年風雨後,他依然完好無損。
在萬神廟大廳中央仰頭看穹頂中央,那是一個直徑9米的露天大圓洞,陽光從那裡湧進大廳,大廳的牆壁上沒有窗戶,穹頂大洞是唯一的光源。在穹項開洞可以突出神來自天的意境。萬神廟的穹頂是一個完整的半圓球形,象徵感非常強烈,猶如蒼穹,一大束投射進大廳的陽光,預示著光明來自神靈,神在古羅馬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羅馬人在共和時期,行民主制度的時候,決定重大事項時也是要請神最後拍板的。他們在決策前要舉行祭祀儀式,請神表態,在古羅馬祭司是地位很高的幹部,由於他負責與神對話,相當於神與世俗領導班子之間的聯絡員,因此就佔據了影響決策的制高點。地位最高的祭司與國家領導人平起平坐,有時候乾脆就是由國家領導人兼任,例如凱撒、奧古斯都和後來的羅馬皇帝都兼任大祭司。
羅馬人崇拜的神很多,接觸並喜歡上希臘文化後,他們的成就與希臘的神對應起來了,主神朱皮特就是希臘的主神宙斯,愛情和美麗女神維納斯,就相當於希臘的女神阿芙洛狄特。
敬仰一個神還是一群神是社會制度的投影,羅馬帝國建立後,共和制退出舞臺,實行集體領導的元老院,由實行獨裁的皇帝代替。眾神信仰也變成個人崇拜,眾神讓位給一個神,萬神廟是泛神崇拜的頂峰,也是泛神主義的終止。最後羅馬帝國把基督教奉為國教,在公元610年改成了基督教堂。
大穹頂是萬神廟最成功之處。拱圈和穹頂是東方人發明的,最初在亞述和巴比倫出現,後來傳到希臘,但早期人們並沒有認為這是一種藝術形式,他們只把它作為結構手段,穹項也是這樣的,多用於墓穴和地下室中。後來穹頂用在了大門上,進一步用在了凱旋門上,人們認為穹頂可以見人了,可以作為視覺藝術語言了,人們才發現穹頂和拱圈結構所具有的邏輯美。
拱圈和穹頂雖然有多年的實踐基礎,但是在萬神廟之前,人類建的最大的穹頂也不過十幾米,從來沒有建43米的穹頂的經驗,好在當時的皇帝哈德良是歷史上最喜好建築的皇帝,他也是一位喜歡革新與創造的皇帝,更是一個大膽的皇帝。
他鼓勵建築師創新,皇帝的支持極大地提高了建築師的勇氣。他們敢為天下先,造出了天下第一大穹頂,羅馬人在建築上有兩項最偉大的貢獻,一項是結構方面建造了大穹頂,讓人們認識到了拱圈與穹頂結構的優越性。
另一個是發明了早期的混凝土,羅馬人在公元前三世紀就開始使用混凝土,到了羅馬帝國大搞城市建設時,已經用了幾百年,羅馬混凝土的發明帶動了建築革命,由此可以實現更複雜的建築造型,縮短工期、節省人力、降低成本,可以更方便的建造穹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