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今的版圖是從清朝時期繼承而來,但是受歷史的影響,我國失去了很多領土,特別是在清朝晚期,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奪走了我國的大片土地。
除了公認的被奪走的那些土地,還有一個地方被沙俄佔領,但是清朝不僅沒有做出抵抗,甚至沒有任何反應,清政府態度非常平淡。究其原因,原來清朝根本不清楚該地方是中國的領土,也不知道其隸屬中國管轄,這個地方便是庫頁島。
庫頁島是一個狹長的島嶼,與中國大陸隔海相望,受地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清朝並沒有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連最基本的兵防都沒有,更談不上實際的統治和管理。而生活在那裡的土著居民,因為沒有政府做依靠,面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繼承了明朝的疆土,而庫頁島在明朝被稱為「苦夷島」,清朝便
跟隨明朝對它的稱呼。但是在後來的時期,「苦夷島」被人們變音,最後成了「庫頁島」。
雖然明朝時期明朝政府將庫頁島劃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但是之後卻並沒有對其進行系統的、政治性質的管轄,從一定程度上講庫頁島依然屬於「附屬」。
另外清朝時期清政府對其採用「放養」政策,名義上庫頁島歸吉林將軍管轄,不過吉林將軍也只是每五年才會進行一次大巡查。
在這種情況下,吉林將軍對庫頁島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更不要說遠在天邊的清朝皇帝。並且古代的通訊設施不完善,消息的傳達存在很大困難,皇帝接收到的消息也非常局限,如此一來,政府對於庫頁島的管理便更加疏忽。
中國人對於庫頁島的記憶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史書中,因為當清朝意識到庫頁島是自己國家的領土時已經為時已晚,那個時候的庫頁島已經被列強入侵。據史書記載,庫頁島實行朝貢體制,生活在那裡的人們需要向朝廷進貢。
1790年之前,庫頁島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動,但是在1790年沙俄入侵後,庫頁島卻面臨被「改朝換代」的危險。不得不提的是1789年到1792年間,清朝正值鼎盛時期,當時的統治者是乾隆皇帝,國力強盛、兵力充足。
雖然清政府在之前發動了對廓爾喀的戰爭,造成了一些損耗,但是這並不影響其根基,面對沙俄,清朝還是能與之抗衡。可惜的是當時的乾隆皇帝並不知道自己國家的東北一隅已被其他國家入侵。
沙俄在入侵庫頁島後並沒有遭到想像中的清政府的反擊,反而平靜無波。於是他們便更加膽大,不僅在庫頁島上生產生活,還對那裡的人們進行戶籍編制、稅收管理等。位於庫頁島南方的日本看到沙俄的種種行徑之後蠢蠢欲動,也想從中分得一杯羹。
在一番爭搶之後,沙俄佔領了庫頁島的北部,而後來居上的日本便佔領了庫頁島的南部。到了乾隆末年,庫頁島完全被沙俄和日本控制。
當時的庫頁島居民們並不知道他們已經不屬於中國,依舊延續著向清政府進貢的習慣,年年都會向清廷上交貂皮等,此制度還有一個專有名詞——貢貂賞烏綾。
清政府真正失去對庫頁島的所有權是在1860年。十九世紀時,西方列強經過工業革命後綜合國力大大提升,而清朝卻在鴉片戰爭之後國力衰退,漸漸失去了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面對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清政府不得不步步退讓,即使是不平等條約,清政府也沒有拒絕籤字的權利。1858年5月28日,俄國覬覦庫頁島已久,於是趁機侵略中國的黑龍江,並且在清政府戰敗之後與其籤訂了不平等條約——《中俄璦琿條約》。
在該條約中,俄國迫使清政府割讓以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為界限的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並與清政府共同管轄烏蘇里江以東的4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在這些土地中庫頁島便位列其中。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近兩年,到了1860年,俄國與清政府再次籤訂《中俄北京條約》,這次條約改變了原來中、俄共同管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土地的局面,俄國擁有了管轄所有土地的權利,而清朝完全失去了對庫頁島的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