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works攝影節新玩法: 11位藝術家的作品盒

2020-12-20 澎湃新聞
 

近日,英國著名當代攝影機構Photoworks舉辦了第一屆Photoworks攝影節,負責人是前英國泰特美術館資深策展人Shoair Mavlian。參展藝術家包括廖逸君和徐冠宇在內來自世界各地的11位藝術家。

疫情之下,Shoair帶領團隊,以「另一種敘事」(Alternative Narratives)為主題,重新討論當下與觀眾的互動方式,專注於支持目前需要更多被看見、被認可的優秀藝術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了不同於傳統攝影節的新形式——一個「在盒子裡的攝影節」(Festival in a box)。

Photoworks Festival 2020 線上開幕活動

該「盒子」由著名瑞士藝術家Gilliane Cachin及Joshua Schenkel設計。擁有「盒子」的觀眾,可以在線下嘗試作為策展人,自行決定展覽形式與地點。與此同時,Photoworks還會舉行線上活動,幫助關註解讀「盒子」中涉及的作品與主題,與觀眾一同創造一個在世界任意角落都可以體驗到的攝影節,從而為攝影節的觀看和互動提供新的可能。

同時,這些盒子也被寄到了各類藝術機構,與不同群體分享,其中包括格拉斯哥現代藝術美術館,愛丁堡Stills,巴黎Maison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柏林c/o博物館,紐約光圈出版社,倫敦Calvert22, 首爾攝影博物館等。

據悉,獲得「盒子」的方式是加入Photowork會員(年費為35美金)。有關會員福利等具體信息大家可前往photoworks官網了解或者點擊原文。

「Festival in a box」 實體

「每一幅作品都可以被展示在牆上,無論是在家裡,辦公室,畫廊,教室,或你的社群中。你有無數種方式來布置展覽,用膠帶或夾子來掛在你喜歡的地方。盒子裡也包含了每一幅作品的標籤,標明了藝術家及作品信息。你可以和朋友們一起把它展示出來,單獨展覽,或在未來某日再次把它掛起來。它也可以摺疊起來,變成你書架上的一件特殊物品。」

「Festival in a box」 實體

Photoworks Festival 2020 / Festival in a box

11位合作藝術家

廖逸君(中國,b.1979)

廖逸君(Pixy Liao)是一位現居紐約布魯克林的藝術家。她的長期項目 Experimental Relationship挑戰傳統意義的男女角色及社會中的兩性關係。

她獲得過各類攝影藝術類獎項,包括紐約藝術基金會獎金、Santo基金會個人藝術家獎、集美阿爾勒-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En Foco新作品大獎、LensCulture曝光獎等。參加的藝術駐留項目包括Light Work、曼哈頓下城藝術協會、紐約州伍德斯託克攝影中心、倫敦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PioneerWorks,以及紐約攝影俱樂部等。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法國Rencontres d』Arles,美國亞洲協會休斯頓分館,美國紐約性博物館,香港Blindspot畫廊,北京UCCA等。

© Pixy Liao

© Pixy Liao

© Pixy Liao

© Pixy Liao

© Pixy Liao

徐冠宇(中國, b.1993)

藝術家,2019年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現任教於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攝影系。曾獲Foam Talent、LensCulture年度攝影新銳獎、Kodak Film Photo Award、Fred Endsley Memorial學術獎金以及露西基金會新藝術家提名。曾獲得New Yorker、W Magazine、MUSÉE、Der Grief、Aint-Bad Magazine、ArtAscent等媒體的報導。

2020年,他的作品在休斯頓美術博物館、紐奧良藝術博物館、費城攝影藝術中心和衛斯理大學東亞研究學院等機構相繼展出。徐冠宇還是PHOTOFAIRS第二屆『曝光獎』Exposure Award 2020大獎的獲得者。

© Xu Guanyu

© Xu Guanyu

© Xu Guanyu

© Xu Guanyu

法拉赫·卡西米(阿聯,b.1991)

法拉赫·卡西米(Farah Al Qasimi)是一名在紐約和杜拜工作生活的攝影師,主要創作方式包括攝影、影像及表演。2012年,Farah在耶魯大學學習攝影與音樂,並在2017年獲得從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獲得MFA學位。法拉赫主要研究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後殖民權力結構,性別及品味。在她的Arrival系列中,法拉赫使用恐怖電影的視覺語言展示了在阿聯常見的民間故事。

她最近的作品挑戰了觀者對現實的理解,對抱負、個性和圖片本身進行探索。此外,該藝術家也創作了挑戰常見形象及人像攝影的作品。今年年初,在城市各處的公共汽車站展出了法拉赫的Back and Forth系列作品。她的作品在美國各地、加拿大、阿聯及巴基斯坦展出。她參與了倫敦Delfina Foundation、緬因Skowhegan School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等處的駐地項目,並獲得了New York NADA Artadia Prize,AaronSiskind Individual Photographer's Fellowship及KnightFoundation and Wayne State University Grant。

© Farah Al Qasimi

© Farah Al Qasimi

© Farah Al Qasimi

© Farah Al Qasimi

© Farah Al Qasimi

洛特·安德森 (英國, b.1989)

洛特·安德森(Lotte Andersen)是一位英國藝術家,創作類型包括影像、聲音、攝影、表演、寫作與拼貼。她的作品研究運動及其特性,圍繞不同的情境,在探究、紀實及自傳性質之間搖擺。她認為聲音及影像是空間中的實體,因此聲音的記憶可以比視覺記憶儲存得更久。她創造可控的社會環境,邀請觀眾參與到作品中,以人造環境中產生的真實數據來記錄人物的行為,並記錄觀眾反應的可預測和不可預測性。

洛特考慮了時間和空間的停滯與規律,一套有限的行為準則。考慮到時長與規模,她的創作過程通常涉及本土以及工業界的方法,作品背後由論文作為骨架支撐。在今日各類信息共享平臺中,發展一種解構主體的影像與攝影活動很重要,從手機到攝像機,這些捕捉機制牽扯出無限的交觸點、潛力、可信度,依賴於觀者去辨別、過濾電影質感的能力。

© Lotte Andersen

© Lotte Andersen

© Lotte Andersen

© Lotte Andersen

普羅米·巴蘇 (印度, b.1983)

普羅米·巴蘇(Poulomi Basu),一位來自印度的跨媒介藝術家、攝影師及活動家。她的作品以為女權辯護聞名。Poulomi在2020年出版的攝影書Centralia被提名了Rencontresd'Arles發現獎,本書亦獲得了2020國家地理旅行者獎。在BloodSpeaks中,她運用攝影、視覺敘事及行動主義帶來實際的社會變化,並為女性發聲。

她與非政府組織Action Aid及WaterAid共同合作,為#MyBodyIsMine運動籌款兩百萬英鎊,並為13萬女孩提供了可重複使用的衛生用具及廁所。2015年12月,她發起了The Rape in India項目,一個發布強姦地點照片的公共平臺,來抗議發生在印度數量令人震驚的性侵事件。她的作品在國際上展出,並獲得了馬格南Emergency Fund及Human Rights Fellow. 2017年,該藝術家的BloodSpeaks項目被提名了各類獎項,包括Tim Hetherington Visionary Award, the Catchlight Fellowship及theSundance New Frontiers Lab。巴蘇還是Just Another Photo Festival的總監,一個致力於將攝影帶給新觀眾的藝術節。她的藝術節也同樣被英國各類雜誌認可。同時,她是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的一名客座講師,亦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進行教學工作。

© Poulomi Basu

© Poulomi Basu

© Poulomi Basu

© Poulomi Basu

© Poulomi Basu

羅傑·埃伯哈德 (瑞士, b.1984)

羅傑·埃伯哈德(Roger Eberhard),藝術家及出版人,在柏林工作生活。他曾在蘇黎世藝術大學及美國加州布魯克斯攝影學院學習,他的攝影作品探究了世界從工業社會轉為尋求最優化的社會時產生的政治及社會影像。

羅傑研究的話題很廣泛:Aussicht系列圍繞一個在烏克蘭的前納粹集中營的再改造,及如今變為奢侈酒店的牆壁中儲存的相關記憶;Norma項目描述了位於德國漢堡市的一個波坦金村的荒謬性;Shanty Town Deluxe則關注了貧窮的營銷潛力。為了這個項目,他旅行到南非來拍攝一個為來訪者提供鎮區體驗的花哨酒店,而真實的苦難被忽略了。在Standard系列中,羅傑對一個逐漸無名化、標準化的世界提出問題,質疑了一個由已知事物取代社群、僅靠可辨認度提供安全感的社會。在一年內,羅傑去了各大洲的32多個城市,來拍攝一個希爾頓酒店的標準間,及屋內看到的景色。他最近的項目,Human Territoriality,展示了在過去曾是邊界的地點。遊歷全球及空間政治的歷史,這套作品將過去的國界連接在一起。

他的作品被收錄於公共及私人收藏中,包括瑞士攝影博物館,首爾國家現代藝術館及瑞士國家圖書館。2011年,羅傑還在蘇黎世成立了一家出版社B.FRANK BOOKS, 每年為藝術家出版4到6本畫冊。

© Roger Eberhard

© Roger Eberhard

© Roger Eberhard

© Roger Eberhard

© Roger Eberhard

© Roger Eberhard

伊瓦斯·格拉夫萊斯(拉脫維亞,b.1979)

伊瓦斯·格拉夫萊斯(Ivars Gravlejs)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攝影。 他往往被描述為「可怕的頑童」。他擅長將語言文字和圖像組合在一起,並以一定程度頑童性的特質迷惑觀眾。挑釁的藝術是Gravlejs的典型作品,碰巧它可以假裝沒有什麼特別的危險。該藝術家擁有布拉格FAMU的碩士學位,目前是捷克共和國的博士生和「speculative spiritual photography」老師。

伊瓦斯的作品在歐洲大範圍進行展出,其中包括:Prague-based work such as 'A glass of champagne' in 2015, 'THERE WILL BE DICKS!' in 2014, and was featured in the 4th Biennale in 2011; 'Who's Next' in Moscow in 2013; his 'Early Works' shown in Bratislava in 2010.

© Ivars Gravlejs

© Ivars Gravlejs

© Ivars Gravlejs

© Ivars Gravlejs

羅南·麥肯齊(英國,b.1994)

羅南·麥肯齊(Ronan Mckenzie)是來自倫敦東北沃爾瑟姆斯託的攝影師、導演和策展人。他在Aperture Foundation,Red Hook Labs,Somerset House和國家劇院等空間展出過她的作品,並在Luncheon,Vogue,Dazed,The Travel Almanac和i-D等雜誌上進行發表。在羅南的創作實踐中,值得注意的是對誠實、相關情感和對個性敏感性的關注。

除了與耐克,Glossier,絲芙蘭,Universal Standard,阿迪達斯和沃爾瑪等品牌進行商業合作外,羅南還在大學和機構中進行演說。她的作品經常與創造更多聯繫、人際關係緊密聯繫在一起,描繪了她希望看到的世界的樣子。

© Ronan Mckenzie

© Ronan Mckenzie

阿里克斯·瑪麗(法國,b.1989)

阿里克斯·瑪麗(Alix Marie)是來自法國的多媒介藝術家,她使用攝影,雕塑和裝置進行創作。瑪麗2011年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獲一等藝術榮譽學位,後來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獲得了攝影碩士學位。

她的作品通過對象化、碎片化的放大和積累,探索了我們與身體及其代表的關係。以真誠和幽默的方式,試圖探索解決性別定型觀念的方式。瑪麗經常將神話與自傳元素混合在一起,親密感是她創作中經常出現的主題。她堅信內容和形式是相輔相成的,她的創作素材都是根據每個項目主題所作出的精心選擇。

© Alix Marie

© Alix Marie

© Alix Marie

© Alix Marie

© Alix Marie

Sethembile Msezane(南非,b.1991)

Sethembile Msezane是一名南非的藝術家,在開普敦生活和工作。她於2017年獲得開普敦大學米迦勒美術學院的純藝本科和純藝碩士學位。納塔爾探索了有關靈性、紀念和非洲知識體系的問題。

她通過多種多樣的鏡頭將自己的夢想作為媒介來探索跨時空存在的議題,詢問有關祖先的記憶。她的部分創作審查了用於建構歷史的神話創造過程,歷史紀念的敘述和現實空間對黑人女性忽視的問題。

© Sethembile Msezane

© Sethembile Msezane

© Sethembile Msezane

艾伯塔·惠特(英國/巴貝多,b.1980)

艾伯塔·惠特(Alberta Whittle)是一位藝術家,研究員和策展人。她在約翰尼斯堡大學做研究助理。惠特2018年在達喀爾的RAW Material擔任RAW Academie Fellow,也是2018/9年度瑪格麗特·泰特獎的得主。

自2017年以來,她一直是蘇格蘭當代藝術網絡(SCAN)的董事會成員。她的創作實踐聚焦於自我同情、集體關懷以及有色人種平權,並以此進行實踐。她編排了互動裝置,在公共和私人空間中以電影、雕塑和表演的方式在特定地點進行藝術創作。

惠特曾參展的活動包括:Grand Union (2020), Eastside Projects (2020), DCA (2019), GoMA, Glasgow (2019), Pig Rock Bothy at the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Edinburgh (2019), 13th Havana Biennale, Cuba (2019), The Tyburn Gallery, London (2019), The City Arts Centre, Edinburgh (2019), The Showroom, London (2018), National Art Gallery of the Bahamas (2018), RAW Material, Dakar (2018), FADA Gallery, Johannesburg (2018), the Apartheid Museum, Johannesburg (2017), FRAMER FRAMED, Amsterdam (2015), Goethe On Main, Johannesburg (2015), at the Johannesburg Pavilion at the 56th Venice Biennale, Venice (2015), and BOZAR, Brussels (2014)。她的作品被愛丁堡藝術學院蘇格蘭國家美術館和格拉斯哥博物館當代藝術研究院所收藏。

© Alberta Whittle

© Alberta Whittle

© Alberta Whittle

© Alberta Whittle

以上內容信息整理自Photoworks,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Aperturist光圈

- END -

原標題:《Photoworks攝影節新玩法: 11位藝術家的作品盒子請查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高雄國際攝影節(2017年11月)徵集青年策展人
    2017月11月18日至12月3日,《拓─真實與擬真之間》高雄國際攝影節將隆重舉行,現面向廣大攝友徵集有策展經驗,或有志於從事策展事業、有一定攝影審美和組織能力的青年策展人3位。藉由此策展主題,喚起人們找回數字以外的真實,也就是具有溫度、能打動人心的作品,藉此闢出一條當代影像新脈絡。
  • 第三屆天府紅谷國際攝影節在四川邛崍開幕
    本屆攝影節舉辦之時,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天府紅谷攝影節的策展團隊整合了國內外攝影家資源,精選了70幅能反映新中國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發展變化的攝影作品,策劃了「中國,你好!——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攝影邀請展」;精選了「中國鄉村題材」攝影書和畫冊100本,通過攝影書的形式,展現了中國鄉村的美麗圖景和不斷變化中的社會文化面貌。
  • 藝術與社群|專訪京都國際攝影節創辦人中西祐介
    百貨商店裡的宣傳櫥窗林葉:4月11日我剛到京都的時候,就在街上看到很多攝影節的廣告,連我住的airbnb都貼了。你們在宣傳上花了很大力氣,能談談你們是如何做這些宣傳的嗎?如果在京都舉辦,除了日本傳統文化得以傳播之外,日本當下的新信息也能得到傳播。京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創新變革的城市。這種革新精神自古便與傳統文化並存,優秀的傳統工藝匠人都後繼有人,年輕的當代藝術家們也不斷將工作重心遷往京都。如果是京都的話,我們就覺得,可以傳播一些不同的未來之勢。
  • 徵集|2017高雄國際攝影節徵集青年策展人策展方案
    高雄國際攝影節官網:www.kaohsiungphoto.com展覽時間:2017 11/18-12/3 主展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市鳳山區光遠路161號相關展場:駁二大勇倉庫青年策展人徵集活動主題  《拓─真實與擬真之間》   透過此展,企圖呈現當代攝影的新脈絡與對未來攝影的展望。
  • 2019阿爾勒攝影節印象:50年,繼承與發展
    位於主教宮(Palais de l』Archevêché)三樓的「馬德裡現象」展覽通過四位處於該藝術風潮核心的攝影師的作品將人們帶回那段奔放的歲月中。阿爾韋託·加西亞-阿利克斯(Alberto Garcia-Alix)用黑白影像捕捉了與他一樣肆意生活的人們,藝術家、摩託車飆車手、色情影星、癮君子,他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員。
  • 2019麗水攝影節|當代青年影像7人聯展的《探尋之下》
    用在攝影上,則是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呈現每個藝術家眼裡不同的世界,以及體察和觀點。本次展覽集合了國內7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分別是:白杉、高上、何博&許雷、蘇葵、吳雨航、王翰林、姚瑤。這些作品無論表現形式還是創作手法,以及觀點呈現,都充滿了當下年輕人的獨立思考的氣質。
  • 莫幹山來了一群藝術家,聽說還要待一年,他們要做什麼?
    第一期駐地計劃在5月27到31日在莫幹山發起,入選的藝術家有37位,分別是影像藝術家,雕塑家,作家,動漫和多媒體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組成,本次參與的藝術家有20多位。快拍快拍:這是個什麼樣的活動?釋藤:這其實是一次藝術家參與當地文化,體驗當地生活的一種方式,只不過藝術家是通過他們的藝術形式和作品來告訴大家莫幹山是什麼樣子的,莫幹山的民宿文化以及他們眼裡的感受是如何的,在很多時候參與就是一種融合,也是一種探索,我想藝術的境界是無止境的,我們的創作也是如此,在一年的時間裡,我們會通過不同的形式不定期地向外界做推廣和傳播,讓更多的人通過這37位入選的藝術家
  • Expat photo contest awards ceremony held 炫!國際「鵬友」…
    Attendees to the ceremony pose for a photo at the photography exhibition of the winning works.Attendees at the ceremony appreciate works on display.
  • 2019麗水攝影節|萬象攝影坊:跨越國界的攝影交流
    該展區自2009年以來一直是麗水攝影節的核心展場。本屆攝影節,該展區將繼續作為麗水攝影節的學術核心展區,主要展出特邀策展人和中外攝影家的重要作品。2019麗水攝影節,來自世界各國的攝影師及他們的作品將紛紛登場,跨越文化、跨越國界的攝影交流將以萬象攝影坊為舞臺展開。今天,影像君選取其中的幾個展覽介紹給您。更多精彩展覽,請前往萬象攝影坊。
  • 圖:百位沙雕藝術家三亞創作沙雕作品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來自世界各國的100多位沙雕藝術家在三亞鳳凰島創作這門藝術,栩栩如生的科學家群像、南極洲企鵝、海豹等各種沙雕造型脫「沙」而出。據悉,本屆沙雕節將創作沙雕作品500件,將挑戰21米的作品高度,衝刺金氏世界紀錄。沙雕節計劃為期一年。
  • 視野|荷蘭布雷達攝影節聚焦多元社會話題:每一種生命的姿態都很美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全世界人民都被套在了一個矛盾的時間和空間裡逃不出去,生活瞬間變得單調乏味。然而,作為荷蘭文化名城布雷達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以及荷比盧地區最大的國際攝影節,今年的第九屆布雷達國際攝影節依然如期舉辦。
  • 杭州街頭攝影節:多方位呈示一座城市的魅力
    小雀與鴛鴦的對話》銀獎《最美人牆》銀獎《聲聲入耳》有用:三場線下攝影講座,為投稿照片問診把脈據了解,本次街頭攝影節共收到參選作品上萬件、16834幅照片,涉及7個國家和地區、20多個省市,錢江晚報「小時新聞」APP和杭州市數字文化網上的攝影節專題閱讀量達到
  • 2019麗水攝影節 | 奶酪、土豆、蛋清也能做照片!30多種古典工藝...
    攝影術發明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  2019麗水攝影節主題為「麗水再出發」  就是讓攝影的歷史在麗水匯聚  在這個享譽世界的攝影平臺  再度出發!  自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後,身邊的一切都像被按了加速鍵。
  • 麗水攝影節明日開展,小編教你怎麼看怎麼玩 .......
    今年展覽特別設置了學術委員會,並特邀了七位專家組成學術委員會,這七位專家分別是鮑昆、杜曦雲、毛衛東、沈語冰、舒陽、王旭烽、張海濤。  今年的攝影節展場除了以往的4個主要展區之外,還新增加了3個展區,以下為各大展區的展覽內容分配,敬請參考。
  • Songjiang Photo Contes has started
    2.Pleasenote when uploading works: shooting subject-shooting location-authorname-contact information.
  • 天貓小黑盒「高能」玩法奇襲雙11,買新體驗多維升級
    阿里巴巴副總裁、天貓平臺營運事業部總經理家洛表示:「今年要以消費者非常重視的新品,帶動億萬消費者一起買起來,實現高效的購買轉化,將雙11打造成為一個真正史無前例的新品發售陣地。」天貓小黑盒作為平臺推「新」主戰場,正以新品孵化三板斧:玩法創新、模式升級、供給豐富,為消費者和品牌帶來雙11新品發布「高能」體驗。
  • Live Photo 的三種玩法,學會一種都足以讓你稱霸朋友圈
    今天這篇,Inskeeper 就來和大家分享三種酷炫的玩法(最厲害的在最後)。   一、靈活運用「長曝光」   在 iOS 11 系統中,蘋果為 Live Photo 帶來了三種新的效果*,分別是循環播放、來回播放和長曝光。
  • 梁達明作品欣賞
    蜂鳥網首頁 > 大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