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梅菜是惠州獨有的傳統特產。歷史悠久的惠州梅菜是惠州鄉間民用新鮮的梅菜經涼曬、精選、飄鹽等多道工序製成。自蘇東坡來惠州後,這種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溼、不熱,被民間傳為正氣菜的梅菜由東坡傳授的東坡扣肉(梅菜扣肉)而名揚四海。由於梅菜不僅可獨成一味,又可以梅菜作配料製成梅菜蒸豬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鮮魚 等菜餚,因此,越來越受嶺南、港澳、東南亞一帶的人睛睞。人們購買梅菜,除自己吃外,還經常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現在,久負盛名的惠州梅菜經惠州人的開發,產量、品種、製作藝等都得到了改進,更適合作為送禮的佳品。
據記載,龍門縣年桔栽培已有近千年歷史。1989年調查統計,全縣百年以上的老桔樹全縣有200多株。年桔正當春節新年期間成熟,故名「年桔」,是人們逢年過節拿意頭、圖吉利的送禮佳品。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遠銷港澳及東南亞而聞名國內外。年桔系芸香科,柑桔屬。果色橙紅、鮮豔奪目,果皮光滑,果實肉嫩汁多,甜酸可口,具有獨特風味;單果重60克左右,可溶性固形物12~14%,含酸量0.7~0.9%,果肉富含維生素C、檸檬酸和糖份。鮮果食用具有清心、潤肺、養顏、促進消化等功能,果皮可製作陳皮,有藥用價植。
惠州人愛吃炒螺,相傳與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吃螺有關。一天,東坡好友佛印和尚,尋得幾斤田螺,生發雅興,欲與東坡共享。不巧,坡公不在寓中。丫環問及佛印何事,那和尚伸手拍丫環臀部,又親她小嘴,然後笑著走了。東坡歸來,聽完丫環投訴,哈哈大笑,說:「好!好!今晚有螺吃了。」這掌故生動、形象地比喻出吃螺特點:先敲掉螺殼尾部,再用佐料炒熟。吃時,用嘴吮螺尾吸螺口,方可得螺肉而食之。東坡吃螺掌故,一直影響著惠州人。今天,吃螺不僅僅是品嘗佳餚,還已形成了一種飲食文化。
淡水酥丸是惠陽客家傳統風味名菜,以裕華長富酒樓和康惠酒樓的黃金酥丸為代表。酥丸即炸過的大肉丸,肉爽帶汁,清香淡雅,既酥香鬆軟,又鮮美濃鬱。
烹狗,在我國東南大部分地區都不足為奇。狗肉吃法很多,可燜可炒、可燉。而惠州人的習慣,卻以「開煲狗肉」最受人們歡迎,在秋風蕭瑟的深秋,北風凜冽的嚴冬,春雨淫淫的寒春,尤其夏至時節的「夏至肉」,惠州人喜歡用禾草先將殺好的狗燒至金黃顏色(使狗肉帶有禾草香味),然後斬件,將狗肉放入熱鍋中炒幹血水,盛起待用,再次將鍋清洗乾淨,放入花生油(1斤狗肉3兩油),狗肉用香料、味料爆透,加入湯味以及廣東老陳皮、老薑,再用瓦煲慢火煲至沸。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都企不穩(站不穩),煲狗肉時陣陣香味撲鼻,令人垂涎欲滴,所以,惠州人稱狗肉為「香肉」。人們圍座火爐,品嘗著開煲狗肉,身熱胃暖,香味之濃,為其他肉所無法比擬,惠州人亦有「吃狗肉襠棉被」之說。
東江大魚丸,此品製法特殊。一般魚丸,大都要加入蛋清或澱粉,以收斂水分和增加魚肉的凝結性。但這樣作的魚丸體重,入水即沉,爽而不滑;東江魚丸不加澱粉或蛋清,反而加清水,作得又特別大個。顯得特別身輕,入水即浮,潔白圓潤,煮熟後,分外嫩滑爽口。
惠東蘿蔔主要分布於港口、平海鎮,大園、菜園、六鄉、鹹臺、碧甲等地的海邊沙地及佛嶺村的山坑高坡地。聞名海外的港口鎮的「大園蘿蔔」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長達30餘年間,惠東的平海一直被廣東省外貿部門列為蘿蔔為主的蔬菜種植出口基地,蘿蔔出口量每年不下百萬噸,後因外貿出口體制變化及出口配額等原因,蘿蔔種植產量才逐漸減少。雖然如此,由於土質、水質和氣候特別適宜種植的緣故,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其他地方的蘿蔔口感可以與這裡的蘿蔔媲美。如今,外來遊客都順便買些蘿蔔帶回去。
每年入冬,博羅縣長寧鎮酥醪村的200多戶人家家戶戶都加工腊味。由於農戶選料都用自養的生豬,且醃製精細,味道特別,其腊味製品不僅在當地暢銷。而且聞名珠三角地區。
酥醪臘肉,以其味「甘香、爽脆與不膩」自古以來久負盛名,為臘肉中之極品。其特異口感源自其傳統飼養方法。採用漫長的一年多飼養期,煮熟飼料及每日餵食採自深山的青色飼料,飲優質之山坑礦泉水。採用山村傳統工藝醃製和日曬風乾而成。為無公害之環保食品。
酥醪人醃腊味很講究,配方從不外傳,山外的人大概只知道配料有茴香、八角、沙姜、蜜糖、料酒、生抽等十多種,但怎麼也仿造不出它的特殊香味和爽脆可口的風味來。
西溪筍栽培歷史悠久,相傳四百多年前,明朝弘治年間開始種植竹筍,並將母竹上長出的幼嫩竹筍煮熟鮮食或加工製作筍乾食用。因其產於龍華與左潭兩鎮交界的西溪,故稱「西溪筍」,而以西溪鹿庵村的甜筍品質上乘,尤為著名,列為上等名菜。
2002年龍門全縣種植筍竹面積4200公頃,年鮮筍產量為3.5萬噸,筍乾產量96噸。而以左潭鎮種植面積最大,其次是龍華鎮、王坪鎮、天堂山鎮。
娘酒雞,是客家地區用雞肉、生薑、娘酒(米酒)製作而成的一種風味小吃。其味香甜嫩滑,美味可口,具有健脾開胃、行氣活血之功效。
娘酒雞的製作方法是,將公雞宰殺乾淨後切成小塊放進鍋中(雞內臟亦可一齊放進去),加一些食油(最好是花生油),炒幾分鐘後,加入適量娘酒和生薑煮沸,把煮沸的雞酒倒進盆中,再把盆中雞酒,放進鍋中用文火蒸熟。這樣,香嫩可口的娘酒雞便製成了。
娘酒雞因具有開胃活血之功效,所以客家人對娘酒雞頗為鍾愛。在客家人中,不但產婦喜歡吃娘酒雞來進補,而且不少客家人在結婚做壽等喜慶的宴席中把娘酒雞作為一道重要的美味佳餚來奉獻給客人們。
南崑山觀音菜又名「石蒜」,外型似蘭花葉,碧綠而無汙染,入口先感有韭菜味,再嚼依次會感有大蒜、大蔥、微苦、甘甜的味道,具有清溼排瘀的功效。由於品償觀音菜時,要求吃者慢嚼細咽,因此,對面部美容有一定的好處。
屬於春天的美食有很多,但龍門的」觀音菜」尤為珍貴,因為只有去了龍門南崑山才能品嘗到新鮮的觀音菜。春天去龍門南崑山旅遊的朋友們,一定不要錯過這難得的美味喲。
三黃鬍鬚雞(1983年將惠陽雞,龍崗雞,龍門雞等合併統一命名為三黃鬍鬚雞)具有1700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古老而又比較突出的地方優良肉用雞種,在港澳市場久負盛譽.原產地:惠州市的博羅,惠陽,紫金,龍門和惠東等縣(市).品種特徵:三黃鬍鬚雞是一個中型肉用型品種,胸深背寬,後軀豐滿,體軀呈葫蘆瓜形.其標準特徵為"三黃一胡"."三黃"指全身羽毛,啄,腳均為淡黃色或橙黃色;"一胡"指頷下有發達而張開的羽毛,狀似鬍鬚,單冠豎立,有6-7個冠齒,無肉垂或僅有一些痕跡,耳鮮紅而虹彩金黃色.無蹠羽,四趾。
羅浮山酥醪菜產於博羅縣長寧鎮羅浮山半山腰的酥醪村,又名「仙人菜」,是惠州的名優特農產品之一。酥醪菜的種植加工距今有五百年左右的歷史,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將酥醪菜品譽為「肥美如羔仙人菜」。
酥醪菜在惠州乃至省、港、澳地區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並獲得「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銅獎。多年來,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有關部門特選酥醪菜而非選珠寶為禮品贈送海內外賓客,只因為珠寶有價而健康無價。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麻陂鎮的豬肉丸子是很出名的,口感爽滑,肉質鮮美,煮的時候不膨脹,據說可以當桌球打哦。
博羅麻陂鎮的肉丸不同於潮汕地區的魚丸,而是用豬瘦肉打碎後配於佐料製成,風味獨特。在「大躍進」時期前,只有麻陂鎮某戶人家才懂得祖傳秘方製作肉丸,「大躍進」中,據說因為不得保留這些經驗,所以製作方法很快就從此戶人家流傳出去。現在,博羅很多鎮甚至其他縣都可以見到"正宗麻陂肉丸店",但事實上很多店家製作手藝都是半桶水,比不上麻陂鎮上賣的麻陂肉丸。畢竟那個,才是最正宗的。
仙人菜是羅浮山獨此一家的土特產,鮮菜是屬於菜心那一類的蔬菜,因其生長於羅浮山酥醪觀附近,那裡的水質及氣候與別不同,生長的酥醪菜纖維質少,曬乾之後,於夏秋季節用來煲湯喝,清甜可口,有清熱下火及潤肺之功效,為上乘之湯料。煲湯時宜放上瘦肉及一些滋補的藥材之類,用慢火煲上一個小時左右。
北方人稱「年糕」,客家人稱「甜板」,「大籠板」是惠州民間對之的特稱。由於過年多用之祭神、祭祖、祭灶君,所以被視作是過年的祭祀食品。
大籠板在用料上和北方的年糕稍不同,而和客家的甜板相近,均是以糯米粉為主料。視需要加入紅糖、冰片糖、白糖或沙糖,又視軟硬程度加粘米粉。製作時不加糕種,先將糖煮成糖漿,涼至90度左右後緩緩倒入粉中調和,濃稠度至用筷子可拉起條狀(行話稱「背帶粉」),而後用大盛器盛好,猛火蒸至一兩個小時即可。大籠板是過年的食品,民間習慣於蒸好的大籠板上貼一張小紅紙,以作祭品,或相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