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金松 × 齊詹記凍米糖製作 | 甜香鬆脆中的年味鄉愁

2020-12-16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李蔚

【技藝小檔案】

匠人:齊金松,衢州開化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

技藝: 凍米糖製作

創作材料:糯米和飴糖

創作過程:從選米、浸泡、蒸燜、曬制到炸米花、熬製拌料、上架切片共七八道工序

「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這是汪曾祺的童年記憶。

在他的老家,有一種叫炒米糖的吃食。每年臨近歲末,江南一帶的人家就會全家出動,製作這種香甜鬆脆的點心。

它也叫凍米糖,是許多人甜蜜而溫暖的惦記。

不過,在老底子,這種點心雖然家家會做,但要做得又酥又脆不粘牙,卻是需要一點工夫的。

比如,在衢州開化,自清末起,當地百姓過年用的凍米糖,就基本上出自詹氏糕點坊。當時,還有一家齊氏,也製作糕點。清宣統二年,齊詹兩家聯姻,從此開始合作生產凍米糖,開辦「源莊糕餅房」。

集兩家之長,再加上當家人不斷鑽研和創新,齊詹記這個字號,越做越響亮,蜚聲三衢,遠播省外。

如今,齊詹記的字號,傳到齊金松的手上。

「做凍米糖要經過泡、蒸、曬等過程,起碼有七八道工序,有些步驟只能靠人來完成,比如攪拌時,不僅要均勻,動作還要迅速,時間太長水分蒸發過多,凍米糖吃起來就會有點『沙』。」齊金松說。

所以,製作凍米糖看起來簡單,實則是個技術活。

為此,只上過高中的齊金松,多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思考,近年來先後前往杭州等地的國學班研讀。

2011年,企業品牌「源莊」被認定為「浙江老字號」;2012年,「齊詹記凍米糖製作技藝」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7年12月,以齊詹記為代表的開化凍米糖,與開化氣糕一起,被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授予「中國金牌地方小吃」稱號。

每年過年前,都是齊金松最忙的時候,「年前的訂單都排滿了,做都來不及!」

做凍米糖的原料為飴糖、凍米二主料。

做飴糖,要用優質的大麥,用水浸泡去除雜質後,放在特殊環境條件下,靜置數天,等它自然發芽;

另外準備糯米,洗淨後浸水置一天,用飯甑蒸熟後晾乾;接下來把麥芽和蒸熟的糯米壓碎後攪抖均勻,保溫12小時後,沸水加入再攪拌,直至變成透明的液體,冷卻後就得到了飴糖。

凍米的製作更為講究,選料就只挑顆粒飽滿,體圓潔白的糯米,洗淨後浸泡10多個小時,再放入飯甑蒸熟;

等晾得冷掉,用手反覆捏搓蒸米,手感柔軟無硬心米時,就可以出甑放到室外冷凍。這個過程裡,大約每10小時後用木鏟翻拌一遍,等待蒸米凍成冰晶體後,再用手將飯糰塊搓散,移到曬場上曬乾。

這時,得到的就是半透明的乾燥凍米籽了。

再把凍米經過油炸,就成了金黃色的米花。

接下來,是凍米糖製作中,最至關重要的一環——熬糖和對糖,對糖時,按比例將白砂糖、飴糖和清水倒入鍋中用小火慢熬,時間的把控關係著糖油的老嫩,也影響著凍米糖的口感,因為爐溫高,糖稀就會被煎焦,爐溫低,糖稀就會攪拌不開。

所以把握糖漿起絲的火候,是做凍米糖的核心技術,和做豆腐一樣,下米花、加石膏都在關鍵的幾秒鐘。

就在這幾秒中,按量加入米花,再放入花糖或花生米攪拌均勻,攪拌的動作要迅速用力均勻,時間過久或用力不均,都會導致最扣的成品粘合不攏。

最後,將攪拌到位的凍米糖滾平壓實,手起刀落,翻箱倒出。

糖磚被切成餘溫尚存、厚薄勻稱的片狀凍米糖。送一塊剛切好的凍米糖塞入口中,唇齒留香。

味道麼,松、脆、甜、香;色彩麼,有白有紅(花生)還有黑(芝麻)。

有了這一道點心,正月裡的拜年談天,添了一份舌尖上的美妙滋味,也增了一份鄰裡親友間的人情溫度,更讓人在心底泛起記憶中的鄉愁。

相關焦點

  • 曬魚乾 做凍米糖 年味撲面而來
    除了魚乾,凍米糖也開始做起來了,小村裡年味兒撲面而來。大洋鎮沿蘭江邊住了很多漁民,雖然已經不再以打漁為生,但每年過年曬魚乾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一根根細細的絲線來回穿梭,大大小小的魚收拾乾淨後,被整齊地掛在絲線上。冬日陽光下,各類魚乾散發出陣陣撲鼻的香味。當地村民錢雪來告訴記者,他家曬的魚乾不是很鹹,又弄得乾淨,很受歡迎。
  • 凍米糖——品出年味與情懷
    在洪州凍米糖的生產車間,手工凍米糖傳承人遊兵幹正在給記者介紹手工凍米糖的製作流程。遊兵幹從1997年開始做手工糕點生意,生意最好的時候門口排隊排起了長龍。
  • 傳承不變的「江南小切」凍米糖:浸潤年味與情懷
    製作凍米糖。金東宣傳部提供中新網金華12月19日電(奚金燕 曹靜怡 賈佳)俗話說,無糖不成年。在江南,有一種特別的甜食,香松酥脆,揉合著歲月,浸潤著鄉愁,那就是凍米糖。隆冬時節,天還沒有亮透,王誠忠早早便起了,收拾了一番後,便攜著用了許久的製糖用具前往市集上的固定攤位——收拾灶鍋、點起煙火。當太陽掀起夜幕的一角,陽光肆意漫進來,街上的人愈來愈多,凍米糖的香味溢出,生意就熱鬧了。香松酥脆的凍米糖。金東宣傳部提供要想將凍米糖做得又酥又脆不粘牙,要花費不少的心思。「仔細算算,要經過蒸、曬、發、熬、切這幾道程序。
  • 黃梅年味:難忘那一口米糖香——糖粑乃!
    「年味」是懷念,懷念香噴噴的爆米「年味」是回味,回味那麥芽糖的甜蜜「年味」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帶著念想的混合味兒糖粑是黃梅人迎接新年不可少的一樣美食米香味和麥芽糖的甜味在嘴巴裡一點一點融化,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孩提時代,回憶起那種兒時過年爭搶糖粑的滋味。全家人其樂融融把一年的辛苦熬作甜水,甘甜了一家人。糖粑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用爆米,由於米被爆的非常大,質地鬆脆,由裡及表呈白色,做成的糖粑個大,份量輕,易咬嚼,適宜老年人吃。
  • 【白色凍米糖】吃不膩的味道中藏著故鄉
    這邊,鄧建國新出鍋的凍米糖剛被打條切片,80歲的曾華初婆婆慢悠悠地拈起一片,細細地品嘗起來。甜而不膩、鬆脆爽口、落口消溶,一片凍米糖下肚,曾華初心滿意足地說:「『大興齋』的凍米糖不愧是『百年祖傳』手藝,與眾不同。」
  • 【武味紛呈】許氏麥芽糖、陰米糖
    這些產品均源自許氏用純綠色食材、純手工工藝製作的麥芽糖,不添加任何甜素和防腐劑,清肺順氣,據說糖尿病人也可以吃。 羅嵐橋街上現有居民近2000人,民國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麥芽糖。改革開放後,許弟友重新撿起前人這門手藝,今年30歲的兒子許愛雄則從讀小學時就是父親的幫手。
  • 凍米糖裡的年味!小時候的零嘴你還記得啥滋味嗎?
    歲,卻有著10年切凍米糖的歷史。每年的農曆八月,阿龍就與父母一起,來到孝順鎮上擺攤打凍米糖,等他切好糖後,父親便挑著糖四處叫賣。每到這個時候,攤子上的凍米糖就瀰漫了香甜的味道,切麻糖發出的「咔嚓咔嚓」聲,如同美妙的音樂,把年味渲染得濃濃的。
  •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在新崗小區巷子裡的一家炒糖店,名叫:無為小姜特色炒糖。每逢年關將近,「炒糖」就成了必備的「年貨」。它的香味,瀰漫在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熟悉又親切。我記憶中的年味兒,就是從「炒糖」開始的。
  • 嶽西年味:寸金糖
    春節臨近,年味漸濃。地處大別山腹地、兩省三縣結合部的邊陲小鎮——嶽西縣冶溪鎮,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辦年貨、燙豆粑、打豆腐、醃臘肉、做美味……喜迎牛年春節。「寸金糖,我家已歇了好幾年沒做。寸金糖內有夾心,外裹芝麻,製作工藝考究,食之味香甜,餘味綿長,色澤金黃,且物美價廉,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寸金糖配料精製,製作工藝比較複雜,熬糖火候相當講究。」劉同飛一邊做糖,一邊介紹製糖方法和過程。
  • 「追年俗,憶年味」年味展
    17小教五(3)班王慧涓春節將至,空氣中瀰漫著臘肉的香氣,流露出沁人心脾的年味兒。在我老家,家家戶戶都會在牆上掛起燻制好的臘肉,在冬日暖陽下發出誘人的紅光。經寒風洗禮、煙火燻烤,飽含著溫情的臘肉,對於江西人來說,不僅是最濃鬱的年味兒,更是可咀嚼的鄉愁。
  • 他讓傳統米糖走上口味巔峰 四代傳承全憑一腔認真
    他讓傳統米糖走上口味巔峰 四代傳承全憑一腔認真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19年10月30日 15:55:13 | 作者:吳旭華 | 編輯:董之震  深秋,城東街道勤裕村公路邊上的紅平紅糖廠,不時飄出香甜的紅糖味。
  • 傳統糕點•吃出慈谿人的年味
    正月裡,年味濃,阿拉慈谿人,頂喜歡走走親眷,講講灘頭,卻卻吃場,個麼,儂頂喜歡吃啥西啦?
  • 江南的甜香,從早飯開始!而這最鮮的第一口,從這裡開始!
    天福苑的玉蘭餅已有22年的歷史,皮子使用兩種麵粉精心配比,炸好後色澤金黃,外皮酥脆不粘牙,餡心軟糯肉汁豐沛。其中糖和菜豬油的比例是關鍵,無錫菜的甜是用甜帶出鮮,混合上豬油的香潤,多一分則膩,少一分則口感毛糙。煎到正好的玉蘭餅外皮金黃,咬開餈實,肉丸內餡筋道有嚼勁,再喝上溢出的一小口湯汁,完美。這款國民小吃,看起來似乎不過我們一口的功夫,但實則學問大了去了。
  • 贛南年味:這些才是贛州人記憶裡的年味
    作為贛州人,說到每年過年的年味,你會想到什麼呢?大魚大肉,各種各樣的腊味?那過年肯定是少不了腊味的,但是這些東西,也是屬於咱們贛南人記憶中的年味啊!裹糖花生裹糖花生,應該是最能喚起一代人的記憶了吧。小孩子對外面一層白白的糖霜完全沒有抵抗力,放進嘴裡,一直含到糖霜融化,才捨得吃掉整顆花生。
  • 晨讀丨記憶中的冬米糖
    冬至剛過,年味就漸漸地濃了。而我熟悉的冬米糖的味道,也瀰漫在各個角落。冬米糖是流行於浙江、江西一帶農家自製的食品。把上白秈米、糯米等炊熟曬乾,爆成米花,然後加入由麥芽糖、白糖熬製成的糖漿,製作成型,稍涼後切成小長方塊,即可食用,老少鹹宜。
  • 淮濱:傳統甜點熱銷 濃濃年味襲來
    在老闆娘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她家的食品製作間,撲鼻而來的是芝麻和糖混合的甜香,一位身著白色廚師服的中年男子正在製作芝麻片,熬糖漿、倒芝麻仁、擀皮、切片、裝箱,動作一氣呵成。他便是老闆鄭豪。今年52歲的鄭豪是有著20多年傳統甜點製作經驗的老師傅,因對傳統美食製作有興趣,也為謀一門賴以生活的手藝,20出頭的他開始跟著爺爺鄭振鐸學習製作傳統甜點。「沒想到這一幹就幹了半輩子。這些甜點看起來製作簡單,但要做的鍋鍋都好吃也非一日之功。
  • 雲南人的鄉愁,是鮮花味和雲腿味的
    剛出爐的鮮花餅雪白酥軟、餡心呈玫瑰紅色,散發出溫熱的甜香,輕輕咬一口,層層酥皮飄落下來,軟嫩的玫瑰花餡掉到嘴裡,成片的花瓣在舌尖緩緩舒展開,清甜與芳香瞬間包裹了整個味蕾。白的酥皮伴著紅的花瓣,像在舌尖下了一場三月的雪,咀嚼過後,掃雪入喉,只有香如故。美食之美,不僅在「味」,還在「色」,「色香味」俱全的鮮花餅,自古便受人追捧。
  • 在寧波人的記憶中,有一種叫豆酥糖的甜食,清甜香軟,你吃過嗎?
    在寧波人的記憶中,有一種名叫豆酥糖的甜食,正正方方白色的一小包。小心翼翼地拆開,用手抓起一塊,塞到嘴裡,酥、甜、香,而且一點不粘牙,滿口留香。吃到最後,紙上剩下的粉末,寧波人都會兜起來把它倒入嘴裡,一點不落,這應該是每個寧波人小時候吃到豆酥糖的幸福感。
  • 舌尖上的鄉愁之炒米花
    又到年底了,鄉愁的味道在空氣中慢慢瀰漫開來。我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會時常在夢裡遇見故鄉的美景和美食,比如,炒米花。他在《板橋家書》中寫道:「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汪曾祺的家鄉也有。他在散文《故鄉的食物》中寫道:「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