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豫菜,估計大多數人印象中,要麼是河南燴麵、酸湯麵葉、胡辣湯,要麼是鄉下紅白喜事的水席,正正經經能叫上菜名的幾道菜品,都有山東魯菜的影子,鄭州烤鴨直接就是北京烤鴨的山寨版,在外省的餐飲街上,極難見到標榜為河南風味的餐館。
仿佛曆史跟河南人開了一個大玩笑,中國最早的一位著名廚子叫伊尹,他也是商朝的一位宰相,河南開封杞縣人,3600年前創五味調和之說,開啟了中國烹飪史的先河。
到了宋代,中國的飲食文化開始井噴式的發展,當時中國的核心就在河南開封,大家都見過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情景,那就是中國古代的超級城市「開封」。當時皇家菜品就酒醋白腰子、三鮮筍炒鵪子、烙潤鳩子、石首魚、海鹽蛇鮓、煎三色鮮、煎臥鳥、湖魚、糊炒田雞、雞人字焙腰子、糊燠鯰魚、蝤蛑籤……之類。
在宋代的河南開封,城市的公眾飲食制度已有條不紊地建設起來,十分周到,像在什麼樣的季節吃什麼樣的食物,已約定俗成:元日的元陽繭,上元的油畫明珠,人日的六上菜,二月十五的涅兜,上巳的手裡行廚,寒食的冬凌,四月八日的指天餕餡,重五的如意圓,伏日的綠荷包子,二社的辣雞鸞,七夕的羅餱羅飯,中秋的玩月羹,中元的盂蘭餅餡,重九的米錦,冬至的宜盤,臘月的萱草面,臘八的法玉科斗…… 這些「節食」,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市民,無一例外,都予遵循,只不過在質量上和排場上有所區別。
我們再把話題扯回來,發源於開封的豫菜,因地處九州之中,一直秉承著中國烹飪的基本傳統:中與和。「中」是指豫菜不東、不西、不南、不北,而居東西南北之中;不偏甜、不偏鹹、不偏辣、不偏酸,而於甜鹹酸辣之間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和」是指溶東西南北為一體,為一統,溶甜鹹酸辣為一鼎而求一味,而求一和。
豫菜,那為什麼到今天就衰落了呢?說起來,豫菜的歷史不僅不是一片蒼白,還曾風光無限。北宋汴梁自不必說,就在上世紀前半頁,豫菜的地位還可以與魯菜相媲美,並且全中國最早的餐飲連鎖店就是豫菜館厚德福。那麼,為什麼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豫菜就失去了生存土壤?
「川、魯、粵、淮揚、閩、浙、湘、徽」,這是中國人熟知的八大菜系,也算是中餐的代表。即使是八大菜系之外的地區,提起一些代表菜,很多人往往也能脫口而出,例如東北的鍋包肉、貴州的酸湯魚、西北的手把肉……然而說到河南,不少人都接不下去。
在這個全民自稱「吃貨」的年代,豫菜幾乎很少引人注意,代表菜品更是寥寥無幾。前幾年《舌尖上的中國》熱播,涉及到河南美食,除了黃河鯉魚焙面之外,很多地方都是輕描淡寫。 事實上,無論是問外地人還是本地人,河南當地到底有什麼代表性美食,大多數人都會回答說「燴麵」。可在當地美食家、大廚眼中,這是對豫菜赤裸裸的羞辱,燴麵只是一種小吃,怎麼能代表河南美食,只有那些大菜、名菜、硬菜才能算。可令人尷尬的是,沒什麼人都說出幾道豫菜名菜。
其實河南也有不少名菜,豫菜特色是中扒(扒菜)、西水(水席)、南鍋(鍋雞、鍋魚)、北面(麵食、餡飯)。例如:黃河鯉魚焙面、牡丹燕菜、白扒廣肚、炸紫酥肉、鍋貼豆腐、翡翠魚絲、滷煮黃香管、決明兜子、芙蓉海參、果汁龍鱗蝦、三鮮鐵鍋烤蛋、煎扣青魚頭尾、桶子雞、河南燒雞、開封灌湯小籠包、甜美宜人的開花饃、外酥裡嫩的雞蛋灌餅,以及拉麵、壯饃、土饃、 菜盒、蒸餃、鍋貼、煎包、燴麵、燜餅、水花糖糕等琳琅滿目的小吃,展現了中原烹飪文明的廣博與深厚。
然而風水輪流轉,泱泱中原大省的河南,為中華文明之本,遵循中庸之道,調和鼎鼐,包溶五味,追求豫菜不東、不西、不南、不北的烹飪風格,然而最近二三十年,能吸引人的美食都是有著強烈的地域性或是極致的味道,無論是四川湖南的麻辣、還是粵菜閩菜海鮮水產的鮮美、淮揚菜的精緻美麗、東北菜的豪放粗獷……而豫菜的口味居中,反而讓自己沒有了特色,無法給食客留下深刻印象,變成了不尷不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