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和長子蔣經國退守臺灣,繼續蔣家王朝的統治。事實上,蔣介石在臺灣的歲月就如同封建帝王一般高高在上,別看臺灣的地方並不大,可就在一畝三分地上,蔣家父子卻有數不清的「行宮」,這些行宮就是他們休閒、執政之所。
這些行宮,有高山之巔的達觀亭、松雪樓,有臺灣地區最南端的墾丁賓館,有在北橫老林深處的棲蘭行館,有外島的澎湖、金門,足跡幾乎踏遍了臺灣的每個角落。加上環境清幽,隱蔽性強,還能避開擾人的官場,讓喜歡派頭的蔣介石能有私人空間與高賓深談,特殊,又不顯得僵化呆板。
行館也稱行轅、行臺,如果用在封建時代的帝王身上,即為行宮、離宮。行轅、行臺是封疆大吏的出行時的住所。所謂蔣介石的行宮,就是指他在各地出巡、視察、度假的住所。
臺灣到底有多少「行宮」呢?這還真是難以搞清楚,有人做過統計說是有47個,相關紀錄片統計是27個,也有學者研究,蔣介石的專屬行宮僅有19個。但依臺灣相關部門的資料顯示,這些行宮共有34處,這個數字,比起清代的康熙皇帝還要多。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行宮並非蔣介石專用。
蔣介石的行宮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這些行宮幾乎遍布全颱風景名勝之處,或飽覽青山翠綠,或眺望湖光山色,再加上這些行宮管制嚴密,尋常人不得出入。這樣自然就會眾說紛紜,把行宮當成是蔣介石的私產,是特權的象徵。
蔣介石父子的行宮從廣義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不過有的雖歸為行宮,但蔣介石或蔣經國可能只會用到其中的幾間,未必會因此把整棟建築徹底封閉,不能一概而論。
第一種是他們長期居住地,如士林官邸、草山行館、中興賓館、慈湖賓館、七海賓館等。這些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宮,戒備森嚴,是蔣介石的私產,他和宋美齡長期居住。所以這些行宮具有濃厚的政治意義。
第二類是短期居住的行宮,就好像是皇帝出巡、避暑一樣,蔣介石一年中也有不少時間是在外巡視的,這些暫時的居住地經過興建或改建具有一定的規模,比如日月潭涵碧樓、澄清湖澄海樓、角板山貴賓館、澎湖第一賓館等。這些行宮因地處名勝,所以風光明媚,且大多數行宮也都沿襲古代封建皇族的風格而建,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蔣介石這些行宮不僅僅是為居住、出巡之用,而且具有一定的軍事價值,很多行宮專門建有避難所,甚至設有臨時指揮所,以應付突發事變。這也不難理解,當時臺灣與大陸的關係緊張,如此安排倒也合情合理。
第三類是蔣介石視察或出巡時,由地方官員安排的住所,並非是他的常住地。這一類行宮數量最多。如八卦山行宮、嘉義農場行宮、棲蘭行宮等。這些行宮蔣介石可能很少入住,甚至僅住過一兩次,但地方官員往往打著總統行宮的旗號,希望增加影響力,時至今日,這些地方也都成了旅遊勝地。
第四類是蔣介石重要的辦公地或周邊的休閒之所。這個性質就像是清代皇帝在圓明園、西苑等地方一樣,距離京城不遠,但又是皇帝經常光顧的地方,辦公休閒兩不誤。如陽明山中山樓是當時接見外賓的重要場所,在它周圍就有蔣介石開會前休息的地方,甚至還可以泡個溫泉舒展筋骨。
又如中興山莊,這裡是培養幹部的重要場所,蔣介石經常也會來到這裡視察工作,因此山莊內還有一處供他休息的行宮,名為「草廬」。
在眾多的行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慈湖賓館,蔣介石對這個地方可謂是情有獨鍾,並賦予了深深的家鄉情結。在建造慈湖賓館的時候,蔣介石還提出了不少的設計思路,他效仿自己老家溪口祖屋,蓋起了這座四合院行宮,此舉反映了他內心的無奈,此生無法回到故裡,只能接著慈湖賓館的建築風格來回想點滴的家鄉記憶。
而且慈湖賓館最終成了蔣介石死後的歸宿,他去世後一直沒有下葬,靈柩就停在慈湖賓館的大廳,蔣經國將其改為「慈湖陵寢」,其意是以待時機,歸葬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