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在臺灣有多少「行宮」?大大小小加起來比康熙皇帝還要多

2020-12-15 左都御史

1949年,蔣介石和長子蔣經國退守臺灣,繼續蔣家王朝的統治。事實上,蔣介石在臺灣的歲月就如同封建帝王一般高高在上,別看臺灣的地方並不大,可就在一畝三分地上,蔣家父子卻有數不清的「行宮」,這些行宮就是他們休閒、執政之所。

這些行宮,有高山之巔的達觀亭、松雪樓,有臺灣地區最南端的墾丁賓館,有在北橫老林深處的棲蘭行館,有外島的澎湖、金門,足跡幾乎踏遍了臺灣的每個角落。加上環境清幽,隱蔽性強,還能避開擾人的官場,讓喜歡派頭的蔣介石能有私人空間與高賓深談,特殊,又不顯得僵化呆板。

行館也稱行轅、行臺,如果用在封建時代的帝王身上,即為行宮、離宮。行轅、行臺是封疆大吏的出行時的住所。所謂蔣介石的行宮,就是指他在各地出巡、視察、度假的住所。

臺灣到底有多少「行宮」呢?這還真是難以搞清楚,有人做過統計說是有47個,相關紀錄片統計是27個,也有學者研究,蔣介石的專屬行宮僅有19個。但依臺灣相關部門的資料顯示,這些行宮共有34處,這個數字,比起清代的康熙皇帝還要多。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行宮並非蔣介石專用。

蔣介石的行宮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這些行宮幾乎遍布全颱風景名勝之處,或飽覽青山翠綠,或眺望湖光山色,再加上這些行宮管制嚴密,尋常人不得出入。這樣自然就會眾說紛紜,把行宮當成是蔣介石的私產,是特權的象徵。

蔣介石父子的行宮從廣義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不過有的雖歸為行宮,但蔣介石或蔣經國可能只會用到其中的幾間,未必會因此把整棟建築徹底封閉,不能一概而論。

第一種是他們長期居住地,如士林官邸、草山行館、中興賓館、慈湖賓館、七海賓館等。這些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宮,戒備森嚴,是蔣介石的私產,他和宋美齡長期居住。所以這些行宮具有濃厚的政治意義。

第二類是短期居住的行宮,就好像是皇帝出巡、避暑一樣,蔣介石一年中也有不少時間是在外巡視的,這些暫時的居住地經過興建或改建具有一定的規模,比如日月潭涵碧樓、澄清湖澄海樓、角板山貴賓館、澎湖第一賓館等。這些行宮因地處名勝,所以風光明媚,且大多數行宮也都沿襲古代封建皇族的風格而建,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蔣介石這些行宮不僅僅是為居住、出巡之用,而且具有一定的軍事價值,很多行宮專門建有避難所,甚至設有臨時指揮所,以應付突發事變。這也不難理解,當時臺灣與大陸的關係緊張,如此安排倒也合情合理。

第三類是蔣介石視察或出巡時,由地方官員安排的住所,並非是他的常住地。這一類行宮數量最多。如八卦山行宮、嘉義農場行宮、棲蘭行宮等。這些行宮蔣介石可能很少入住,甚至僅住過一兩次,但地方官員往往打著總統行宮的旗號,希望增加影響力,時至今日,這些地方也都成了旅遊勝地。

第四類是蔣介石重要的辦公地或周邊的休閒之所。這個性質就像是清代皇帝在圓明園、西苑等地方一樣,距離京城不遠,但又是皇帝經常光顧的地方,辦公休閒兩不誤。如陽明山中山樓是當時接見外賓的重要場所,在它周圍就有蔣介石開會前休息的地方,甚至還可以泡個溫泉舒展筋骨。

又如中興山莊,這裡是培養幹部的重要場所,蔣介石經常也會來到這裡視察工作,因此山莊內還有一處供他休息的行宮,名為「草廬」。

在眾多的行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慈湖賓館,蔣介石對這個地方可謂是情有獨鍾,並賦予了深深的家鄉情結。在建造慈湖賓館的時候,蔣介石還提出了不少的設計思路,他效仿自己老家溪口祖屋,蓋起了這座四合院行宮,此舉反映了他內心的無奈,此生無法回到故裡,只能接著慈湖賓館的建築風格來回想點滴的家鄉記憶。

而且慈湖賓館最終成了蔣介石死後的歸宿,他去世後一直沒有下葬,靈柩就停在慈湖賓館的大廳,蔣經國將其改為「慈湖陵寢」,其意是以待時機,歸葬大陸。

相關焦點

  • 臺灣的蔣介石行宮曝光,引出了一段驚天秘密...
    下面有一百多張高清大圖,我怕大家一次看不完,下次又找不到哦~但只有不到1%的人知道,蔣經國的生母叫做——毛福梅毛福梅是蔣介石的原配,但是很可憐,他們兩人連一張合照都沒拍過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合照,還有幾張。蔣介石和毛福梅的照片,竟然為零。
  • 清朝皇帝為何把行宮建在哪就把廟宇修到哪裡?一座廟勝養十萬兵!
    前不久,灤平縣作協的作家們在灤平小營的戲樓胡同採風時,發現兩隻石獅和兩隻龜趺四件文物遺存,據說是小營行宮附近靜妙寺、星龕巖寺的附屬設施,建於康熙四十三年,是灤平原有六座敕建寺廟中的兩座。這讓筆者想到,在承德境內的各處大清行宮,都是建有廟宇的。比較著名的有,在喀喇河屯行宮建有康熙赦建穹覽寺、慈雲大士閣等寺廟;隆化張三營行宮附近的萬壽寺等寺廟。大清朝自把承德熱河上營選擇為京師陪都——夏宮「避暑山莊」的建設之地後,首先在承德避暑山莊內興建各種寺廟18座,然後在山莊外興建廟宇12座(後稱外八廟,原因再另敘)。
  • 蔣介石退臺後,除了士林官邸外,他還建造了哪些「行宮」?
    蔣介石退臺後,除了士林官邸外,他還建造了哪些「行宮」?「行宮」,古代指皇帝出巡時沿途建立的供休息、打尖、住宿的地方。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就有關於行宮的記載。
  • 盤點清朝皇帝避暑場所,同樣都是行宮,為何只在熱河設置重兵?
    清朝皇帝為何多行宮?其實名義為行宮,卻是皇帝每年避暑的場所了。由於清朝定都北京,皇宮仍沿用了明朝的,所以其建築也基本仍然是明朝的樣式了。但是,滿人久居關外,不象北京這樣炎熱,加上宮中房屋低矮和宮牆的圍堵,自然是不太透風,夏天是非常難熬的。
  • 蔣介石官邸和行宮的秘密
    「蔣公紀念酒」「蔣家菜」「兩蔣紀念豆乾」「蔣介石鐵路便當盒紀念版」……如今,蔣介石儼然已經成為臺灣旅遊業的「救星」,更有旅行社推出了「蔣公景點一日遊」,從中正紀念堂到士林官邸,再到圓山飯店,安排得滿滿當當。
  • 雍正王朝:康熙明知「調兵手諭」有假,為何還要處置十三阿哥胤祥
    但令人疑惑的是,等到康熙皇帝明確了「調兵手諭」有假以後,不但沒有對此追查,反而繼續將叛軍逼宮的罪責全部推倒了太子胤礽和一直跟在其身邊的皇十三子胤祥身上。甚至,康熙皇帝還下令將胤祥「抓起來」,直接上演了一出「竇娥冤」。英明一世的康熙皇帝,難道糊塗了?
  • 臺灣島上到底擁有多少軍隊,鄭氏集團能夠對抗康熙皇帝?
    此外,還有盤踞臺灣島的鄭氏集團。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出現了,臺灣島到底擁有多少人口、多少軍隊。鄭氏集團依靠臺灣島,為何能夠對抗康熙皇帝統治下的大清帝國呢?臺灣島的人口很有限,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水軍優勢。
  • 康熙皇帝晚年在承德,為何每年都要去這個小山溝裡住幾天?
    可就是這麼忙的一個皇帝,為什麼還要經常抽出時間去一個小山溝裡待幾天呢?2.從此,康熙皇帝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四十五年修建了湯泉行宮,此後的康熙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五十七年、六十年,都來這裡坐湯,多的時候十六天,少的時候也要一兩天。3.
  • 作為收復臺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為什麼不受康熙皇帝待見呢?
    然而,孤懸海外的臺灣島和佔領臺灣島的鄭氏家族卻威脅著江浙地區的穩定,也就是康熙徵服葛爾丹的大後方。所以,康熙北上盛京去找被貶的周培公,想重新啟用周培公收復臺灣,以穩定康熙徵服蒙古葛爾丹的後方。偏偏周培公此時已經病入膏肓,周培公臨死之前,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
  • 從皇帝行宮到最美鄉村的蛻變!
    從皇帝行宮到最美鄉村的蛻變!清朝既有城牆,又有護城河的皇帝行宮,僅鄭家莊(現鄭各莊)一處。檔案記載:清鄭各莊行宮、王府、城池與兵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初五日開工,在康熙六十年十月十六日竣工。
  • 皇帝南巡落腳的地方——揭秘乾隆「德州行宮」
    山東德州城,號稱「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系進京的咽喉要道,故清朝的康熙、乾隆二位皇帝多次出巡時曾在德州城駐蹕,時任山東巡撫鈕祜祿·愛必達為討好乾隆皇帝,在德州城南為乾隆帝修建了一座行宮
  •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為何歷時90年修建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歷時90年修建的,很多人會有疑問,清朝三代皇帝修建的避暑山莊有什麼用?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者熱河行宮。康熙皇帝在建避暑山莊時,心想,普天之下,哪有皇家行宮來的氣派。
  • 我在西安——騎行探秘長安區蔣介石行宮
    抗戰年代,蔣介石可謂是一手遮天的風雲人物,在西安,他的足跡也遍布多處。不僅有臨潼的華清池五間廳,還有長安區蔣介石行宮。蔣介石行宮這次騎行的目的地就是這裡,探秘蔣介石行宮。遠觀秦嶺遠觀秦嶺雖說很快就逛完了,但是感覺還是有很大的收穫
  • 康熙皇帝修建暢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用於避暑
    營建避暑行宮修起來康熙皇帝在剛剛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之後,國家初步穩定下來,他就開始著手修建自己的避暑行宮,京內和京外各建一處,即西郊的暢春園與承德避暑山莊。海澱地區,位於永定河的衝積扇上,地下的泉水匯集成一片片湖泊,「海澱」因此得名。「早在金章宗(1168-1208)建八大水院時,海澱地區便有了成體系的皇家園林。
  • 康熙、乾隆濟南行宮考:珍珠泉大院之海棠園為康熙、乾隆行宮所在處
    前些時,筆者曾在《濟南時報》上撰文,指出當年清帝康熙、乾隆在濟南珍珠泉大院的行宮為「小蓬萊」(《濟南時報》2020年12月7日《人文》《珍珠泉內有奇景·康熙、乾隆在濟南的行宮「小蓬萊」》),然而,這小蓬萊又在大院的何處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木蘭圍場,清朝的皇家狩獵場,康熙皇帝每年秋獵的地方
    先有木蘭圍場清朝康熙年間,為了加強對邊疆的管理,在距離北京300多公裡的草原上,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的秋季,皇帝帶著王公大臣來這裡秋獵。為了解決沿途的後勤等問題,在沿途修建了多座行宮。其中,熱河行宮是最大的一座。熱河行宮,就是今天的承德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帝國的皇家狩獵場入主中原的愛新覺羅們,為了不讓子孫忘記祖先的「武功」,在這裡避暑山莊以北,設立了皇家狩獵場。
  • 蔣介石究竟運了多少黃金去臺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每人一袋金豆子
    國共之間的交鋒最終是以中國共產黨的勝利結束的,國民黨最終是灰溜溜躲到臺灣去了,但他們也不是空手去的,在解放上海之前,也就是5月份左右,蔣介石已經開始悄摸摸地往臺灣運輸黃金了,其實這遠遠不是蔣介石最早開始運送黃金的時間節點,早在48年的時候,國民黨在淮海戰役中處於劣勢,被迫放棄徐州這個重要的交通樞紐的時候,蔣介石就已經開始為逃往臺灣而運輸黃金了
  • 《古城德州》之三十七——山東巡撫討好皇帝,在德州建乾隆行宮!
    文|馬惠彬德州城號稱「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系進京的咽喉要道,故清朝的康熙、乾隆二位皇帝多次出巡時曾在德州城駐蹕,時任山東巡撫鈕祜祿·愛必達①為討好乾隆皇帝,在德州城南為乾隆帝修建了一座行宮。正月十九到達德州城,第一次駐蹕德州「恩泉行宮」即德州「乾隆行宮」。據相關資料記載:德州乾隆行宮遺蹟大約在今華聯商廈、人民公園一帶。行宮是時任山東巡撫的滿洲鑲黃旗人愛必達,為討皇帝的歡心,於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修建落成的。愛必達為何要在這一帶修建乾隆行宮?
  • 清帝北巡的御道及沿途行宮10—— 密雲行宮
             密雲行宮在密雲東門外一裡的劉家莊,所以也稱劉家莊行宮,駐宮,建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現無存。密雲行宮(劉家莊行宮)是從東直門出京和圓明園出發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