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宣傳材料是一種對外宣傳材料,它主要是對各國的域市、自然景觀、名勝古蹟、民俗風情、宗教藝術以及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宣傳和介紹。它的形式多樣,包括有書面宣傳文字、口頭導遊詞、幻燈片、明信片、導遊圖、影像和錄音等,使用範圍十分 廣泛。而目前,每年出境的中國公民超過4 000萬人次,巳開放中國公 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和地區有135個。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讓中國讀者和遊客更好地領略異國風土人情,對他國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 認識,減少旅途中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困難,對國外旅遊宣傳材料的翻譯顯得十分必要,它是讀者或遊客與異國文化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手段。 下面就介紹幾個旅遊宣傳材料翻譯技巧以供大家參考。
(一 )景點名稱翻譯
1.音譯
音譯法通常能夠保留原詞的發音特點、音律,使異域風格不減,通常用來翻譯以專有名詞命名的景點名。例如:Sentosa( Singapore)新加坡聖淘沙。但是,為了能讓旅遊愛好者明確該景點的類型和特點,通常會在音譯名後添加一兩個字詞補充說明,如Bali (Indonesia),譯為(印度尼西亞)峇里島,「島」字的添加讓人們清楚地了解到這是一個島晌fLouvre(France),譯為「羅浮宮」,以「宮」字表明這曾是法國的「王宮、宮殿」。
例1
【原文】Babylon,Iraq 【譯文】(伊拉克)巴比倫遺蹟
【賞析】添加「遺蹟」二宇,突顯了古巴比倫作為西方文明發源地留下的歷史滄桑感和 所承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例2
【原文】Parthenon,Greece 【譯文】(希臘)帕特農神廟
【賞析】這是古希臘人民為了歌頌雅典戰勝波斯侵略者的勝利而造的建築,在希臘人們的心中,雅典娜是他們的保護神,神廟中供奉著雅典娜女神的雕像,並且用雅典娜的別 號「Parthenon」來作為神廟之名。如果譯名只採用音譯部分的「帕特農」,當讀者看到時, 則會覺得十分費解,而「神廟」二字的添加,則能明確告訴讀者這是一座供奉著神像的 廟宇。
例3
【原文】Taj Mahal,India
【譯文】(印度)泰姬陵或泰姬馬哈陵
【賞析】泰姬陵是莫臥爾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賈汗為紀念他的已故皇后而修築的陵墓。Taj Maha丨是沙賈汗賜予她的封號,意為「宮廷的皇冠」,也是宮中的最高頭銜。在翻譯時,譯者首先直接採用了音譯法,保留了讀音的美感,同時在選詞上,由於漢宇「姬」在 中國古代指帝王的妾,又恰當地融人了歷史文化信息;其次,在音譯名後加上了漢字「陵」, 即高大的墳墓,既表明了該建築修建的用途或目的,又突出了該建築的壯麗之美。
2.意譯
這種方法譯出的譯名一方面還原了原文,另一方面又便於記憶。例如:Triumphal Arch(France)(法國)凱旋門.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New York City, USA)(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意譯法通常用來翻譯以普通詞彙命名的景點名稱。
【原文】Cape of Good Hope( South Africa)
【譯文】(南非)好望角
【賞析】這個岬角最開始命名為「Cape of Storms」,即風暴角,因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斯(Bartolomeu Dias)在探索繞過非洲大陸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程中,在此處遭遇了強烈的風暴襲擊而得名。然而,1497年,另一位探險家達伽馬沿著此岬角成功駛人印度洋,滿載黃金、絲綢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後將其改名為「Cape of Good Hope」,即「帶著美好希望的海角」。該意譯的名字恰好準確地傳遞出了原英文名中的歷史文化典故。
3.音意混譯
當一個景點的名稱既有專有名詞,又有普通名詞時,用音譯法翻譯專有名詞部分,用意譯法翻譯普通名詞部分,這就是音意混譯。例:Mount Fuji (Japan)(日本)富士山, Pattaya Beach(Thailand)(泰國)芭堤雅海灘,Effiel Tower(France)(法國)艾菲爾鐵塔, Leaning Tower of Pisa(Italy)(義大利)比薩斜塔,Ayers Rock(Australia)(澳大利亞)艾爾 斯巨石,Niagara Falls (New York State, USA)(美國紐約州)尼亞加拉大潷布,Sahara Desert( Africa〉(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二)旅遊宣傳文字翻譯
1.增譯法或省譯法
英漢這兩種語言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語言表達習慣存在著許多差異,因此在翻譯時,為了使譯文通順易懂,並能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需要增添或刪減一些字詞、短語或句子。
增譯法通常用在三種情況中。第一,出於語義方面的考慮,在譯文中補充出原句裡隱含但沒有寫出來的詞,以便漢語能清楚地表達原文的意思;第二,出於句法方面的考慮,在譯文中增加原文中省略的句子成分,使譯文意義完整;第三,當原文中出現了譯語讀者並不熟悉或完全陌生的民族傳統文化色彩濃厚的內容和歷史文化信息時,譯文則要添加必需的背景知識,幫助外國遊客 更好地理解原文內容。
省譯法是與增譯法相對應的一種翻譯方法,即刪去不符合目標語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的字詞,以避免譯文累贅。英語與漢語在代詞、介詞、連詞、冠詞和單複數形式的表達上有很多不同,例如,英語中大量使用代詞,而在譯為漢語時要適當地刪減。
例1
【原文】
In the 1930s, European architects who e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World War II launched what became a dominant movement in architecture,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譯文】20世紀30年代,二戰前移民美國的歐洲建築師發起了一場「國際成格運動」, 成為建築學的主要運動。
【賞析】根據前後文,我們會發現International Style與a dominant movement語義上相等國際風格」是該運動的名稱,若翻譯時在「國際風格"之後不添加「運動」二字,不僅會造成語義不淸,而且也會造成中文動詞「發起」與賓語「國際風格」搭配不當。
例2
【原文】
Busan is the largest port and fisheries city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the Korea Peninsula. With a population of four million,Korea’s second largest metropolis grew into a modern port city between 1906 and 1944. It first opened its ports a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port in Korea in 1876.
【譯文】
釜山位於朝鮮半島東南端,是韓國(增加名詞)最大的漁港和貿易港口。作為擁有約400萬人口的韓國第二大城市,釜山(增加名詞作主語)於1906至1944年間逐漸發展成 為一座現代化的港口城市。1876年,釜山作為韓國第一座國際性的海港首次對外開放。
【賞析】在原文中,最高級largest的限定範圍十分明確,即「of the Korea Peninsula」。 但是,譯成中文時,如果不增譯「韓國」一詞,則會使讀者對「最大的」一詞所指的範圍在理 解上產生偏差。第二句的譯文中,增譯了動詞「作為」,它與名詞「城市」形成了動賓結構, 更符合中國人的表達習慣;「釜山」一詞的添加,使句子結構完整,並幫助句意更為明確;原 文中詞組grew into的意思是「成長為,變成」,是「從某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逐漸變化發展 的過程」,「逐漸」一詞的添加,將該詞組中隱含的意義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與 時間狀語「1906至1944」相呼應。
2.詞類轉譯法
在英譯漢中,很多時候只有運用詞類轉譯的技巧才能使譯文通順自然。詞類轉譯通常包含了四類:轉譯為動詞,轉譯為名詞,轉譯為形容詞,轉譯為副詞。
a.轉譯為動詞
與英語相較而言,漢語中動詞使用更頻繁,可以形成若干個動詞並列使用的結構。因此,在漢譯時,可以將英文中的某些名詞、介詞、形容詞和副詞轉譯為動詞。
例1
【原文】Those with a penchant for the visual arts will be happy to learn that the amount of films shown at the festival has increased over the years.
【譯文】喜愛視覺藝術的人,會很高興得知這幾年在藝術節中播放的電影數量增 多了。
【賞析】英文記敘文和描寫文體通常會使用許多含有動詞意義的名詞,翻譯為漢語 時,應將名詞轉譯為動詞,使行文通順自然。該例句中名詞penchant意為「興趣、愛好」, 轉譯為動詞「喜愛」,譯文簡潔流暢,符合漢語語言習慣。
例2
【原文】With its skyscrapers, expensive cars, and luxury boutiques, Singapore seems like any modern, affluent city.
【譯文】新加坡有高樓大展、昂責的汽車和奢華的精品店,似乎很像任何一個現代化 的富裕威市。
【賞析】英語中,一個獨立分句往往只帶有一個謂語動詞,而常用其他詞性的詞來表 達其他的動作意義,如該例中用介詞with來表達動作「有」,在句中充當原因狀語。而漢 語中,常常若干動詞或動詞結構連用。因此,該句中的介詞with應轉譯為動詞。
b.轉譯為名詞
英語中某些形容詞、副詞,以及由名詞派生的動詞,在翻譯時可轉譯為名詞。
【原文】San Francisco is one of the most ethnically diverse cities in the world.
【譯文】舊金山是世界上種族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
【賞析】副詞ethnically表示「種族上地,在種族方面地」,用來修飾形容詞「diverse」, 若按照原文逐字翻譯為「舊金山是世界上種族上最多元化的城市」十分拗口,若將該副詞 轉譯為名詞「種族」,譯文則十分通順。
c.轉譯為形容詞
英語中有些作表語或賓語的抽象名詞,某些形容詞派生的名詞,往往都可轉譯為漢語 中的形容詞。此外,當英語動詞轉移成漢語名詞時,原來修飾該動詞的副詞也往往隨之轉 譯成漢語中的形容詞。
例1
【原文】There (Australia) are a variety of restaurants to suit ail tastes and pockets, from top-class restaurants with international cuisine to small coffee shops serving snacks.
【譯文】在(澳大利亞)那裡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餐館,從具有國際烹飪水準的一流豪 華飯店,到供應快餐的小咖啡館,各種風味,應有盡有,可以滿足各類顧客不同的口味和價 位要求。
【賞析】形容詞派生的名詞往往可以轉譯為形容詞。該例中抽象名詞variety轉譯為 形容詞「各式各樣的",修飾名詞restaurants。
d.轉譯為副詞
英語中的某些名詞、形容詞,翻譯時可轉譯為漢語中的副詞。
例1
【原文】One moment you’re gazing upon rocky mountain peaks,shimmering sea lochs and desolate moors, the next they retreat into a mysterious world of mist and cloud...
【譯文】你剛剛還在凝視怪石突兀的山峰、波光粼粼的海灣、荒無人煙的沼澤,可忽然 間它們便隱入雲速霧障的神秘世界……
【賞析】one momenl和the next都是表示時間概念的名同短語,用於引出相繼發生的一連串動作。但漢語中一般採用副詞來表示時間,因此譯文將其轉譯為時間副詞「剛剛」和「忽然間」,十分恰當,也讓前後發生的動作更加連貫。
3.被動句的翻譯
英語中存在大量的被動句,其使用範圍較廣,因其語氣更為客觀、正式,在科技文、商務、新聞等較為正式的文體中頻頻出現。然而,漢語中被動語句使用較少,多採用主動結構,往往會用「把」,「使將」等詞;即便使用被動句,也常用「挨」,「遭」,「給」,「為…… 所」,「由……」,「受到」等詞語來替代「被」字。因此,對待旅遊宣傳材料中被動句的翻譯, 主要可以採用兩種方法:第一,將原文的被動句譯為中文的被動句,但儘量少使用「被」字; 第二,將原文的被動句譯為中文的主動句。
【原文】Though the days of Venice’s glory are long gone, the brilliance of the city can be captured by strolling through its streets and admiring the beautiful buildings like the Ca'd'Oro. St. Mark’s Basilica,and the home of Marco Polo.
【譯文】雖然威尼斯昔日光榮已不再,但漫步街頭,在欣賞黃金宮、聖馬可教堂和馬可 波羅之家這些美麗的建築時,仍可以捕捉到這個城市的燦爛光輝。
【賞析】該例中,如果採用「被」字句來翻譯畫線部分的內容,譯文將十分生硬,不夠流暢,也缺少美感,不符合中國人多用主動句的表達習慣。譯者在翻譯時,正是注意到了這一特點,將被動句變為省略了主語「人們」的主動句,並將原文中的主語the brilliance of the city變為漢語主動句中動詞「捕捉到」的賓語。
例2
【原文】There are 47 islands in the Park, though only a few of them can be visited by tourists.
【譯文】這個公園有47座小島,但只有一部分開放給遊客參觀。
【賞析1#文保留了原文的被動語態,只在動詞和賓語之間加上了漢語中表示被動含 義的介詞「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