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信封看歷史:鄭州古滎鎮的特殊郵戳

2020-12-13 郵集隊

文/麥國培

中國郵政自1897年正式開辦後,歷代使用之郵戳以千萬計,很多地方戳式與別不同,故永遠有新發現。

有的郵戳也是永遠看不到在封、片、票上出現,因為是內部或部門用戳,只會在單據上出現,而鮮有移作郵件上使用。

因此,要收集這類特殊郵戳,就需要留意郵政單據了。

如這張1953年請領郵票單照,蓋了兩個河南郵局的特殊用途鑲字戳,就是一例。

一為「河南鄭州(會甲)」會計專用日戳,另一個為「河南古滎滎鎮(發)」發行專用日戳。

這兩種戳均是內部及業務部門專用,所以除了偶爾移用,否則在郵件上是見不到的。

編者注:滎是現在的滎字。有興趣的可以搜一下古滎鎮。

相關焦點

  • 通過信封看歷史:文8郵票特殊貼用中的「青銅」與「王者」
    如此說來,文8郵票較為常見,其實寄封的價格就不高,當然,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特殊的貼用,以彰顯我們收藏水平和研究深度。首先,我們選一個正貼的信封吧。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正貼的實寄封,經過比對,筆者發現,正貼跟著名址走,顯得畫面勻稱飽滿,放在郵集裡醒目,反之,將郵票貼在信封背面,信息量少,留白多,放在貼片上就是不中看。
  • 一個信封蓋了17個郵戳
    1957年從菲律賓寄往晉江輾轉20多天找到主人  早報記者陳明華文/圖  「這個信封上有17個郵戳。」集郵愛好者蘇先生昨日給記者出示了一張陳舊的信封(如圖)。他說,這是一封1957年從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寄到晉江的信件。
  • 信封上的棗莊②:老郵戳見證薛城地名變遷
    仔細查看信封發現,這是一件1957年山東臨城寄青島的實寄封。這枚實寄封正面貼普8(8分)一枚,蓋57年7月22日臨城郵戳,信封背面是青島機蓋宣傳落地戳。特別值得注意是,這是把山東濟寧國營第一磚瓦廠的公函信封臨時移為臨城使用,有明顯的修改痕跡:「濟寧專區」標註為「薛城」,「第一磚廠」修改為「第四磚廠」。
  • 沉睡的郵戳,消失的信封
    從古代的飛鴿傳書,到近代的快馬驛站,然後到我們孩童時代的紙質郵戳,再到現代的電子郵件,通訊越來越發達。即時通信更是五花八門,電話,手機,簡訊,qq,微信,陌陌,釘釘,脈脈,探探等等。匆匆衝出門,接過蓋上郵戳的信封,迫不及待的撕開封口,然後津津有味地品讀起來。讀完後,便小心翼翼的將信疊起來放好,或者撕下信封上的郵票,收藏起來。若是情人來信,還會躲在一角,偷偷默讀著對方親手書寫的文字,生怕被別人發現。古代李清照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信封上的棗莊①:老信封承載嶧城郵路歷史
    從信封背面的郵戳可以看出,從嶧縣寄出經徐州(6月20日)到上海(6月22日)中轉,說明當時的郵政傳遞之快捷。  以上三枚郵戳為信封上加蓋的郵戳。  大眾網棗莊11月28日訊(見習記者 孟令洋)近日,有集郵愛好者從網際網路上拍買到一枚民國時期嶧縣的信件。
  • 郵戳蓋到了「東漢時期」 一普通信封賣價1800元
    晨報重慶專訊:一隻普通信封的價值頂多不過5毛錢,而《今日重慶》雜誌社一枚郵寄到湖北省巴東縣的2號普通信封卻被收信人賣得1800元的高價。  據《重慶青年報》報導,2000年11月28日,湖北省巴東縣綠蔥坡鎮田某收到了《今日重慶》雜誌社用該社信封寄來的一封信。
  • 收集郵戳的男孩(圖)
    然而他最珍愛的一個郵戳源於那封特殊的信件,那是他珍藏的兒時的兄弟姐妹情誼……  秋峰有收集郵戳的習慣,每到一個城市,他都會給自己郵寄一張明信片,二十幾年下來,他已經收集了兩大抽屜有世界各地郵戳的信件和明信片了,其中也有不少是家人及朋友專門寄給他的。  然而在這些郵戳中,有一封是極其珍貴的,正是這封特殊的郵戳信件,堅定了秋峰收藏郵戳的信心。
  • 通過信封看歷史:為省郵票清代已有塗膠水重複使用,郵政用郵戳應對
    任何事物都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完善,郵戳更是如此。中國幅員遼闊,近代政權複雜,郵政局所更是多如牛毛,故歷年使用的郵戳何止千萬!清代時期使用的郵戳大都為實線式,民國時期亦然,但這種郵戳容易產生弊端,蓋銷郵票後壓痕並不明顯,如果在上面塗上膠水,郵戳一洗即去,難以發現。
  • 「光棍節」郵戳竟有21個「1」
    很多莆田準新人打算在這個特殊的「六連一」日子裡註冊結婚,而一些莆田集郵發燒友則以蓋「最光棍」郵戳的方式來紀念這個另類的日子。昨日,記者就見到了一張印有21個「1」的特殊信封,其收藏者——莆田市集郵協會副秘書長邱盛表示,這是全球最溫情最純粹的光棍節郵資機戳! 記者在這張信封的右上方看到,紅顏色的郵資機戳上印著「福建莆田11.11.11大宗11」、「中國郵政01.10」字樣。
  • 「豬行街」上了郵戳
    「這張信封太有紀念意義了,『豬行街』的紀念郵戳太可愛了。」1月5日上午,從市區趕往惠陽區圖書館的集郵愛好者周先生樂呵呵地在現場為親友們蓋印了50多張信封,準備寄給他們。
  • 淡水「豬行街」上了郵戳
    1月5日,《己亥年》紀念封、紀念郵戳首發。南都訊 記者陳海燕 通訊員鍾其準 「這張信封太有紀念意義了,『豬行街』的紀念郵戳太可愛了。」1月5日上午,從市區趕往惠陽區圖書館的集郵愛好者周先生樂呵呵地在現場為親友們蓋印了50多張信封,準備寄給他們。
  • 通過信封看歷史:郵政編碼趣談
    有趣的是,北京作為首都,推行郵政編碼理應起帶頭作用,但1985年頒布推行郵政編碼日戳後,北京的郵戳卻極少帶有郵政編碼,可以說是萬中無一,一萬件也難見一件。不過亦有例外,早在80年代初,北京50支局已經開始使用帶有「10050」的郵政編碼機蓋日戳,這是目前見到最早的郵政編碼日戳,如以這個為例,倒是開創了全國先河。
  • 什麼是郵戳,郵戳與郵政日戳一樣嗎
    郵戳是郵政使用的各種戳記的總稱。指郵政部門加蓋在郵件或業務單據上的戳記。一般所說郵戳指的是蓋在郵票上的戳,但實際上郵政部門使用戳記的種類很多。包括欠資戳、信箱號戳、掛號戳、郵政日戳等。欠資戳欠資戳,對於沒有貼足郵資的信件,郵局通過加蓋欠資戳通知收件人補交郵資。實際是一種通知戳。
  • 信封郵票首日封與紀念封的區別
    同樣是信封,為什麼有些郵封被稱為「首日封」,有些則為「紀念封」?二者究竟有何區別呢?  首日封指在郵票發行首日,貼用該種郵票並蓋有首日普通郵戳或紀念郵戳的信封。而紀念封則指為紀念某一事物、活動或人物、事物而特製的信封,信封上繪有與該項紀念有關的圖案或文字,並加蓋日戳或紀念郵戳。
  • 煙臺郵迷設計出神十落地郵戳
    見習記者 韓逸 攝      本報6月26日訊(記者 李園園) 26日,隨著神舟十號飛船的成功著陸,煙臺集郵愛好者王革設計的紀念郵戳和信封也「出爐」了。神十還沒著陸,他就已構思出落地郵戳和落地信封的設計圖。  26日上午9點多,在煙臺一個刻章小攤前,煙臺集郵愛好者王革在焦急地等待著神舟十號飛船成功返回的紀念郵戳「出爐」。
  • 老黨員自製40餘枚紀念郵戳信封 記錄戰「疫」重要節點
    「這裡的每一個郵戳,記錄的都是戰『疫』重要時刻。」杭州市集郵協會副會長、63歲的老黨員吳文興一邊指著自己精心設計的紀念郵戳一邊介紹。這一枚枚郵戳,凝結著他的心血。疫情發生以來,他一直堅持設計製作戰「疫」主題郵戳、紀念封,直到現在已經完成40餘枚。他用這種特殊方式,記錄舉國戰「疫」的重要節點。
  • 郵戳最好要從實寄封形式收集!
    看到有很多集郵者正在排隊蓋紀念郵戳。有的集郵者正在往一張張白紙或紀念郵戳卡上蓋郵戳;有的在已經用紀念郵戳銷過票的首日封上再蓋同樣的紀念郵戳;有的則用已用郵政日戳銷過票的信封空白處再蓋紀念郵戳。其實上述一些郵戳收集方法都是不正確的。 紀念郵戳是銷票戳,必須蓋在信封上的郵票上,然後實寄(郵局收到後還會在信封上蓋上收寄郵政日戳),才是有收藏價值的郵戳。
  • 【全景鄭州】惠濟區古滎鎮紀公廟
    紀公廟在鄭州市西北26公裡古滎鎮紀公廟村。據《文獻通考》記載,廟始建於唐天寶七年(748)。紀信(?-前204年),字成,秦末漢初時劉邦的部將。先從劉邦起兵,為部曲長。
  • 一枚郵戳給我的啟示
    回到家裡,他才驚奇的發現那個信封上少了一枚當地郵局應加蓋的「陸地戳」。每個集郵者都知道,一隻「實寄封」,一般應有兩個郵戳,一是收信者所屬的郵局蓋的郵戳——這就被稱為「陸地戳」。如果信封上缺少任何一個郵戳,它就不能成為完整的「實寄封」,也就沒有多少收藏價值。此刻,陳人陷入了失望、苦惱和氣憤當中,美國紐約州郵局竟然漏蓋了郵戳,這對他無疑是一種無法補償的損失。
  • 通過信封看歷史:手推戳才是中國郵政自動化的萌芽
    早在清末,郵政為方便蓋銷包裹郵件上的郵票,就推出了滾動式的手推戳,這種郵戳沒有日期,只有英文及橫線。從所見實物來看,大概1906年左右已經推出,而且一直使用到民國。附圖1為蟠龍郵票10分四方連,就是這種手推戳的使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