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上海工部局開始進行弧光燈試驗,5月28日以10馬力的蒸汽機帶動直流發電機進行照明發電,這是上海最原始的發電設備。1882年,工部局採購了美國克利夫蘭市生產的設備進行安裝,5月在南京路51號創辦了上海第一座發電廠,可供應16盞2000支光路燈照明之用。在南京路、外灘至虹口招商碼頭,敷設6。4公裡線路,安裝了15盞弧光燈,7月26日正式供燈,獲得成功。雖然比世界上最早的巴黎北火車站發電廠晚七年,但比倫敦的電燈廠僅晚四個月,而比紐約的電燈廠要早四個月,比日本東京電燈公司早五年。
在這之前,光緒七年(1881)5月16日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已經誕生。7月,得風起之先的英商怡和洋行即向租界當局提出了在租界內建設有軌電車的倡議。雖然法董局表示同意,但當時在公共租界納稅人會議上,煤氣公司和自來水公司以「電車軌道迴轉電流會侵蝕煤氣管和自來水管」為由,表示反對而作此議擱淺。1898年公共租界與法租界聯合組成電車設計委員會,但也因意見分歧未有結果。此後,投標、審議時有斷斷續續。
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英商布魯斯庇波爾公司獲得了在創辦有軌電車工程的權利。並與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籤訂電車專營合同,取得電車專營權35年。
英商布魯斯庇波爾公司隨即在公共租界西部赫德路(今常德路)附近(即7號線靜安寺站東側)購地12畝,準備建造電車車庫。同時將工程給美商哈潑兄弟公司承包。
第二年,布魯斯庇波爾公司又將經營電車業務的權利轉讓給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工程仍由哈潑兄弟公司施工。1906年4月工程開工,1907年軌道、電桿、架空線、車庫等陸續完工。
1807年,第一輛電車從英國運抵上海碼頭。光緒三十三年12月18日(1908年1月31日),英商上海電車公司的有軌電車將從靜安寺車庫駛出,在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上試行。
當試行的有軌電車第一次駛入上海大街時,圍觀的人群將馬路堵得水洩不通。當時《中法新匯報》說:「這種電車既看不見蒸汽,又看不見機器,但卻能自動」。《字林西報》說:「有19輛電車在南京路上行駛,車上沿途招攬路上行人登車,免費乘坐」。《申報》說:「電車在愛文義路開車試行,道旁觀者頗為擁擠雲」。
上海人對這一「西洋鏡」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傳言特多。有的說,這電車帶電,坐上去會觸電;還有的說,它容易出軌,要翻車等等。當時反對派還紛紛開會,相戒夥友不乘電車。
電車公司為了吸引乘客,請滬上不少西人和名人一起乘坐,以消除人們的顧慮,並在車廂外掛「大眾可坐、穩快價廉」的廣告語。
1908年二月初三日(3月5日),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通車,由外洋涇橋上海總會(今廣東路外灘)到靜安寺,線路全長6.04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