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鄉村旅遊時代"已經開啟,鄉村旅遊發展規模大、投資大、影響大,已成為人們新的生活方式。通過大數據推演預測,未來中國鄉村旅遊熱還將持續10年以上,預計到2025,年度旅遊人次將達到近30億次。
五大推手助力鄉村旅遊發展
未來10年鄉村旅遊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推動中國鄉村旅遊的發展主要有這樣五個推手:政策引導、城鎮化拉動、汽車普及、投資驅動、新消費革命。
政策引導:在過去10年間,中央及有關部委發布的與鄉村旅遊文件多達20多個,成為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的重要推手。
城鎮化拉動:中國現在城市人口的一半是過去30年從農村來到城市的,鄉村旅遊不僅是城裡人釋放壓力休養生息親近自然的形式,也是人們尋根及消解鄉愁的途徑。
汽車普及:2010-2015年的6年間,汽車擁有量增加了1億臺,而且以每年2000萬臺的速度增加,自駕遊遊客佔遊客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做鄉村旅遊。
投資驅動:過去兩年,我國旅遊投資額實現翻番,2015年達1萬億以上,其中近三分之一與鄉村旅遊相關。
新消費革命:2015年後我們進入新的消費革命時期,是全新的消費升級,主要滿足的是人們的精神和品質需要,如旅遊、健康、智能是這個時期的消費熱點。未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身心健康、環境生態的訴求只會有增無減,新消費革命將成為最重要的推手。
目前,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有哪些可借鑑的成功模式?
國內鄉村旅遊的7大成功模式
關於鄉村旅遊發展,國外有許多成功模式,典型的莫過於,最近刷爆朋友圈的那座「可以吃的英國小鎮」,還有歐美的「度假農莊」模式,新加坡的「複合農業園區」模式,日本的「綠色旅遊」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但是國內明顯不同的旅遊消費特色,督促我們必須探索適合中國鄉村旅遊發展的本土模式。根 據不同類型景區的發展特點,我們分析歸納了國內鄉村旅遊發展的七大模式,並對各種模式在實際操作中的指導意義進行了深入探討。
模式1:城市依託型:環城市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經典案例:北京蟹島
環城市鄉村旅遊發展模式脫胎於「環城遊憩帶」理論。根據環城遊憩帶理論,旅遊漸漸成為環城市鄉村的主要功能之一,依託於城市的區位優勢、市場優勢,在環城市區域已經發展形成一批規模較大,發展較好的環城市鄉村旅遊圈。
北京蟹島度就是屬於城市依託型的度假村,總佔地3300畝,集種植、養殖、旅遊、度假、休閒、生態農業觀光為一體。以產銷"綠色食品"為最大特色,以餐飲、娛樂、健身為載體,讓客人享受清新自然、遠離汙染的高品質生活為經營宗旨。
模式2:景區依託型:景區周邊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經典案例:北京十渡
成熟景區巨大的地核吸引力為區域旅遊在資源和市場方面帶來發展契機,周邊的鄉村地區藉助這一優勢,往往成為鄉村旅遊優先發展區。鑑於景區周邊鄉村發展旅遊業時受景區影響較大,我們將此類旅遊發展歸類為景區依託型。
北京十渡依託景區,以民俗旅遊為主,建設特色民族遊的吃、住、行、遊、購、娛六方面業態為一體的多功能娛樂小鎮。目前,北京十渡除了民宿行業發展良好之外,已經有農家餐館300餘家。
模式3:產業依託型:特色莊園旅遊發展模式
經典案例:臺一生態休閒農場
特色莊園模式以產業化程度極高的優勢農業為依託,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閒、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遊」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遊業的協同發展。
特色莊園模式適用於農業產業規模效益顯著的地區,以特色農業的大地景觀、加工工藝和產品體驗作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休閒、體驗等旅遊產品,帶動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產業延伸,產生強大的產業經濟協同效益。
臺一生態休閒農場位於臺灣的南投埔裡的,是一處佔地約13公頃,集合花卉造景、自然生態與悠閒住宿之休憩場所,視野面積數千公頃,精心規劃的特色主題有:花神廟、雨林風情館、蝶舞館、綠雕公園、綠茵廣場等。走在園區裡,不難發現園內設計概念是將花卉、植物融進建築、屋頂、牆面……仿佛參加了一場小型花博展,處處充滿驚喜。
模式4:歷史文化依託型:古村古鎮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經典案例:烏鎮
古村古鎮旅遊是當前國內旅遊開發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鄉村旅遊體系中一個比較獨特的類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淳樸的民風和古香古色的建築遺蹟等特點受到遊客的喜愛。
但是,旅遊開發中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傳承與商業化的博弈等,也給景區發展帶來了諸多限制。因此,古村古鎮旅遊要實現高效、可持續發展,需要探索出一條既最大限度保持歷史文化面貌,又能弘揚傳統文化,充分發揮旅遊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
模式5:民俗依託型:鄉村文化活化與社區發展模式
經典案例:麗江
隨著民俗旅遊的蓬勃發展,民俗文化在旅遊當中受到了衝擊,甚至消亡,面對民俗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的矛盾,面對當地居民與旅遊經濟的博弈,民俗依託型鄉村旅遊未來應該如何發展?如何實現利益共享,尋找發展平衡點對於推動我國鄉村旅遊發展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模式6:創意主導型:傳統民間藝術推動鄉村旅遊發展
經典案例:無錫泥人文化創意博覽園
民間藝術是區域大眾生活的體現和特徵,主要包括微雕、陶瓷、布藝、木藝、果核雕刻、刺 繡、毛絨、皮影、泥塑、紫砂、蠟藝、文房四寶、書畫、銅藝、裝飾品、漆器等,代表了一個民族和地方的文化特徵,具有區域的獨特性。
民間藝術具有非常獨特的區域性,正逐漸成為鄉村文化創意旅遊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傳統藝術創新,不僅豐富了鄉村旅遊體驗,更加強化了旅遊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泥人文化創意博覽園總體項日佔地面積約為3.03公頃。位於無錫市惠山古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處於上海市.「兩小時都市圈」內資源品級優秀.惠山泥人與天津」泥人張」一這「一南一北」是我國著名的民間彩塑流派.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模式7:科技依託型:科技引導現代鄉村旅遊發展
經典案例:興隆熱帶植物園
當代科技在生活生產中體現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荷蘭、新加坡、日本等地的科技引導的現代農業建設和鄉村旅遊發展為我國的鄉村旅遊指出了新的方向。
近年來,我國啟動的國家科技園區建設,促進了我國一批科技園區建設,也將加速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科技引導的,展現農業風貌,形成集教育、體驗、觀光、展示為一體的現代鄉村旅遊業,成為我國鄉村旅遊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興隆熱帶植物園位於海南興隆華僑旅遊經濟區內,創建於1957年,隸屬於農業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是海南最早對外開放參觀的熱帶植物園。植物園佔地600多畝,植物品種2300多個,劃分為五大功能區,物種資源豐富、園林景觀優美。植物園擁有熱帶經濟作物、林木及園藝植物品種,保存有野生植物資源和珍稀物種,引進國內外名貴的熱帶植物種類,合理配置,結合林草等優美景觀的相間布局,是一座物種資源豐富,園林景觀優美,具有科研、科普、觀光和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功能的綜合性熱帶植物園。
七種模式,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對農業企業或地方政府而言,其中模式可以借鑑,但不可以完全照搬。因為在商業價值根本上講,在於差異。照搬模仿,一哄而上,只會導致鄉村旅遊景點的同質化。每一個鄉村旅遊項目只有因地制宜,挖掘自身獨特的地理特色,文化內涵,才能實現最大化的商業價值。(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