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寺,俗稱大佛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也是「外八廟」之一。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包括普寧寺在內的「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遺產。
普寧寺位於避暑山莊東北的武烈河畔,因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故亦稱「大佛寺」。清廷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臺吉達瓦齊叛亂後,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貴族封爵,乾隆帝仿西藏桑鳶寺(桑耶寺、三摩耶廟)的形制建造普寧寺。乾隆帝建普寧寺是效仿康熙帝解決喀爾喀蒙古問題之後在多倫諾爾建匯宗寺的做法。「普寧寺」意取邊疆民族「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之意。
普寧寺建在山坡上,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有主要建築29座。建築風格獨特,吸收並融合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寺院建築格局。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為漢傳佛教「伽藍七堂」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碑亭、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後半部分為藏傳佛教風格的寺廟建築,是仿西藏桑鳶寺而建的藏式曼陀羅。
大乘之閣:為整個寺院的最主要建築。大乘之閣下部是1.6米高的須彌座,前帶月臺,周圍有石欄板加雲龍望柱,南出三階,中嵌浮雕雲龍石陛,東西各出一階。面闊七間,進深五間,,五頂攢尖聚攏式樓閣,南面出六層簷(第二層為假簷),東西兩面出五層簷,南面和東西兩面各自下建抱廈,東西兩面山牆開有藏式梯形盲窗,北面依山勢而為四層簷,簷下均置鬥拱飾彩畫,簷上覆黃琉璃瓦。
閣中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通高27.21米,腰圍15米,重110噸,為世界上現存最高大的木質雕像。雕像採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在蓮花座上持雙手合十,背上生出40餘只手,每隻手上有眼隋,並各持法器一件。其造型莊嚴與慈善並舉,紋理流暢通透。
普寧寺有佛門聖地「曼陀羅佛國世界的中心」之稱,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自恢復宗教活動以來,截至2000年代,普寧寺先後舉辦過大威德怖畏金剛灌頂法會、展佛法會、時輪金剛灌頂大法會、觀世音菩薩灌頂大法會等60餘次大型法會。普寧寺僧眾還出訪過日本、菲律賓、香港、臺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