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不知不覺中,還有4天,就要迎來新的一年。
冬日漸深,好多地方都已飄雪,這其中,又以故宮為最。
紅色的城牆、黃色的琉璃瓦、還有可愛的御貓,一夜之間,故宮仿佛回到了曾經那個神秘的「紫禁城」。
簷下人披雪,簷上獸白頭。
你是否有注意到,那些矗立在房脊上,形狀各異的小獸呢?為什麼要在房脊上放這些小獸?這些小獸又有怎樣的來頭呢?
古建築屋頂上的五脊六獸
要想知道這些小獸的用途,就要先從我國古代建築的特點講起。
在等級觀念十分濃厚的古代,人們對於建築屋頂的樣式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不同的屋頂樣式用於不同規格等級的建築。
比如,廡殿頂和歇山頂的等級是最高的,通常被用在宮殿或者寺廟等地;攢尖頂被用在亭子、寶塔等圓頂或者方頂的建築中;而普通人家的房頂通常採用的是懸山頂和硬山頂的樣式。
故宮所採用的屋頂樣式正是等級最高的廡殿頂。
在屋頂上,前後左右四面各有一個斜坡,前後兩坡相交處稱為正脊,左右兩坡與前後兩坡相交則形成了四條垂脊,這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共同組成了我們所說的「五脊六獸」中的五脊。
那六獸指的又是什麼呢?
在文章的開頭,我們其實就有提到過,那些矗立在屋頂上一排排整齊的小獸,實際上就是六獸。
根據這些小獸們所站的位置不同,又有吻獸、望獸、垂獸、戧獸、套獸、仙人和走獸之分,不同位置上的脊獸所表達的含義也是不同的~
起初,這些脊獸的作用主要是為了保護木栓和鐵釘,防止漏水和生鏽,以實用為主。後來,除了實用功能以外,這些小獸們也被人們賦予了裝飾和避邪的功能。
人們將屋脊上的小獸,奉為神獸,並頂禮膜拜,認為它們可以「護脊消災」,這些小獸們也就漸漸的成為了盤踞在房頂上的守護神。
被安置在正脊上的守護神—吻獸
吻獸,又被稱為鴟吻、螭吻。通常被安放在正脊的兩頭,面朝裡,是一種面對面的龍首形瓦件。傳說中此獸好吞,所以在正脊兩端作張嘴吞脊狀,又被稱為「吞脊獸」。
要問吻獸這一形象從何而來?這就要從龍文化開始說起。
吻獸又叫做魚龍,是魚和龍的結合體。龍自古以來便是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不管建築等級的高低,人們都會將龍裝飾在各處,用於闢邪。
在漢朝時,漢武帝建造宮殿時,為了防止起火,就在屋頂正脊的兩端放置了類似鴟吻的吞脊獸構件。
魏晉南北朝時期,它的形象發生了變化。鴟尾的尾巴豎直,它的尾尖向裡捲曲,外部又雕刻了鰭紋的形象。唐朝時,「鴟尾」改名為「鴟吻」,裝飾在屋脊兩頭可以滅火消災。
唐代 陝西省禮泉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出土
到了明清時期,鴟吻正式和「龍」攀上了關係,不僅其長相和龍差不多,而且被說成是龍生九子之一,龍成為了皇權的象徵物,鴟吻的造型也就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的各種精緻繁複的龍頭型。
據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鴟吻在造型上幾乎包括了龍身體的所有部分。高翹的龍鼻、大張的龍嘴、鋒利的牙齒、巨大的龍爪,在龍背上還有一把寶劍。關於這把寶劍的說法,其一是為了鎮壓鴟吻,其二則是為了避邪。
古代人將吻獸放置在正脊的兩側,一方面是為了防止雨水侵蝕屋脊,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它能夠防火賑災、驅邪避禍,保佑平安,同時它也是等級地位的象徵。
矗立在房頂的瞭望者—望獸
吻獸多安放在一些重要建築的正脊之上,口向內,而望獸是從吻獸發展而來,安放在鐘樓或者是門樓等地,口向外,取瞭望之意。
除了在故宮中我們能夠看到望獸之外,在民間的許多老建築上我們也同樣能夠看到望獸的蹤影。人們將望獸放在屋頂上,希望它能夠鎮邪消災,保佑平安。
形同名不同—垂獸和戧獸
放置在垂脊上便稱為垂獸,放在戧脊上稱為戧獸。
垂獸與戧獸在樣式上大致相同,頭向外,像是長著尖角的龍頭,都是獸頭的形狀。之所以在叫法上存在區別,這與它們放置的位置有關係。
垂獸與戧獸具有一定的實用作用,內有鐵釘,能夠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結合部,可以防止瓦件掉下來。
在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戧獸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嘲風。
在李東陽的《懷麓堂集》中曾記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意思是說龍太子嘲風平時喜歡險處,喜歡登高望遠,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闢邪安宅的作用。
因此,古代帝王們常將它放在垂脊或者戧脊的「險處」,一來符合它的個性,二來讓它保家宅平安,三來還有一定的實用性。
安放在仔角梁上的小獸—套獸
在古代,還有一些建築在屋簷的最外側會伸出一小節的房梁,稱為仔角梁。為了保護伸出的仔角梁不被雨水所侵蝕,便會在仔角梁上套上一個陶製的構件,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套獸。
套獸,是一種體積略大的獸。主要突出的是獸的頭部,多為獅子頭或是龍頭的形狀,由琉璃瓦製作而成的。
站在垂脊上的神獸們—走獸
除了剛剛我們提到的位於正脊和垂脊上的小獸之外,還有一些小獸,整整齊齊的站在垂脊之上,被人們稱為走獸,或是稱作蹲獸、跑獸、小跑。
起初,在唐宋時,還只有一枚獸頭,後來又逐漸增加了數量不等的走獸。到了清代,就形成今天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仙人騎鳳」領頭的神獸隊列形態。
當然,這些小獸放置的個數和次序也是十分講究的。
根據建築物的規模和等級的不同,放置的數目也是不同的。屋脊上的神獸越多,主人的地位也就越高。在故宮的太和殿房脊上放置有10隻走獸,是我國規格等級最高的建築。
以故宮的太和殿為例,在仙人騎鳳之後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suān ní)、狎(xiá)魚、獬豸(xiè zhì)、鬥牛、行什。
記不住?J先生獨家記憶法,你可以這麼記:龍鳳獅、天海馬、(站得腿)酸(狻猊)呀(狎魚)、(來把椅子嗎?)謝謝(獬豸)、都(鬥牛)行(行什)。
1、騎鳳仙人:逢兇化吉
再講這10隻小走獸之前,我們先來講一下騎鳳仙人。它雖然不屬於走獸,但是卻站在走獸的最前面,是走獸的領頭軍。
傳說在戰國時期,齊閔王在一次作戰中失敗了,走投無路,危機之中,飛來一隻鳳凰,幫他渡河脫險。因此,在屋脊的最外沿,放置仙人騎鳳,也有逢兇化吉、絕處逢生的意思。
除了具有美好的寓意之外,它還很實用。他所在的位置是垂脊的最下方,固定垂脊的第一塊瓦。在他還沒有騎鳳而來時,據說是一根長釘。看現在這個造型,好看了不止一百倍~
2、龍:皇權的象徵
龍是走獸之首,自古以來,龍的形象便是祥瑞的象徵。
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提到龍的形象:「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中國人對於龍的崇拜可謂是歷史久遠。1994年,在查海遺址中,曾發現的一條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在新石器遺址中,也同樣發現了許多龍的形象。
將龍作為走獸之首,放置在房頂上,具有攜水鎮火之意,能夠防止火災的發生。
3、鳳:崇高的地位
鳳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白鳥之王,雄為鳳,雌稱凰,通稱為鳳凰,同龍一樣,是祥瑞的象徵。
在《爾雅.釋鳥》中曾經記載過鳳凰的形象:「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雖然鳳凰是人們虛構的一種神獸,但是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鳳凰的雛形。在距今約7400年的湖南洪江高廟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白色陶罐上,也刻有鳳凰,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鳳凰圖案。
古人認為,鳳凰是天下太平的象徵,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
同時鳳凰也是皇權的象徵。鳳凰通常與龍一同出現,龍是帝王的象徵,鳳則是皇后的象徵,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
4、獅子:震懾天下
獅子在走獸中排行第三,勇猛威嚴,是祥瑞之獸。
在早唐虞世南《獅子賦》中曾描繪到:「筋骨纖維,殊恣異制,闊臆修尾,勁豪柔毛。釵爪鋸牙,藏鋒蓄銳,彌耳宛足,伺間借勢……遂感德以仁。」在這裡,獅子是「猛」、「仁」兼具的瑞獸,能夠趨吉避兇,保護平安。
5、天馬:無量勇氣
天馬意為神馬,與海馬均為古代神話中吉祥的化身。
在《山海經》中曾記載到:又東北二百裡,曰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
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獲得了烏孫的良馬,漢武帝尤為珍愛,稱之為「天馬」;後來漢武帝又得到了大宛汗血馬,比烏孫馬強壯,便將「天馬」的稱號轉賜給了它,可見,天馬是地位尊貴的象徵。
6、海馬:忠勇吉祥
海馬,亦稱落龍子,是海中的異獸(不是我們認知裡爸爸生孩子的海馬)。
在神話傳說中,它是能夠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獸。象徵著忠勇與吉祥,智慧與勇猛。
7、狻猊:保佑平安
狻猊(suān ní),在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中,它是龍子,排行老五。在古籍記載中,它的形象更加接近於獅子,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獸的率從。
它性情溫和,喜靜不愛動,有耐心,喜煙火。可能就因為這一點,被文殊菩薩選為自己的坐騎,所以,我們經常能夠在香爐上看到這一形象,有保佑平安之意。
8、押魚:海中神獸
狎魚,也稱押魚,龍頭魚身,是海中的異獸。傳說中它能夠噴出水柱,是滅火的高手。在《大清會典》中曾記載到,這一神獸被命坐在太和殿脊上,用來鎮災防火。
9、獬豸:公平公正
獬豸(xiè zhì),俗稱獨角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
它能夠明辨是非,識善惡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徵。將獬豸立於殿脊之上具有鎮邪、護宅的功效。
10、鬥牛:鎮邪護宅
鬥牛,牛頭龍身,能夠鎮壓水患,是一種能夠除禍滅災的祥瑞之物。
在《宸垣識略》中曾記載到:「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旁及金鰲玉蝀坊之上。」將它放置在殿脊上,有鎮邪、護宅的作用。
11、行什:防雷降魔
行什,也稱行拾,屬於壓尾獸,因為排行第十,故得此名。
行什的形象與封神榜中的雷震子頗為相似,尖嘴猴腮,背生兩翼,手持金剛杵。放在房脊上能夠降妖除魔,防雷防火。
J先生說:雖然脊獸最初的功能是對建築起到保護作用,但是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脊獸逐漸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成為了一個吉祥的象徵,也為我國古代建築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脊獸中使用的祥瑞形象,也常在玉雕中出現,象徵著逢兇化吉,也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