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作為姓氏念「jǐ」,向來如此,語文工具書對此都有明確的標註。如1988年《辭源》(商務版)「紀」條引《廣韻》:居理切,上聲,止韻,見母;並註明「紀」jǐ為姓。進而引《元和姓纂》說,「紀」姓為春秋紀侯之後,漢有紀信。不知道《現代漢語詞典》為什麼從1996年版(第3版)開始,在作為姓氏「紀」的注音上,來了一個花樣兒:紀jǐ姓(近年也有讀jì的)。
作者:董樹人
這樣的處理辦法,一直延續到《現代漢語詞典》的第7版。
這裡有一個問題,「近年也有讀jì的」對嗎?合於規範嗎?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確定審音規則時,首先是看語音發展的內部規律,然後再看當前讀該音的人數有多少。姓氏「紀」目前有多少人讀jǐ,有多少人讀jì,jì音又被多少「紀」姓人士承認,我們都無從知曉,因為缺乏全國性的基本調查。「紀」作為姓氏的讀音,起碼從漢代就確定下來了,並且一直有清晰的發展軌跡可循,我們應該堅持它的傳統讀音,而不應該為了減少多音字或者其他原因而隨意改變它的讀音,所以把姓氏「紀」的讀音改為jì是錯誤的。提出這個問題,是希望《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者考慮,也希望廣播電視播音人員引起重視,漢語字詞的讀音,是應該嚴格遵循有關規定的,不能有隨意性或任意性。
一些人之所以喜歡把作為姓氏的「紀」讀為去聲,客觀原因是「紀」在全國是個比較偏僻的姓。人們識字接觸的,首先是「年紀」、「紀念」、「紀元」等詞,很少接觸作為姓氏的「紀」,故而不知道作為姓氏的「紀」與前者在讀音聲調上有所不同,因此一遇到「紀」姓,很容易就讀成jì,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人把姓「紀」的「紀」讀錯的原因。
歷來辭書的音注,均清晰而明確,我們常見的有「亦音(亦讀)」、「又音(又讀)」、「舊讀」等,還沒見過像《現代漢語詞典》這樣「不持立場」、態度中立的注音的。說「近年也有讀jì的」,那樣讀該不該,對不對呢?並沒有說。沒有說就等於白說。如果這樣注音有必要,我們在漢語辭書編寫中還可以注出一些,如複姓「万俟mòqí」可以加括號注「也有讀wànsì的」,「妊娠rènshēn」可以加括號注「也有讀rènchén的」,「交惡jiāowù」可以加括號注「也有讀jiāoè的」,等等,而不必管它對不對,有無必要什麼的。
(原標題:一條罕見的音釋)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