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作為姓氏念「jǐ」!大多數人習慣讀為去聲,合於規範嗎?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紀」作為姓氏念「jǐ」,向來如此,語文工具書對此都有明確的標註。如1988年《辭源》(商務版)「紀」條引《廣韻》:居理切,上聲,止韻,見母;並註明「紀」jǐ為姓。進而引《元和姓纂》說,「紀」姓為春秋紀侯之後,漢有紀信。不知道《現代漢語詞典》為什麼從1996年版(第3版)開始,在作為姓氏「紀」的注音上,來了一個花樣兒:紀jǐ姓(近年也有讀jì的)。

作者:董樹人

這樣的處理辦法,一直延續到《現代漢語詞典》的第7版。

這裡有一個問題,「近年也有讀jì的」對嗎?合於規範嗎?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確定審音規則時,首先是看語音發展的內部規律,然後再看當前讀該音的人數有多少。姓氏「紀」目前有多少人讀jǐ,有多少人讀jì,jì音又被多少「紀」姓人士承認,我們都無從知曉,因為缺乏全國性的基本調查。「紀」作為姓氏的讀音,起碼從漢代就確定下來了,並且一直有清晰的發展軌跡可循,我們應該堅持它的傳統讀音,而不應該為了減少多音字或者其他原因而隨意改變它的讀音,所以把姓氏「紀」的讀音改為jì是錯誤的。提出這個問題,是希望《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者考慮,也希望廣播電視播音人員引起重視,漢語字詞的讀音,是應該嚴格遵循有關規定的,不能有隨意性或任意性。

一些人之所以喜歡把作為姓氏的「紀」讀為去聲,客觀原因是「紀」在全國是個比較偏僻的姓。人們識字接觸的,首先是「年紀」、「紀念」、「紀元」等詞,很少接觸作為姓氏的「紀」,故而不知道作為姓氏的「紀」與前者在讀音聲調上有所不同,因此一遇到「紀」姓,很容易就讀成jì,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人把姓「紀」的「紀」讀錯的原因。

歷來辭書的音注,均清晰而明確,我們常見的有「亦音(亦讀)」、「又音(又讀)」、「舊讀」等,還沒見過像《現代漢語詞典》這樣「不持立場」、態度中立的注音的。說「近年也有讀jì的」,那樣讀該不該,對不對呢?並沒有說。沒有說就等於白說。如果這樣注音有必要,我們在漢語辭書編寫中還可以注出一些,如複姓「万俟mòqí」可以加括號注「也有讀wànsì的」,「妊娠rènshēn」可以加括號注「也有讀rènchén的」,「交惡jiāowù」可以加括號注「也有讀jiāoè的」,等等,而不必管它對不對,有無必要什麼的。

(原標題:一條罕見的音釋)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中國最難讀的姓氏,看完這篇可再也不能讀錯了
    百家姓中,其實大部分姓氏都比較常見,也不容易讀錯,但是有時候也不乏會認識一些生僻的姓氏,比如:乜,這個姓氏就比較少見,大叔在大學時,許多老師點名就不認識這個字。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盤點一下,有哪些姓氏是比較容易讀錯的。
  • 坐騎、說客、確鑿、呆板、軋鋼……這些詞語你讀對了嗎?
    第一,可以概括為送福利,即多讀變統讀,之前的多音字統讀為一個讀音了。比如:顫,只讀chàn,不讀zhàn了,之前的「顫慄」、「打顫」分別寫成「戰慄」、「打戰」;頸,只讀jǐng,不讀gěng了,「脖頸子」要寫成「脖梗子」;螫,只讀shì,不讀zhē了,「螫人」要寫作「蜇人」;最大的福利要體現在「血」上,從此以後,「血」只讀xuě,不讀xuè也不讀xiě了;另外還有以下統讀字。
  • 睡前閱讀 「丼」字應該怎麼念
    丼,為古漢字,古同「井」。所以,它可以直接讀作 jǐng也有人說是因為很多人都不認識這個字,但是中國字一般習慣都是讀一半,所以以訛傳訛,就讀作 jǐng 了。說文解字因「井」字形為正字,於是「丼」在中文轉變如《集韻·上聲·感韻》:「丼,投物井中聲。都感切。」;二作姓。
  • 多音字生僻字姓氏的讀音,你都讀對了嗎?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中國有幾百個姓氏,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生僻字,對於生僻字的姓氏讀音,如果念錯了別人的姓氏,那可就尷尬了。今天分享一些多音字生僻字姓氏的讀音。
  • 這些姓氏你見過嗎?盤點百家姓裡那些冷門而又極易讀錯的姓氏
    (oω`o)ノ大家都知道百家姓,有些姓氏我們一抓一大把,然而有些姓氏我們卻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忍不住來一句:還有姓這個的?!Σ(д|||)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只存在於少之又少的人名字中的姓氏。,看看你讀對了嗎?
  • 句讀、秘魯、胴體、道行,一讀就錯的55個漢字,你讀對了幾個?
    但是其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卻讓人很傷腦筋。比如下面一句話:幹一行愛一行,一行行行行行。再比如讓老外驚嘆中國到處都是「很行(銀行)」。當然這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是基本功。如果再把譬如「在方便的時候吃個便飯」、「一點小意思,意思意思而已」等一詞多義現象,和「他走了一個小時了」、「咬死了獵人的狗」等歧義現象搬出來,真的能逼死不精通漢語的老外。
  • 普通話水平測試一讀就錯的77個詞!你能讀對幾個?
    shēng是方言,想不到這才是正確讀音……)4.節骨眼讀jiē不讀jié5.剽竊、剽悍piāo(不讀piáo)6.呱呱墜地讀gū不讀guā7.心廣體胖pán(不讀pang)8.汆丸子cuān(非去聲)ji(輕聲,本音jǐ)37.漸染、東漸入海jiān(不讀jiàn)38.眼瞼jiǎn39.絹花juàn(無平聲)40.配角兒角色jué(不讀jiao)41.發酵jiào(不讀xiao)
  • 賈誼yì故居,你念對了嗎?湖南這31個地名一讀就錯,不服就試試
    專家解讀「誼」字只有一個讀音根據最新版(第7版)現代漢語詞典,「誼」字讀作「yì」,意為「交情」,常見詞語有友誼、情誼、深情厚誼等。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播音系教師、普通話測試員靳輝傑也表示,「誼」字只有一個讀音,統讀「yì」,第四聲。
  • 「我姓shan不姓dan」——十個最容易念錯的姓氏
    ,他的登機牌上拼音名字一欄為「Dan Rui Feng」。2015年9月19日,單先生乘坐航班號為3U8887成都至北京的航班時,他的登機牌上拼音一欄也為「Dan Rui Feng」。而實際上,單先生的名字應為為單瑞峰(Shan Rui Feng)
  • 普通話發音|上聲問題難倒80%的人,你讀對了嗎?
    上聲是普通話發音中的難點之一,據說難倒了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普通話一乙的小夥伴,其他都沒什麼問題,就是上聲沒讀準。小普總結了下同學們反饋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個問題,讀不準上聲調值。「一碰到上聲,我就被扣分,真是讀一個錯一個」。*第二個問題,不知如何進行上聲變調。上聲在上聲、陰平、陽平、去聲、輕聲前都會產生變調,只有在單念或處在詞語,句子的末尾才讀原調。首先,你要學會看這張調值表,下方內容中講到的調值都要參考這張圖哦~1.
  • 那些讓老師尷尬的姓氏:名字叫樂樂樂該咋讀?
    在用作姓氏時,「查」不讀chá而讀zhā,「單」不讀dān而讀shàn,「種」不讀zhòng而讀chóng……這些你都能搞清楚嗎?有沒有出過糗?沒想到這個字作姓時讀yùn,當時別提多尷尬了。」她說,這種尷尬,把她硬生生逼成了「姓氏專家」。她專門整理了不少異讀姓氏的讀法,還將這份資料分享給同事。  「整理時才發現,異讀姓氏多著呢!」馬老師說,比如用作姓氏時,「句」不讀jù而讀gōu,「區」不讀qū而讀ōu,「繁」不讀fán而讀pó,等等。  然而,最讓馬老師頭疼的,是某些字用作姓氏時,還有不同的讀音。
  • 中學語文老師教你如何少讀錯字:出聲讀、用心聽、隨時查
    一般的日常交流,有一些字音讀不準,尤其是音調發生一些變化,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並不妨礙一般的交流。比如說,「教室」的「室」,正確的讀法應該是「教shì」,但我經常聽人說成「教shǐ」,但這個影響並不大。絕不會有人說去「教shǐ」,你理解成他想去方便一下。   那話又說回來了,為什麼又要求讀準字音呢?
  • 百家姓: 紀氏姓氏文化
    紀姓,中華姓氏之一,作為姓氏的"紀"讀音應為jǐ(近年也有讀jì的)。唐、宋期間,紀氏族人逐漸向沿海一帶遷移。明、清時候,更進一步向臺灣島遷移,逐漸發展成為大姓。
  • 上海人一讀就錯的這些姓氏,嘎有噱頭啊!
    說到姓氏,你們知道嗎?有很多在普通話裡讀起來毫無關聯的姓氏到了上海話中居然神奇地變成了同音字!>上海話這些姓氏都讀啥?yi⑥任這個字很複雜在普通話裡也是多音字任務的任念 rèn作為姓氏時念 rén>薛,讀如「歇」孟,讀如「蟒」看了以上這些姓氏小編覺得自己可能是個假的上海人你呢
  • 英國狩獵獐鹿、黇鹿、麂jǐ鹿 、赤鹿
    新手兩日狩獵課程學習+實戰狩獵我們為從來沒有用過狩獵步槍的狩獵學員們提供兩天的「First Time Stalker」狩獵課程。雄麂鹿備註:所有的鹿種均為野生種類,課程為野外實地教學。申請人須在決定參加狩獵時付清全款。狩獵日開始前40天內如果取消預約,將扣全款。
  • 上海人一讀就錯的12個姓氏,嘎有噱頭啊
    說到姓氏,你們知道嗎?有很多在普通話裡讀起來毫無關聯的姓氏到了上海話中居然神奇地變成了同音字!>因為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念還有人則參照普通話念 xi就如著名演員奚美娟不過一些老上海牌話念 yi⑥任這個字很複雜在普通話裡也是多音字任務的任念 rèn作為姓氏時念
  • 「戢」作為姓,讀音到底怎麼念?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原來「戢」是罕見姓氏,在十堰房縣城關鎮戢家塝子一帶,居住著大量戢姓人家。尤為特別的是,「戢」作為姓氏不僅有兩個讀音,而且其中一個讀音在字典中是沒有的。■記者 謝媛媛一個姓氏兩種讀法「在外面大家一般叫我戢(jí)曉琴,回家之後,老一輩都喊我戢(zhé)曉琴。」
  • 漢字拼音改來改去,我快變成文盲了
    《武林外傳》中的佟掌柜,一句「額滴神啊」火遍大江南北,而閩南人的「我」則讀作「哇」,上海人則說「吾」。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普通話比起南方方言已經有了很強的互通性,但異讀現象仍不少。打個比方,在北京話中,質量的「質」既可以讀作「zhì」,也有人讀作「zhǐ」,但發音的不同並不影響「質」在詞中的含義。
  • 常見卻容易讀錯的漢字,有人讀錯卻不自知,最後一個讀對的人很少
    常見卻容易讀錯的漢字,有人讀錯卻不自知,最後一個讀對的人很少我們國家有幾千年的歷史,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也創造了很多文化,這些文化通過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但是無論怎麼變化,漢字都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當中去。無論你去上學,還是長大了去工作,都會用到漢字。我們應該自豪,因為我們的漢字在世界範圍內最長壽,從出現到現在漢字一直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