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幾又跟誠品書店不一樣 它的經營模式更前衛

2020-12-18 贏商網

  橫看誠品、方所、單向街等一批新型複合書店的不斷崛起和迅猛發展,縱看網上書店(當當網、亞馬遜)紛紛到線下開實體店;書店行業在不斷變化,一些新興品牌也快速抓住消費者的眼球。比如,言幾又(需求面積:2000-5000平方米)。自2014年,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開了一家800㎡的複合店後,就受到行業和媒體關注。有人說,它是一個不是書店的書店。那它到底是什麼店?

  經過10年蛻變和發展,言幾又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西安等城市擁有14家門店,採取店中店、集合店的模式來經營實體書店。旗下有言幾又·今日閱讀、言幾又·見、言幾又·言社、言幾又·言寶樂園等子品牌。

言幾又集團董事長兼CEO 但捷

  關店60家後,又重新崛起

  5年前,從哀嘆實體書店之死,到全球印刷業迅速下降;5年後,從書店復興,到集合書店潮流掀起了層層風浪。這5年間,書店行業的變化既清晰又模糊。清晰的是複合店的發展趨勢,模糊的是實體書店與網際網路之間遲遲找不到相融的契合點。

  2006年,「今日閱讀」書店在成都成立,那時只是一個社區店,面積並不大;2010年,「今日閱讀」書店首家複合門店開業,小文具+書籍模式開始面向顧客。

(圖片由言幾又提供)

  2008年~2009年,「今日閱讀」發展達到高峰期,門店60家之多,但在2008年~2012年之間,實體書店呈收縮的狀態。值得讚許的是,「今日閱讀」在收縮的同時,也在急速轉型。直到2013年底,原來60家「今日閱讀」書店全部關店,隨著進駐購物中心做綜合化的書店模式,網際網路發展和融資眾籌的興起,言幾又集團董事長兼CEO但捷發覺,如果依然只做純零售,靠銷售書來賺取中間差價作為利潤,這種商業模式很難生存下去。

(圖片由言幾又提供)

  於是創新品牌,增加新鮮元素,便是言幾又品牌誕生的初衷。當然,「今日閱讀」書店的經營模式依然留存,只是以社區路線為主。「現實逼得我們不得不去轉型,從商業層面上看,沒有任何一個商業從業者想自發去做創新或者改變,因為這些都很痛苦,都是因為生存壓力或競爭壓力導致的。其實,轉型的過程是很艱難的,如果沒有咬牙堅持下來,就再也沒有復出的機會,所以可以用『九死一生『來形容。」但捷說。

 

 (圖片由言幾又提供)

  不只是店中店,還是社交中心

  在裡斯的定位理論裡,消費者的心智空間是有限的,他們往往只會記住一個品類中的前兩個品牌或者產品。在商品豐富又同質化的時代,想要進入消費者的心智,品牌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尚未被佔據的品類或是服務體驗。品類是持續分化的,作為品牌,應學會敏銳地識別和創造新產品或者消費體驗。

(圖片由言幾又提供)

  在如今書店業態裡,除了誠品、方所、單向街,言幾又已然成為消費者一個新的逛書店和社交的場所。它用新興的集合形式,創造了除書籍以外的其他體驗情感場景。

     「言幾又不僅僅關注於知識,更多關注文化生活、社交。除了書籍、文字,還有音樂、美術、藝術等。同時,我們也去探討未來文化空間的互動和體驗性。」但捷說道。

  2014年,言幾又在北京中關村開出第一家店;隨後,在成都開了首家標準店,面積在3600平方米左右。2016年7月6日,又在北京薈聚西紅門購物中心(開業時間:2014-12-19、已籤約562個品牌)開出第二家標準店,面積在3600平方米左右。與以往店面有所不同,此次店面集合了文創生活館、創意孵化基地、兒童樂園、創意孵化基地等。其中,它採用其他品牌入駐言幾又的形式,來做附加產品的消費者服務體驗。

(圖片由言幾又提供)

  3600平方米,有兩個咖啡廳,共兩層,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審美,以工廠元素做裝潢的主要風格。店內有10萬冊書籍,一層主要由書吧、咖啡廳和活動區域組成;二層,映入眼帘的是書籍以外的其他7個品牌,比如,家居、兒童美術中心、私人訂製服飾、藝術畫廊、花藝、盆栽、DIY手工藝、兒童教育中心等。其中,言幾又與這些品牌,以收取租金的形式合作,入駐時間一般在三年左右。雖然合作方式與購物中心相似,但言幾又與品牌之間的互動要比購物中心頻繁。

(圖片由言幾又提供)

  對於集合店或者店中店來說,品牌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但捷認為有四點值得注意的:第一,雙方的顧客定位一定要相符;第二,品牌是否有文化衍生的產品,既文化感很強,體驗感更強;第三,是否能和言幾又品牌的價值觀相融合;第四,要與普通購物中心裡的品牌業態不同,避免發生衝突。

(圖片由言幾又提供)

  從整體的銷售額來看,言幾又的書籍部分佔整個店面銷售的40%。「以前每年只能賣1000萬的書,但通過這種複合業態,擴張規模以後,言幾又書的總銷售量逐年遞增,現在每年大概能銷售出去5000萬~6000萬,甚至上億。」但捷如是說。

  提到跨界聯盟,言幾又除了與DIY手工、盆栽、花藝、家居等品牌合作。在二樓的店內的兒童書籍區域,還開設了三個小教室,主要用來與其他早教中心和幼兒園合作,做一些以兒童繪本閱讀為基礎,帶著兒童互動、娛樂和教育等活動。比如,親子活動、英語、藝術、音樂、美術,益智、幼兒課程等服務。同時,旁邊還入駐了有180平方米的兒童創意美術中心品牌。

 

 (圖片由言幾又提供)

  選址的另一種玩法

  言幾又選址在薈聚西紅門購物中心,是看重購物中心位於北京商業中心;同時,藉助宜家,能給言幾又帶來相應的客流量。

  而在成都創業首家言幾又的標準門店,也是出於成都的租金成本相對低一些,進而控制綜合成本。同時,成都的消費水平和對文化的熱愛追求程度,比較靠近一線城市,很適合做一些傳統商業模式的創新。未來,言幾又希望在北京、成都、上海、重慶、杭州等一線城市相繼開店。

(圖片由言幾又提供)

  當提到書店未來的發展時,但捷說:「共享經濟是未來的趨勢,不僅共享汽車、房子或是品牌,還可以共同去做一個投資,未來我們投資不一定來源於一兩家基金或者來源於銀行貸款,也可以來源於大眾,你的消費者就是你的投資者,這個理念在未來肯定會成為一個主流的方向。同時,未來的書店也一定是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二者揚長避短,共同發展,單靠一種模式發展,會有一定的短板。」

相關焦點

  • 誠品、言幾又等實體書店「跨界」經營 既賣衣服又賣花
    是的,統統似乎本末倒置了……10月16日,來自四川的民營書店「言幾又(需求面積:2000-5000平方米)」在杭州開出第一家店,3200平方米的書店展陳了8萬冊精選圖書,以及10多種生活業態進駐,刷新了不少人的閱讀觀、書店觀和行業觀,也創造了杭州單體面積最大的民營書店新紀錄。   有人說,一個城市有沒有文化品味,可以看看書店多不多。
  • 突破邊界的言幾又書店
    他開始世界各地跑,找各種各樣的書店,泡在裡邊研究,從書店的設計,圖書分類,顧客行為,到商業模式,但捷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日本的鳥屋、臺灣的誠品,以及歐美國家的很多書店,他都跑遍了。通過研究和對比,但捷發現經營運轉良好的書店,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 實體書店回暖?「誠品」「方所」早已狂奔在路上
    誠品書店——虧損15年後盈利,首創複合式經營模式距離第一家誠品書店成立,已經過去了20多年,誠品書店不但沒有受到書店倒閉潮的影響,反而從臺灣擴展到了香港和大陸,門店總數46家,2014年時客流量已達1.44億人次。
  • 從書店看「書+吧」的經營模式 成都書店亮點各不同
    隨著網絡書店的衝擊,傳統的書店經歷了一場寒冬的考驗,被眾多行業人士認定將死的書店業態,卻在近幾年「起死回生」。書店以一種新的經營模式來到我們身邊,甚至進駐各大購物中心,成為商場中吸引客流、延長消費者停留時間的「中流砥柱」。   書店業態升級往往是先往書吧的經營模式轉,在重視藏書量和藏書品質的同時,也開始重視閱讀空間的營造,增加了一些餐飲、休息區域。
  • 誠品書店經營模式:連鎖而不複製 每家店有獨特主題
    誰會想到在經營書店的15年裡一直賠錢,卻又15年如一日對它不離不棄;誰會等到慘澹的經營在第16年柳暗花明,又有幸看到它擁有兩岸三地眾多忠實擁躉?  這樣的際遇只能屬於臺灣誠品書店。創辦於1989年的誠品書店,以有別於其他同業的經營模式創出「誠品現象」。一時間,「我不在誠品,就在去誠品的路上」成為誠品粉絲熱衷的網絡籤名。
  • 臺灣誠品書店:不把盈利作為經營的最高目標
    4年後,他創立了誠品書店,並在「人文」的經營理念與現實商業世界之間徘徊,一度虧損達15年之久。這是否與風水先生「積累智慧」的點撥有關?不把盈利作為書店經營的最高目標,這樣的理念卻讓誠品書店在傳統書店逐漸被網絡衝擊代替的今天,維持著亞洲最大書店的地位。
  • 言幾又邁科旗艦店閉店,蔦屋書店入駐!
    言幾又邁科旗艦店的關閉讓很多粉絲對它在西安的發展感到擔憂,但其實,在今年2月,言幾又已經在大唐不夜城布局了西安首家言幾又·Artmix,將為西安民眾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而在內容上,除了言幾又原有的文化體驗外,還會招攬更多的品牌,融入適合的商業元素,打造成為契合區域定位的文化綜合體。即將入駐邁科的蔦屋書店來頭可不小,它曾被評為「全球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來自日本的它有超過1200家分店、近7000萬的會員,幾乎一半的日本人都在這裡看過書。
  • 虧本15年,開創書+零售模式,誠品書店28年商業路
    昨日晚間,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他67年的生命中有28年和誠品書店一起度過。誠品是國內書+零售運營模式的鼻祖,用做商場的思路來升級書店,書店成了新文化的休閒場所。1989年3月,吳清友在臺灣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在創始之初,誠品就不走尋常的書店經營路,以書的品牌為核心,增加了藝術空間,售賣畫作和藝術品。
  • 言幾又長寧來福士店實探 打造上海書店的模式標杆
    聯商專欄:早在長寧來福士5月開啟試營業時,位於西樓的言幾又就已經初露端倪,可能是為了配合商場開業吧,沿街形象完成,讓我當初還誤以為已開業。實際上只是開放了位於1層的咖啡飲品區域,更像是一個小型的社交空間。
  • 誠品書店創辦人去世引發書業形態探討
    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近年來,大陸複合型書店看似蒸蒸日上,實則舉步維艱。誠品模式是否可以複製尚無定論,但吳清友和誠品書店對文化的堅守,始終激勵著所有愛書人和書店人。
  • 誠品書店拓展計劃、3大複合經營模式與自營品牌全解析
    這些業態的引進,不僅增加了誠品的租金收入,更大大提升了誠品的服務功能和集客能力。 誠品書店的書店業務/商場業務營收與利潤對比(2010-2014年) 二、誠品書店3大複合經營模式及案例解析 根據誠品書店各門店的經營形態和空間規劃,可分為3大類:複合式、純書店、附屬型。
  • 噹噹書店,言幾又書店,休閒咖啡廳圖書如何防盜
    近年來,隨著噹噹,言幾又等書店從網店向實體店的轉型,複合型模式應運而生。現代書店從過去單純的圖書買賣,逐漸向文化閱讀空間轉型,為人們提供更加多元的城市文化生活,成為多業態經營的商業綜合體,俘獲了無數讀者粉絲。隨著現代化書店規模的不斷擴大,商品防盜的問題日益凸顯。
  • 深度解析誠品書店的商業模式(盛方諮詢原創)
    【紙質書不會消亡,因為我們需要確定感】進入了移動互聯及數字時代,紙質書似乎被宣判了死刑,手機屏幕已經吸魂攝魄般奪取了人類的注意力,紙質書的購買、閱讀、收藏等行為彷佛不合時宜,面對如此困境,國內眾多書店面臨無法長期持續經營的難題,書店作為一種商業業態似乎越走越艱難。
  • 這些人氣書店已倒閉,十一別去!|言幾又|孟波|書店|物外書店|海口|...
    言幾又在今年疫情期間連續關閉了多家店面,被媒體以「網紅書店在紅遍全國後,出現了閉店潮」為標題大肆渲染。然而,如果我們摘掉「網紅書店」這樣有負面意味的標籤,以平常心看待言幾又,就會發現它對於很多城市年輕人的意義之所在。「今天發現長寧來福士言幾又書店因疫情29號正式閉店,說不出來的感覺。
  • 這些人氣書店已倒閉,十一別去!|北京|物外書店|言幾又|方所書店|...
    言幾又在今年疫情期間連續關閉了多家店面,被媒體以「網紅書店在紅遍全國後,出現了閉店潮」為標題大肆渲染。然而,如果我們摘掉「網紅書店」這樣有負面意味的標籤,以平常心看待言幾又,就會發現它對於很多城市年輕人的意義之所在。「今天發現長寧來福士言幾又書店因疫情29號正式閉店,說不出來的感覺。
  • 深圳不缺誠品書店
    其中的典型代表有西西弗、言幾又和方所,而誠品書店則更是快人一步。1993年在貴州遵義創立的西西弗書店,直到2007年才引入「書店+咖啡」的複合經營模式,2009年的首家購物中心店則為之後的迅速擴張奠定基礎。
  • 誠品書店啟示錄:吳清友的文化商業模式,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第二年,他創辦了誠品書店。經過多年的探索,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一個「誠品模式」。簡單來說,誠品模式的特點是:不要把它理解為一家書店,而要理解為一個複合式的文化商業空間——或者直白說:一家百貨公司。4F書店 日文書館,其他分類書館,美發,生活創意:琉璃工坊,蠟燭館等5F兒童 兒童探索博物館,圖書,童裝,家具等6F文化 菜館,展演廳,視聽室等(引自:閻峰《經營顧客——臺灣誠品書店營銷傳播模式的一種解釋》)儘管書店是業務核心,但是從收入比例來看,只佔誠品的30%左右。
  • 蘇州誠品書店將於8月1日開幕 誠品經營模式引熱議
    誠品進軍大陸的首家店預計8月1日在蘇州正式營業,然而近來陸媒開始出現對誠品營運模式是否能代表臺灣文化的質疑,引起大陸書店業者在微信上熱烈討論;另一方面,福州「曉風書屋作別榕城」的消息亦「刷爆」了微信,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經營模式再度引起熱議。
  • 4C理論簡析臺灣誠品書店營銷模式
    誠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對顧客份額的追求,體現了誠品書店的核心經營理念「經營顧客」。通過跟蹤消費者行為,設計推出滿足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商品和服務項目的組合,延長了顧客留在書店的時間,延伸了賣場的空間。並且根據城市核心CBD消費行為特徵打造了「城市文化賣場」,並且每家連鎖分店都會根據當地的獨特文化和地域特點進行不一樣的設計,採用「連鎖但不複製」的策略。
  • 在書店裡開菜市場 誠品開出首家誠品知味MACHE市集
    新型書店的創新玩法越來越多了,為了存活,複合型+跨界經營成為了書店升級的主流之路,像言幾又、西西弗、蔦屋書店等將「咖啡+書+文創產品」也不再是新鮮事。「書店+」還能玩出多少花樣?      而一直在衣食住行上尋求突破的MUJI,今年年初在日本大阪開了一家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