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
2017年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
紅布蓋,白封條,金色罈子。每隻都有半人高。
寬闊高大的架子,亮晃晃,足足排了四層。
這是一棟藏滿數千壇窖藏「大紅袍」的茶倉。
乍一看,如同一座博物館的藏寶閣,神秘,震撼。
茶倉的主人叫陳善明,武夷山長尾村人。
在他心裡,武夷山腳下的這個小村莊,未來會變成一座「封堂小鎮」。為此,他推平了一整座茶山。
「以後,這裡是儒釋道同修的書院,這裡會建一排小木屋,你們可以來靜坐禪修。」
這個小鎮,是要為他的客戶服務,願意等他十年的客戶。
這些人,三三兩兩一起買了他的一種茶,可以封存時間和情感的茶。
這就是窖藏封茶。每一壇,十年後啟封。
少年成長 為信任交學費
陳善明的祖籍在浙江龍泉。
上世紀30年代,龍泉多山少田,生活困難。陳善明的爺爺帶著一家老小,來到武夷山,從此紮下根來。
1975年,陳善明出生於武夷山興田鎮仙店長尾村。
小時候,村裡有個集體經營的茶廠,爺爺是廠長。一到採茶季,爺爺就帶著茶農們進山採茶。好茶,必須在露水被太陽蒸發前採摘。爺爺他們經常天不亮就出門了。
在陳善明眼裡,採茶做茶,都是辛苦事。茶葉也太普通,武夷山家家戶戶都幹這個。
年少的他,總想幹點提氣的事情。
那時候,他家有個苗圃廠,除了茶樹苗,還有不少桑樹。
他想養蠶。那年他16歲。
他買來蠶寶寶,精心養育。家裡桑樹葉充足,蠶寶寶們健康又愉快。很快,他就收穫了一大袋子蠶繭。
16歲的陳善明賣出了自己的勞動成果,100多塊錢。人生第一次汗水換來的一筆巨款。
他花五十塊給家人買了十多斤牛肉。一路扛回家,發現都是不能吃的注水肉。
後來,有人說,你織襪子吧,織多少我收多少。他買了十多臺機器,僱了工人,熱火朝天。
織出的襪子總是不合格,通不過驗收。看著家裡上萬雙襪子,他懂了。他織的襪子,永遠不會合格的。
輕信他人,就得交付慘痛的學費。
生活給少年陳善明上了這一課。可他沒有低頭。
抬轎子 賺來第一座茶山
採訪前,陳善明泡了一款陳年大紅袍。
一杯飲下,身心通泰,有柔糯的時間質感。
陳善明說,這杯茶只窖藏了五年。十年的陳茶,會是什麼味道?現在不知道,但是他會用時間來等候。
他成長的故事,還在繼續。
織襪廠倒閉了,他們全家有了一輩子都穿不爛的襪子。
他又去開拖拉機。二手的拖拉機看起來很拉風,可每年賺的錢,還不夠維修。最後,他練就了方圓數公裡最好的拖拉機維修手藝。
家裡的錢,都被他折騰完了。還能做什麼?1995年,武夷山風景區開發沒多久,需要招聘抬轎工。陳善明報了名。
抬轎子是個體力活,可來錢快。
那時,茶農做茶一天最多只能收入12元,轎夫抬一個人一次大約能掙到7.5到15元。遇到和善的遊客,還會給小費。陳善明收到最多的一次小費,是一位80多歲的臺灣阿姨給的,有1000臺幣。
上帝關上一扇窗,會打開另一扇。
在景區抬轎子時,陳善明看到了遊客對武夷山的讚嘆,也看到他們對武夷巖茶的喜愛。他重新審視自己生長的土地,開始學習武夷山的歷史和文化。
998年,24歲的陳善明暗暗打算做茶。他要一鳴驚人,要挖一座茶山。
他一邊抬轎子,一邊攢錢。攢下錢, 就請來工人開山,造茶園。
圖說:湖對面,就是陳善明家的第一座茶山
他不僅自己種茶、採茶、制茶,還早貪黑地挨家挨戶送茶樣,尋找銷路。在他看來,做茶不能只當茶農,要放大格局,向產業鏈上遊走。他承包茶山,自己推銷茶葉,拓展人脈,事業慢慢步入正軌。
2003年,陳善明創辦了善明茶廠。之後,又創辦了茶葉研究所,以及帶動村民一起致富的合作社。
圖說:善明茶廠的茶山上,到處都是這種野生的小草莓
賣掉保時捷 方懂真情
善明茶廠的名聲越做越大,業績也越來越好。短短幾年,陳善明蓋了新房,買了車。
當朋友遍天下時,揚眉吐氣的他,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殊不知有句古話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他開始大額貸款,承包山場、擴大生產,還給自己換了一輛嶄新的保時捷。
信貸是有利息的,茶廠的經營也不是一帆風順,在債務壓力下,陳善明很快從雲端跌落下來。
面對巨大的壓力,陳善明想盡了一切辦法。
保時捷也賣掉了。他心灰意冷。
幸運的是,生活並沒有完全拋棄他。陳善明的家人、朋友乃至茶廠的工人,都紛紛施以援手。
工人們拿出了自己的工資,說「老闆,你先用著。」
朋友們從外地趕來,陪伴他度過最艱難的這段時光。
人生最低谷的時候,陳善明感受到了什麼叫人間真情。
他發誓,一定要克服難關,把善明茶廠好好經營下去。
酒廠啟發 開創陳茶封壇
2015年,陳善明去貴州一家酒廠參觀,了解到「封酒」的銷售模式。
「封酒」,即在買賣雙方共同見證下,將一壇酒密封保存,到了約定時間再打開,或自飲,或出售。
這種形式,酒經時間的沉澱更豐厚香醇,也可以通過一壇酒,寄託「封酒人」對未來的嚮往。
這,激發了陳善明靈感的火花。酒可以存,茶是不是也可以?
回到武夷山,查閱資料和請教多名茶學專家後,他將「封酒」的經營模式搬進了善明茶廠,開創了窖藏「陳茶封壇」這一全新茶門類。
從古至今,喝茶的雅士都喜歡存茶,茶和酒一樣,是可以越陳越香。陳善明的「陳茶封壇」進入市場,帶來了無限商機。
從頭再來的他,嚴格控制每個環節。
封壇的茶,是武夷山的優質巖茶。根據不同山場的茶,壇選用了陶、青瓷、青花瓷等幾種不同的材質。
在善明茶廠的茶窖內,舉目四望,都是大大小小的陶瓷壇,裡面都是封存的茶。
陳善明與武夷山市巖上茶葉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國英的第一壇封茶,擺在最醒目的位置上。
「我要做的,是一件百年傳承的事情,真正的好茶,要能夠喝出時間的味道。」陳善明如是說。
目前,善明窖藏封茶已經獲得十幾項國家專利技術。最早的一批封茶,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的多位專家,已經在採集數據,研究每一年的變化。
善明封茶的九張情感牌
經歷過人生起落,陳善明對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有太深的感悟。
他希望以茶為媒介,去連結人們寶貴的情感。
封存一壇好茶的同時,可以封存住親情、愛情、友情,封存住對過去的懷念,對未來的展望。有朝一日開壇時,多麼溫暖,多麼美好。
如今,善明茶廠已為各界愛茶人士封存了3000多壇茶。
主題各不相同。有紀念新生、新婚、金榜題名,也有祈願福祿、長壽的。
他說,我們現在有九個主題窖,分別是:出生茶、成人禮、金榜題名、結連理、立家業、福祿、長壽、百世流芳(祖傳茶)。
他這9張情感牌,讓人們和茶的關係,由弱關係開始變成強關係。
我們開玩笑說,陳總你很有網際網路精神啊。強化用戶關係,不是就是很重要的網際網路+思維嗎?
圖說:陳善明與央視紀錄片導演、國家一級編劇夏蒙封茶
他說,對。我就是要讓人們有第二次、第三次來武夷山的理由。
未來,「封堂小鎮」將成為武夷山與愛茶人的深層連結。讓這些愛茶尋茶的人,可以時常相聚,為好茶,也為情感。
採訪手記
乾隆下江南時,在杭州嘗到上好的茶,便封了茶樹專為御用。
大臣們效仿皇帝,將嘗到的好茶,書寫大紅福字貼於茶罐封存,寄託福壽好寓意。
如今,善明茶廠傳承中華封茶文化並加以創新,重現了窖藏封茶之精彩。
善明茶窖裡的茶壇,都會講故事。看著它們,如同一場隔著時空的對話,在告訴我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十年約定,重於千金。陳善明為自己的君子約定,在踐行著。
受訪人介紹
陳善明,出生於福建武夷山,祖籍浙江龍泉。
武夷山善明茶業董事長,善明陳茶封壇創始人。
國家級評茶師,現任武夷山龍泉商會常務副會長。
(部分圖片來源於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