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秋風蕭瑟,秋徹底涼下來了。
北雁南飛,秋意漸濃,遼闊無邊的秋意,實在叫人無限感懷。
歷史上,光是曹家父子,就用「秋風蕭瑟」開首,縐出了兩句意境不同的詩篇。
老曹寫: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小曹寫: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果然,秋天一到,連帶著人體的知覺,都要變得敏感起來。
早上出門,屋外的香樟木,掉落下來的黃葉要比前些日子更多。
傍晚歸家,夕陽落下得要更快,天色落下得要更晚。
到戶外,漫天草木被秋陽烘乾後,發散出一股清鬱怡神的草木香氣。
走入屋內,一股子秋涼的氣息,竄入鼻尖,是股乾燥的冷空氣氣息。
像進了間沒有整修好的雜物間,滿是灰塵味和沉悶雜味,附在周身,撣也撣不開。
瞧,這到了秋天,不僅思緒變得纖細,連帶著嗅覺,都變得敏感了起來!
那,趁著這時,不妨好好檢查家中儲存的茶葉。
通過氣味的感知,看看自己存下來的茶,到底有沒有放壞?
當你手中的茶,若是出現下文提及的五種怪異氣味時,可要多多留心了!
《2》
第一種:灰塵味
秋季的天氣,多晴朗的日子。
空氣乾燥,含水分少。
這時最適合打開存茶的紙箱,查看箱內的茶葉,儲存情況究竟如何。
若是通過聞氣味,辨別茶葉品質。
這時,可以先來著重關注,箱內的茶葉是否發散出了灰塵味?
特別是對部分可以長時間儲存的茶類,如白茶、黑茶等。
經過較長時間的儲存轉化後,若在儲存環節中出了問題。
那,極有可能,會讓存出來的茶葉,帶著灰塵味和沉悶味。
排除茶葉本身的品質問題。往往這類氣味的產生,和存茶環境的空氣品質直接相關。
但凡合格的茶葉成品,含水量都處於極低的狀態。
在自身大部分水分徹底脫離後,乾燥的茶葉,吸附能力極強。
這時,若是存茶房間空氣完全沒有流通,時間一久,整間屋子不由的就會變得氣味又悶又雜。
將茶葉長時間儲存在這樣空氣沉悶,灰塵味明顯的房間裡,久而久之,就容易將茶葉串味。
比如,像是白茶這類,在後期儲存過程中,需要源源不斷接受氧分子才能進行良好的轉化。
如此,才能陳化出老白茶那無限甘香醇厚的動人風味。
但是,白茶在後期儲存過程中,長時間呼吸,完全不流通,不健康空氣,品質自然會受到不利影響。
現代化的專業存茶倉庫內,會配備上新風系統。通過不斷的送風和排風,讓倉庫內保持清爽乾燥,空氣潔淨。
茶友們平常在家庭環境下存茶時,不妨多參考,避免將茶葉直接放在多年沒有整理過的雜物間,或者庫房等。
並且,對需要後期儲存轉化的白茶、黑茶等,儲存環境要適當的保持通風。
趁著天氣情況時,稍微的將窗戶留一絲小縫,保持微弱的通風即可。
《3》
第二類:冰箱綜合味
但凡所有放入冰箱內儲存的茶葉,在取出來檢查時,都得著重留意。
這款茶,是否被串出了冰箱綜合味?
當茶葉原本的清新茶香,被怪異雜亂的冰箱綜合味鳩佔鵲巢後,意味著內部的品質受到了極大的摧毀。
並且,極有可能茶葉內部還吸附上了過多水分,發生了受潮變質!
所以,可以百分百肯定,串出冰箱綜合味的茶葉,已經100%變質了。
那,到底什麼才是冰箱綜合味呢?
很簡單,打開家用冰箱,那裡邊混雜了各類生鮮食材、瓜果蔬菜、魚肉蛋製品等一系列氣味,就叫冰箱綜合味。
但,提到這,部分茶友會想:既然這樣,那再專門買一臺小冰箱,專門存茶葉,不就解決了?
不,哪怕是專門用來存茶葉的冰箱,同樣會讓茶葉串味。
畢竟,冰箱在運轉過程中,由於需要製冷,內部的各零件,都在協調作用。
打開一個空置許久的冰箱,就能清楚明顯的聞到,裡面各式金屬元件、塑料配件發散出的鐵腥味、塑料味等混雜起來的味道。
這樣的氣味,同樣屬於冰箱綜合味。
冰箱內部,本身就屬於魚龍混雜的環境。將茶葉存放其中,稍有不慎,就會讓茶葉變味。
對於大部分茶葉來說,平時在儲存過程中,根本不需要放入冰箱。
如,白茶、黑茶、普洱茶、武夷巖茶、正山小種等。
對這些茶葉來說,將它們放入冰箱,不僅冰箱內部的雜味,會讓它們過得步履維艱。
連帶著冰箱內部的低溫,也十分不利於它們品質的保持。
像是白茶,放入冰箱後,過低溫度不利後期良好轉化;
焙火的武夷巖茶,進了冰箱後,還是再發揮應有的色香味醇;
而煙燻過後的正山煙小種,進了趟冰箱後,原本的桂圓香、松煙香,要折損過半。
可見,對大部分的茶葉來說,冰箱不適合存茶。
用冰箱存茶,通常僅適用於需要保鮮的清香型鐵觀音,或者是綠茶。
藉助冰箱的低溫環境,能延緩鐵觀音和綠茶的保鮮期,避免葉綠素的氧化,導致變色變味。
然,在將綠茶和鐵觀音放入冰箱時,需要嚴實的做好密封。
最好,將經過真空包裝,還沒有開封的鐵觀音和綠茶,放入冰箱內,避免讓茶葉串味!
《4》
第三類:酸味
酸味,對於茶葉來說,是明顯的敗筆。
品質好的茶,不應該具備酸味。
畢竟,往往出現酸味的茶,是制茶工藝不當,或者受潮發酵的產物。
茶葉本身,不像檸檬、蘋果等,具備不少的天然酸味物質,檸檬酸、蘋果酸等。
本身沒有任何酸味的茶葉,若想在後期呈現出明顯的酸味,往往只有一種手段——發酵。
像是原本也不具備任何酸味的大麥、高粱、玉米,通過釀醋的多道工序,最終能發散出濃鬱持久的酸味。
然,當這樣經過發酵,出現的酸味,對於大部分的茶葉來說,不是好事。
比如,全發酵的紅茶,茶湯滋味以清爽清甜為佳,不應當出現難以化解的酸味。
紅茶喝出了明顯酸味,很有可能和制茶工藝相關。
制茶中,一不留神,發酵的時間以及程度沒有控制到位,就容易影響紅茶的風味呈現,帶出明顯的酸味。
一般來說,紅茶制茶發酵到位後,需要立刻停止發酵,以免內部茶味物質受到破壞,發散出明顯酸味。
到桐木關時,據當地的茶農介紹,他們在發酵結束後,通常會將茶拿來殺青,避免茶葉的繼續發酵,從而能讓茶葉的品質更穩定。
除了過度發酵,一款茶發散出明顯酸味的原因,還和後期儲存有關。
當沒有做好嚴格防潮,讓茶葉發生跑氣受潮後,內部多餘水分進一步作用時,就容易讓茶葉發散出怪異不堪的酸味。
比如,受潮後的白茶,常會發散出酸梅味、話梅味、以及類似永泰李幹的酸味,又酸又沉悶,實在怪異!
《5》
第四類:焦炭味
當一片茶,從枝梢間生長的嫩葉,轉化成杯中盈盈舒展的身姿。
在這中間,隔了不少的制茶工序。
陸羽曾提到茶有九難: 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一款茶,需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得出成品。
比如,工藝繁複的武夷巖茶,得經過一道道的慢慢焙火,才能讓最終品質成型。
而,在焙火工藝過程中,稍有不當,就會出現敗筆。
將茶焙壞,或者徹底焙死,讓茶葉發出類似焦炭的氣味。
像是被大火吞噬過後的山林,原本生機勃勃的草木,轉瞬之間化成空,留下滿目瘡痍。
行走其中,儘是這股焦炭的味道。
巖茶當中,焦糖香和焦炭味,看似只有一字之別,但卻是香與臭的兩種極端。
焙火得當,可以讓幹茶條索發散出清爽舒適的焦糖香。
類似經過烘焙後的堅果,內部的蛋白質發生美拉德反應後,發出來誘人香氣。
而就焙火過頭,火候控制不當,就是一股惱人的焦炭味。
眾多茶葉當中,除了巖茶外,白茶裡面也常會出現這樣類似焦炭的氣味。
通常,這樣的情況,出現在大火燒烤後的做舊白茶中。
通過高溫的摧殘,讓白茶快速具備老茶的滄桑模樣。
然,不論巖茶也好,白茶也罷,出現焦炭味的茶,一應值得多警惕。
出現焦炭味的茶,是不能再喝的。
就比如,烤焦的肉不能再放入嘴裡,是同樣的道理!
《6》
第五類:巧克力味
乍一聽,不少朋友會誤認為,巧克力味是種舒服愉悅的香氣。
其實不然。
好好的茶,生出了巧克力味,著實怪異。
正常品質的茶葉裡面,不可能出現巧克力味。
茶葉裡邊,往往這種怪異的巧克力味,會出現在受潮變質的白毫銀針、特級白牡丹中。
不知內情的人,會誤認為這股子氣味,是白毫銀針經過轉化後得來的珍貴香型。
其實不是,這是變質的產物。
白茶裡面,不論白毫銀針、或者是特級白牡丹,芽頭都分外的肥壯飽滿,內部充滿了養分和膠質物。
在芽頭的外層,還細細密密的包裹著一層又一層的白毫,像是件羊絨大衣。
芽頭肥壯的白毫銀針等,在後期儲存中,要是沒能做好嚴實的密封。
外界的水汽逐漸侵入到芽頭內部後,裡面的水汽一發酵,就會讓茶葉整體的品質,發生天翻地覆的劣變。
在較多的水汽,以及較高的溫度影響下,白毫銀針芽頭內部的充足茶氨酸、茶多糖、膠質物、維生素等,通通化作為茶葉發酵的燃料。
在水汽的攪和下,白毫銀針本應具備的清爽淳和、稠滑如漿的湯感,不復存在。
本身馥鬱的毫香、粽葉香,化作成為一股子生巧克力豆的味道。
並且,像是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完全放置到不新鮮的巧克力,嚴重氧化之後發散出來的怪味。
這股子怪味,怎麼可能是真正的茶香呢?
《6》
層林盡染,芳草碧連天的秋,景色纖麗。
從遠處吹來的一陣風,乾燥之餘,還帶著微微涼意。
閒雲淡淡,草木零落的秋季裡,周遭環境的變化,讓人感知愈加細膩。
秋天乾燥,適合多喝茶潤燥。
多喝幾杯茶氨酸豐富的好茶,可以給喉嚨、皮膚補充必須的水分。
秋天易乏,適合多飲茶提神。
多喝幾杯清香四溢,甘香舒適的好茶,可以緩解疲勞,解乏解倦。
在這宜多飲茶的季節裡,怎能不多檢查,自己手中的茶到底品質如何?
對照上文,若是茶葉出現上述五種怪味之一,可得多留心了。
畢竟,早發現,才能早解決!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