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來臨,「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都江堰水利工程正發揮著它治水護一方的作用。兩千多年來,它或是灌溉者,以涓涓細流滋養成都平原的廣袤土地;亦或是護衛者,在汛期充分發揮著洩洪的作用,守衛一方平安。
對於它,餘秋雨先生在散文《都江堰》裡表達了極高卻貼切的評價:「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噹噹地造福千年,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汨汨清流。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永久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根據餘先生的描述,都江堰的內涵外延是不僅限於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些主體工程的。那麼,如今的它,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又是否具備了「水利工程」之外、更加豐富的功能與意義呢?記者將這些問題記錄在採訪本上,走進都江堰,去認識了一下它的新身份。
採訪本上的感悟
都江堰不僅僅是都江堰
8市連江成「圈」「大灌區」漸成文旅新名片
「以為它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來都江堰之前,很多人可能抱著與餘秋雨先生一樣的想法。甚至對已經來過幾次的記者來說,也是如此。「大多數人對都江堰的認知還停留在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事實上,經都江堰流過的岷江水下遊地區,都應是都江堰的灌區,都江堰不僅僅是都江堰市……。」在都江堰,記者採訪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省李冰研究會副會長王國平,他告訴了記者這一全新的概念——這一大片區域,統稱為「大灌區」。
隨著水系的延伸,巴蜀文化也潤澤到所經之域。在地理與文化的雙重作用下,經過不同時期的建設,都江堰灌區目前已成為橫跨岷、沱、涪三江流域,灌溉面積超1000萬畝,造福了成都、樂山、德陽、綿陽、遂寧、資陽、眉山、內江8個城市、37個區(市)縣。而它們也自然地聯結在了一起,組成了如今的「大灌區」。
「揚一益二,不可謂沒有都江堰的功勞。」王國平說,2000多年來,四川經濟最有活力、文化最繁盛的地區就在「大灌區」。奔騰不息的岷江水為這裡帶來了富庶,也注入了豐富的文旅資源。「基於此,我們決定成立『大灌區』文旅發展聯盟,以成都都江堰為核心,把區域內的精品旅遊景點像珠子一樣串聯起來,形成全域旅遊的新態勢,打造一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旅新名片。」
在都江堰市、溫江區、郫都區、崇州市、彭州市、夾江縣、都江堰管理局、青衣江樂山灌區管理局的共同發起下,「大灌區」文旅發展聯盟於今年8月13日正式宣布成立。記者同時在成立儀式現場了解到,聯盟將主要依託都江堰和東風堰灌區文旅資源,以水利文化、農耕文化為核心,以灌區範圍內的自然山水、田園林盤、精品景區、美麗鄉村等為支撐,重點打造水利文化體驗、現代農業體驗、田園度假、天府文創、康體養生等五大旅遊產品。還將整合大遺址、大熊貓、大峨眉、大竹海等品牌文化旅遊資源,共同打造數條精品旅遊線路。
儀式上,還籤訂了開通「大灌區」景區直通車的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聯盟景區直通車將通達成都歡樂谷、大邑安仁古鎮、仁壽黑龍灘、大英中國死海、蒲江石象湖、安嶽圓覺洞等15個知名景區,給出行遊客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交通服務。
採訪本上的故事
有春風小鎮 也有音樂林盤
推進全域旅遊 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站在安瀾索橋上,看魚嘴扼住岷江咽喉,把江水一分為二;一側,飛沙堰「運籌帷幄」,防止淤泥沉積;另一側,寶瓶口對內江水加以「約束」,對過量江水進行阻攔,著實令人嘆為觀止。面對濤濤江水,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李冰研究會會長、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彭邦本感慨地說:「都江堰水利文化正是精華所在。它是生生不息的,是越用越用精彩的,是會產生很高的效益的。因此,循著聯盟的發展,它必將整個『大灌區』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誠如彭邦本所說,都江堰是「大灌區」的精華,而它的核心又集中體現在精華灌區當中。
不久前召開的成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動員會暨「西控」工作推進會強調,要統籌編制「綠道藍網」總體規劃和全域旅遊規劃,全面啟動大地景觀再造工程、都江堰精華灌區生態建設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再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壯美秀麗景色,形成「綠道藍網、水城相融、清新明亮」的生態城市格局。作為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鄉村表達主陣地,以及都江堰市全域旅遊的主延伸區,精華灌區在探索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路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與實踐。
春風拾裡小鎮、七裡詩鄉林盤、川西音樂林盤......在當下大部分景點都趨於相同、失去個性的情況下,這些既有本地特色、又結合現代人需求的景點,自然脫穎而出,被八方遊客列入「打卡地」目錄。「儘管這裡叫做都江堰精華灌區康養產業功能區,但我們的『康養』並非傳統意義的養老,而是以不同的文旅形態和文旅元素,讓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能到這裡,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身心的旅行。」該產業功能區副主任向徵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該功能區成立以來,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的科學路徑,與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領軍企業洽談合作,籤約、引進符合主導產業項目16個,開工建設國家農業公園等11個項目,總投產超過400億,目前,獨具特色的農、商、文、旅、體、養高度融合發展的綠色生態價值體系正逐步形成。
採訪本上的戰略
樹立「水潤天府、詩畫田園」形象
做強綠色引擎 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從文旅角度講,它也是成都落實省委『一幹多支』的一大抓手。」彭邦本說,都江堰蘊含的生態價值對成都「西控」、包括「大灌區」其他城市,都是可持續的、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但事實上,都江堰只是「大灌區」裡,最為耀眼的明珠之一。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四川的「大灌區」範圍內已經擁有世界遺產2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個,國家A級旅遊景區13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3個。
東風堰,便是與都江堰齊名的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在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中,同樣抓住了這次的機遇。它總乾渠長12公裡,灌溉7.67萬畝農田,1000多年來,它為著農業耕作,源源不斷地貢獻水源,造就了一方魚米之鄉。「大灌區聯盟,賦予東風堰積極融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的重要使命。」東風堰管理處處長文智勇談到,下一步將按照鄉村振興規劃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系統、紮實開展特色水情教育,打造水文化文旅產業,在傳承中創新,使灌溉工程遺產傳承得以永恆。
記者了解到,根據四川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大灌區文旅品牌建設方案》,到2022年,「大灌區」「水潤天府、詩畫田園」的品牌形象將基本樹立,新增國家5A級旅遊景區1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5個、國家森林康養示範基地2個、省級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1個,省級文旅特色小鎮5個,水利文化與天府農耕文明得到進一步傳承與弘揚,初步建成農耕文明與現代文化相融合的生態旅遊目的地。作為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目前,「大灌區」文旅發展聯盟已經梳理出176個重點推進的文旅項目。
此番聯盟的成立,將是實現區域文化旅遊產業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戰略路徑,必將進一步助力四川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建設。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聯盟的成立和一系列有力舉措,也將為「大灌區」範圍乃至全省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蒲嬌 記者 繆夢羽 供圖 都江堰 編輯 李旻 校對 代立寧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