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角力京都議定書 或開展第二承諾期

2020-12-14 騰訊網

墨西哥坎昆,瑪雅文明發祥地。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在此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減緩、透明度、資金、技術轉移和REDD等議題或能有所進展,而碳市場未來是否會蓬勃發展?

根據世界銀行今年的報告,2009年全球碳市場達到1440億美元。因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而產生的碳市場,借市場化手段,使減排成本最低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的減排量拿到了「真金白銀」。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發達國家在《哥本哈根協議》中承諾,在2010年到2012年之間提供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一年以來,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先後信誓旦旦地做出資金承諾。

但是,最不發達國家集團主席、來自賴索托的代表塞科裡(Bruno Sekoli)11月18日發出炮轟:「承諾是有的,可是我們看不到任何東西『落地』。」

中國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指出,坎昆會議應明確《京都議定書》關於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的進一步量化減排指標。「這是坎昆會議能不能邁出有意義一步的重要因素。」蘇偉說。

坎昆會議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指出,目前為止,發達國家在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上,還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行動。

兩年大限

離《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只剩兩年。

《京都議定書》對碳市場而言意義非凡,其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把締約方分為附件一國家(發達國家和轉型國家)和非附件一國家(發展中國家)。

附件一國家承擔一定的減排承諾,非附件一國家無需承擔減排承諾。《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清潔發展機制(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使附件一國家為完成減排承諾,可以向非附件一國家購買二氧化碳減排量CER。

CER由於價格低廉,自然成為附件一國家的首選。

「附件一國家成為二氧化碳減排量的需求方即出錢方,非附件一國家成為二氧化碳減排量的供給方即得錢方。」英國最大的民間碳買家英國愛斯凱有限公司中國區首席代表黎東說。

但是,由於中、印等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在CDM份額上佔大頭,又由於這些國家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使得一些發達國家意圖把中、印納入附件一國家,讓中印等國承擔減排與資金承諾。

《京都議定書》博弈的焦點正是在於此。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堅持《京都議定書》,「按照公約、議定書的要求和峇里路線圖的授權,發達國家要率先大幅度減排,要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空間。這一點也是我們堅持《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一個根本出發點。」解振華說。

解振華指出,發達國家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應該為歷史的責任承擔自己相應的義務,這一點在應對氣候變化當中是必須要堅持的。發達國家歷史排放多,現在的人均排放還相當大,應該率先採取減緩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希望發達國家起領導的作用。

其實,中國在沒有得到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支持情況下,已經利用本國的資源,自主、自願的進行減排。

而《京都議定書》若不能順利過渡到第二承諾期,對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盟損失也不小,歐盟EU ETS第三階段(2013-2020年)對碳減排量的需求巨大。

「碳減排量的供應將跟不上,因為ETS大部分都依靠CDM市場來完成任務,一個可能性是對JI(聯合履行)的依賴性更大。」瑞士南極碳資產管理公司中國區總監西克說。

歐盟也意識到這一點,近日的歐盟首腦會議傳遞了對《京都議定書》的積極姿態。相關報導稱,「會後發表的聲明稱,歐盟願意考慮從2013年開始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這也是歐盟首次清楚表明關於《京都議定書》的談判立場」。

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依然反對《京都議定書》,各方將在坎昆會議較力。

「碳路」未來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不明朗,碳市場並非陰霾重重,儘管有撤退者,但也不乏樂觀者和等待者。

坎昆會議前,摩根史坦利把其擁有的碳買家MGM 38%股份悉數出手,之前,馬來西亞國家投資公司收購英國碳買家Camco的部分股票、巴克萊資本收購瑞典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各有各的選擇,不過,黎東非常樂觀,「CDM在中國或許是在等待,但是在非洲,CDM發展如火如荼,目前全世界的買家,都集中跑到非洲做農業CDM項目和PCDM項目,我們公司就是,在那裡剛剛拿了兩個國家級的PCDM想買。」

中國的CDM項目在EU ETS的優勢不再,歐盟委員會近日發布提案,要求2013年1月起,禁止三氟甲烷(HFC-23)分解項目和氧化二氮(N2O)項目減排用於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EU-ETS)。

這些項目大部分的碳指標來自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等。歐盟擔心,中、印企業可通過碳交易獲利,而且會使工業投資從歐盟轉向發展中國家。

另外,ECX(歐洲氣候交易所)今年對大型水電項目關上大門,據了解,早在3月份,ECX實施了一項新的決議,禁止大型水電項目的核證減排量(CERs)。而中國的CDM項目絕大多數在電力部門,如風電、水電等。

事實上,在去年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夕,10個已經進入有條件註冊狀態的中國風電CDM項目,被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EB退回重審;今年2月,又有6個中國風電項目遭到拒絕;今年8月,EB駁回了新提交的中國HFC-23 CDM項目。

在黎東看來,非洲CDM市場在2013年之後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因為EU ETS肯定要繼續購買碳減排量,歐洲自己減排的成本很高,所以肯定會到發展中國家購買。「歐盟或許不和中國玩,但是會和非洲玩。」黎東說。

西克則認為,只能等待。瑞士南極碳資產管理公司的應對辦法是深耕自願減排市場,自願減排項目不受EB註冊和籤發的影響。該公司在中國的自願減排項目與CDM項目各佔50%。

另外,西克稱,碳資產管理公司還可以預測氣候談判的結果、在風險可承受的範圍內進行賭博,雖然風險大,但是盈利空間也很大。

立足本土

國際碳市場受氣候談判影響很大,氣候談判中,中國成為矛頭所指。一個立足本土的中國碳市場,則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性,但必須做好前期「試錯」的準備。

中國已經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黎東認為,這個減排目標,可以在中國內部產生一個巨大的碳市場。

黎東推測,根據美國能源信息局EIA數據,中國2005年排放50.6億噸當量,再基於GDP年增長8%前提,到2020年,不採取減排措施的排放為160億噸當量,但是如果要實現碳強度減排目標,2020年只能排放72億噸當量。

這意味著平均每年減排5.16億噸當量,假設5歐元/噸,5.16億噸的減排意味著在一級項目市場的容量超過了25億歐元,即250億人民幣。以碳交易拉動10倍的投資算,大概產生了年投資2500億人民幣的市場。以二級市場放大一級市場的1.3倍算,則二級市場至少產生325億的交易額。

這樣,每年的投資和碳交易的總容量大概可以達到3075億人民幣的市場。

這比中國從CDM項目得到的資金量大得多,從有CDM減排量籤發開始到現在,中國總共獲得籤發的項目減排量為2.2億噸,以8歐元/噸計算,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其中還包括一部分回流到國外DOE的資金。

在面臨國際要求中國減排的壓力之下,運用本土碳交易手段來實現減排,未嘗不是一種值得考慮的市場手段。而且碳交易市場非常大,還可以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

黎東認為,國家發改委在全國五省八市開展低碳省區、低碳城市試點,選點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涇渭分明,或許可以考慮在這些低碳試點省區、城市先行試點碳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碳市場機制對清潔技術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歐盟由於EU ETS的啟動,其清潔技術在全球領跑。

還有人寄希望於發達國家承諾的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中國能分到一杯羹,但可能性微乎其微,發達國家正謀劃著讓中國也出一筆錢。

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對本報記者表示,無論坎昆會議能否達成協議,中國政府都會一如既往沿著自己的低碳軌跡去走。甚至更積極地說,是否達成協議不會對中國國內政策有影響。

相關焦點

  • 坎昆角力《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減排指標
    但是,最不發達國家集團主席、來自賴索托的代表塞科裡(Bruno Sekoli)11月18日發出炮轟:「承諾是有的,可是我們看不到任何東西"落地"。」  中國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指出,坎昆會議應明確《京都議定書》關於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的進一步量化減排指標。「這是坎昆會議能不能邁出有意義一步的重要因素。」蘇偉說。
  •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續籤將無法按期完成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無法在2012年續籤,意味著對發達國家碳總排放沒了約束,全球節能減排這條路將如何走下去?CFP供圖聚焦氣候談判會議《京都議定書》的陰霾加重。正在波恩舉行的第1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的氣候談判預備會議上,聯合國官員透露,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後,第二承諾期的續籤工作將無法按期完成,可能會推遲至2014年或2015年。
  • 日本拒絕承諾京都議定書二期減排目標
    這項「榮譽」由與會非政府組織每天頒發給阻礙談判進程最大的「絆腳石」:日本代表因強硬拒絕就《京都議定書》第二階段承諾減排目標,受到多方批評。日本態度強硬拒絕承諾第二階段目標坎昆會議當天剛進入第二天,《京都議定書》工作組談判即出現停滯,原因之一是日本代表連續在不同場合宣稱「永遠」不會就議定書第二階段承諾減排目標。
  • 坎昆氣候大會議程近半 《京都議定書》存廢起波瀾
    12月4日,坎昆氣候大會議程近半,各方針對《京都議定書》後續存廢問題的爭論日益升溫,《京都議定書》二期減排承諾「難產」。日本謀求「脫軌」 引發各方關切從開幕式起,日本代表就在多個場合公開表態,「日本不會在任何情況或任何形勢下就《京都議定書》設定減排目標。」
  • 《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明年實施 被批"軟弱無力"
    新華社快訊:多哈氣候變化會議8日通過決議,2013年開始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加拿大、日本、紐西蘭、俄羅斯退出,美國從未加入該議定。第二階段只涉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  中國促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雖然《京都議定書》這一法律框架得以保全,但是第二承諾期的減排雄心不足、環境漏洞突出,導致減排效力大打折扣;發展中國家關切的氣候資金等重要問題也並未得到妥善解決;各國間互信受損,未來的氣候談判前景將更加嚴峻。
  • 德班氣候大會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經過近兩周「馬拉松式」的談判,大會通過決議,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並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從2013年開始實施。 新華網南非德班12月11日電 經過近兩周「馬拉松式」的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7
  • 誰在反對《京都議定書》
    2007年第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締約方大會通過的峇里路線圖,明確了氣候談判的「雙軌制」——「《京都議定書》(KP)」和「長期合作行動(LCA)」。《京都議定書》將隨著第一承諾期2012年底的結束而失效,承不承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一二期之間的無隙連接,就成為近幾年氣候變化談判的焦點之一。
  • 解振華強調《京都議定書》必須堅持
    中國氣象報坎昆12月6日電 特派記者冉瑞奎 張永報導 12月6日,中國代表團在墨西哥坎昆召開新聞發布會。團長解振華強調,《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必須堅持,第二承諾期應該繼續。
  • 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過半,在主辦國墨西哥的協調下談判取得了...
    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過半,在主辦國墨西哥的協調下談判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問題卻猶如一座難以跨越的大山橫亙在各國談判代表面前。幾天來各方圍繞《京都議定書》後續存廢問題的爭論日益升溫,這一問題也已成為影響坎昆會議進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 德班氣候大會:《京都議定書》二承諾期成疑
    1997年12月在日本東京籤署的《京都議定書》為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確立了標準:在2008年至2012年間(第一承諾期),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至今,大部分發達國家未能達到第一承諾期的減排目標。
  • 俄或將拒絕《京都議定書》二期 承諾應對氣候變化
    去年南非德班氣候大會達成了「自2013年1月1號起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協定,因此如何「確立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並確保其按期實行」就成為了今年多哈會議的核心任務。雖然早在2009年俄羅斯就已宣布將不接受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義務,但是有關專家表示,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打算退出《京都議定書》,更不說明俄羅斯忽視氣候變化問題。
  • 韓國:減排努力初見成效 支持延長《京都議定書》
    面對全球氣候問題日益凸顯、《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即將到期的緊迫形勢,各國政府能否摒棄分歧、共同承擔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責任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帶著哥本哈根和坎昆兩屆會議的諸多遺留問題,新一屆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如約在南非德班召開。而這一次所面臨的形勢的嚴峻程度,只能說比以往更甚。  由於原有的《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即將到期,因此能否通過談判籤署第二承諾期,從而確保各國在有效遏制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道路上繼續堅定地走下去,就不僅成為德班會議的當務之急,甚至堪稱是決定人類命運的重要一步。
  • 日本欲棄《京都議定書》 輿論批日背信棄義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韓碩) 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開幕第二天,各國代表的唇槍舌戰尚未完全展開,日本代表便公開表示打算在2012年後放棄《京都議定書》。這引起輿論一片指責,也給接下來的談判帶來了陰霾。  這並不是日本第一次提出退出的意願。
  • 達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為何這麼難
    此次會議通過4份決議,包括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啟動綠色氣候基金以及就2020年之後的減排做出安排等。參加德班會議的發展中國家代表認為,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確定《議定書》發達國家在第二承諾期的減排安排。但回顧此次談判進程,不難發現,為氣候變化應該承擔主要責任的發達國家使出各種招數減輕自身壓力。 11月28日會議剛開幕,就傳出消息說,加拿大政府將退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這個消息遲遲得不到加拿大代表團證實,幹擾會議進程數天。
  • 京都議定書成氣候大會焦點 日本固執己見遭抨擊
    中新社坎昆11月30日電 題:《京都議定書》成氣候大會焦點 日本固執己見遭抨擊  中新社記者 李洋  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剛剛進入第二天,談判氣氛卻陷入了緊張狀態。《京都議定書》成為談判焦點。日本談判代表堅決反對延續《京都議定書》,遭到很多談判代表和非政府組織的強烈反對。
  • 德班大會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新華網快訊:當地時間11日凌晨,德班氣候大會通過決議,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並啟動綠色氣候基金。
  • 中方對紐西蘭退出《京都議定書》表遺憾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12月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就紐西蘭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多哈會議正在舉行,即將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談判,新方選擇此時宣布不參加第二承諾期,與國際社會努力背道而馳,令人遺憾。
  • 德班大會閉幕 《京都議定書》「起死回生」
    此次會議通過了「德班一攬子決定」,同意《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在2013年生效。但由於發達國家缺乏政治誠意,「峇里路線圖」談判仍未完成。   過去兩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在南非舉行。190多個國家的談判代表齊聚德班,就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再次進行集體努力。  中國代表團認為,此次會議取得了五大成果。
  • 中國在坎昆更顯張弛有度
    作為經濟發展迅猛的新興大國以及擁有巨大碳排放量的國家,中國首當其衝受到儘早承諾量化減排的巨大壓力。如果中國過早承諾絕對量化減排義務,勢必會對經濟發展造成較大影響。因此,中國強調履行自主減排義務,堅決不做超出自身能力的減排承諾。為了彌補分歧,針對有關減排透明度的問題,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提出了「尊重主權,互相學習,相互借鑑」的原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靈活性。
  • 《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 中國如何應對後京都時代
    「第二減排承諾期」開始談判  即便今天,佔世界人口22%的發達國家仍消耗著世界上70%以上的能源,排放著50%以上的溫室氣體。基於此,「京都模式」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達成了一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不平等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