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奶奶都會跟鄰居家的大娘一起烙煎餅,烙煎餅是一個技術活,頭一天和好麵糊,第二天烙,一般一烙就是一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在旁邊打下手了,說是打下手,其實都用不到我,以前的煎餅鏊子都是燒柴的,燒火是一個很技術的活,都是爺爺在看著,我們稱爺爺是火頭軍,這個稱呼很貼切哈,想搭把手老人家不用咱,下面的火掌握不好上面就不好烙,同齡的小夥伴在院裡一人一個大煎餅,吃的可開心了,偶爾奶奶鍋邊刮下來麵疙瘩,小夥伴們都搶著要吃,別提多香了。
每個地方的煎餅做法都不一樣,要說好吃,還得數山東的煎餅,傳說煎餅是諸葛亮發明的,有一次諸葛亮的軍隊被圍在束河、沂河之間,鍋碗瓢盆行軍當中都丟棄了,將士們非常餓,孔明先生就讓廚房的廚師用水和麵粉和成麵漿,用石頭把銅鑼墊起來在銅鑼面上攤麵糊,做出香噴噴的麵餅,將士們吃完之後士氣大振,殺出敵人的包圍圈,從此煎餅在民間廣為流傳。
人很多都知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只有一少部分人會在家中做,大多數上班族寧願多睡十分鐘,也不願意炒個雞蛋,很多都選擇在上班的路上買點吃的,像我們這裡最常見的就是豆漿、包子、油條、胡辣湯等等,而最受大家歡迎的就是煎餅果子,特別是裡面的果子,吃起來脆脆的,還可以卷上辣條、青菜、培根肉、雞肉、等等,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煎餅卷一切」,剛好趕上大娘烙煎餅,平時大爺在外面幹活,吃不慣外面的飯,中午飯都是自己帶煎餅,卷個蔥沾個醬,或者帶點花生米,倍兒香。
人們在飲食方面開始講究健康飲食,那麼健康的飲食就是多吃粗糧,黃豆需要提前泡一晚上。
泡好的黃豆用豆漿機打成豆漿,連豆渣一起倒入一個盆中。
加入適量的小麥粉,白麵粉,酵母粉,雞蛋,調出麵糊。
加入幾個雞蛋,這樣營養更高。
加點白面口感會更好一些。
70年代的女子如果不會烙煎餅,都找不到婆婆家。麵糊這個調的比較稀薄,因為我們要用刮板刮,如果是用麵團抱著滾的方式,那個面要相對硬一點。
過去做煎餅都是燒秸稈或者果木枝,做菜煎餅的後來開始用煤球、液化氣,或者是電了,而且購買非常方便,這個是電鏊子,相隔一個月沒有用,所以要先試鍋,少用一點油擦乾淨,然後幾個煎餅測試一下,頭幾個烙的並不好。
麵糊用勺子要到鏊子上,用刮板快速的沿著外圈趕,別看大娘很容易就推了一圈,沒點技術還真走不出來,要麼麵糊趕到鏊子外面去,要麼就靠不到邊上,非常急人。
刮煎餅是烙煎餅中最技術的部分,一旦刮不好就容易出窟窿,也是最累的,一天下來往往手腕累得發酸,刮下來的麵糊,以前小孩子就愛吃這個,颳得滑溜溜滴,看著就好吃,刮板每用一次都要粘一下水。
這麼一盆麵糊熟練的話一下午就能烙出來,新鮮出爐的煎餅卷點鹹菜就很美味。
我自己也下手烙了一個試了一下,沒有大娘在旁指導和輔助,估計就烙糊了。
現在大部分的農村人也都是去煎餅店裡加工,不再自己烙了,嫌累。
剛出鍋的煎餅非常好吃,非常香,但是不好疊,最好是放一天之後再疊,或者撒一點水比較好疊。
在人們的印象中,山東人的標配就是煎餅卷大蔥,其實不是所有的山東人都愛吃,煎餅有很多種,吃法也非常多,你們家鄉都是怎麼做煎餅的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