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那種鏊子烙出的煎餅

2020-12-17 心理測試軟體

記憶中那種鏊子烙出的煎餅

記憶中的東西有好多,有些是被掩埋而不知覺,但它們一直潛藏著,其中之一就是母親用柴火在鏊子上烙煎餅。

有朋友買了個小小的鐵鏊曬出來。我首先反映的是難道對方也會烙煎餅?也是山東人嗎?求證後,對方說自己喜歡吃麵食,這個東西做麵食很方便。原來鏊子也慢慢成為非山東人的炊具了!

看著那個小鐵鏊子,關於鏊子與煎餅的記憶再次被拉倒眼前。

最早對鏊子的記憶,應該是很小時在奶奶家,看她圍著頭巾,坐在低矮的板凳上,周圍一堆柴火,旁邊一盆糊子(麥子、玉米/瓜幹浸泡後上磨推出來的混合物),正對面就是直徑在40-70cm的鐵鏊子了。

之後就是小學時候,每個周末,都要早起推磨,磨糊子。然後剩下的工作就是母親在鏊子窩裡,烙煎餅,跟奶奶的一樣,無論酷夏還是嚴寒。

那時候,對推磨是很煩的,但即便是煩也必須幹,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因為你不幹,一周就沒得吃,先是一頓指責,搞不好就會皮肉懲罰。剛出來的煎餅是很香的。

母親手藝不算高,因為烙出的煎餅不是很薄。見過其他夥伴吃的煎餅,很薄,甚至厚不過紙。剛出爐的煎餅當然越薄,受熱越均勻,也越脆生。

但厚一點的煎餅,好處就是吃一個就飽了,大不了再吃一個。薄的煎餅就可能不止2個才能飽。

記憶中我家的鏊子,是有3-5cm的裂縫的,可能是因為放置不當跌落或什麼硬物咯的。出爐的煎餅,有點菸燻火燎的味道,像現在那種淡淡的燒烤味。時間久了,也習慣了。

推磨烙煎餅,一直到初中一年級,之後漸漸地就不用推磨了,因為磨麵便利了。麥子粗磨一遍的面(土話叫一砬la面),用的時候直接用水和好,燒熱鏊子就行了。

我的整個高中,都是吃用煎餅做乾糧。也就是那幾年,母親都用那盤老鏊子烙煎餅。

之後,回家少了,不記得哪次回家問,怎麼吃的煎餅是買的?

母親說,地都不種了,沒有柴火燒……好像還有個原因,購買的機器煎餅(或饅頭),比坐在鏊子窩裡烙煎餅更方便,當然背後的原因是,外出幹活(打工)比種地收入更高,幹一天的收入能買1-2個月的煎餅了。

之後的之後,家裡的老鏊子也不見了,應該是生鏽不堪,只能做廢品處理掉了。

就這樣,烙煎餅慢慢成為多數人的記憶。而對最近十年出生的孩子,一定不知道還有這樣的「玩具」。

北京工作後,曾從某寶購買過老家臨沂的煎餅,只能說有那種味道,但欠缺了些剛出爐的味道。

現在每次回去,都是提前到煎餅房預定。他們僱人用電動的鏊子,不過卻是手工做的。相對於柴火做底火做出的煎餅,是有些差別的,特別是沒有記憶中那種淡淡的燒烤味。

現在看看,對當時多數居家婦女來說,能為家人準備一周或幾天的口糧,特別是為在外上學的孩子準備,無論怎樣,都有一種內在假於外形的東西,也就類似於心理沙盤遊戲中的場景創造的意境了。

當逐漸不再依託煎餅而生活時,我們丟掉的東西,不經意間發現,並不是單純烙煎餅的傳統與生活習慣,還有更多更多。鏊子能否作為大眾炊具呢?

這個可能或許有吧,但底火用柴火的那種,看來逝去難再了,唯有在記憶中了。

【心理沙盤李守龍博文日記總第1115篇,2020-246】

相關焦點

  • 又到母親節,懷念當年娘烙的香酥大煎餅
    醉中,陝西老大哥深夜難眠,激動地講起了往事和戀情,令我們幾個青澀少年神往不已。家鄉在蘇北一個叫「炮車」的小鄉鎮。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還以麵食為主。麵食的種類有饅頭、麵條、卷子、包子、餃子、朝牌、煎餅等。由於粗糧細糧皆可烙制,且易於存放,食用普遍,煎餅是最具特色的地方食物。推磨、烙煎餅,必須使用石磨、鏊子兩種工具,經過磨、烙兩道程序。
  • 老家日照·海邊舊事(一)――烙煎餅
    針線,說的是針線活;飯食,就是煎餅烙的孬好。老人說,那個年代,女孩子到了十二三歲,娘就手把手地教烙煎餅,生怕烙孬了,不好說婆家。烙煎餅,簡單又複雜。說簡單,指工具,石碾、石磨、鏊子、油搭拉、舀勺、煎餅齒子等,都些簡單用具。說複雜,指烙煎餅忙乎人。
  • 山東44歲農村大姐好手藝,把雜糧煎餅烙出名堂,敢和機器比質量
    煎餅是山東的特產食品,尤其是在沂蒙山區,煎餅是老百姓的日常主食,可以說是最具煙火氣息的美食。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幾乎家家戶戶烙煎餅,每個成年女孩,都必須掌握烙煎餅的手藝,才能找到婆家。可見,烙煎餅這個手藝在當時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煎餅機器代替了純手工烙煎餅,烙煎餅的手藝幾乎已經成了人們的記憶。
  • 帶你烙煎餅,剛烙熟的煎餅,真是太好吃了,我每次都要吃10張
    小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奶奶都會跟鄰居家的大娘一起烙煎餅,烙煎餅是一個技術活,頭一天和好麵糊,第二天烙,一般一烙就是一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在旁邊打下手了,說是打下手,其實都用不到我,以前的煎餅鏊子都是燒柴的,燒火是一個很技術的活,都是爺爺在看著,我們稱爺爺是火頭軍,這個稱呼很貼切哈,
  • 退役軍人發明烙煎餅神器,2萬多一臺,有人一次買了100臺
    張同金說,作為從小就吃煎餅長大的他來說,一提起煎餅,腦海中就會想起小時候母親烙煎餅的場景。圖為張同金在發貨前查看鏊子配貨情況 。低矮的茅草房,冒著熱氣的鏊子,戴著頭巾的母親,燃燒的柴草,滿院飄著的煎餅香,這種場景時常浮現他的腦海中,一直伴隨到現在。
  • 舌尖上的阜陽|鏊子饃,烙出來的阜陽味
    鏊子饃,顧名思義,就是在鏊子上烙制的薄餅。鏊子是由生鐵鑄制圓板,表面平整光滑,中心稍凸,它是烙饃的利器。而鏊子饃,是阜陽最常見的一種烙饃方法。也是阜陽烙饃家族中的長者。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過去,鏊子饃是阜陽最常見的家常麵食。新麥一登場,推上頭道新麥,家家戶戶就開始烙鏊子饃。鏊子饃好吃,不僅體現在饃皮上,更重要鏊子饃需搭配食材與佐料一起吃,才是最完美的吃法。
  • 伴我成長的地瓜煎餅
    三間屋子裡有一間屋是專門放地瓜乾子的,堆得小山一樣,除了餵牲口,就是烙煎餅。地瓜產量高,曬成幹耐儲存,烙成煎餅耐飽,農忙時節吃時方便省事。秧地瓜的事情我已經記憶不清,只記得曬地瓜幹了。霜降過後,就要刨地瓜了,拔掉地瓜秧,大人們把地瓜刨出來,裝到小推車上推到離家近的空地裡,然後就開始切地瓜。
  • 鏊子的美食記憶之鹹食
    在電視劇《大染坊》中,陳六子有一句調侃趙家老大的對白——「鏊子上睡覺不好受,中午請你吃燉肉」。每每看到這一段,不禁想起了小時候家裡的鏊子。 家裡的鏊子是用鑄鐵做成,平面圓形,中心稍凸,底部有三條5、6釐米的腿,呈「三足鼎立」的樣子。不過通常父母親都稱呼它為「鏊鍋」或者「平鍋」。
  • 蘇北皖北人最難忘鄉村記憶:烙饃與燒鏊子
    烙饃時,鏊子受熱要均勻,下面的火既不能猛、也不能接不上續。火猛,面饃落上鏊子,就的翻挑,動作稍微慢了一點,熱鏊子上的烙饃就要冒煙發焦。火小,面膜在鏊子上的時間就長,等熟了,烙饃又硬了。口感就差了。所以烙「烙饃」一般都是燒柴火。燒柴火,鏊子底下的火勢就容易控制。
  • 這才是正宗的山東大煎餅!當地老饕深度科普,煎餅才不只能卷大蔥~
    煎餅果子,一般是指在烙煎餅的過程中加入雞蛋,之後再卷進果子(油條)或者薄脆的「果篦兒」,有時再加火腿、生菜、香菜、蔥花等配料,量足味美,令人垂涎。在《煎餅賦》裡面,蒲松齡把制煎餅過程中的詩意與變化講得活潑生動,寫出了山東煎餅烙制的普遍特點。
  • 【莒地風物誌系列】莒縣手工煎餅
    不用工具用手拿著麵團在鏊子上滾出來的煎餅也叫「滾煎餅」。在莒地農村,曾經有「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說法。鏊子這種食品加工工具起源於沂蒙山區。鏊子用鑄鐵做成,平面圓形,中心稍凸。呈銅鑼狀,正面光滑,有三根高大約6CM左右的鏊子腿,支起來後在底下燒暄柴火。
  • #山東煎餅知多少#
    烙煎餅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鐵製,圓形,有大、中、小三種,中號鏊子直徑65釐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熱,上面即可烙制煎餅。鏊子是烙煎餅的專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條,唐人《朝野僉載》中有"熟鏊上猢猻"語,可知煎餅的歷史之悠久。二是手持用來推動糊子的工具,當地人叫"篪子",木製板狀弧形,有柄。
  • 《贛榆鄉土文學》系列之101——地瓜乾麵煎餅
    然而,被弟弟這麼一問,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從前——滿眼都是滾煎餅時的氤氳熱氣,滿嘴都是吃煎餅時的那種甜滋滋的味道,滿心都是關於地瓜乾麵煎餅的點點滴滴的情懷!現在的白面煎餅做法誰都知道,是「烙「出來的。而地瓜乾麵煎餅是怎麼做出來的,恐怕四十歲以後的人都不會知道吧?那是「滾「出來滴!
  • 老家的煎餅 遊子的鄉愁 媽媽的味道 北上廣拼搏的精神食糧 難忘 難忘
    、竹坯子、舀勺、鏟子等,在農家小院裡支起鏊子,就地取「柴」,用玉米秸或麥穰等柴禾燒火,用石磨磨好糊子,邊燒火邊烙制,一個婦女就可以完成,一般是頭天晚上磨了糊子,第二天一早開始,生火加熱後先用一塊疊成多層的方形厚布(俗稱「油布子」)蘸上豆油,將鏊子均勻擦亮,一則清潔去汙,二則可使烙熟的煎餅容易與鏊子分離,防止粘貼。
  • 煎餅卷大蔥——難忘的味道
    在八十年代初,我的家庭和眾多農村家庭一樣,並不富裕,那時的主食多以煎餅為主。由於當時水利不便利,糧食產量很低,加之孩子又多,為了生吃儉用供孩子讀書,大人們都把烙煎餅用的面磨得很粗,所以我們都叫它粗糧煎餅。每次烙煎餅時,只見母親把粗面倒進面盆,加水攪勻,變成糊子。
  • 山東煎餅卷大蔥,就好這一口!
    煎餅是以前的主食。那時候的煎餅是用地瓜面製作的,每年各家各戶都要製作很多煎餅保存起來,當作一年的口糧。做煎餅是每年的大事。製作煎餅的工藝不同於現在城市路邊煎餅果子的做法。老家做煎餅,先用一個很大的盆,盛半盆地瓜面,鞣製出稀薄合適的麵團。在土灶臺上支好直徑大約一米的黑色鐵質鏊子。鏊子好像就是大號的電餅鐺,只不過是放在土灶臺上,用柴禾、木頭或者煤塊加熱。
  • 吉大北門不足9平米的煎餅鋪,每天都能賣出幾百張煎餅
    卜阿姨,吉大北門煎餅鋪的老闆,來這的孩子都習慣稱她卜阿姨,或者卜媽媽。菜煎餅,三張餅鏊子,這些關鍵詞,每個吉大畢業的孩子再熟悉不過,因為它們陪了他們17年,小店只有卜阿姨一個人忙活,每天從早8點一直到晚10點,每天都能賣上幾百張的煎餅。
  • 這才是正宗的山東大煎餅!當地老饕深度科普,煎餅才不只能卷大蔥
    74煎餅果子與菜煎餅煎餅果子,一般是指在烙煎餅的過程中加入雞蛋,之後再卷進果子(油條)或者薄脆的「果篦兒」,有時再加火腿、生菜、香菜、蔥花等配料,量足味美,令人垂涎。這種小吃在天津更為普遍,而且多是以綠豆面為原料。
  • 外地人第一次吃山東煎餅,吃出腦震蕩?
    #外地人第一次吃山東煎餅#突然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小編看了笑的肚子疼一張標準的山東煎餅,需要提前一晚浸泡原料,再用石磨細細碾磨,磨好的煎餅糊子再進行攤制。熱乎的煎餅不能直接裝袋,還要經過晾涼摺疊工序,是真真的需要慢工出細活。
  • 煎餅與煎餅果子都不可辜負︱能聊
    支起灶火(也有地區是直接將鏊子放在地上燒),將「鏊子(即生鐵鑄成的烙餅器具,平面圓形,中心稍凸,三根腿支撐。)」燒熱,只能用麥秸燒,用木頭燒「鏊子」熱得太快——「來不及攤」。攤煎餅的工具叫「篪子」,木製板狀弧形,有柄。把麵糊放在熱鏊子上後,用篪子左右推攤,糊子便薄薄地攤在鏊子面上,也有的用筢子,還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