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帶業往生 」與「消業往生 」這兩句話,都有道理,並不是那一邊對,那一邊不對。這兩句名言,是前輩善知識以及現代的善知識們,說法的方便話。一個有成就的人;教化別人,每每因時間的不同,地區的不同,對象的不同,在說法上,就有各種不同的方便,所謂「觀機設教」,便有因時制宜,園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作用。
我們知道,「帶業」與「消業」這兩方面的辯論,重點在一個「業」字。那麼,我們學佛的人,當然先要了解什麼是「業」。
業並不是絕對的壞事。我們知道,佛說的業,內插三種:善業、惡業,以及不屬善不屬惡的無記業,統稱之為業。既然如此,那麼,修行的人是否也在造業?答案是肯定的。修行人也在造業,諸佛菩薩也在造業,因為修行是在造業,造就至善純淨的善業,以至於菩提道業。既沒有無記業,更沒有惡業的雜染。
如果說,往生 西方,都要善業成就,那麼善業成就的人,在理論上,是否也是「帶業往生 」呢?答案很肯定,當然也是「帶業往生 」,是帶善業而生。如果說帶業不能往生 ,必須消業才能往生 ,會使人認為消了惡業、無記業還不夠,一定要修成一切善業如菩薩,才能往生 。只因「消業」兩字,在定義上,說得太倉促含混了,因此引發了爭論。
更進一步說,倘使必須消了一切的業才能往生 ,那麼極樂淨土,就不歡迎我們,不歡迎一切眾生,只歡迎成就菩提道果的大菩薩,甚之成佛的才能往生 了。沒有這個道理,也不是這個道理。且別說大菩薩們,只講一般修行的人,真正將善、惡、無記等一切的業都消盡了的,能有幾人?況且根據佛的聖教,只有轉業,而不能消業。「轉識成智」,轉識成佛。所謂「帶業往生 」,固然是古代善知識方便的說法,「消業往生 」,也是一時方便的說法,如果徹底窮究,便要試問:消掉了什麼業?
譬如小乘成就的阿羅漢們,甚至證得了有餘依涅磐的阿羅漢們,他的業還是存在,只是暫時內伏下去,因此也能成道。我們不要以為回羅漢們已經成道了,他的業就此能消滅了,只是暫時潛伏下去而已。甚至於「地」上菩薩,以及沒有到「地」的菩薩,還都是帶業的,只能說:「地」上菩薩的業,轉化、淨化到一個層次,或轉化、淨化到某個程度。
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例如世尊釋迦牟尼佛,現生還得示現,接受往劫的果報。絕對不能說我已成就了,就可賴債不還報而消業得了。所以,如果一定堅持要捎了業才能往生 ,否則便不能往生 ,此說似乎太過固執了。如果認為非如此不可,則落在「見取見」和「所知障」中。主觀成見的「見取見」容易形成法執。例如世間成見說:此事非如此不可!但是,佛法沒有如此不圓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