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珠三角桑基魚塘起源西樵
其發展曾領先全省,對研究中國生態文明史具有重大意義
「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這是西樵老一輩常掛在嘴邊的話,描繪的是桑基魚塘的耕種模式。桑基魚塘是珠三角地區最早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見證了珠三角廣紗甲天下產業發展歷史,珍藏著西樵紡織文化起源的密碼。目前,西樵山下,至今還保存一片被稱為「世間少有美景」的桑基魚塘,面積3000多畝。
據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商品性農業的發展與局限——西樵桑基魚塘農業研究》 一書介紹,珠三角歷史上第一圈桑基魚塘形成於西樵,換句話說,西樵是聞名遐邇的桑基魚塘的發源地,這對研究廣東農業史、中國生態文明史具有重大意義。
西樵山下桑基魚塘連片。/資料圖片
桑園圍是桑基魚塘的發端
據史料記載,西樵山一帶自唐宋出現村落後,逐漸形成了沙田,人們在山與山之間建造堤圍,依地勢而建,形成了由高到低的桑園圍。明洪武年間,海水倒灌成災,當地人將裝有巨石的船沉於江底,使桑園圍從開口圍向閉口圍轉變,不僅止住了水倒流,還起到了加固堤圍作用。
《商品性農業的發展與局限——西樵桑基魚塘農業研究》作者陳海立指出,明初乃至明中葉,西樵並沒有初具規模的蠶桑業,而隨著西樵所在桑園圍的開發,以魚稻輪作制為主體的基塘農業逐步成型。
據康熙《南海縣誌》記載:「海州、鎮湧、金甌、綠潭、沙頭、大同、九江魚桑為業,尚氣健訟,錢糧易逋。」據陳海立介紹,康熙《南海縣誌》這段材料在萬曆《南海縣誌》及崇禎《南海縣誌》的基礎上有所修改,而「魚桑為業」正是康熙《南海縣誌》作者根據當時時代特徵而增加的。經檢視地圖,「海州、鎮湧、金甌、綠潭、沙頭、大同、九江「這些地區扼據桑園圍下遊,在西樵山麓,恰好是如今的西樵,陳海立認為,明末清初,隨著西樵的塘魚養殖業及蠶桑業迅速崛起,桑基魚塘農業已成雛形。
佛山桑基魚塘發展曾領先全省
根據零碎的史料,陳海立勾畫出明末清初第一圈桑基魚塘區,區域包括九江、西樵、龍江、龍山、葛岸、龍津等地。他認為,當時蠶桑業及塘魚養殖業最為繁盛的九江,應是第一圈桑基魚塘區的中心。
順治《九江鄉志》撰寫者黎春曦描述他的家鄉「搤西北下流,地窊,魚塘十之八,田十之二,故力農本務無幾,終歲多殫力魚水,而逐末每微」。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亦云九江「地狹小而魚佔其半。池塘以養育,堤以樹桑,男販魚花,婦女餵愛蠶」。
陳海立表示,不管魚塘的比例是「佔其半」還是佔「十之八」,都說明當時九江的魚塘和蠶桑業密集程度極高。這與九江地勢較低、獲得水源較易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九江人壟斷了當時的育苗養殖業,使得魚塘養殖魚苗具有豐厚的利潤,刺激了該地的基塘農業開發。
從清朝道光時期開始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一百年時間裡,廣東絲的出口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令桑基魚塘的規模及範圍突破了原有的格局,並逐漸形成了以容奇、桂洲為中心的第三圈桑基魚塘區。
當時,容奇、桂洲作為桑蠶業的中心,還擁有專門為繅絲廠服務的繭棧以及發達的金融業。據1985年出版的《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記載,「順德甚至成為廣東的金融中心。廣州銀行有百分之三十靠順德絲業中的資金周轉,廣州和省內其他各城鎮的生意,大都依靠順德絲業在金融上的支持」,而容奇、桂洲恰好是順德縣的金融中心。
綜上所述,桑基魚塘的發展,既促進了種桑、養蠶及養魚事業的發展,又帶動了繅絲等加工工業的前進,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化的人工生態系統。
來源丨佛山日報
文丨記者招鈺英
編輯丨梁楚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