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曾領先全省!珠三角桑基魚塘起源西樵

2021-01-09 佛山在線

原標題:珠三角桑基魚塘起源西樵

其發展曾領先全省,對研究中國生態文明史具有重大意義

「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這是西樵老一輩常掛在嘴邊的話,描繪的是桑基魚塘的耕種模式。桑基魚塘是珠三角地區最早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見證了珠三角廣紗甲天下產業發展歷史,珍藏著西樵紡織文化起源的密碼。目前,西樵山下,至今還保存一片被稱為「世間少有美景」的桑基魚塘,面積3000多畝。

據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商品性農業的發展與局限——西樵桑基魚塘農業研究》 一書介紹,珠三角歷史上第一圈桑基魚塘形成於西樵,換句話說,西樵是聞名遐邇的桑基魚塘的發源地,這對研究廣東農業史、中國生態文明史具有重大意義。

西樵山下桑基魚塘連片。/資料圖片

桑園圍是桑基魚塘的發端

據史料記載,西樵山一帶自唐宋出現村落後,逐漸形成了沙田,人們在山與山之間建造堤圍,依地勢而建,形成了由高到低的桑園圍。明洪武年間,海水倒灌成災,當地人將裝有巨石的船沉於江底,使桑園圍從開口圍向閉口圍轉變,不僅止住了水倒流,還起到了加固堤圍作用。

《商品性農業的發展與局限——西樵桑基魚塘農業研究》作者陳海立指出,明初乃至明中葉,西樵並沒有初具規模的蠶桑業,而隨著西樵所在桑園圍的開發,以魚稻輪作制為主體的基塘農業逐步成型。

據康熙《南海縣誌》記載:「海州、鎮湧、金甌、綠潭、沙頭、大同、九江魚桑為業,尚氣健訟,錢糧易逋。」據陳海立介紹,康熙《南海縣誌》這段材料在萬曆《南海縣誌》及崇禎《南海縣誌》的基礎上有所修改,而「魚桑為業」正是康熙《南海縣誌》作者根據當時時代特徵而增加的。經檢視地圖,「海州、鎮湧、金甌、綠潭、沙頭、大同、九江「這些地區扼據桑園圍下遊,在西樵山麓,恰好是如今的西樵,陳海立認為,明末清初,隨著西樵的塘魚養殖業及蠶桑業迅速崛起,桑基魚塘農業已成雛形。

佛山桑基魚塘發展曾領先全省

根據零碎的史料,陳海立勾畫出明末清初第一圈桑基魚塘區,區域包括九江、西樵、龍江、龍山、葛岸、龍津等地。他認為,當時蠶桑業及塘魚養殖業最為繁盛的九江,應是第一圈桑基魚塘區的中心。

順治《九江鄉志》撰寫者黎春曦描述他的家鄉「搤西北下流,地窊,魚塘十之八,田十之二,故力農本務無幾,終歲多殫力魚水,而逐末每微」。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亦云九江「地狹小而魚佔其半。池塘以養育,堤以樹桑,男販魚花,婦女餵愛蠶」。

陳海立表示,不管魚塘的比例是「佔其半」還是佔「十之八」,都說明當時九江的魚塘和蠶桑業密集程度極高。這與九江地勢較低、獲得水源較易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九江人壟斷了當時的育苗養殖業,使得魚塘養殖魚苗具有豐厚的利潤,刺激了該地的基塘農業開發。

從清朝道光時期開始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一百年時間裡,廣東絲的出口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令桑基魚塘的規模及範圍突破了原有的格局,並逐漸形成了以容奇、桂洲為中心的第三圈桑基魚塘區。

當時,容奇、桂洲作為桑蠶業的中心,還擁有專門為繅絲廠服務的繭棧以及發達的金融業。據1985年出版的《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記載,「順德甚至成為廣東的金融中心。廣州銀行有百分之三十靠順德絲業中的資金周轉,廣州和省內其他各城鎮的生意,大都依靠順德絲業在金融上的支持」,而容奇、桂洲恰好是順德縣的金融中心。

綜上所述,桑基魚塘的發展,既促進了種桑、養蠶及養魚事業的發展,又帶動了繅絲等加工工業的前進,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化的人工生態系統。

來源丨佛山日報

文丨記者招鈺英

編輯丨梁楚靜

相關焦點

  • 千年桑基魚塘重回珠三角
    麥翠嬋從事採桑養蠶工作已5年,更早關於桑基魚塘的記憶還在改革開放前。她說:「那時候還小,是生產隊集體種的。」  聞名國內外的桑基魚塘是基塘農業的一種。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廖森泰說,基塘農業在嶺南最早起源於漢唐時代,曾在明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等時期迎來數次發展高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後,桑基魚塘迅速衰落,湧現出菜基魚塘、花基魚塘等形式。
  • 西樵七星古村桑基魚塘美如畫!嶺南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從高空俯瞰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4千多畝魚塘縱橫排列,星羅棋布,宛如一塊塊翡翠裝飾著大地,呈現出岸青水碧的生態之美。桑基魚塘七星村已有600多年歷史,坐落於西樵山南麓,這裡有以嶺南水鄉自然風光和桑基魚塘文化為主題的西樵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吸引八方遊客。
  • 廣東佛山西樵鎮七星村:桑基魚塘規劃生態藍圖
    廣東佛山西樵鎮七星村:桑基魚塘規劃生態藍圖2010-08-17 09:5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珠江時報到村中河湧戲水、捕魚,那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南海人腦海裡的回憶,在西樵山腳下的七星村,那裡的村民每天都可以在清澈的溪流裡打鬧嬉戲。    早在1972年,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桑基魚塘」農田示範區,村內絕大部分土地被國家限定為農田保護區。
  • 桑基魚塘美如畫 文旅融合促振興
    從高空俯瞰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4000多畝桑基魚塘星羅棋布,宛如一塊塊翡翠裝飾著大地,呈現出岸青水碧的生態之美。 七星村位於西樵山南麓,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的核心區。藉助桑基魚塘這一重要的歷史和自然遺蹟,七星村不僅傳承桑基魚塘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更是建設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通過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 農業專家學者為珠三角基塘農業支招 挖掘桑基魚塘價值
    佛山日報訊 記者呂金生報導:昨日,佛山市農業局在西樵舉辦「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研討會,中科院、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為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出謀劃策。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系統已有400多年歷史。
  • 桑基魚塘錯落美食豐,水鄉生態文明悠然景如畫
    臘月的暖陽裡,走進南海西樵山腳下的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魚塘邊成排的桑樹正吐著嫩芽,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萌發著勃勃生機。有的魚塘已被抽乾,魚糞沃過的塘泥被堆放在塘基上,為桑樹提供豐富的養料。在魚塘底龜裂的泥塊間,河蚌儘管藏在縫隙深處,仍引來飛鳥無數……園中漫步,可以一邊欣賞桑基魚塘的存留,一邊遙想著當年桑基魚塘的盛況。
  • 我去了趟西樵桑基魚塘
    距南海桂城四十公裡開外的西樵山腳下,有一片桑基魚塘。
  • 【人文廣東】佛山:600年古村桑基魚塘美如畫,嶺南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樵桑基魚塘。(攝影:霍廣良)&nbsp&nbsp&nbsp&nbsp七星村已有600多年歷史,坐落於西樵山南麓,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的核心區。這裡有以嶺南水鄉自然風光和桑基魚塘文化為主題的西樵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吸引八方遊客。
  • 什麼才叫真正的魚塘主?擁有桑基魚塘的才是!
    桑基魚塘是珠三角一種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形式,尤其是在佛山順德,幾乎老一輩的人家裡都有魚塘,有幾個順德好友,家裡就有魚塘,可以這樣說,魚塘是順德人標配。由於珠三角由衝擊而成,順德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盛產蠶桑、塘魚、甘蔗的良地。
  • 桑基魚塘美景登上人民日報!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剛剛,佛山桑基魚塘美景登上人民日報!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作為基塘農業系統的典範,佛山基塘農業通過不斷完善基塘農業種植方式,形成了系統的農業生產技術,並衍生出獨特的農耕、生態和人文文化,對佛山乃至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重要影響。
  • 位於南海的珠三角最大的「世界少有美景」欲申遺!
    近年來,佛山基塘區域不斷開拓創新,構建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效益的新型多元化基塘農業系統,並輻射帶動周邊基塘農業生產,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申請成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條件越發成熟。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保護區包括西樵山西南側的儒溪、七星、朝山、嶺西村周邊的基塘區域,東至南九複線,西至嶺西村環村路,南至瀋海高速,北至環山大道,總面積10659畝。
  • 佛山南海西樵:綠水青山迎金鳳 掃黑除惡保發展
    西樵也是珠三角等先發地區探索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絕佳「試驗田」。經過40餘年的發展,西樵在產業興旺的同時,也面臨著建設用地碎片化、村級工業園土地利用效率低的短板。然而,與早已融入城市的城中村不同,西樵既有著完善的城鎮配套,也有大量保持鄉村形態的村落。與此同時,西樵還擁有珠三角保留最完整的桑基魚塘。如何在生產、生活、生態之間優化騰挪,西樵既有現實的基礎,也有率先探路的「使命」。
  • 佛山市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名列第五批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佛山基塘農業系統是以西樵山下保護完好的上萬畝桑基魚塘為項目,這是中國目前保護最好的桑基魚塘,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保護單位稱為「世間罕有美景,人類生態典範」。 西樵這片桑基魚塘片區以位於西樵山西南側的儒溪、七星、朝山、嶺西村周邊這一片1萬多畝的基塘區域,目前這片區域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漁耕模式。
  • 廣東人口12年居全國第一,珠三角桑基魚塘如何變世界級城市群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也是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變化的70年。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廣東省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1949年廣東人口總量為2782.72萬人,2018年增加到11346萬人,共增加8563.28萬人,增長3.08倍,年均增長2.06%,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0.68個百分點。
  • 北江河濱公園風景美、鄉村振興顯成效……西樵美麗家園煥新顏!
    推進萬畝桑基魚塘片區建設水上生態觀光旅遊線路一期工程已完成參會人員視察的第一站是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該園區以西樵山腳下七星、儒溪、顯崗村共2000多畝魚塘片區為中心,還原珠三角水鄉桑基魚塘生態模式。西樵結合生態養殖示範區建設,推進萬畝桑基魚塘保育據了解,西樵正以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1000畝區域為核心,積極推進西樵山南萬畝桑基魚塘片區建設,正建設生態養殖示範區,生態養殖示範區項目包括對魚塘景觀進行環境提升改造、魚塘水質處理、
  • 全國百家網媒聚焦飛鴻故裡 西樵彰顯「5A城市」魅力
    中國功夫看佛山,佛山功夫之魂在西樵,這裡是黃飛鴻故裡。從空中俯瞰城鎮,南粵名山西樵山如翡翠般點綴在連片的桑基魚塘之中。環山而瞰,一路風景如畫:南有連片的桑基魚塘,東有氣派的影視基地,北有寬敞的村級工業園,西有遼闊的百畝聽音湖。 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
  • 發展基塘農業文化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西樵桑基魚塘。 珠江時報記者/廖明璨攝 今年11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座談會在西樵舉行。西樵鎮被授予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項目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牌匾。2019年底,第五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出爐,以西樵鎮為核心的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項目成功入選。 廣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廖森泰充分肯定了西樵對基塘農業系統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並鼓勵西樵要乘勢而上、做強做大。「考慮通過增加生態農業科研與生產基地,提升『科研』的水平,努力將這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向世界性發展。」
  • 「廣東佛山:留住桑基魚塘,守護綠水青山」
    時報君又一篇文章登上學習強國全國平臺稿件:廣東佛山:留住桑基魚塘 守護綠水青山欄目:全國平臺-大自然-光影自然>作者單位:九江影協、珠江時報稿件原文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水網交錯,高空俯瞰下魚塘成片,構成一幅幅頗具特色的水鄉人家田園畫面。
  •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光明日報訊 通訊員王嘉斌、車海芬 記者嚴紅楓從浙江省湖州市農業局獲悉,北京時間2017年11月23日23時2分,「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在義大利羅馬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評審,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截至目前,中國共有GIAHS項目13個。
  • 從桑基魚塘到智慧漁業看耕育農業的發展歷程
    天人合一觀作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曾滲透於我國傳統漁業的整個歷史和諸多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良性影響,使得古代的漁業資源雖飽歷人事代謝、自然劇變而大體保持平衡穩定,生態狀況持續良好,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華民族的穩定和繁榮提供了重要保障。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內涵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