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口12年居全國第一,珠三角桑基魚塘如何變世界級城市群

2020-12-24 第一財經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也是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變化的70年。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廣東省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1949年廣東人口總量為2782.72萬人,2018年增加到11346萬人,共增加8563.28萬人,增長3.08倍,年均增長2.06%,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0.68個百分點。

廣東人口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改革開放以前,人口的遷移和流動較小,且以戶籍遷移為主。改革開放後,大量的跨省流動人口進入廣東工作、學習、生活。數據顯示,1982年全省流動人口只有28.09萬人,1990年上升到331.47萬人,比1982年增加303.38萬人。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之後,當時經濟總量位列全國第一的廣東繼續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經濟高速增長。大量的外來工人湧入廣東找工作。「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句話廣為流傳。

數據顯示,2010年全省流動人口達到3139.04萬人,比1990年增加2807.57萬人,成為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第一大省。

從廣東人口總量在全國的排名來看,1978年廣東人口僅為5064萬,排在山東、四川、河南、江蘇和湖南之後,列全國第六位。2007年,廣東常住總人口躍居全國第一位,2009年起全省常住人口突破1億人,並連續十二年居全國第一位。2018年廣東人口比1978年增加了6000多萬人。

從空間布局上看,流動人口高度聚集珠三角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大規模引進外資建立大批「三資」企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引了本省和外省勞動力源源不斷向珠三角地區流動、聚集。2010年珠三角地區流動人口總量高達2871.25萬人,佔人口比重的91.47%。

人口大量流入的背後,是改革開放以後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經濟的快速崛起。

數據顯示,1949年,廣東全省經濟總量僅20.27億元,在全國並不突出。彼時,廣東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業就業人口佔全部就業人口比重高達79.7%。到1978年,廣東經濟總量也僅位居第五位,排在上海、江蘇、遼寧和山東之後。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鳴響。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充分利用毗鄰港澳的優勢,經濟高速發展。1949-2018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由20.27億元增加到97277.7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49年的600倍,年均增長9.7%,佔全國的比重由1952年的4.3%上升到2018年的10.8%。1989年以來,廣東經濟總量連續30年位居全國首位。

2018年,廣東GDP已增至97277.77億元,2019年,廣東GDP有望邁入10萬億元大關。

與亞洲「四小龍」相比,1998年廣東經濟總量超越新加坡,2003年超過中國香港,2007年超過中國臺灣,2014年超過這三地之和。根據2018年年均匯率計算,2018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14700億美元,約佔韓國的90.8%。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的崛起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後,先行一步的政策優勢,對外開放、市場經濟培育等都比全國要早一些,這是第一要素。其次,也跟廣東毗鄰港澳以及海外華僑資源有關。由於毗鄰港澳,改革開放後,資金、技術、訂單、設備、管理等各種要素迅速匯集進來,廣東的外向型經濟高速發展,廣東的實體製造業也是在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

改革開放以後,廣東工業生產進入騰飛期,並從「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到以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學業為主的先進位造業和以醫藥、電子及通信設備業為主的高技術製造業不斷優化升級。

過去珠三角的桑基魚塘,已變身世界級城市群。2018年,廣東城鎮人口為8021.62萬人,佔總人口的70.70%,人口城鎮化率僅次於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個直轄市,位居全國第四位,是首個直轄市以外城鎮化率突破70%的省份。

廣東經濟的崛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改革開放後,珠江流域,尤其是珠三角崛起,與長三角並駕齊驅,使得南方經濟的分量更加凸顯。

近幾年來,隨著廣東經濟轉型升級成效逐漸顯現,廣東人口保持快速流入的趨勢。數據顯示,從常住人口增量上看,較2017年,2018年有27個省份實現常住人口增長,其中,位居前三的廣東、浙江和安徽的常住人口增量都超過了50萬人。廣東常住人口增量約177萬人,連續兩年超江蘇、山東、浙江三省之和,2018年蘇魯浙常住人口增量之和為142.77萬。

彭澎認為,相比中西部地區,珠三角的優勢雖然沒有過去那麼明顯,但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在營商創業環境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市場化體系,也吸引了很多人創業。從產業發展來看,近年來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高端製造業、信息經濟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就業人口。

相關焦點

  • 千年桑基魚塘重回珠三角
    這就是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生產畫卷。三四月時,一樹樹青翠的桑葉間,藏著或紫或紅的桑葚。窄窄的桑林兩邊是一口口池塘,遊魚弄桑影。  麥翠嬋從事採桑養蠶工作已5年,更早關於桑基魚塘的記憶還在改革開放前。她說:「那時候還小,是生產隊集體種的。」  聞名國內外的桑基魚塘是基塘農業的一種。
  • 珠三角桑基魚塘起源西樵
    原標題:珠三角桑基魚塘起源西樵其發展曾領先全省,對研究中國生態文明史具有重大意義「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這是西樵老一輩常掛在嘴邊的話,描繪的是桑基魚塘的耕種模式。
  • 登上學習強國全國平臺!「廣東佛山:留住桑基魚塘,守護綠水青山」
    時報君又一篇文章登上學習強國全國平臺稿件:廣東佛山:留住桑基魚塘 守護綠水青山欄目:全國平臺-大自然-光影自然>作者單位:九江影協、珠江時報稿件原文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水網交錯,高空俯瞰下魚塘成片,構成一幅幅頗具特色的水鄉人家田園畫面。
  • 桑基魚塘美景登上人民日報!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剛剛,佛山桑基魚塘美景登上人民日報!為挖掘基塘農業價值,助力佛山鄉村振興3月28日,在佛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掛牌成立為了深入挖掘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的功能價值,3月29日,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在市農科所掛牌成立
  • 什麼才叫真正的魚塘主?擁有桑基魚塘的才是!
    桑基魚塘是珠三角一種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形式,尤其是在佛山順德,幾乎老一輩的人家裡都有魚塘,有幾個順德好友,家裡就有魚塘,可以這樣說,魚塘是順德人標配。由於珠三角由衝擊而成,順德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盛產蠶桑、塘魚、甘蔗的良地。
  • 廣東佛山西樵鎮七星村:桑基魚塘規劃生態藍圖
    廣東佛山西樵鎮七星村:桑基魚塘規劃生態藍圖2010-08-17 09:5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珠江時報    早在1972年,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桑基魚塘」農田示範區,村內絕大部分土地被國家限定為農田保護區。在過去的三十多年,其他地方依靠招商引資,第二產業取得飛速發展的時候,七星村的村民始終堅持發展第一產業,要將生態農業進行到底。    面對未來,七星村民開始思考:這萬畝良田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 廣東全力衝刺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
    廣東全力衝刺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金羊網  作者:張愛麗  2020-12-03 2020年,珠三角地區基本實現了山水相連、河海相通、共建共享
  • 農業專家學者為珠三角基塘農業支招 挖掘桑基魚塘價值
    佛山日報訊 記者呂金生報導:昨日,佛山市農業局在西樵舉辦「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研討會,中科院、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為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出謀劃策。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系統已有400多年歷史。
  • 廣東省統計局: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
    年廣東人口發展狀況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人口紅利」仍然存在,珠三角地區城市群的人口集聚度繼續加大。2018年全省人口增長速度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由於戶籍人口基數大且擁有規模龐大的跨省流動人口,廣東常住人口總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保持增長趨勢。2018年末,全省出生人數143.98萬人,出生率為12.79‰,人口出生率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85個千分點。
  • 桑基魚塘美如畫 文旅融合促振興
    從高空俯瞰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4000多畝桑基魚塘星羅棋布,宛如一塊塊翡翠裝飾著大地,呈現出岸青水碧的生態之美。 七星村位於西樵山南麓,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的核心區。藉助桑基魚塘這一重要的歷史和自然遺蹟,七星村不僅傳承桑基魚塘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更是建設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通過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 【人文廣東】佛山:600年古村桑基魚塘美如畫,嶺南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樵桑基魚塘。這裡有以嶺南水鄉自然風光和桑基魚塘文化為主題的西樵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吸引八方遊客。&nbsp&nbsp&nbsp&nbsp萬畝桑基魚塘美如畫農耕文明綻光芒&nbsp&nbsp&nbsp&nbsp七星村4.6平方公裡,有4000餘畝方格化高標準魚塘。
  • 2019中國城市群發展潛力排名:長三角珠三角發展潛力居前
    東京和倫敦都擁有出海港口,特別是在航空運輸方面,東京擁有旅客吞吐量居日本第一二位的羽田、成田兩個國際機場,年吞吐量超過1.1億;倫敦擁有世界第三的希斯羅國際機場和英國第二大的蓋特威克機場及其他3個機場,年吞吐量超過1.6億。4)產業分工協作使各城市能夠在城市群發展中找準特色定位,實現優勢互補。
  • 桑基魚塘錯落美食豐,水鄉生態文明悠然景如畫
    臘月的暖陽裡,走進南海西樵山腳下的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魚塘邊成排的桑樹正吐著嫩芽,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萌發著勃勃生機。有的魚塘已被抽乾,魚糞沃過的塘泥被堆放在塘基上,為桑樹提供豐富的養料。在魚塘底龜裂的泥塊間,河蚌儘管藏在縫隙深處,仍引來飛鳥無數……園中漫步,可以一邊欣賞桑基魚塘的存留,一邊遙想著當年桑基魚塘的盛況。
  • 廣東2018年新增177萬常住人口
    原標題:廣東去年新增177萬常住人口   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流向哪裡,哪裡就產業興旺,城市繁榮。   日前,廣東省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常住人口增加177萬,連續第四年達到百萬級。   新的趨勢正在出現:優質人才正在加速向粵港澳大灣區集聚。
  •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角逐,誰會成為世界級城市群
    所謂城市群就是指在特定的區域範圍內,以1個以上的特大城市為核心,3個以上的大城市構成單元,依託一些發達的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一個城市群體,而各個國家都有著不止一個的城市群,我們國家當然也不例外,如今我們國家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不過這些城市群的發展與實力卻並不相同,而我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個發展比較好
  • 保存"桑基魚塘"特色 廣東順德驚見"周莊"(組圖)
    大洋網訊 據廣州日報報導,以「桑基魚塘」著稱的順德水鄉,如今正被幢幢現代花園式工廠所包圍,昔日星羅棋布的水道已被四通八達的公路取代。正當順德人在為失去曾經擁有的水鄉秀色而略感遺憾時,一座保存著典型桑基魚塘特色的農業村落最近在順德杏壇逢簡村被發現,並吸引著大批都市美院師生前來觀光寫生,這一生態村落也開始引起了順德市有關方面的注意。
  • 西樵七星古村桑基魚塘美如畫!嶺南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這裡有以嶺南水鄉自然風光和桑基魚塘文化為主題的西樵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吸引八方遊客。萬畝桑基魚塘美如畫農耕文明綻光芒七星村4.6平方公裡,有4千餘畝方格化高標準魚塘,涵蓋七星村、儒溪村、嶺西村等周邊的1萬多畝基塘區域,是珠三角地區保留最完整的生態農業片區和根植其上的基塘農業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範」。
  • 十億元區域地圖廣州和深圳引領世界級城市群崛起
    原標題:1萬億元區域版圖:廣深引領世界級城市群崛起沿廣東漫長的海岸線,從西南到東北,大型項目格外耀眼:巴斯夫(廣東)集成基地如火如荼,全省首條12英寸晶片生產線「心悅」投產,揭陽中國石化項目全面啟動.新的勢頭正在給廣東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 守護城市生態淨土 順德太子休閒農莊重現桑基魚塘
    原標題丨守護城市生態淨土 詮釋現代農業魅力順德太子休閒農莊重現桑基魚塘即將於12月15日拉開帷幕的第四屆「安農博會」,除匯聚全國其中,順德太子休閒農莊便是一處再現並重塑新型桑基魚塘風光的農業公園。「桑茂、基好、蠶壯、魚肥」,如此景象已在不少城市人的記憶裡淡出。不過,自2013年起紮根順德南沙島的太子休閒農莊,為桑基魚塘繪出了時代特色,農家庭院變成了農家樂,基塘產區變成了生態景區,詮釋著順德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核心區的風採。
  • 河山鎮五涇村:桑基魚塘滋養一方水土
    玄妙的「九埂十三池」塘裡養魚,地上種桑,桑葉養蠶,蠶糞餵魚,塘泥肥桑,五涇村俞家灣的桑基魚塘,憑藉這樣一個綠色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滋養了一方百姓。據村黨總支書記陳榮法介紹,桑基魚塘歷史悠久,開挖時間可以追溯到南宋。原來的魚塘比現在多,但是沒這麼大。「桑基魚塘」是學名,近幾年才開始這麼叫,以前都稱作「九埂十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