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也是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變化的70年。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廣東省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1949年廣東人口總量為2782.72萬人,2018年增加到11346萬人,共增加8563.28萬人,增長3.08倍,年均增長2.06%,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0.68個百分點。
廣東人口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改革開放以前,人口的遷移和流動較小,且以戶籍遷移為主。改革開放後,大量的跨省流動人口進入廣東工作、學習、生活。數據顯示,1982年全省流動人口只有28.09萬人,1990年上升到331.47萬人,比1982年增加303.38萬人。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之後,當時經濟總量位列全國第一的廣東繼續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經濟高速增長。大量的外來工人湧入廣東找工作。「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句話廣為流傳。
數據顯示,2010年全省流動人口達到3139.04萬人,比1990年增加2807.57萬人,成為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第一大省。
從廣東人口總量在全國的排名來看,1978年廣東人口僅為5064萬,排在山東、四川、河南、江蘇和湖南之後,列全國第六位。2007年,廣東常住總人口躍居全國第一位,2009年起全省常住人口突破1億人,並連續十二年居全國第一位。2018年廣東人口比1978年增加了6000多萬人。
從空間布局上看,流動人口高度聚集珠三角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大規模引進外資建立大批「三資」企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引了本省和外省勞動力源源不斷向珠三角地區流動、聚集。2010年珠三角地區流動人口總量高達2871.25萬人,佔人口比重的91.47%。
人口大量流入的背後,是改革開放以後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經濟的快速崛起。
數據顯示,1949年,廣東全省經濟總量僅20.27億元,在全國並不突出。彼時,廣東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業就業人口佔全部就業人口比重高達79.7%。到1978年,廣東經濟總量也僅位居第五位,排在上海、江蘇、遼寧和山東之後。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鳴響。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充分利用毗鄰港澳的優勢,經濟高速發展。1949-2018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由20.27億元增加到97277.7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49年的600倍,年均增長9.7%,佔全國的比重由1952年的4.3%上升到2018年的10.8%。1989年以來,廣東經濟總量連續30年位居全國首位。
2018年,廣東GDP已增至97277.77億元,2019年,廣東GDP有望邁入10萬億元大關。
與亞洲「四小龍」相比,1998年廣東經濟總量超越新加坡,2003年超過中國香港,2007年超過中國臺灣,2014年超過這三地之和。根據2018年年均匯率計算,2018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14700億美元,約佔韓國的90.8%。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的崛起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後,先行一步的政策優勢,對外開放、市場經濟培育等都比全國要早一些,這是第一要素。其次,也跟廣東毗鄰港澳以及海外華僑資源有關。由於毗鄰港澳,改革開放後,資金、技術、訂單、設備、管理等各種要素迅速匯集進來,廣東的外向型經濟高速發展,廣東的實體製造業也是在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
改革開放以後,廣東工業生產進入騰飛期,並從「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到以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學業為主的先進位造業和以醫藥、電子及通信設備業為主的高技術製造業不斷優化升級。
過去珠三角的桑基魚塘,已變身世界級城市群。2018年,廣東城鎮人口為8021.62萬人,佔總人口的70.70%,人口城鎮化率僅次於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個直轄市,位居全國第四位,是首個直轄市以外城鎮化率突破70%的省份。
廣東經濟的崛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改革開放後,珠江流域,尤其是珠三角崛起,與長三角並駕齊驅,使得南方經濟的分量更加凸顯。
近幾年來,隨著廣東經濟轉型升級成效逐漸顯現,廣東人口保持快速流入的趨勢。數據顯示,從常住人口增量上看,較2017年,2018年有27個省份實現常住人口增長,其中,位居前三的廣東、浙江和安徽的常住人口增量都超過了50萬人。廣東常住人口增量約177萬人,連續兩年超江蘇、山東、浙江三省之和,2018年蘇魯浙常住人口增量之和為142.77萬。
彭澎認為,相比中西部地區,珠三角的優勢雖然沒有過去那麼明顯,但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在營商創業環境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市場化體系,也吸引了很多人創業。從產業發展來看,近年來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高端製造業、信息經濟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就業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