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2 11:23
五涇村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河山鎮的中心,隸屬河山鎮,管轄區域面積約5.36平方公裡,土壤有機質豐富,土質疏鬆。河道交錯,水質良好,環境優美,是典型的江南水網地區。
無量橋港、沈店橋港、日暉橋港在村中交匯,由上至下,好似有五條河流匯聚於此一般。這大概就是河山鎮五涇村的由來。
徒步行走在五涇村,迎面吹來陣陣秋風,混合著香樟樹的屢屢清香,夾雜著鳥兒的聲聲啼鳴,閉上雙眼,做幾個深呼吸,積攢了一周的疲累瞬間煙消雲散。
水稻吐出了青草色的稻穗,略帶一點兒微黃。低頭看綠草搖曳,仰頭觀雲捲雲舒,走一走田埂,折一片桑葉,一切的一切猶如時光倒退,回到了小時候的光景。
五涇村就是有這樣一種吸引力,讓人忍不住想走進她,靠近她,然後用心去品味。
玄妙的「九埂十三池」
塘裡養魚,地上種桑,桑葉養蠶,蠶糞餵魚,塘泥肥桑,五涇村俞家灣的桑基魚塘,憑藉這樣一個綠色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滋養了一方百姓。
據村黨總支書記陳榮法介紹,桑基魚塘歷史悠久,開挖時間可以追溯到南宋。原來的魚塘比現在多,但是沒這麼大。「桑基魚塘」是學名,近幾年才開始這麼叫,以前都稱作「九埂十三池」。
「桑基魚塘的佔地面積大約有10萬平方米,桑地和魚塘的面積比例是6:4。以前一共13個魚塘,現在完整保留下來的大概是9個。」陳榮法說,「上世紀70年代,口糧不夠吃,就填掉了一個大魚塘,變成了農田。2010年,村裡實行土地平整,又一個小魚塘被填了。」
沒有親眼所見,心裡總是犯著嘀咕。於是,記者決定去這神奇的「九埂十三池」看一看。
剛來到俞家灣,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這裡小路阡陌,綠樹環繞,百鳥爭鳴,濃濃的自然氣息在四周瀰漫開來,給人一種寧靜而致遠的奇妙感受。
正是憑藉著桑基魚塘這一古代農業循環系統,多年來,俞家灣隱匿在繁華背後,宛如一個世外桃源。村民種桑養蠶、繅絲織衣,自給自足,生活古樸而恬靜,愜意而舒適。「這就是桑基魚塘。」順著陳榮法所指的地方望去,透過茂密的桑枝,隱隱約約可看到一池塘水泛著微波。穿過桑地,站在岸邊,一瀉而下的陽光將遠處的水面染成金色,成片成片的綠藻、遊來遊去的魚兒,無不充滿了生氣。
村民周聯新告訴記者,常常有不知名的鳥兒在魚塘上空盤旋,多的時候估計有上千隻,種類也很多。白的、黑的、花的,飛來飛去,有些還會調皮地「翻跟頭」,好像故意在做表演,很有看頭。「放假的時候,女兒女婿帶著小外孫就愛往鄉下跑,這裡環境好,空氣好,什麼都好。」周聯新在桑基魚塘邊住了40餘年,對這裡的花花草草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看一看過去的五涇村
如果說桑基魚塘是五涇村看得見的瑰寶,那麼歷史傳說就是五涇村聽得見的財富。
周進華,80歲,土生土長的「老五涇」,關於村裡的事情,他如數家珍,稱得上是一本「活村志」。「很久以前,五涇村是千年古鎮,水鄉碼頭,經濟很發達。」聽著老周聲情並茂的講述,上至宋代,下至明清,五涇的「前世今生」在腦海裡一一呈現。
青石板鋪成的街道,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兩側商鋪鱗比櫛次,走路聲、吆喝聲、談笑聲,聲聲入耳。
碼頭排列著數十條大小不一的船隻,有的專門載人,有的專門裝貨。有人來有人走,父母含淚送別即將遠行的兒子,妻子翹首以盼即將歸來的丈夫……
隨著時光的流逝,時代變了,街道變了,人也變了。時至今日,五涇只是一個平淡安逸的村子,雖不如昔日繁華,卻也富足康樂。
五涇村有一個小組,喚作「談家墳組」,組名的來歷與一名痴情的大家閨秀——談小姐有關。
相傳,談小姐家是開客棧的。有一年,一位年輕人要進京趕考,經過此地,便在談小姐家的客棧留宿了幾日。沒成想,就這短短幾天時間,談小姐與這位年輕人的感情迅速升溫,還私定終身。兩人約定,等年輕人他日高中後,就來迎娶談小姐,以3年為限。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轉眼已過去3個寒暑,可是年輕人卻未能如約而至,街坊鄰裡開始議論紛紛,取笑談小姐。承受不住輿論的壓力,談小姐自殺身亡。沒過多久,年輕人以狀元的身份前來赴約,卻得知談小姐已香消玉殞。
談小姐是家裡的獨苗,她死後,談家後繼無人,便沒落了。從此,只留下一個「談家墳」。
傳說只是傳說,聽過作罷。談家墳組的西談家墳遺址,於2010年9月被列為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墳墓是看不到了,甚至到底有沒有,村民也不清楚,倒是鬱鬱蔥蔥的桑樹長得甚好。
遺址之所以成為遺址,與談小姐無關,只是為了保護良渚文化。老周說,這裡曾經出土過石頭磨成的工具,屬於新石器時代,還有陶片、玉器等。
古橋老屋見證歷史變遷
聽完了故事,不妨再去看看歷史的見證者。
永安橋、娜兒橋和永隆橋是村裡保存最完整的3座古橋,均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陳榮法說,永安橋是河山鎮唯一一座圓洞橋,橋身淨高約3.50米,全寬約1.60米。由於常年無人問津,永安橋已被密密麻麻的綠植覆蓋,很難走近細瞧。但是,透過縫隙,還是可以一睹老橋的風採。
圓孔呈現出三分之二個圓形形狀,東西走向橫跨於小河之上。橋是百年老橋,卻披上了「新衣」——一層薄薄的水泥「外套」,部分有脫落,明顯是後期修補的。從陳榮法的口中,記者得知,早些年東橋堍建廠,廠家認為此橋早已無人行走,便動起了拆橋的念頭,且未經村民許可就要付諸行動了。
附近村民見狀,及時阻止。他們認為拆橋會破壞風水,並要求廠家把橋修補好。永安橋這才得以保留下來。
娜兒橋位於西浜組,位置比較偏遠,自桐德公路河山段通車以來,就基本沒人走了。除非有村民想要抄個近路去地裡幹活,偶爾還會走一走。走的人少,對老橋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她就這麼安靜地臥在那裡,被微風輕撫,受雨水洗禮,時光荏苒,在她身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談家墳組的永隆橋,是3座橋中唯一還在肩負重任的古橋。北橋堍是三五人家,南橋堍是幾畝桑地,農忙時節,永隆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走累了,找個歇腳地,休息之餘,欣賞一下老屋的韻味。3個門面,兩戶人家,斑駁的牆體,陳舊的木門,竹匾、釘耙、背簍,好久不見。
門牌號為「33號」的房子,是村民陸掌根的家。「前面這一間是後來蓋的,也就20多年,後面的房子已經上百年了,全都是木頭樓板。」老張說,這是俞家灣僅存的老屋。
北斜組村民倪文林家的祖屋,也是難得一見的老古董。同樣3個門面,但為一家所有。棕色的木門鏤空雕刻著花紋,紋路清晰,刀工精細。只可惜大門緊閉,看不到裡面的樣子。但是只憑外表也不難判斷,老底子的大戶人家才會如此氣派。
據《錢江晚報·今日桐鄉》
1442028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