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鎮五涇村:桑基魚塘滋養一方水土

2020-12-25 浙江在線

2015-09-12 11:23

五涇村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河山鎮的中心,隸屬河山鎮,管轄區域面積約5.36平方公裡,土壤有機質豐富,土質疏鬆。河道交錯,水質良好,環境優美,是典型的江南水網地區。 

無量橋港、沈店橋港、日暉橋港在村中交匯,由上至下,好似有五條河流匯聚於此一般。這大概就是河山鎮五涇村的由來。

徒步行走在五涇村,迎面吹來陣陣秋風,混合著香樟樹的屢屢清香,夾雜著鳥兒的聲聲啼鳴,閉上雙眼,做幾個深呼吸,積攢了一周的疲累瞬間煙消雲散。

水稻吐出了青草色的稻穗,略帶一點兒微黃。低頭看綠草搖曳,仰頭觀雲捲雲舒,走一走田埂,折一片桑葉,一切的一切猶如時光倒退,回到了小時候的光景。

五涇村就是有這樣一種吸引力,讓人忍不住想走進她,靠近她,然後用心去品味。

玄妙的「九埂十三池」

塘裡養魚,地上種桑,桑葉養蠶,蠶糞餵魚,塘泥肥桑,五涇村俞家灣的桑基魚塘,憑藉這樣一個綠色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滋養了一方百姓。

據村黨總支書記陳榮法介紹,桑基魚塘歷史悠久,開挖時間可以追溯到南宋。原來的魚塘比現在多,但是沒這麼大。「桑基魚塘」是學名,近幾年才開始這麼叫,以前都稱作「九埂十三池」。

「桑基魚塘的佔地面積大約有10萬平方米,桑地和魚塘的面積比例是6:4。以前一共13個魚塘,現在完整保留下來的大概是9個。」陳榮法說,「上世紀70年代,口糧不夠吃,就填掉了一個大魚塘,變成了農田。2010年,村裡實行土地平整,又一個小魚塘被填了。」

沒有親眼所見,心裡總是犯著嘀咕。於是,記者決定去這神奇的「九埂十三池」看一看。

剛來到俞家灣,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這裡小路阡陌,綠樹環繞,百鳥爭鳴,濃濃的自然氣息在四周瀰漫開來,給人一種寧靜而致遠的奇妙感受。

正是憑藉著桑基魚塘這一古代農業循環系統,多年來,俞家灣隱匿在繁華背後,宛如一個世外桃源。村民種桑養蠶、繅絲織衣,自給自足,生活古樸而恬靜,愜意而舒適。「這就是桑基魚塘。」順著陳榮法所指的地方望去,透過茂密的桑枝,隱隱約約可看到一池塘水泛著微波。穿過桑地,站在岸邊,一瀉而下的陽光將遠處的水面染成金色,成片成片的綠藻、遊來遊去的魚兒,無不充滿了生氣。

村民周聯新告訴記者,常常有不知名的鳥兒在魚塘上空盤旋,多的時候估計有上千隻,種類也很多。白的、黑的、花的,飛來飛去,有些還會調皮地「翻跟頭」,好像故意在做表演,很有看頭。「放假的時候,女兒女婿帶著小外孫就愛往鄉下跑,這裡環境好,空氣好,什麼都好。」周聯新在桑基魚塘邊住了40餘年,對這裡的花花草草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看一看過去的五涇村

如果說桑基魚塘是五涇村看得見的瑰寶,那麼歷史傳說就是五涇村聽得見的財富。

周進華,80歲,土生土長的「老五涇」,關於村裡的事情,他如數家珍,稱得上是一本「活村志」。「很久以前,五涇村是千年古鎮,水鄉碼頭,經濟很發達。」聽著老周聲情並茂的講述,上至宋代,下至明清,五涇的「前世今生」在腦海裡一一呈現。

青石板鋪成的街道,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兩側商鋪鱗比櫛次,走路聲、吆喝聲、談笑聲,聲聲入耳。

碼頭排列著數十條大小不一的船隻,有的專門載人,有的專門裝貨。有人來有人走,父母含淚送別即將遠行的兒子,妻子翹首以盼即將歸來的丈夫……

隨著時光的流逝,時代變了,街道變了,人也變了。時至今日,五涇只是一個平淡安逸的村子,雖不如昔日繁華,卻也富足康樂。

五涇村有一個小組,喚作「談家墳組」,組名的來歷與一名痴情的大家閨秀——談小姐有關。

相傳,談小姐家是開客棧的。有一年,一位年輕人要進京趕考,經過此地,便在談小姐家的客棧留宿了幾日。沒成想,就這短短幾天時間,談小姐與這位年輕人的感情迅速升溫,還私定終身。兩人約定,等年輕人他日高中後,就來迎娶談小姐,以3年為限。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轉眼已過去3個寒暑,可是年輕人卻未能如約而至,街坊鄰裡開始議論紛紛,取笑談小姐。承受不住輿論的壓力,談小姐自殺身亡。沒過多久,年輕人以狀元的身份前來赴約,卻得知談小姐已香消玉殞。

談小姐是家裡的獨苗,她死後,談家後繼無人,便沒落了。從此,只留下一個「談家墳」。

傳說只是傳說,聽過作罷。談家墳組的西談家墳遺址,於2010年9月被列為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墳墓是看不到了,甚至到底有沒有,村民也不清楚,倒是鬱鬱蔥蔥的桑樹長得甚好。

遺址之所以成為遺址,與談小姐無關,只是為了保護良渚文化。老周說,這裡曾經出土過石頭磨成的工具,屬於新石器時代,還有陶片、玉器等。

古橋老屋見證歷史變遷

聽完了故事,不妨再去看看歷史的見證者。

永安橋、娜兒橋和永隆橋是村裡保存最完整的3座古橋,均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陳榮法說,永安橋是河山鎮唯一一座圓洞橋,橋身淨高約3.50米,全寬約1.60米。由於常年無人問津,永安橋已被密密麻麻的綠植覆蓋,很難走近細瞧。但是,透過縫隙,還是可以一睹老橋的風採。

圓孔呈現出三分之二個圓形形狀,東西走向橫跨於小河之上。橋是百年老橋,卻披上了「新衣」——一層薄薄的水泥「外套」,部分有脫落,明顯是後期修補的。從陳榮法的口中,記者得知,早些年東橋堍建廠,廠家認為此橋早已無人行走,便動起了拆橋的念頭,且未經村民許可就要付諸行動了。

附近村民見狀,及時阻止。他們認為拆橋會破壞風水,並要求廠家把橋修補好。永安橋這才得以保留下來。

娜兒橋位於西浜組,位置比較偏遠,自桐德公路河山段通車以來,就基本沒人走了。除非有村民想要抄個近路去地裡幹活,偶爾還會走一走。走的人少,對老橋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她就這麼安靜地臥在那裡,被微風輕撫,受雨水洗禮,時光荏苒,在她身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談家墳組的永隆橋,是3座橋中唯一還在肩負重任的古橋。北橋堍是三五人家,南橋堍是幾畝桑地,農忙時節,永隆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走累了,找個歇腳地,休息之餘,欣賞一下老屋的韻味。3個門面,兩戶人家,斑駁的牆體,陳舊的木門,竹匾、釘耙、背簍,好久不見。

門牌號為「33號」的房子,是村民陸掌根的家。「前面這一間是後來蓋的,也就20多年,後面的房子已經上百年了,全都是木頭樓板。」老張說,這是俞家灣僅存的老屋。

北斜組村民倪文林家的祖屋,也是難得一見的老古董。同樣3個門面,但為一家所有。棕色的木門鏤空雕刻著花紋,紋路清晰,刀工精細。只可惜大門緊閉,看不到裡面的樣子。但是只憑外表也不難判斷,老底子的大戶人家才會如此氣派。

據《錢江晚報·今日桐鄉》

1442028230000

相關焦點

  • 千年桑基魚塘重回珠三角
    麥翠嬋從事採桑養蠶工作已5年,更早關於桑基魚塘的記憶還在改革開放前。她說:「那時候還小,是生產隊集體種的。」  聞名國內外的桑基魚塘是基塘農業的一種。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廖森泰說,基塘農業在嶺南最早起源於漢唐時代,曾在明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等時期迎來數次發展高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後,桑基魚塘迅速衰落,湧現出菜基魚塘、花基魚塘等形式。
  • 什麼才叫真正的魚塘主?擁有桑基魚塘的才是!
    桑基魚塘是珠三角一種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形式,尤其是在佛山順德,幾乎老一輩的人家裡都有魚塘,有幾個順德好友,家裡就有魚塘,可以這樣說,魚塘是順德人標配。由於珠三角由衝擊而成,順德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盛產蠶桑、塘魚、甘蔗的良地。
  • 桑基魚塘美如畫 文旅融合促振興
    從高空俯瞰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4000多畝桑基魚塘星羅棋布,宛如一塊塊翡翠裝飾著大地,呈現出岸青水碧的生態之美。 七星村位於西樵山南麓,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的核心區。藉助桑基魚塘這一重要的歷史和自然遺蹟,七星村不僅傳承桑基魚塘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更是建設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通過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 珠三角桑基魚塘起源西樵
    原標題:珠三角桑基魚塘起源西樵其發展曾領先全省,對研究中國生態文明史具有重大意義「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這是西樵老一輩常掛在嘴邊的話,描繪的是桑基魚塘的耕種模式。
  • 桑基魚塘錯落美食豐,水鄉生態文明悠然景如畫
    臘月的暖陽裡,走進南海西樵山腳下的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魚塘邊成排的桑樹正吐著嫩芽,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萌發著勃勃生機。有的魚塘已被抽乾,魚糞沃過的塘泥被堆放在塘基上,為桑樹提供豐富的養料。在魚塘底龜裂的泥塊間,河蚌儘管藏在縫隙深處,仍引來飛鳥無數……園中漫步,可以一邊欣賞桑基魚塘的存留,一邊遙想著當年桑基魚塘的盛況。
  •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光明日報訊 通訊員王嘉斌、車海芬 記者嚴紅楓從浙江省湖州市農業局獲悉,北京時間2017年11月23日23時2分,「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在義大利羅馬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評審,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截至目前,中國共有GIAHS項目13個。
  • 守護城市生態淨土 順德太子休閒農莊重現桑基魚塘
    原標題丨守護城市生態淨土 詮釋現代農業魅力順德太子休閒農莊重現桑基魚塘即將於12月15日拉開帷幕的第四屆「安農博會」,除匯聚全國其中,順德太子休閒農莊便是一處再現並重塑新型桑基魚塘風光的農業公園。「桑茂、基好、蠶壯、魚肥」,如此景象已在不少城市人的記憶裡淡出。不過,自2013年起紮根順德南沙島的太子休閒農莊,為桑基魚塘繪出了時代特色,農家庭院變成了農家樂,基塘產區變成了生態景區,詮釋著順德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核心區的風採。
  • 湖州荻港古村魚文化節萬人狂歡 再現千年桑基魚塘文化
    當天,湖州·南潯第九屆魚文化節暨首屆湖州桑基魚塘系統豐收狂歡節舉行。以魚會桑,魚桑共舞。除了魚湯飯,荻港古村更是將桑基魚塘傳統文化和蠶桑絲綢、美食、古村、農耕、古運河等元素相結合,「打包」展示了出來,讓遊客領略了一把幾千年來桑茂、蠶豐、魚旺的桑基魚塘水鄉美景。  直徑2米的大鍋熱氣騰騰,這一鍋下去至少要煮200多斤紅燒魚。當天共吃掉了2萬斤魚。
  • 東湖評論:保護滋養「純真」笑容的一方水土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丁真的帥氣和淳樸,除了自然遺傳的因素外,離不開自己家鄉水土的滋養。理塘縣位於甘孜州西南部,平均海拔高度超過4000米,這裡的自然環境養育了許許多多的丁真們,他們每天看著潔白的雪山、雲彩,吃著無汙染的青稞、小麥,喝著美味的小溪水、酥油茶,過著慢節奏的牧民生活,造就了特有的陽光、淳樸、豪邁的氣質。丁真的美源自於內在的「真」。
  • 廣東佛山西樵鎮七星村:桑基魚塘規劃生態藍圖
    廣東佛山西樵鎮七星村:桑基魚塘規劃生態藍圖2010-08-17 09:5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珠江時報    早在1972年,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桑基魚塘」農田示範區,村內絕大部分土地被國家限定為農田保護區。在過去的三十多年,其他地方依靠招商引資,第二產業取得飛速發展的時候,七星村的村民始終堅持發展第一產業,要將生態農業進行到底。    面對未來,七星村民開始思考:這萬畝良田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 保存"桑基魚塘"特色 廣東順德驚見"周莊"(組圖)
    大洋網訊 據廣州日報報導,以「桑基魚塘」著稱的順德水鄉,如今正被幢幢現代花園式工廠所包圍,昔日星羅棋布的水道已被四通八達的公路取代。正當順德人在為失去曾經擁有的水鄉秀色而略感遺憾時,一座保存著典型桑基魚塘特色的農業村落最近在順德杏壇逢簡村被發現,並吸引著大批都市美院師生前來觀光寫生,這一生態村落也開始引起了順德市有關方面的注意。
  • 西樵七星古村桑基魚塘美如畫!嶺南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桑基魚塘七星村已有600多年歷史,坐落於西樵山南麓,這裡有以嶺南水鄉自然風光和桑基魚塘文化為主題的西樵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吸引八方遊客。萬畝桑基魚塘美如畫農耕文明綻光芒七星村4.6平方公裡,有4千餘畝方格化高標準魚塘,涵蓋七星村、儒溪村、
  • 順德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再現桑基魚塘
    昨日,順德區農業局副局長馮翔、副局長伍超前向順德城市網記者介紹稱,順德將重點建設杏壇海心沙—均安南沙生態島綜合體和陳村花卉世界兩大核心區,其中,順德將再現「桑基魚塘」。  談及「桑基魚塘」便會讓人想到順德農業的創新與輝煌。改革開放以來,順德不僅工業發展強勁,農業發展也是碩果纍纍。2014年順德區農業總產值86億元。
  • 浙報關注桐鄉河山鎮巧用三治積分激發「乘數效應」
    9月29日,《浙江日報》刊發《桐鄉河山鎮:巧用三治積分激發「乘數效應」》,點讚桐鄉市河山鎮以三治融合積分撬動鄉村大治理,全文如下:「老師,我要用這張10分的積分卡兌換讀書券。」「我要兌換一節網紅課程。」
  • 「廣東佛山:留住桑基魚塘,守護綠水青山」
    時報君又一篇文章登上學習強國全國平臺稿件:廣東佛山:留住桑基魚塘 守護綠水青山欄目:全國平臺-大自然-光影自然>作者單位:九江影協、珠江時報稿件原文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水網交錯,高空俯瞰下魚塘成片,構成一幅幅頗具特色的水鄉人家田園畫面。
  • 【人文廣東】佛山:600年古村桑基魚塘美如畫,嶺南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nbsp&nbsp&nbsp&nbsp從高空俯瞰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4000多畝魚塘縱橫排列,星羅棋布,宛如一塊塊翡翠裝飾著大地,呈現出岸青水碧的生態之美。
  • 我去了趟西樵桑基魚塘
    距南海桂城四十公裡開外的西樵山腳下,有一片桑基魚塘。
  • 從桑基魚塘到智慧漁業看耕育農業的發展歷程
    四、 桑基魚塘是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的典範桑基魚塘是種桑養蠶同池塘養魚相結合的一種生產經營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種植桑樹,以桑葉養蠶,以蠶沙、蠶蛹等作魚餌料,以塘泥作為桑樹肥料,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餵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結構或生產鏈條,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進,達到魚蠶兼取的效果。
  • 桑基魚塘、生態農莊…順德私藏絕美生態島,給你小橋...
    本文原標題:《桑基魚塘、生態農莊…順德私藏絕美生態島,給你小橋流水的周末時光!》本期開始,小編將為大家盤點順德生態遊絕佳地點,炎炎夏日,一起逃離空調房,到那些絕美的世外桃源,縱情享受屬於你的周末時光。
  • 農業專家學者為珠三角基塘農業支招 挖掘桑基魚塘價值
    市農業局局長唐棣邦介紹,我市通過不斷投入資金進行基塘農業恢復重建,通過魚塘標準化整治、塘基種植桑樹、發展養蠶,恢復了基塘農業的風貌,挖掘基塘農業生態養殖文化,建立了蠶桑科普文化館、生態養殖利用示範園區和淡水優良魚類觀賞體驗園等,打造出了集農業生產、娛樂休閒、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