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桑基魚塘重回珠三角

2020-12-2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廣州3月13日電(記者吳濤、詹奕嘉)桑農麥翠嬋一大早起來,就趕去桑林裡摘桑葚,因為又有了新訂單。一顆顆熟透的紫黑色桑果輕輕地從樹上摘下來放到籃子裡,再分裝成小盒。

  方塘萬畝如鏡,鏡中青桑如綴。

  這就是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生產畫卷。三四月時,一樹樹青翠的桑葉間,藏著或紫或紅的桑葚。窄窄的桑林兩邊是一口口池塘,遊魚弄桑影。

  麥翠嬋從事採桑養蠶工作已5年,更早關於桑基魚塘的記憶還在改革開放前。她說:「那時候還小,是生產隊集體種的。」

  聞名國內外的桑基魚塘是基塘農業的一種。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廖森泰說,基塘農業在嶺南最早起源於漢唐時代,曾在明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等時期迎來數次發展高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後,桑基魚塘迅速衰落,湧現出菜基魚塘、花基魚塘等形式。

  改革開放後,在珠三角工業化大發展中,基塘農業曾大面積消失。近幾年,桑基魚塘又重回珠三角。如今在佛山西樵山下的基塘農業保護區,不僅有核心區1萬多畝桑基魚塘,還輻射帶動周邊20萬畝基塘農業。

  重現珠三角的桑基魚塘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側影,也是我國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升級轉型的鏡像。廖森泰說,桑基魚塘充分利用珠三角水網密布、窪地眾多的特點,構成了「堤圍+河湧+基塘」的水利系統,能改善和維持珠三角生態系統。生產中桑葉餵魚養蠶——蠶沙餵魚——塘泥種桑的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出品優質綠色。

  59歲的梁紹敬養了一輩子魚,他說,桑基魚塘的魚主要用桑葉和蠶沙養,比用飼料養魚長得慢,但肉質更佳,吃起來更爽口更鮮甜。

  城鄉融合、三產融合也成為重生的桑基魚塘的特點,集農業生產、加工製造和休閒觀光於一身。西樵山的萬畝桑基魚塘是佛山著力打造的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融合了桑基魚塘文化、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和鄉村振興示範等功能。

  位於這片示範區中的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面積有1000多畝,種植了2萬多棵桑樹。旅遊園工作人員江豔紅說,園裡不僅可以給遊客提供採桑、觀魚、養蠶等桑基魚塘休閒觀光,還加工製造桑葚酒。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已利用桑葚研發出桑葚酒、桑葚飲料等系列產品。

  「往年三四月桑葚成熟期,周末每天有七八千人入園參觀。今年因為疫情,客戶可在網上訂購桑葚,當天摘當天發貨,保證新鮮。」江豔紅說。

相關焦點

  • 珠三角桑基魚塘起源西樵
    原標題:珠三角桑基魚塘起源西樵其發展曾領先全省,對研究中國生態文明史具有重大意義「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這是西樵老一輩常掛在嘴邊的話,描繪的是桑基魚塘的耕種模式。
  • 什麼才叫真正的魚塘主?擁有桑基魚塘的才是!
    桑基魚塘是珠三角一種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形式,尤其是在佛山順德,幾乎老一輩的人家裡都有魚塘,有幾個順德好友,家裡就有魚塘,可以這樣說,魚塘是順德人標配。由於珠三角由衝擊而成,順德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盛產蠶桑、塘魚、甘蔗的良地。
  • 農業專家學者為珠三角基塘農業支招 挖掘桑基魚塘價值
    佛山日報訊 記者呂金生報導:昨日,佛山市農業局在西樵舉辦「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研討會,中科院、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為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出謀劃策。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系統已有400多年歷史。
  • 桑基魚塘美景登上人民日報!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剛剛,佛山桑基魚塘美景登上人民日報!為挖掘基塘農業價值,助力佛山鄉村振興3月28日,在佛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掛牌成立為了深入挖掘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的功能價值,3月29日,廣東佛山珠三角基塘農業研究中心在市農科所掛牌成立
  • 湖州荻港古村魚文化節萬人狂歡 再現千年桑基魚塘文化
    當天,湖州·南潯第九屆魚文化節暨首屆湖州桑基魚塘系統豐收狂歡節舉行。以魚會桑,魚桑共舞。除了魚湯飯,荻港古村更是將桑基魚塘傳統文化和蠶桑絲綢、美食、古村、農耕、古運河等元素相結合,「打包」展示了出來,讓遊客領略了一把幾千年來桑茂、蠶豐、魚旺的桑基魚塘水鄉美景。  直徑2米的大鍋熱氣騰騰,這一鍋下去至少要煮200多斤紅燒魚。當天共吃掉了2萬斤魚。
  • 桑基魚塘美如畫 文旅融合促振興
    從高空俯瞰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4000多畝桑基魚塘星羅棋布,宛如一塊塊翡翠裝飾著大地,呈現出岸青水碧的生態之美。 七星村位於西樵山南麓,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的核心區。藉助桑基魚塘這一重要的歷史和自然遺蹟,七星村不僅傳承桑基魚塘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更是建設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通過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 桑基魚塘錯落美食豐,水鄉生態文明悠然景如畫
    臘月的暖陽裡,走進南海西樵山腳下的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魚塘邊成排的桑樹正吐著嫩芽,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萌發著勃勃生機。有的魚塘已被抽乾,魚糞沃過的塘泥被堆放在塘基上,為桑樹提供豐富的養料。在魚塘底龜裂的泥塊間,河蚌儘管藏在縫隙深處,仍引來飛鳥無數……園中漫步,可以一邊欣賞桑基魚塘的存留,一邊遙想著當年桑基魚塘的盛況。
  • 「廣東佛山:留住桑基魚塘,守護綠水青山」
    時報君又一篇文章登上學習強國全國平臺稿件:廣東佛山:留住桑基魚塘 守護綠水青山欄目:全國平臺-大自然-光影自然>作者單位:九江影協、珠江時報稿件原文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水網交錯,高空俯瞰下魚塘成片,構成一幅幅頗具特色的水鄉人家田園畫面。
  • 河山鎮五涇村:桑基魚塘滋養一方水土
    玄妙的「九埂十三池」塘裡養魚,地上種桑,桑葉養蠶,蠶糞餵魚,塘泥肥桑,五涇村俞家灣的桑基魚塘,憑藉這樣一個綠色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滋養了一方百姓。據村黨總支書記陳榮法介紹,桑基魚塘歷史悠久,開挖時間可以追溯到南宋。原來的魚塘比現在多,但是沒這麼大。「桑基魚塘」是學名,近幾年才開始這麼叫,以前都稱作「九埂十三池」。
  • 廣東佛山西樵鎮七星村:桑基魚塘規劃生態藍圖
    廣東佛山西樵鎮七星村:桑基魚塘規劃生態藍圖2010-08-17 09:5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珠江時報    早在1972年,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桑基魚塘」農田示範區,村內絕大部分土地被國家限定為農田保護區。在過去的三十多年,其他地方依靠招商引資,第二產業取得飛速發展的時候,七星村的村民始終堅持發展第一產業,要將生態農業進行到底。    面對未來,七星村民開始思考:這萬畝良田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 西樵七星古村桑基魚塘美如畫!嶺南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桑基魚塘七星村已有600多年歷史,坐落於西樵山南麓,這裡有以嶺南水鄉自然風光和桑基魚塘文化為主題的西樵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吸引八方遊客。萬畝桑基魚塘美如畫農耕文明綻光芒七星村4.6平方公裡,有4千餘畝方格化高標準魚塘,涵蓋七星村、儒溪村、
  • 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光明日報訊 通訊員王嘉斌、車海芬 記者嚴紅楓從浙江省湖州市農業局獲悉,北京時間2017年11月23日23時2分,「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在義大利羅馬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評審,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截至目前,中國共有GIAHS項目13個。
  • 廣東人口12年居全國第一,珠三角桑基魚塘如何變世界級城市群
    從空間布局上看,流動人口高度聚集珠三角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大規模引進外資建立大批「三資」企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引了本省和外省勞動力源源不斷向珠三角地區流動、聚集。2010年珠三角地區流動人口總量高達2871.25萬人,佔人口比重的91.47%。人口大量流入的背後,是改革開放以後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經濟的快速崛起。
  • 守護城市生態淨土 順德太子休閒農莊重現桑基魚塘
    原標題丨守護城市生態淨土 詮釋現代農業魅力順德太子休閒農莊重現桑基魚塘即將於12月15日拉開帷幕的第四屆「安農博會」,除匯聚全國其中,順德太子休閒農莊便是一處再現並重塑新型桑基魚塘風光的農業公園。「桑茂、基好、蠶壯、魚肥」,如此景象已在不少城市人的記憶裡淡出。不過,自2013年起紮根順德南沙島的太子休閒農莊,為桑基魚塘繪出了時代特色,農家庭院變成了農家樂,基塘產區變成了生態景區,詮釋著順德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核心區的風採。
  • 【人文廣東】佛山:600年古村桑基魚塘美如畫,嶺南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樵桑基魚塘。這裡有以嶺南水鄉自然風光和桑基魚塘文化為主題的西樵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吸引八方遊客。&nbsp&nbsp&nbsp&nbsp萬畝桑基魚塘美如畫農耕文明綻光芒&nbsp&nbsp&nbsp&nbsp七星村4.6平方公裡,有4000餘畝方格化高標準魚塘。
  • 保存"桑基魚塘"特色 廣東順德驚見"周莊"(組圖)
    大洋網訊 據廣州日報報導,以「桑基魚塘」著稱的順德水鄉,如今正被幢幢現代花園式工廠所包圍,昔日星羅棋布的水道已被四通八達的公路取代。正當順德人在為失去曾經擁有的水鄉秀色而略感遺憾時,一座保存著典型桑基魚塘特色的農業村落最近在順德杏壇逢簡村被發現,並吸引著大批都市美院師生前來觀光寫生,這一生態村落也開始引起了順德市有關方面的注意。
  • 順德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再現桑基魚塘
    昨日,順德區農業局副局長馮翔、副局長伍超前向順德城市網記者介紹稱,順德將重點建設杏壇海心沙—均安南沙生態島綜合體和陳村花卉世界兩大核心區,其中,順德將再現「桑基魚塘」。  談及「桑基魚塘」便會讓人想到順德農業的創新與輝煌。改革開放以來,順德不僅工業發展強勁,農業發展也是碩果纍纍。2014年順德區農業總產值86億元。
  • 位於南海的珠三角最大的「世界少有美景」欲申遺!
    基塘農業恢復重建區(核心保護區)主要指現漁耕粵韻的園區及其周邊區域,總面積1082.7畝,規劃桑基魚塘800畝、果基魚塘80畝、花基魚塘20畝、菜基魚塘50畝、草基魚塘50畝。羅姨告訴記者,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隨著繅絲產業受現代紡織業的衝擊,養蠶業開始沒落,魚塘邊上種植的桑樹也逐漸少了。幾年前,羅姨所在的廖江村的魚塘由地政府租賃,用來打造漁耕粵韻生態園區。現在,不僅環境有了很大的提升,羅姨從事桑樹管理後收入也得到了增加。基塘模式的變遷見證了珠三角地區農民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也孕育了獨具嶺南特色的水鄉文化。
  • 我去了趟西樵桑基魚塘
    距南海桂城四十公裡開外的西樵山腳下,有一片桑基魚塘。
  • 從桑基魚塘到智慧漁業看耕育農業的發展歷程
    四、 桑基魚塘是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的典範桑基魚塘是種桑養蠶同池塘養魚相結合的一種生產經營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種植桑樹,以桑葉養蠶,以蠶沙、蠶蛹等作魚餌料,以塘泥作為桑樹肥料,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餵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結構或生產鏈條,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進,達到魚蠶兼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