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村桑基魚塘星羅棋布,宛如一塊塊翡翠裝飾著大地。珠江時報記者/章佳琳攝
冬日的嶺南鄉村,依舊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從高空俯瞰南海區西樵鎮七星村,4000多畝桑基魚塘星羅棋布,宛如一塊塊翡翠裝飾著大地,呈現出岸青水碧的生態之美。
七星村位於西樵山南麓,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的核心區。藉助桑基魚塘這一重要的歷史和自然遺蹟,七星村不僅傳承桑基魚塘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更是建設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通過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傳承桑基魚塘種養模式
先有桑園圍,後有桑基魚塘。12月8日,佛山桑園圍入選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作為首個以基圍水利為主體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桑園圍有著900多年歷史,包括堤圍、河湧灌排水系、竇閘控制工程三部分,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之一。
得益於堤圍和閘竇等水利設施的保護,明清時期桑園圍內形成了以桑基魚塘為代表的基塘農業系統。歷史上,桑園圍灌溉農田達20多萬畝,清代嘉慶年間,更將桑園圍稱為「粵東糧命最大之區」「近省第一沃壤」。時至今日,仍有6.2萬畝農田耕地受桑園圍保護。
其中,在西樵山下,保留著珠三角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桑基魚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範」,並於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作為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的核心區,七星村有4000餘畝方格化高標準魚塘。」七星村黨委書記郭熾光介紹,近年來,隨著西樵鎮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七星村大力推進河湧整治、河道綠化、三清三拆三整治、基耕路硬底化、田(塘)頭棚改造提升等工程,進一步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耕作環境,讓村民受惠。
同時,七星村大力傳承桑基魚塘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通過「塘基種桑、塘內養魚、桑葉養蠶、蠶沙餵魚、塘泥栽桑」,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水產養殖業,並通過推廣和鼓勵養殖戶清淤固基和實施高標魚塘改造,進一步保障養殖環境健康和安全,保障水產養殖業實現科學、高品質、可持續發展。
文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
藉助桑基魚塘這一重要的歷史和自然遺蹟,七星村首期以西樵山南麓約500畝魚塘片區為中心,通過挖掘桑基魚塘生態養殖文化,建設集遊玩、娛樂、休閒為一體的體驗式文化旅遊園——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
園區以體驗為主,通過養魚、捕魚、養蠶、栽桑、織網、桑葉拓染、桑葚採摘、數魚花、遊船等多元活動,讓人們領略千百年來桑茂、蠶豐、魚旺的「桑基魚塘」水鄉美景。如今,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已成為了廣佛及其周邊研學遊、生態遊、親子遊的主要線路之一,每逢早春桑果成熟之時,遊人更是絡繹不絕。
眼下,西樵正舉全鎮之力推動環西樵山片區建設,重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其中,以西樵山南麓萬畝桑基魚塘為核心創建國家生態公園,並加快建設漁耕粵韻—聽音湖水上生態觀光旅遊線路。按照規劃,該線路將從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出發,途經七星、儒溪、嶺西等村落,最後到達西樵山下聽音湖片區,全長約17公裡。可以預見,這條景色宜人的水道,將會成為南海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張新名片。
作為西樵鎮鄉村振興連片示範區重點村之一,以及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村居,七星村更是搶抓機遇,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近年來,七星村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開展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基耕路硬底化、文體設施場所提升等工程項目。其下轄的自然村閘邊村,作為鎮級自然村一級的精品示範村,在截汙管網鋪設、公園化改造、三線改造方面更是見效明顯。
郭熾光表示,接下來七星村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將全面推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建設閘邊精品村和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打造生態文化旅遊品牌,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遊玩,實現村美民富產業興的目標。
文/珠江時報記者黎小燕通訊員張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