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歐洲人歧視中國人,因為我們戴著口罩?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法國首次確診三例新型冠狀肺炎病例。」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正是大年三十,我正和幾個中國朋友在法國巴黎的一家中餐館一起吃飯。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一會兒趕緊去買個口罩。沒幾天,網上的口罩就斷貨了。然而我身邊的法國朋友好像並沒有什麼反應,沒有任何人去買口罩或者戴口罩。作為北京人的我心想,你們這是因為沒經歷過非典!

作者:曹思予 文並圖

比病毒傳播速度更快的是恐懼。幾天後,法國又確診了三例病人,隨著病例增加至六例,法國國內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現象也開始接二連三地發生。巴黎的街道上,有些法國人看到中國人就趕緊繞著走開。超市結帳的隊伍裡,一個媽媽拉著自己的孩子說「躲遠點,前面有中國人和他們的病毒」。巴黎的兩個中國城都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受到了影響,街上冷冷清清,個體商販的損失更是嚴重。在法國確診病例後不久,我去了中國城的一家溫州餐館。店裡很冷清。老闆娘說最近生意不好,很多法國人都害怕會因為吃中餐染上病毒。

「我其實已經幾年沒回國了!唉,可是他們不明白。」她無奈地搖了搖頭。不僅是中國公民和華人,很多在法國生活的亞裔也受到牽連,他們之中有很多都是從小到大生長在法國、從來沒有去過中國的法國公民,如今卻因為一張亞洲面孔成了人們攻擊的對象。地鐵裡,有人看到戴著口罩的亞裔面孔就把領子豎起來擋住鼻子。

超市裡,很多人不願意去亞裔收銀員那裡結帳。面對歧視,一個法國的亞裔女孩發起了一個叫做「#JeNeSuis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的運動,呼籲大家關注和抵制由新冠病毒傳播而引發的種族歧視。這個主題標籤在社交網站上迅速傳播,受到了法國多家媒體的關注和報導。

同時,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有不同的組織和個人先後發起了抵制歧視運動,比如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市長納德拉在推特發起「擁抱一個中國人」的活動,鼓勵全世界與中國人共同應對新冠病毒疫情挑戰,義大利公民紛紛在推特發擁抱合影。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市民自發組織,號召大家一起逛唐人街並光顧華人商鋪,支持華人社區,獲得了很多市民支持和響應。

值得提出的是,在恐慌蔓延的過程中,媒體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首先,在用詞上,有一些法國媒體使用 「 Virus Chinois 」 (中國病毒)來命名病毒,把中國人的形象和病毒連在一起。其次,各大媒體的報導內容也集中在病例死亡人數增加、封城等消息上,而缺少相關的知識或科普類文章,造成公眾對病毒和疫情發展動態的無知。

在眾多被歧視對象當中,我注意到有很多都是戴著口罩的亞洲人。仔細一查才發現,中國和法國對於戴口罩有著不同的習慣和認知。比如,在病例確認不久,法國衛生部就發布了官方聲明,要求出現症狀的人佩戴口罩,而對於沒有症狀的人則不推薦戴口罩,只需勤洗手,並在打噴嚏或者咳嗽的時候用紙巾或手臂阻擋。所以對於法國人來說,一個戴著口罩的人就是已經有症狀的感染者。而在中國,戴口罩除了保護他人之外,也是預防感染的一種重要措施。在經歷過SARS和PM2.5之後,戴口罩作為一種保護措施已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接受。

除了法國,歐美其他很多國家也沒有戴口罩的習慣。比如荷蘭人就不認為戴口罩對於防護能起到作用,因為他們認為得病與否關鍵在於免疫力高低,免疫力高,就不會生病,所以即使附近有人生病沒戴口罩,你也不用擔心,而如果你被傳染了,只能說明你的抵抗力不佳,不要怪對方沒戴口罩。

人口密度相對低也是原因之一。比如瑞典地廣人稀,連排隊搭公車人和人之間都要隔三人的距離,當人少時,疾病就相對不容易傳染,再加上這幾十年來, 歐洲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特殊傳染病,更讓人們不會產生戴口罩的想法。總之,文化差異和國家規定的不同,使東西方不同國家的人對於戴口罩的行為產生不同的解讀,更加深了誤會恐慌的蔓延。

為了解釋這個差異,我畫了一幅漫畫,並附上了文字解釋。畫面上一個中國人戴著口罩站在地鐵裡,旁邊的外國人瞪著驚愕的大眼睛看著她。漫畫發布以後有很多人閱讀和轉發,留言區更是炸開了鍋。

有人開玩笑說,在日本,如果你不戴口罩才會被別人盯著看。有人委屈地說,我因為花粉過敏常年需要戴口罩,結果現在成了人們躲閃的對象。有人說,我今天在德國搭乘地鐵的時候因為戴了口罩,身邊的空處一下寬裕了許多。應該讓德國人也看看這個區別,因為人們完全沒有戴口罩的習慣。臺灣和香港的讀者留言說,SARS之後,在搭乘公共運輸時佩戴口罩已成了基本習慣。一個澳大利亞的居民說,六個月以前,一個戴口罩的人還會遭到別人的斜眼兒,但是自從叢林大火發生以來,在幾個主要大城市和很多鄉村地帶,戴口罩已經成為一個普遍行為。也有來自加拿大和巴西的讀者在看完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看到的那些戴口罩的亞洲人並不是感染者。小小的口罩,竟引起了這麼大的爭議和誤解,歸根結底,是教育、文化習慣和國情的差異。

面對疫情,有恐懼的心理是正常的,但一味盲目的恐懼並不能緩解現狀,反而會助長偏見的滋生,甚至暴力的發生。此刻,世界各地的人們最需要的是通過透明真實的信息和準確的溝通來緩解因未知而產生的恐慌,讓理性和同情戰勝恐懼和偏見。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

相關焦點

  • 躲著可以,別歧視我們中國人!
    的網絡文章,並且都用了一張亞洲婦女戴口罩的配圖,這顯然使用了西方種族主義者長期以來歧視華人的一貫套路。 同樣也是在英國,為防止華人學生可能受到歧視,英國寄宿學校協會發布緊急通知,建議各家學校「保持警惕,防止學生在學校或社交媒體上的仇外排外心理跡象。任何排外的行為都是不可容忍的。」 因為新冠病毒的擴散,針對中國人,乃至所有亞洲臉孔的種族主義情緒正在蔓延,亞洲國家也出現了歧視的案例。
  • 戴口罩被歧視後,我在紐約時代廣場舉牌:口罩+亞裔≠病毒
    楊飛霖沒辦法對出現的歧視事件視而不見,她想出了反歧視標語,把標語印在T恤上,穿著T恤到紐約地鐵裡面貼寫有標語的海報,去時代廣場給路人做宣傳,向路人免費發放口罩,並給他們拍攝肖像,「我們這一代人是歷史的見證者,很多人沒有做出回應和努力,我不能批判別人,只有自己多做一點,去填補一些漠視」。△ 紐約地鐵。
  • 因疫情而歧視中國人?佛羅倫斯的這幾幕太暖了
    當地時間2月2日,一名戴著口罩,蒙住眼睛的華裔青年站在義大利佛羅倫斯人來人往的街頭,他身旁的牌子上寫著「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不要對我有歧視」,不少路人走上前來與他擁抱。
  • 「小蠻腰」下的廣州新春:陽光下戴著口罩的樂觀中國人
    中新社記者 姬東 攝 (新春見聞)「小蠻腰」下的廣州新春:陽光下戴著口罩的樂觀中國人中新社廣州1月30日電 題:「小蠻腰」下的廣州新春:陽光下戴著口罩的樂觀中國人中新社記者 許青青「看到了嗎,這就是廣州塔」,花城廣場上一位帶著藍色口罩的中年女士操著濃重的北方口音
  • 為什麼中國人膚色不黃,卻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
    為什麼中國人膚色不黃,卻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自人類歷史發展以來,世界將人類劃分為各個種群,以國家以及社會的方式來相互並存,每個國家都有著各自的地域和領地。並且從此生根發芽,塑造出各式各樣的地方文化和特色。
  • 為什麼歐洲人不喜歡戴口罩,還歧視戴口罩的人?這位華人說出真相……
    一路上,中國及其他亞洲乘客沒有不戴口罩的,歐洲乘客戴口罩的卻很少。 一位來自德國慕尼黑的大學生託馬斯,從杭州到香港,再到法蘭克福,全程都沒有戴口罩。 「看到機場裡這麼多中國人帶口罩,讓人感到『毛骨悚然』。」他對筆者表示,他覺得自己身強體壯,免疫力強,不用戴口罩,而且戴著口罩的感覺很不自由。
  • 我在土耳其搶口罩
    我每看到一個中國人,都要隔空判斷他來自何方。第二天,晚餐後,酒店來了一個新的中國旅行團,每個人都裡三層外三層戴著口罩。我躡手躡腳從他們旁邊的縫隙裡滑過去,聽見一個男生對另一個人說:「你快去點下克!」我一個哆嗦,因為我知道這是湖北方言。
  • 星巴克有沒有歧視中國人
    好事的媒體千方百計要去追尋星巴克的成本,而星巴克呢又語焉不詳,就更加令人疑竇叢生,憤憤不平,好像中國人民受到了美國資本家的盤剝加歧視。按照央視的說法,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公平的貿易原則被各國認可,不應對任何國家的消費者進行歧視對待。何況,歐美國家的人均收入可比中國高多了,這歧視就更加嚴重。  星巴克真的歧視中國人了嗎?
  • 留學生回國記:見到戴口罩同胞 自己終於不是異類了
    2月底,德國最大的科隆狂歡節如期舉行,超過一萬人參與了狂歡節遊行,我的朋友圈裡也有幾個中國人參加了狂歡節,並拍視頻曬出了當時人擠人的盛況。疫情發生後,沒有人戴口罩。德國人普遍認為,健康人是不需要戴口罩的,只有患病的人才需要佩戴口罩。雖然無人佩戴,但在2月的德國,藥店裡也仍舊買不到口罩,價格也一直在漲,直至2月底義大利疫情暴發,亞馬遜上口罩的價格已經翻了十倍。
  • 買瓶牛奶都不讓,戴著口罩還要被保安轟走
    由於疫情最早在亞洲爆發,因此歐美民間針對亞裔的排外情緒也在不斷升高,據Nextshark網站的報導,從英國到加拿大的超市裡,接連發生了針對亞裔人士的種族歧視事件。英國「樂購」超市的兩名員工因拒絕售賣貨品給亞裔男子和他的家人,被指控犯有種族歧視。
  • 美國各界反對「新冠種族歧視」:要防病毒,而非中國人
    以城市或國家來命名一種新病毒,會進一步加劇種族歧視。」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瑞士日內瓦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他強調,為該疾病命名很重要,因為可以避免使用其他不準確或是汙名化的名稱,同時也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冠狀病毒疫情提供一個標準格式。
  • 德國小哥:每個國家都應先戴上「口罩」再幫助別人
    還是中國同事對疫情比較了解  回到德國的馬庫斯,目前是一名騰訊雲高級市場經理,公司裡的同事有部分是中國人。他說從一月份疫情爆發以來,身邊中國的同事就一直在關注事態的發展,對疫情的局勢也比其他同事更加了解。  一月份疫情爆發時,我可以看到兩個群體的反應。其中一個群體,大多數是我們的中國朋友和同事,他們對這個話題非常敏感,每天觀看中國的新聞。
  • 張栢芝被「口罩歧視」?曼谷航空尚未回應
    圖片來自網絡究竟是張栢芝不遵守機組的規定,妨礙來往通道;還是機組人員言行不當,趁機「口罩歧視」。我們就目前的信息簡單從2方面來解讀該事件。一.張栢芝違反機組規定,有錯在先;根據部分網友的爆料信息,PG873航班計劃起飛時間為17:23分,實際起飛時間為18:03分,延誤時長為40分鐘,而機組與張栢芝僵持時間有1個小時左右,我們按照1小時計算爭執發生在17:03分,距離起飛僅有20分鐘。
  • 英國留學生口述:戴口罩出門遭歧視,買兩萬機票回國願自費隔離
    鮑裡斯建議我們勤洗手、居家隔離,但是他說不會關閉學校和取消大型集會,並告訴我們英國會有更多的家庭失去家人。提倡不戴口罩勤洗手,戴口罩出門遭遇歧視英國政府一直提倡不戴口罩,只是呼籲勤洗手,並且洗手的時候要唱兩遍生日歌保證洗手的時間和唱歌的時間一樣長,這樣才有效。
  • 美國黑人「歧視華人」,其實是因為華人「太優秀了」
    因為哥倫比亞這樣的大學,一年的學費就需要6萬美金,還不算住宿、夥食等開銷。來歷的不同我們知道,華人最早來到北美大陸,是清末作為僱傭勞工的身份,雖然很多被騙了,最後一分錢酬勞都沒拿到。但是黑人不一樣,早在300年前,黑人就作為奴隸,被運到美國南部許許多多的農場,做苦力挨鞭子。
  • 澳洲華人再遭歧視,攻擊者扔大石頭並塗鴉「新冠病毒,中國去死」
    疫情期間,澳洲的華人家庭成為了當地部分種族歧視人群的攻擊對象。近日,墨爾本的一個華裔家庭就被人往窗戶扔大石頭塊,車庫門上還被人塗鴉侮辱中國的言論:「新冠病毒,中國去死」。據悉,4月20日早上起來,一個住在墨爾本東部諾克斯菲爾德的華人家庭就發現他們家的車庫門被人惡意塗鴉,上面用紅色大大地寫著:新冠病毒,中國去死。4月21日清晨,又忽然有一塊大石頭從窗戶外扔了進來。
  • 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怎樣一步一步成為了「黃種人」?
    在西方人眼中,白色象徵著神聖、純潔、高貴、智慧,又因為北歐人膚色較淺,所以北歐洲人認為自己是「白種人」。每當歐洲人遇到富有、強大擁有先進文明的國家,也會被歐洲人認為是這個國家的人的皮膚也是「白色的」。馬可·波羅根據自己的講述彙編而成的《馬可·波羅遊記》裡描述,中國人的皮膚白皙,富有且充滿了智慧。這段歷史時期的中國人的膚色當然也是「白色的」。1516年葡萄牙人皮列士跟著葡萄牙使團來到中國,他寫了一本《東方志》,描述中國人說,「像我們一樣白」,中國女人是「像我們一樣的白人」,看上去很像西班牙女性,日本人也是「衣著考究的白人」。
  • 中國人在國外受歧視嗎?
    種族歧視在英國是犯罪,為什麼視頻裡的英國人都說「we like it」,因為他們真的認為下面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正確的。  什麼是種族歧視 在中國的時候,也沒有遇到過種族歧視,所以當出國之後一開始遇到種族歧視完全不明白遇到了什麼情況,在不斷地被西方白人歧視之後,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考察西方各國,進行相關閱讀。
  • 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在吃啥?
    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在吃啥?唐宋的百姓物質生活是封建時代最好,最富裕的,當時中國一個普通的看城門的士兵,吃得比歐洲中央部長級的吃的還好,那時候商品經濟發達,貿易經商手工業太發達,老百姓經常在小作坊幹活,收入高,相當於現在的工廠。
  • 繼張栢芝戴口罩乘飛機被歧視之後,同家航空公司空姐被確診肺炎
    後來張栢芝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表示:戴口罩是保護自己,也更是對他人負責,沒想到卻因此遭遇白眼。不管怎樣,都希望大家可以保護好自己,一起等摘掉口罩見面的那天。根據其口吻以及整件事情的推測,在乘飛機戴口罩返港時被泰國空姐歧視遭白眼了。知道真相的網友們開始為張栢芝鳴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