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首次確診三例新型冠狀肺炎病例。」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正是大年三十,我正和幾個中國朋友在法國巴黎的一家中餐館一起吃飯。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一會兒趕緊去買個口罩。沒幾天,網上的口罩就斷貨了。然而我身邊的法國朋友好像並沒有什麼反應,沒有任何人去買口罩或者戴口罩。作為北京人的我心想,你們這是因為沒經歷過非典!
作者:曹思予 文並圖
比病毒傳播速度更快的是恐懼。幾天後,法國又確診了三例病人,隨著病例增加至六例,法國國內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現象也開始接二連三地發生。巴黎的街道上,有些法國人看到中國人就趕緊繞著走開。超市結帳的隊伍裡,一個媽媽拉著自己的孩子說「躲遠點,前面有中國人和他們的病毒」。巴黎的兩個中國城都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受到了影響,街上冷冷清清,個體商販的損失更是嚴重。在法國確診病例後不久,我去了中國城的一家溫州餐館。店裡很冷清。老闆娘說最近生意不好,很多法國人都害怕會因為吃中餐染上病毒。
「我其實已經幾年沒回國了!唉,可是他們不明白。」她無奈地搖了搖頭。不僅是中國公民和華人,很多在法國生活的亞裔也受到牽連,他們之中有很多都是從小到大生長在法國、從來沒有去過中國的法國公民,如今卻因為一張亞洲面孔成了人們攻擊的對象。地鐵裡,有人看到戴著口罩的亞裔面孔就把領子豎起來擋住鼻子。
超市裡,很多人不願意去亞裔收銀員那裡結帳。面對歧視,一個法國的亞裔女孩發起了一個叫做「#JeNeSuis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的運動,呼籲大家關注和抵制由新冠病毒傳播而引發的種族歧視。這個主題標籤在社交網站上迅速傳播,受到了法國多家媒體的關注和報導。
同時,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有不同的組織和個人先後發起了抵制歧視運動,比如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市長納德拉在推特發起「擁抱一個中國人」的活動,鼓勵全世界與中國人共同應對新冠病毒疫情挑戰,義大利公民紛紛在推特發擁抱合影。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市民自發組織,號召大家一起逛唐人街並光顧華人商鋪,支持華人社區,獲得了很多市民支持和響應。
值得提出的是,在恐慌蔓延的過程中,媒體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首先,在用詞上,有一些法國媒體使用 「 Virus Chinois 」 (中國病毒)來命名病毒,把中國人的形象和病毒連在一起。其次,各大媒體的報導內容也集中在病例死亡人數增加、封城等消息上,而缺少相關的知識或科普類文章,造成公眾對病毒和疫情發展動態的無知。
在眾多被歧視對象當中,我注意到有很多都是戴著口罩的亞洲人。仔細一查才發現,中國和法國對於戴口罩有著不同的習慣和認知。比如,在病例確認不久,法國衛生部就發布了官方聲明,要求出現症狀的人佩戴口罩,而對於沒有症狀的人則不推薦戴口罩,只需勤洗手,並在打噴嚏或者咳嗽的時候用紙巾或手臂阻擋。所以對於法國人來說,一個戴著口罩的人就是已經有症狀的感染者。而在中國,戴口罩除了保護他人之外,也是預防感染的一種重要措施。在經歷過SARS和PM2.5之後,戴口罩作為一種保護措施已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接受。
除了法國,歐美其他很多國家也沒有戴口罩的習慣。比如荷蘭人就不認為戴口罩對於防護能起到作用,因為他們認為得病與否關鍵在於免疫力高低,免疫力高,就不會生病,所以即使附近有人生病沒戴口罩,你也不用擔心,而如果你被傳染了,只能說明你的抵抗力不佳,不要怪對方沒戴口罩。
人口密度相對低也是原因之一。比如瑞典地廣人稀,連排隊搭公車人和人之間都要隔三人的距離,當人少時,疾病就相對不容易傳染,再加上這幾十年來, 歐洲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特殊傳染病,更讓人們不會產生戴口罩的想法。總之,文化差異和國家規定的不同,使東西方不同國家的人對於戴口罩的行為產生不同的解讀,更加深了誤會恐慌的蔓延。
為了解釋這個差異,我畫了一幅漫畫,並附上了文字解釋。畫面上一個中國人戴著口罩站在地鐵裡,旁邊的外國人瞪著驚愕的大眼睛看著她。漫畫發布以後有很多人閱讀和轉發,留言區更是炸開了鍋。
有人開玩笑說,在日本,如果你不戴口罩才會被別人盯著看。有人委屈地說,我因為花粉過敏常年需要戴口罩,結果現在成了人們躲閃的對象。有人說,我今天在德國搭乘地鐵的時候因為戴了口罩,身邊的空處一下寬裕了許多。應該讓德國人也看看這個區別,因為人們完全沒有戴口罩的習慣。臺灣和香港的讀者留言說,SARS之後,在搭乘公共運輸時佩戴口罩已成了基本習慣。一個澳大利亞的居民說,六個月以前,一個戴口罩的人還會遭到別人的斜眼兒,但是自從叢林大火發生以來,在幾個主要大城市和很多鄉村地帶,戴口罩已經成為一個普遍行為。也有來自加拿大和巴西的讀者在看完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看到的那些戴口罩的亞洲人並不是感染者。小小的口罩,竟引起了這麼大的爭議和誤解,歸根結底,是教育、文化習慣和國情的差異。
面對疫情,有恐懼的心理是正常的,但一味盲目的恐懼並不能緩解現狀,反而會助長偏見的滋生,甚至暴力的發生。此刻,世界各地的人們最需要的是通過透明真實的信息和準確的溝通來緩解因未知而產生的恐慌,讓理性和同情戰勝恐懼和偏見。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